青藏川滇反S 型构造体系

作者&投稿:占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

该体系过去曾称康藏歹字型构造,按它的展布地区,又称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它出现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向南或东南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西部。它的头部及其外围褶断带,散布在青海、甘肃、西藏和川西北高原;它的中部,通过藏东和川滇西部进入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它的尾部主要展布在东南亚地区,西边一支经由印尼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向南至苏门答腊岛西段与大洋洲旋扭构造的一个旋回褶带-苏门答腊、爪哇带相衔接或重接复合在一起。
这一歹字型构造的头部外围组成部分,主要散布在祁漫塔格-积石山(阿尼玛卿山)以北的青海、甘肃地区、阿尔金山、祁连山西南部、青海南山、索尔库里、祁漫塔格、积石山等山系及其相应的构造带。这些复杂、巨大的弯曲褶断带,一般褶皱幅度都很大,它们呈大体相似的弧形展布,其头部最外围,可能影响到祁连山北侧,以至河西走廊地带,西北缘可波及到塔里木盆地东南,往北明显被北山所阻挡。
阿尔金构造带,是一系列巨大的北东方向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及线状褶皱、沉积槽地、条带状侵入体或喷发岩等形成的独特而有规律的构造形迹组合。这一构造带在阿尔金山和北山地区表现尤为强烈,穿切力强,具左旋扭动之特点。该构造带的形成、发展复杂,经历了多期活化,主要形成和活化时间有:①中-新元古代(周勇等,1999);②早古生代(张治洮等,1985);③华力西期(崔军文等,1999);④华力西-印支期(黄汉纯等,1987李海兵等,2001张志诚等,2008);⑤侏罗纪(Anraud et al.,1999;刘永江等,2007);⑥晚白垩世(刘永江等,2000;任收麦等,2004);⑦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派生的,仅控制新生代地层的展布,形成于喜马拉雅期(Tapponnier et al.,1986;Gaudemer et al.,1989;Wang,1997;葛肖虹等,1998;Ritts et al.,2000)。该构造带可划分为:阿尔金隆起、北民丰-瓦石峡断陷和车尔臣河断隆3个次级构造带。

图2.34 中国西南地区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略图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断阶带,其构造属性受阿尔金断裂系及车尔臣河断裂系控制。延长达1000km,宽40~140km,面积约10×104km2,可进一步划分出策勒凸起(Ⅳ1)、民丰凹陷(Ⅳ2)、且未凸起(Ⅳ3)、瓦石峡凹陷(Ⅳ4)及若羌东凸起(Ⅳ5)5个二级单元,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左旋扭压性。该断阶区大部分缺失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在凹陷内残留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是塔里木盆地基底抬升最高的地区。尼雅3号背斜前震旦系出露地表,罗北1井2229m钻遇前震旦系,在民丰凹陷基底最大埋深5000m。断阶带主要是受车尔臣河断裂系控制的大型剪切逆冲推覆构造带。构成断阶带的主体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及其上覆的白垩系、古近-新近系(侏罗系仅局限在山前地带),前震旦系逆冲推覆在古城墟低隆起(古生界)上。该断阶区前侏罗纪演化历史不清,推测震旦纪时属塔东南、柴达木古陆的一部分,晚古生代西南部遭受海侵,发育厚度不大的石炭、二叠系,在民丰凹陷内具有较好的成油地质条件。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受阿尔金山系的控制,该断阶区转化为山前坳陷,发育侏罗系煤系及白垩、古近-新近系红色磨拉石充填,总厚度4000~5000m,成为塔里木盆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旋回晚期,剪切、旋扭运动强烈。

云南山字型构造位于云南省中东部,东经100°00′~105°00′,北纬23°30′~27°00′之间,东西长约450km,南北宽约350km,属大型山字型构造。
(1)云南山字型的主要特征
该山字型前弧展布于南华、晋宁、通海、陆良、新平、石屏、红河及泸西等地,由四道横亘东西向南凸出的弧型构造带组成。自北而南依次为晋宁弧、通海弧、异龙弧和红河弧,南北宽150~160km。晋宁弧伸驰于牟定、易门、晋宁至寻甸一带,南北宽3~4km。弧顶在晋宁南西8km处,发育在前震旦系、震旦系及下古生界中,由北西向、北东向及弧型褶皱和冲断层构成,主要有牟定断层、板桥断层等。通海弧伸驰于楚雄、峨山、通海、路南、曲靖至宣威一带,发育在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侏罗系中,南北宽7~8km。弧顶在通海南西10km处,由弧型褶皱及冲断层、斜冲断层构成。前弧西翼构造线较稀疏,以北西向的曲溪断层为主干,楚雄、姚安等白垩纪-古近纪盆地亦作北西向伸展,延至大理、下关一带,逐渐转呈北西西向、东西向以至南西向,形成向北凸出的西翼反射弧,通称大理弧。前弧东翼构造线较密集,由一系列北东向的褶皱及冲断层构成,略呈多字形排列,延至宣威、威宁一带,逐渐转呈北东东向、东西向以至南东向,形成向北凸出的东翼反射弧,习称威宁弧。异龙弧伸驰于南华、双柏、新平、石屏、建水、弥勒、陆良至富源一带,发育在古生界及侏罗系中,南北宽10~12km,弧顶在异龙湖东缘,即石屏南东15km处,主要由弧型大背斜和弧型大断层构成。前弧西翼因被川滇经向构造带干扰和破坏,直至双柏、南华等地才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主要由发育在侏罗系中的北西向的褶皱及冲断层构成,褶皱常呈S形弯曲。前弧东翼主要由北东向的冲断层、斜冲断层及褶皱构成,诸如曲靖-牛首山断层、盘溪-陆良断层、小龙潭-弥勒断层及富乐大背斜,弥勒、曲靖等古近-新近纪盆地亦呈北东向伸展。前弧东翼延至富源、兔场、土城一带,逐渐转呈北东东向至南东东向,形成向北凸出的东翼反射弧。弧顶在土城之西,可称土城弧。红河弧伸驰于南涧、元江、红河、开远、泸西至罗平一带,发育在古生界、三叠系及侏罗系中,南北宽约10km。弧顶在红河县城以东20km处,由弧型褶皱、冲断层及挤压破碎带构成。前弧西翼大抵沿元江、礼社江作北西向延伸,主要由北西向的褶皱及压性冲断层构成,部分与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和华南山字型的红河断裂带重接。在南涧以东,哀牢山北端与红河断裂带分离后,继续沿礼社江呈北西向延伸,并在南涧附近形成向北凸出的西翼反射弧(南涧弧)。南涧以南,无量山北端的褶皱、冲断层、变质岩系的片理带及布格重力异常带亦呈弧形展布,澜沧江河道在此亦呈弧形蜿蜒。前弧东翼大抵沿南盘江作北东向延伸,以北东向的南盘江大断层为主干,延至罗平、兴义一带,逐渐转呈北东东向、东西向以至南东向,形成向北凸出的东翼反射弧,通称兴义弧。
云南山字型的脊柱展布于前弧北侧的会东、武定、昆明至玉溪等地,为一南北向的线形挤压构造带,向北延至金沙江江畔渐趋消失,向南延至通海之北渐减弱,东西宽约120km,南北长约260km,发育在前震旦系、震旦系及古生界中,重接在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中带之上,主要由南北向的褶皱及冲断层构成。北段有大黑山向斜、禄丰向斜、撒营盘向斜、马麓塘断裂、杨林-嵩明断裂等,南段有昆明西山断裂和蛇山断裂。
(2)云南山字型的成生时期
云南山字型卷入了元古宇昆阳群、震旦系、古生界及中生界,并控制着印支期花岗岩侵位。沿红河弧,海相下中三叠统的厚度远比邻区为大,在红河弧弧顶,晚三叠世陆相断陷盆地发育,沿红河弧、异龙弧、通海弧和脊柱,白垩纪-古近-新近纪小型陷落盆地广有分布,据此推测,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在三叠纪以前乃至晚古生代已具雏形,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基本成型,侏罗纪、白垩纪至古近-新近纪的历次构造运动继续加强。

青藏川滇反S型构造体系,按它所伸展的地区,又称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它出现在中国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向南或东南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西部。它的头部及其外围褶皱带,散布在青海、甘肃、西藏和川西北地区;它的中部,通过藏东和川滇西部进入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它的尾部,主要展布在东南亚地区。这些复杂、巨大的弯曲褶皱带,一般褶皱幅度都很大,它们成大体相似的弧形展布,其头部最外围,可能影响到祁连山北侧,以至河西走廊地带。由北而南主要有以下5个复式褶皱带:

(1)疏勒南山褶皱带

它以疏勒南山断裂带及其西南侧以海相三叠系组成的复向斜为主体,有中生代早期的中酸性体断续分布,略成带出现,并有超基性掺杂其中。

疏勒南山褶皱带,形迹显著,规模巨大,延伸较远,发育时间较为长久。此断裂带向东南经夏河、岷县,插入秦岭-昆仑纬向带中,向西北经野马南山、党河南山一带,由北西转至近东西向伸延;再西到当金山口和阿尔金山的东北段,构造线转向北东东,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西翼反射弧的断裂接复合。这一断裂带,是青海、甘肃地区三叠纪时的海陆分界地带,它以北为陆相三叠系分布地区,以南是海相三叠系展布地区。从现有资料看来,这一断裂不仅控制了三叠纪的海陆分布,而且对三叠纪的海陆分布,也同样起着控制作用,甚至在石炭纪也有一定表现,即南海北陆的沉积型相和古地理环境,绝非到三叠纪才有,三叠纪以前很久就开始了。在这一断裂带中及其以南地区,早中生代酸性岩类普遍发育,且成带分布,晚古生代或中生代的含铬超基性岩类亦沿断裂带断续分布成带出现。而在这一大断裂的北部地区,即祁连山主体部分的酸性和超基性岩类多系早古生代末或晚古生代早期产物,它们沿早古生代末期所成的北西西向南山构造带分布,显然分属于不同体系所控制的产物。无论从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等成岩成矿和地质发展历程看来,疏勒南山断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分界线,我们将其视为歹字型头部外转褶皱带的北部边界地带。

(2)哈拉湖-青海湖-岷县复向斜

处于前述断裂的南侧,青海南山以北地区,由几个斜列的大向斜组成,海相三叠系由西北而东南逐渐增厚,在哈拉湖至青海湖之间,三叠系各统均存在,其总厚度达1500m左右,一般未变质,岩层变动轻微,岩性较均一,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岩相稳定,中、下统为海相,上统转为海陆交互相—陆相,与下伏海相二叠系为连续沉积;在天峻以西,下三叠统有含铜砂岩层。甘青交界地带至甘南岷县武都地区则为轻变质类复理式沉积,厚度可达数千米。因其复合在秦岭-昆仑纬向带之上,故在尖扎等地见与下伏二叠系为不整合接触,在走向上近东西或北西西。

(3)青海南山-绿梁山褶皱带

它从柴达木北缘的赛什腾山、绿梁山到锡铁山至青海南山一线,为归并或重接于早古生代末期所形成的北西西向复背斜之上的一个构造带。此带褶皱、断裂皆发育,三叠纪前的老地层则北往南逆冲于三叠系、侏罗系以至第三系(古近-新近系)之上,如拉脊山等地均可见此种推覆构造。这些断裂带一般显示有水平扭动迹象,沿断裂带见有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基性岩、酸性岩类,部分地段如乌兰等地有强烈的混合岩化现象。此褶皱带经乌兰向东南伸延,斜接在纬向带之上,向西北在苏干湖以北渐转南北,经多罗尔什复转北西西至东西,在安南坝南侧复合在阿尔金山北东东向祁吕贺兰山字型西翼反射弧成分之上,构成了一个反S型构造带。

(4)柴达木盆地

根据古地理分析,从侏罗纪就开始坳陷,新生代伴随歹字型构造体系发展的强大影响,发生剧烈坳陷,一般沉积厚达4000~5000m;在盆地中部台吉乃尔湖两侧沉积稍厚,可达6000~7000m。其主要构造形迹,大都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为一系列雁行式多字型、反S型等次级旋扭构造体系所组成。

(5)祁漫塔格-积石山复褶皱带

它由祁漫塔格复背斜、积石山复背斜和其两侧的大断裂带组成。它们的两翼,在积石山一带为三叠系,祁漫塔格一带为新生或晚古生代后期岩所组成。这两个复背斜都伸入秦岭-昆仑纬向带中而消失,但与之平行的断裂带则延续到格尔木附近,它斜切了整个秦岭-昆仑纬向带。沿复背斜轴部和两侧的大断裂带,则有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断续出现,约略成带。复背斜中的次级褶皱亦显雁行排列,而且常见老地层被推覆到成串珠状分布的第三系(古近-新近系)红层之上,近代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它是一个活动性的构造带。

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主体,分布在昆仑山以南,包括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唐古拉、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他念他翁、沙鲁里、怒山、高黎贡、无量山、哀牢山等山脉。这些复杂巨大的弯曲褶皱带,一般幅度甚大,并有时有大型垂直断裂和横冲断裂伴随,这大致呈相似形态,在昌都、玉树地区弯转颇为显著,从云南西北地区,褶轴逐渐转向正南,并分东西两支。它们的主要构造形迹由一系列北西-南东或北西-南北-南东走向的反多字型或反S型的复式褶皱带所组成,褶皱、断裂均很发育,规模巨大,驰骋千里,与经向、纬向等巨型体系复合,构成复杂而庞大的构造体系。

东支的主干为金沙江、澜沧江之间的宁静山脉和它以东的沙鲁里山、大雪山及其南部的哀牢山、无量山等构造带,向东南延进入越南和老挝北部,直达海边。

综上所述,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主要构造形迹,无论空间展布、组合规律方面或是对成岩、成矿的控制方面,都有其一定的特征或规律性。

这一体系的主要构造形迹,都是以扭压性为主,它的主体成分的中段,挤压极为强烈,头尾两部分扭性特征较为显著。

从组合形态和空间展布上看来,它的头部是一套略呈弧形弯曲的反S型褶皱带所组成,而每褶皱带中的次级褶皱和断裂,一般均由反S型构造所构成,其总体走向是北西-南东,部分地区其两端角度偏大,似呈反S型状伸延。它的主体成分则由一系列大型反S型褶皱带或岩带组成,而每一反S型褶皱带或岩带,又为次一级的呈反S型排列的褶皱、断裂或岩体、岩体群所构成。它们的三、四级构造形迹,在组合上亦多与此类似。这一现象是青藏川滇歹字型体系的构造形迹在组合规律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共同显示出这一体系所遭受的运动,具有外旋顺时针扭动的特点。就这一体系的每一主要褶皱带来说,它的各个部位显示的变形强度及幅度也和这个体系的总体特征一样,两端的褶皱比较宽缓,断裂多为扭压性,顺时针扭动的迹象明显;而中部则一般挤压甚为剧烈,形迹十分显著,褶皱紧密以至倒转等复式褶皱特征,冲断发育,规模巨大,扭动迹象不太明显。

从岩浆活动看来:青藏川滇反S型体系展布地区岩浆活动相当频繁而强烈。从古生代以来,一直到新生代,均有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尤以晚古生代最盛。喷发岩系从基性到酸性、碱性喷发岩类都有所出现。晚古生代喷发岩,以得荣-哀牢山复背斜带最为发育,在南祁连山、祁漫塔格山、积石山、甘孜—理塘一带都有所见。中生代喷发岩,主要见于积石山-祁漫塔格复背斜附近和澜沧江—金沙江之间宁静山复向斜和雅江-甘孜复向斜等构造带中,以三叠纪喷发最为强烈。侏罗-白垩纪的喷发岩,则主要见于怒江以西伯舒拉岭等地,而新生代喷发岩,则仅见于金沙江以西至云南剑腾冲一带。该体系主要褶皱带的侵入活动极为强烈而广泛,以酸性、中酸盐岩体为主,常成一系列巨大的岩带出现,它们成反S型。古生代岩体主要出现于得荣-哀牢山复背斜带的北段。中生代岩体广布,常为找寻内生矿产的有利地段,与其有关的各类矿产近年来多有发现。得荣-哀牢山复背斜东西两侧岩浆活动有差别,其东以三叠纪侵入活动为主,其西则以侏罗-白垩纪侵入活动为主,有东早西晚之势。

青藏川滇反S型体系的主褶皱带中,常有超基性岩带相伴出现,主要见于得荣-哀牢山褶皱带、炉霍—康定—石棉的鲜水河断裂带、甘孜-理塘复背斜带、丁青-怒江断裂带、积石山复背斜、疏勒南山断裂带等,它们常形成铬、铂、铜镍和石棉等重要矿床或矿化带。

沿反S型主体中段的几个主要褶皱带,混合岩化和变质程度都普遍加深,这些深变质带或混合岩化带,一般都与大型冲断带相伴,形成以动力变质为主的构造岩浆深度变质带或混合岩化带,突出的有金沙江-哀牢山深变质带、高黎贡山-怒山深变质带和察隅构造岩浆杂岩带。这些岩带有时宽达30多千米,长达数百千米乃至近1000km,它们同属于S字型主体构造带与滇西经向构造体系的主要构造带相重接复合的地段,只有哀牢山带是出现在其与经向体系的复合地段,变质作用加深,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得以加强,因而出现一些多次热动力作用造成的复杂变质带。

从沉积型和海陆变化情况看来,青藏川滇反S型构造体系的若干主要断裂带,具有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它们在歹字型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对沉积型相或岩浆活动等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如疏勒南山断裂带,它不仅控制了二叠纪、三叠纪的海陆分布,对二叠纪以来的外生矿产亦有控制作用,如二叠纪至侏罗纪的煤系和侏罗纪以来形成的柴达木盆地中的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矿产等。沿此断裂带的岩浆活动,亦与反S型主体部位基本一致,而与其北的祁连地区差别甚大。积石山两侧断裂带,它斜切秦岭-昆仑纬向带,从沉积型相上看,自二叠纪以来,积石山、西倾山一带,纬向带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成为二叠、三叠纪海水进退的必经之路,从而使南祁连以至阿尔金山东南侧和甘肃武都岷县间广大地区与青海南部巴颜喀拉山地区的海水连成一片,皆作北西-南东向展布。尽管各地岩相有较大差异,但其生物群皆为同一海区,而且在西倾山、同仁尖扎一带之三叠系与巴颜喀拉山群很为相似,其厚度最大可达近万米,一般为3000~5000m,看来它们皆属歹字型构造体系所控制。这需略加提及的是:在积石山以北,南祁连到武都岷县之间,三叠系在横向上有很大变化,西段从哈拉湖到青海湖一带及其以西之地层由西向东增厚,而甘肃南部地区则是由东向西增厚,它们这种变化,似乎反映了大约在东经101°有一个可能是近南北向坳陷较深的槽子存在。

得荣-哀牢山复背斜及其两侧的断裂带,自上古生代以来,一直对其两侧的沉积相、岩浆活动等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在这个褶皱带以西,三叠系向西北伸至唐古拉山地区,大部属上三叠统,直接露于古生代岩系之上,厚约3000m。在这一褶皱带以东,三叠系较全。主要为浅海-滨海相沉积夹火山岩,厚6000~7000m;从此更往东至甘孜—雅江和巴颜喀拉山地区,变成浅海砂页岩夹灰岩、火山岩等类复理石沉积,厚近万米。这无疑表明,这一构造带对沉积的控制是极明显的。而侏罗纪的海陆分布亦大体以得荣-哀牢褶皱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地区;其西从无量山经兰坪、他念他翁至昌都以至唐古拉等广大地区为海相沉积,并夹火山岩;其东侧为陆相沉积,以红色岩相为主,出现西海东陆的环境。自新生代以来,东西两个地区除柴达木盆地外均为一系列多字型展布的小型盆地分布。

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何时出现,据现有资料看来。这一超巨型构造体系,似乎从晚古生代中后期就开始发育,这可从控制了二叠系沉积得以证明。更早时期它是否已出现?从泥盆系—石炭系的展布和外生矿产的形成及分布看,迹象还是隐约可见的,但它的雏形主要在二叠纪末期奠定的。祁连南山一带二叠系、三叠系为连续沉积,三叠纪及中生代岩浆活动普遍受其控制。因此,三叠纪主要构造运动形成了这一体系的基本骨架。经过后来的燕山运动,这一体系得以加强,到第三纪(古近-新近纪)中叶,即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晚近纪以来,它仍在继续较强烈的活动。并向北发展,影响到河西走廊一带。这一扭动构造体系,具有显著的近代活动性,它的若干主要活动性断裂带,导致了川滇西部、藏东和甘肃中南部地区一系列强震的发生,尤其它们与经向或纬向等大型构造体系复合地区,地震多且强。




汉寿县13914062116: 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
骆戚奇比: 构造体系的类型划为3类:①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在中国境内主要有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②经向构造体系,有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即横断山脉);③扭动构造体系,根据作用力方式的不同,还分为直线扭动构造(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人字型构造),曲线扭动构造(帚状构造、涡轮状构造、莲花状构造或环状构造、S型和反S型构造、歹字型构造等).此外,构造体系还有复合与联合的现象.复合归纳为:归并、交接(有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包容和重叠等4类;联合构造体系常出现在不同方向构造带的联结部位,以边缘弧形构造出现.

汉寿县13914062116: 亚洲山脉的排列和走向与构造体系有什么关系? -
骆戚奇比: 根据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地质力学观点,亚洲主要有三种构造体系: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亚洲地形轮廓的形成和山脉走向、结构,与这些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 亚洲东西向山脉是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反映,...

汉寿县13914062116: 扭动构造与走滑构造一样么? -
骆戚奇比: 扭动构造体系又称扭动构造型式.地壳某一部分对其邻近部分,产生相对扭动而形成的构造体系.中、小型的居多,但有的可达大型或巨型规模.它们主要发生在地壳表层,有时也涉及地球较大深度,是区域构造运动的产物.此类构造体系较复杂,又可分为直线扭动构造体系(structures resultion from linear shearing)和旋转扭动构造体系两类:前者由剪切作用(或力偶作用)形成,有多字型构造、入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及棋盘格式构造等;后者由旋转扭动作用形成,包括帚状构造、S型(反S型)构造和旋涡状或涡轮状构造等.

汉寿县13914062116: 构造运动时期 -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期、过程、各时期构造运动情况青藏高原的隆起分为几
骆戚奇比: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对此,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我国学者认为青藏高原的地壳增厚到几乎双倍于正常地壳的厚度是在始新...

汉寿县13914062116: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构造 -
骆戚奇比: 一、自然地理概况 本实习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的西秦岭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区)约4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10′,北纬:34°10′~34°30′.区内包括了以地质地貌为主体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区,...

汉寿县13914062116: 汶川地震属于什么地震 -
骆戚奇比: 属于:构造地震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汉寿县13914062116: 汶川地震按其成因,属于哪种类型地震? -
骆戚奇比: 构造地震 地质 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地震频繁区.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运动所致.震中与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层或与其构造相关的断层...

汉寿县13914062116: 此次地震与汶川大地震是否有关联?
骆戚奇比: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留下的伤痕尚未抚平,四川雅安昨天又发生7.0级强震.5年... 是地震活动高发区 四川省地处我国地形上第1、2阶梯交界处,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