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的历史

作者&投稿:咎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位懂朝鲜半岛历史的亲们,韩国历史上的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大韩帝国是怎么回事?~

高丽(lí)(公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国家,首都开京(今开城),由王建建立。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附属国,1356年恭愍王恢复独立直到灭亡为止。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

朝鲜王朝(1392—1910年),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也称李氏朝鲜、李氏王朝,简称李朝。1392年高丽将军李成桂政变上台,1401年其子李芳远被明朝册封为朝鲜国大王,成为明朝藩属国。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1636年后金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满清朝贡。1876年,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叩开了朝鲜国门。甲午战争战败的清朝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1896年朝鲜国王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大韩帝国。1910年8月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半岛,李朝灭亡。

大韩帝国(韩语:대한제국;英语:Korean Empire)是存在于公元1897年至1910年的一个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上的君主制国家。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大韩帝国只延续了13年,到1910年8月22日,由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朝鲜半岛遂沦为日本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

关系就是从颠覆到统一到逐渐分裂。
至于为什么叫朝鲜,这个名字是中国明朝朱元璋封的,头脑比较灵活的高丽李成桂将军临阵倒戈才有了李家王朝。
其实不管朝鲜还是韩国,都是家奴,至于跟过几个主人,这个已经算不清楚了。

  朝鲜王朝历代国王考

  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

  (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

  一,全州李氏先世谱系

  李朝王室出于全州。全州府本为百济的完山,新罗真兴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为全州,以备“九州”之数。新罗孝恭王时,甄萱建都于此,称后百济。高丽太祖十九年改为安南都护府,二十三年复为全州。高丽成宗十二年称承化节度安抚使,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顺义军,隶属于江南道。高丽显宗将全州升为安南大都护府,后改全州牧。高丽恭愍王四年。因为高丽曾经囚元使野思不花于此地,因此将全州牧降为部曲,次年复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为“御乡”,所以升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为全州府。李朝在这里建有庆基殿和丰沛楼(“丰沛”是取刘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罗司空 号甄城 妻庆州金氏

  [二世] 李自延 新罗侍中 妻尹氏

  [三世] 李天祥 新罗仆射 妻迎日郑氏

  [四世] 李光禧 新罗阿于 妻黄氏

  [五世] 李立全 新罗司徒 妻白氏

  [六世] 李兢休 高丽司空 妻李氏

  [七世] 李廉顺 高丽生员户长 妻郑氏

  [八世] 李承朔 高丽生员户长 妻白氏

  [九世] 李充庆 高丽生员 妻尹氏

  [十世] 李景英 高丽生员户长 妻尹氏

  [十一世] 李忠敏 高丽长史 妻崔氏

  [十二世] 李华 高丽枢密 妻黄氏

  [十三世] 李珍有 高丽生员户长 妻吴氏

  [十四世] 李宫进 高丽翰林 妻李氏

  [十五世] 李勇夫 高丽大将军 妻李氏

  [十六世] 李璘 高丽内侍执奏 妻南平文氏

  [十七世] 李阳茂 高丽将军 妻李氏


  二、李朝追封四祖

  1、穆祖 仁文圣穆大王 李安社

  高丽宜州知事,后来曾经入仕元朝,为南京五千户所达鲁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兴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后追尊为穆祖(布德执义曰穆),后为穆祖。太宗时加上谥号“仁文圣穆”。

  王妃 孝恭王后李氏,葬在咸兴安陵

  子女
  长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丰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兴大君 李球寿

  2、翼祖 康惠圣翼大王 李行里

  生于咸兴的德源。袭封元朝千户职位,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镜道安边,陵号智陵。太祖即位后上庙号为翼祖(思虑深远曰翼)。

  王妃 贞淑王后崔氏,葬在咸镜道文川,陵号淑陵

  子女
  长子 咸宁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长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阳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应巨

  3、度祖恭毅圣度大王 李椿

  生于咸兴府松头里。至正二年(高丽忠惠王后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丽赠官衔为赞成事。太祖即位后追尊为度祖(心能制义曰度)。陵号义陵,在咸兴。

  王妃 敬顺王后朴氏 (籍文州)陵号纯陵,在咸兴

  子女
  长子 宗昌大君 李子兴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长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4、桓祖渊武圣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佑二年乙卯(高丽忠肃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丽,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高丽朔方道(后为咸镜道)万户,兼兵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丽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庙号为桓祖(辟土服远曰桓)。葬咸兴定陵。

  王妃 懿惠王后崔氏 (籍永兴)葬咸兴和陵

  子女

  嫡子
  长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长女 贞和公主

  庶子
  长子 完丰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义安大君 李和(定嫔金氏所出)


  太祖 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 李旦

  李旦(1335——1408),字君晋。初名成桂,字仲洁,号松轩。

  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后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于高丽朔方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兴本宫)。父亲李子春仕蒙古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是大蒙古帝国走向衰弱、东北亚大地风云跌宕的时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丽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乌哈图可汗)北奔,作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漠北,并且影响着高丽对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宣告即位。高丽立即停用至元年号,遣使至应天恭贺朱元璋登极,朱元璋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并赐金印。明丽两国宗藩关系正式建立。但是,高丽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丽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而获得好处。所以高丽朝廷一直与北元朝廷也私有往来。1372年,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也大为活跃。1373年,恭愍王被弑,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褕。1377年,北元册封辛褕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国力式微,善变的高丽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时高丽国内分为以崔莹为首的亲元派和以李成桂为首的亲明派。两派相争,亲明派最后得胜。李成桂等新官僚废除了高丽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扫高丽王朝的旧势力。此法不仅把土地交给李成桂去分配,还赋予了他统治国家的权力。以李成桂为首的集团完全了解,能不能带来秩序和结束衰微的高丽王国,取决于土地占有制度。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媳守信者,减半传受”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宫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脏论。”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两班(即拥有官职的贵族)的土地积累受到这样一条规定的严格控制:科田将只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授予,在这个地区,政府很容易加以监督和监视。李成桂及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

  这时,在1388年,明朝在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1355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朝廷大哗。崔莹怂恿辛褕铤而走险,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极力反对。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褕,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此时,李成桂已经有心对高丽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诸子在松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为了剪除忠于王氏高丽的势力,类似当年太原谋反时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还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有极高声望、不肯归依李家势力的高丽大学者郑梦周,并借机刺杀了许多其他反对派。高丽京城内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说“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

  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恭让王二年去世。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对此,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发动政变。当时太祖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叫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乱(史称“戊寅靖社”)。

  王子之乱发生后,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与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后康氏被李芳远从宫中赶出,搬到了判内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象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当他以太上王身份离开汉城时流下了悔恨的老泪。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京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芳远已经不在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名义上的国王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这一次,李成桂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兴,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老父,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硕变后,太祖弃位,奔于咸兴。太宗屡遣中使问安,太祖辄弯弓而待之,前后相望之使未敢道达其情。时问安使无一得还者。太宗问君臣‘谁可遣?’莫有应之者”。后来朝鲜形容一个人被支使干一项棘手的任务(尤其是有去无回的,呵呵)的著名谚语“咸兴差使”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面对李芳远这种六亲不认的悍主,这样的父子对立终究有结束的时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挟持回京,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永乐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去世。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朝赐谥为”康献“(温良好乐曰康,聪明睿智曰献;《春官通考》则为”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这位李朝的开国君主被孤零零地一个人安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 高丽恭让王三年去世 葬开城丰德齐陵
  继妃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殓于汉城皇华坊,太宗二年改葬贞陵(在今汉城市内贞洞)

  子女

  长子 镇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怀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远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抚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硕 以上神德王后所生

  长女 庆慎公主
  二女 庆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庆顺公主 神德王后所生
  庶长女 宜宁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李曔

  李曔(1357——1419)字光远,初名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丽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潜邸咸兴本宫)。仕高丽,官至将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丽,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远在都城举兵发难,朝鲜发生第一次王子之乱,世子李芳硕被杀。其时李芳果居长(长子李芳雨已死),于是册封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禅让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后,实际操纵政权的是拥有兵权的五弟李芳远。即位当年,李芳果便离开了充满血腥戾气的汉城,回到高丽故都开京,先后居住在高丽故宫寿康宫、昌乐宫中。李芳果为人宽厚中庸,喜好在开城宫中玩击毬之戏。吸取高丽朝臣专擅的教训,在定宗年间的1399年三月,李朝颁布了《奔竞禁止法》,抑制官人权贵势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开城发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乱。这一次,李芳远已经不甘心当幕后国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拥戴下,李芳果在开城寿昌宫内传位于 太宗,十二月上尊号为“仁文恭睿上王”。永乐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于开城仁德宫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赐谥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宽乐令终曰靖)。 葬兴教洞厚陵。

  王妃 顺德温明庄懿定安王后 金氏 (籍庆州)至正十五年生,永乐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长子 义平君 李元生 (淑仪池氏出)
  次子 顺平君 李群生 (淑仪奇氏出)
  三子 锦平君 李义生 (淑仪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仪池氏出)
  五子 从义君 李贵生 (淑仪文氏出)
  六子 鎭南君 李终生 (淑仪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仪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禄生 (淑仪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仪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仪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三子 长川君 李普生 (淑仪尹氏出)
  十四子 贞石君 李隆生 (淑仪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仪奇氏出)

  长女 咸阳翁主 (淑仪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仪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仪尹氏出)


  太宗 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远

  李芳远(1367——1422)字遗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私邸 (咸兴本宫),母亲是神懿王后韩氏。李芳远从少年时代起便英果聪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丽进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谋代高丽的过程中,李芳远出力最大。为了给父亲篡位扫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赵英珪一起在开城选地桥(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大贤郑梦周。


  开城善竹桥

  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洪武年间,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鲜贡马,他随贡使前往南京,路过北平时与燕王私相会见,两人性格相近,相谈甚欢。由于李成桂晚年丧妻,续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韩氏所出诸子一直与其不睦,李芳远尤过之,康氏因此对其侮慢无礼。而出于对继室幼子的溺爱,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硕为世子。这就为后来朝鲜宫中巨变埋下了伏笔。而李芳远既然有辅佐父亲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筹备的本事。

  经过前文所说的两次王子之乱,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松京寿昌宫。

  此时,明朝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变局。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难,惠帝用人不当,渐处下风,被迫对朝鲜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为了在内战中拉拢朝鲜站在朝廷一方,当他得知李朝定宗传位于弟,便敕谕礼部,“朝鲜本礼文之国,辞位传袭之事,……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呵呵,讽刺得妙极),任他国中自主张”。于是方赐朝鲜太宗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郡王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成了朝鲜国王。而与其相厚,又均为夺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难”成功,登极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

  李芳远在位期间,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没收大量“私田”、“别赐田”、“寺院田”,颁布《功臣田传给法》。创立了官员向国王个人负责的“六曹直启制”。1403年改革行政区划,撤去高丽时代沿袭下来的一留都府、五都护府、六府、二十牧,并改高丽的五道两边为八道。1417年设立都巡问使、都观察黜陟使、都安抚使三言官。有感于两次王子之乱的教训,在1400年,太宗废除高丽的私兵制,实行统一的府兵制,集兵权于中央。还召集都内衣冠子弟,设立“鹰扬卫”和“别侍卫”。1415年改革军制,设立守城军、营镇军、杂色军三种级别。李芳远在位期间,还修订了《经济六典元集详节》, 《续集详节》、《璿源录》等书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实行号牌法。国家规定10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带一种号牌,上书姓名、住址、面色、身长、有无胡须等,在发牌时进行户口登记。如有不戴或伪造、遗失、借用者,要受处罚。两班贵族的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成,平民的则用杂木。1407年起实行邻保制,以连环保的方式加强统治和保证对国家的负担得以实现。李朝实行奴婢辩正,把高丽末期沦为奴婢的人改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为国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

  永乐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岁的李芳远位于世宗。十一月,上尊号“圣德神功大王”。永乐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汉城泉达坊新宫去世。共计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他死后,明朝赐谥号为“恭定” (敬事供上曰恭;纯行不爽曰定)。肃宗九年加上谥号“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号“建天体极大正启佑”。葬于献陵 (在京畿道广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 闵氏 (籍骊兴) (骊兴闵氏自此为朝鲜望族,五百年间出了多位王后)
  至正二十五年(高丽恭愍王十四年)生,永乐十八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合葬献陵

  子女

  嫡子
  长子 让宁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宁大君 李补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诚宁大君 李褈

  长女 贞顺公主
  二女 庆贞公主
  三女 庆安公主
  四女 贞善公主

  庶子
  二子 諴宁君 李裀 (信嫔辛氏出)
  三子 温宁君 李裎 (信嫔辛氏出)
  四子 谨宁君 李裎 (信嫔辛氏出)
  五子 惠宁君 李祉 (安氏出)
  六子 熙宁君 李袉 (淑仪崔氏出)
  七子 厚宁君 李衦 (崔氏出)
  八子 益宁君 李■ (善嫔安氏出)

  长女 贞惠翁主 (懿嫔权氏出)
  二女 贞信翁主 (信嫔辛氏出)
  三女 贞静翁主 (信嫔辛氏出)
  四女 淑贞翁主 (信嫔辛氏出)
  五女 昭善翁主
  六女 淑惠翁主 (昭嫔卢氏出)
  七女 淑宁翁主 (信嫔辛氏出)
  八女 昭淑翁主 (安氏出)
  九女 淑庆翁主 (信嫔辛氏出)
  十女 敬慎翁主 (安氏出)
  十一女 淑安翁主 (金氏出)
  十二女 淑谨翁主 (信嫔辛氏出)
  十三女 淑顺翁主 (李氏出)


  世宗 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 李祹

  李祹(1397——1450)字元正

  洪武三十年(太祖六年,1397) 四月十日出生于汉城的太宗潜邸。永乐六年(太宗八年)封忠宁君,四年后进封大君。其时朝鲜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长子李禔,永乐二年册封,王位似乎与李祹无关。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鲜宫中发生变动。根据明史记载,“……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学,国人所属,请立为嗣,诏听王所择。因上表谢,并陈己年老,请以祹理国事。命光禄少卿韩确、鸿胪丞刘泉封祹为朝鲜国王……”。世子被废为让宁大君,而忠宁大君李祹则被太宗册封为王世子,是年八月八日,李祹受其父禅让,于景福宫勤政殿登基。是为朝鲜乃至东亚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国王之一——李朝世宗大王。

  世宗以精通儒学而著称。除了将儒学价值观念作为治国之策的根本以外,还能够自如地对付两班学者。在十五世纪中叶他统治期间,在国家管理、语音学、民族文字、经济学、科学、音乐、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都表现出进步思想。在政治方面,世宗建立了集贤殿,以促进体制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六曹直启制”和“议政府署事制”,并且让世子协助处理庶务。朝鲜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在世宗年间得到了改善。世宗时期还制订了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和士庶四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他还对当时朝鲜的农民生活表现出巨大关注,为了减轻农民贡税负担,设置贡法详定所,由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结负法,按照田地等级和年份丰瘠征收不同水平的赋税,并且在发生水旱灾害时提供救济。世宗还命郑招编纂《农事直说》,内容为从全国经验丰富的老农那里收集来的材料。这是朝鲜第一部农书,成了朝鲜农业的经典著作。此外还修订了《农桑辑要》、《四时纂要》 、《本国经验方》等农事书籍。世宗还下令编纂医书,表明他对人民健康的关注。公元1433年,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医方类聚》和共有85章的《乡药集成方》。后一部书包括959条疾病诊断,10706个处方和1477个针炙疗法。还用本国语文出版了一部关于如何采集本地药材的书藉《乡药采集月令》。

  世宗大王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朴彭年、崔恒、李善老、李垲等著名学者,创立了韩文字母(Hangul)。韩文字母由11个元音和28个辅音组成,具有简单和精确的特点,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在几小时内学会。儒家学者大为反对,说使用韩文字母会妨碍儒学研究。世宗则坚持推行韩文。并于公元1446年颁布了《训民正音》。官方书面语言仍然是中文,就象拉丁文在欧洲那样,但是朝鲜的下层人民却有了一种书写自己语言的手段,创作了讴歌王朝建立的韩中两种语言写成的颂诗《龙飞御天歌》,并把《释谱详节》(佛祖生平片断)一书译成韩文。这两本著作为韩文的实际使用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文化方面,世宗于公元1442年下令试制雨量计,并把复制品分发给汉城的钦天监和地方行政长官,以纪录降水量。世宗对天文学的兴趣非常广泛,在他的鼓励推动下,汉城简仪台制造了浑天仪、浑象仪、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计时仪器,绘制了天文图和七个星球的图集。还在汉城惠政桥安装了供公众核对时间的计时仪器。历法方面,制定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历法书籍。世宗还命人修订韩国音乐的记谱法十二律,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军事方面,当时的朝鲜发明了小火炮和火炮箭,设立了火炮铸造所。在对外关系上,世宗对当时朝鲜东北的女真部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东北边疆地区的大片土地被

朝鲜王朝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前是大清帝国的属国。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朝鲜政权,强迫其废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战败的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
但事实上,朝鲜当时被亲日的金弘集内阁统治,因而日本不断插手朝鲜政局。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未事变”中杀害了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又嗾使金弘集内阁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太阳历、颁布断发令等。这些都严重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人们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剪”,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迅即展开并蔓延全国。而俄罗斯帝国则深恐日本干预朝鲜内政限制了其在远东的扩张,因而派军舰停泊朝鲜仁川港,“支援”朝鲜反抗日本。建阳元年(1896年)2月,在当时的亲俄派大臣李完用、李范晋等人的劝诱下,朝鲜高宗李熙率王族前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史称“俄馆播迁”。俄馆播迁事件改变了朝鲜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使亲俄派的实力膨胀,随后亲日的金弘集内阁迅速倒台,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俄馆播迁事件平衡了日、俄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种外部局势为后来的大韩帝国建立创造了条件。 第一轮称帝 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朝鲜国王称“皇帝”之议就产生了。朝鲜国王称帝有两轮过程。第一轮是亲日开化派策划的。早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就提出过“国王称帝”的法案。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控制朝鲜后,朝鲜实行“甲午更张”,称帝之议再次浮上水面,据说当时的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曾提议国王高宗称皇帝,不过未被朝鲜采纳,只是将国王升格为“大君主陛下”的称呼。 其他称呼也提升了,比如称“朕”、“诏”等,唯独没有称帝。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始策划国王称帝,特别是闵妃被害的“乙未事变”以后,更是加紧了称帝步伐。在闵妃被害7天后,即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10月15日,朝鲜内阁举行会议,讨论称帝事宜。据时任外部大臣金允植的记录,“今日阁议,以我国处东洋两帝国之间,素称自主独立,而尊号尚迟,有碍时局,奏上皇帝号、建元。上谦让数回,可之。” 另外外部协办尹致昊对此事有更详细的记载,当时会议上禹范善、赵羲渊、权滢镇等军部官员力主称帝,他们指出称帝对于脱离中国独立的意义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而尹致昊则表示反对,认为日本和中国不可能因为称帝而对朝鲜增加一丁点尊敬,所以称帝将会引发理所应当的嘲笑。外部大臣金允植和总理大臣金弘集虽然赞同尹致昊的主张,但是还是顺从了军部官员们的意见,最后决定称帝。 同时,还下诏拣择新皇后。 计划于10月26日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大朝鲜帝国”。 然而,朝鲜的这次称帝计划由于俄、美、英三国公使的坚决反对而流产。 这次称帝风波与其说是朝鲜的独立自主,毋宁说是日本及亲日派为了掩盖“乙未事变”的一个步骤(力主称帝的禹范善、赵羲渊是乙未事变的参与者)。这次风波的关键不在于称帝,而在于与之同时进行的“皇后拣择令”。日本人想通过扶植国王称帝的方式,一来对外展示日本的善意,二来以此为契机另立新皇后来掩盖闵妃之死。其后“俄馆播迁”,亲日派政权倒台,称帝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轮称帝 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则是国王高宗及几乎所有派系势力一致推动的,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自主建国运动。建阳元年(1896年)俄馆播迁以后,政局基本稳定,不过朝鲜高宗仍然滞留俄国公使馆,因而刺激了普通民众的独立自主意识。建阳元年(1896年)4月,参与过甲申政变、留美归来的著名开化派人士徐载弼创办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民间报刊—《独立新闻》,强烈呼吁朝鲜独立,实行近代化改革,大力宣传独立自主精神和西方的民权法治思想,在当时朝鲜各阶层影响很大。比如其中一次社论中写道:“朝鲜人从不知独立为何物,而且对外国人蔑视朝鲜人无动于衷。朝鲜君主曾经每年派使到清国朝拜,取用清国历法,在公文中亦使用清国年号,朝鲜人虽自知属于清国,但数百年间从未考虑洗雪此耻,而一直甘于其属国地位。倘考虑此种懦弱之心理,岂非可悲之人生乎?如提高庶民之地位,首先要提高国家之地位,如提高国家与庶民之地位,其国君主必须与他国君主比肩而立。” 明确提出了“与他国君主比肩而立”的称帝要求。同年7月,徐载弼又创办“独立协会”。为了表示其与历史决裂、追求独立的决心,独立协会还拆毁了朝鲜迎接中国使臣的“迎恩门”,改建为独立门。又把奉迎中国“天使”的驿馆“慕华馆”改称“独立馆”,用作独立协会办公室。
建阳二年(1897年)2月,高宗搬出俄国公使馆,回到汉城庆运宫(今德寿宫)。此后不仅有民间开化派的《独立新闻》和独立协会呼吁称帝建国,代表传统势力的儒生和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引经据典,请求高宗即皇帝位。建阳二年(1897年)5月1日,前承旨李最荣上疏请高宗称帝,5月9日,以权达燮为首的地方儒生开始不断上疏请求称帝建国。5月16日中枢院议官任商准上疏,5月26日幼学(未取得功名的儒生)姜懋馨上疏,郡守郑乔也上疏驳斥反对称帝的言论。光武元年(1897年)9月25日和26日,作为高级官员的农商工部协办权在衡和外部协办俞箕焕上疏强烈请求高宗称帝。9月29日奉朝贺(致仕官员的一种荣誉官名)金在显联716名缙绅上疏请求称帝;9月30日议政大臣沈舜泽和特进官赵秉世代表所有朝廷官员上疏劝进。在这些纷至沓来的上疏中,陈述了多种称帝的理由,比如称帝可以巩固国势,确保独立之实,“甲午更张之后,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国是靡定,民疑满腹……而目下矫正之方,亶在乎正威仪、尊瞻视,使民心有所趋向也” ;也有很多人提到朝鲜的正统性,比如姜懋馨上疏指出:“我邦虽疆域不大,羲、黄以来,五千余年正统相传之礼乐文物,亶在于是” ,李秀丙上疏指出:“陛下圣德大业,宜承大明之统绪” ,外部协办俞箕焕更是引用欧洲历史,称清朝和朝鲜共同承接中华正统,就如同奥地利和德意志共同承接罗马正统,所以朝鲜也应称帝 ;还有大量上疏运用了《万国公法》,论证称帝建国的可行性,比如权在衡的上疏中引用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第84~86章的内容及其注释,恳请高宗不要顾及外人的议论,立刻称帝建国 ;此外还有上疏写道:“我邦统合三韩,陆地疆土延亘四千里,人口不下二千万” ,具备了称帝的规模。《独立新闻》曾对此发表评论说:“数百年来,朝鲜人只视清国皇帝为唯一皇帝予以尊奉,然而此时朝鲜的忠臣们开始认为朝鲜大君主陛下实乃与清国皇帝地位同等,这的确是朝鲜已经得到自主独立的表征”。 此时尽管有柳麟锡、崔益铉等腐儒以朝鲜为明朝藩臣为由反对称帝,但已无法扭转历史的车轮,高宗称帝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事实上,请求称帝的上疏运动很大程度上出于高宗李熙本人的授意。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遭到了包括日俄在内的各国的冷眼相对,日本的福泽谕吉甚至还撰文揶揄道:“据近日的消息,原来传闻中的尊号之议已经确定下来,朝鲜国王今后将以皇帝陛下称之。这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已的事。称号为国王或皇帝,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说到其皇帝陛下支配的‘帝国’之状况如何,从外面看该‘帝国’简直不成体统。这位国王直到近日还寄居于他国公使馆,连国王自身之居所都难以安定而遽然称帝,对国内外还能施加怎样的威严呢?” 因此高宗需要借助营造“举国一致推戴”的氛围,以获得列强的承认,实现他自己的称帝计划。史料记载高宗的称帝计划“各国力阻之,俄使则曰:‘贵国必欲僭号,我俄当绝交!’上始惧,然垂成而沮,殊不雅观,乃授旨臣僚,相继陈请,有若上之屈意徇众者……” 日本驻韩公使加藤增雄也向日本政府报告道:“国王希图形成上下官民一齐仰望,举国舆论同声拥戴的情形,而引起列国驻朝使臣的关心,以称帝一事无法中止为由取得列国使臣的同意。先是在即位前夕,朝鲜政府派遣宫廷官员到各使馆暗中探听其意向,并且对他们进行游说使其出面斡旋,但是使臣中或是劝止,或是表现出冷淡态度,谁也没有做出认真表示。” 所以,朝鲜的第二轮称帝计划不仅有来自朝野各派势力的强烈呼吁,高宗本人则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主词条:光武改革
大韩帝国是日、俄势力在朝鲜半岛处于相互牵制的均衡状态下由高宗李熙自主建立的。在这种状况下,韩国所受的外部压力,使其暂时处于危机状况之后的一种弛缓期。高宗为首的大韩帝国政府也意识到这种状况,因此对外采取势力均衡策略,通过列强间的互相牵制来维系国家独立,并以永久中立化为目标;对内则延续甲午更张以来的近代化改革,着手对韩国进行改造,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由于高宗称帝后年号为“光武”,故历史上将高宗建立大韩帝国后几年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实行的改革称为“光武改革”。
光武改革使韩国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促进了韩国的近代化和工业化,使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大为发展,同时使朝鲜民族得到启蒙,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然而光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旧本新参”(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的制度),所以改革措施并不彻底,很多只是流于表面。韩国仍然是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外国势力也没有真正驱逐。大韩帝国的政治仍然延续朝鲜王朝时期的黑暗腐朽,再加上连年饥荒,普通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韩国并没有因光武改革而走上富强。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光武改革的进程被打断,韩国不可避免地走向殖民地道路。
由于光武改革的局限性,一直是韩国独立和改革的急先锋的独立协会与政府的矛盾逐渐加剧。独立协会中受过美国教育的激进分子如李承晚等人甚至鼓吹民权,并几度在汉城酿成官民冲突。独立协会于光武二年(1898年)12月被韩国政府取缔,李承晚等人被逮捕并被判刑,其创始人徐载弼也被迫离开韩国去美国。 大韩帝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却并没有使韩国被外国支配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大韩帝国自始至终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大韩帝国成立前后,日本与俄国先后签署了《小村-韦贝协定》、《山县-罗拔诺夫协定》、《西-罗仙协定》,协调两国在韩国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但双方都明确反对以北纬38度线为界直接划分两国在韩势力,因为日俄都欲独吞朝鲜半岛。这一时期,日、俄两国对朝鲜半岛的侵略由直接干涉其内政转为以经济侵略为主。俄国利用“俄馆播迁”获得了朝鲜半岛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而日本则将韩国的渔业权利尽数攫为己有,还在光武七年(1903年)铺设了京釜铁路。处于劣势的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与日俄的恶性竞争中举步维艰。
光武七年(1903年),日本和俄国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主张“满韩交换”,日俄分别占有韩国和中国东北地区。俄国则主张独占中国东北,以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半岛为俄国势力范围,39线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但是日本不可将其用于军事目的。俄国利用其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固有优势压制日本,日本也恃英日同盟而毫不退让。特别是这年俄国拒绝履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中从中国东三省的第二期撤兵及强占韩国龙岩浦事件更是加剧了日俄关系的恶化,两国爆发战争已是在所难免。在这种状况下,以高宗皇帝为首的大韩帝国政府开始加紧中立化进程。早在光武四年(1900年),高宗采纳亲美派的主张,企图依靠美国,以列强“共同保证”韩国中立,来打破日俄分割韩国的阴谋。 不过日俄都反对韩国中立,美国不愿卷入日俄纷争,也拒绝担保,因此高宗的第一次中立化计划泡汤。光武五年(1901年)以后,第二次韩国中立化计划开始酝酿,最早是俄国提出的,高宗听说后派李根泽、朴齐纯等大臣访问日本,探听日本对韩政策,结果了解到日本并不愿韩国的中立化。事实上,此时的日本已经出台了将韩国“保护国化”的“小村路线”,不可能支持韩国的中立。而其后韩国国内政界深陷“严妃升后”(严妃即纯献皇贵妃)的泥潭中,根本无法实行任何积极的外交政策。而俄、美等国外交官筹划的韩国中立化也在日本的阻扰下失败。在光武七年(1903年)战争阴云密布之际,高宗开始探索第三次中立化计划,原本大韩帝国追求的是永久中立国,但此时退而求其次,开始谋求战时中立的地位。光武七年(1903年)8月18日韩国外部大臣李道宰电令驻俄、驻日公使,其要点为:要尽速取得日俄战争爆发时对维持韩国的中立化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各国政府的保障。 同年8月21日高宗又派精通法语的宫内府官吏玄尚健前往法国,与驻法公使闵泳瓒一道寻求法国政府及海牙国际法庭对韩国中立化的援助。但是日本得知韩国的中立图谋后以“不合时宜”为由断然反对并加以破坏。随着战争的迫近,高宗的密使李建春在法国驻韩公使冯道来的协助下,于光武八年(1904年)1月21日在中国芝罘(今山东烟台)以外部大臣李址镕的名义用法文发表中立宣言,这是韩国历史上首个中立宣言,史称“芝罘宣言”,其内容为:“日露(俄)两国间交涉事件不相协洽,到今形势难期和平的解决,我政府兹奉大皇帝陛下敕命,不拘日露两国目下协议结果如何,遵守严正中立之事断然决心,且大皇帝陛下当此时机希望列国友谊的帮助。” 其后又将宣言电告各国驻韩公使,日本对此大为震惊,并以“中立化不合时宜”为由回避承认,之前热衷帮助韩国实现中立化的俄国则出乎意料地持旁观态度,英国也以“现在中立宣言不具有重要性”为由拒绝承认。 其他国家则没有一个正式表明支持者。 就这样,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彻底破产,韩国也在日俄战争期间成为了日本的囊中之物。
光武八年(1904年)2月9日,日本不宣而战,进攻驻韩国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完全无视韩国的中立宣言,迅速开进汉城,控制韩国政府,并在2月23日强迫韩国同日本签订《日韩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同年8月22日,日本公使林权助又强迫韩国签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韩国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韩国开始进入了被日本控制的顾问政治时期。 日俄战争以日本获胜告终。光武九年(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自此独占朝鲜半岛。于是日本政府逼迫韩国与之缔结其一手炮制的保护条约,在韩国宫廷的御前会议上,诸大臣坚决反对缔约,亲日派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同意缔约。当年11月17日,日本派遣数万军队开入汉城,包围庆运宫。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驻韩司令长谷川好道携条款亲自进宫,由于高宗称病缺席,由韩国政府的八大臣负责会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对八大臣威逼利诱,以学部大臣李完用(李完用已由亲俄转向亲日)为首的原本亲日的五大臣同意缔约,其余三人则表示反对,其中参政大臣(总理大臣)韩圭卨因为坚决反对缔约被日本军强行拖出宫廷。日本军还从韩国外部夺取大印,强迫韩国外部大臣朴齐纯在《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上签字。大韩帝国从此名存实亡。
根据这个协约,韩国撤消外交机关,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韩国就失去外交及内政主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韩保护协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激起韩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韩国各阶层人民一致要求“废除保护协约”、“驱逐倭寇、诛灭五贼”。《皇城新闻》立即把签约的真相公布于世。称保护协约公布之日为韩国“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笔张志渊所撰写的题为“是日也,放声大哭”的社论,反映了韩国人民对保护协约痛恨之情。当时韩国社会的情况,“学生闭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贾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阖,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于是侍从武官长闵泳焕拔刀自刎,原任议政大臣赵秉世饮药自裁,殉于独立。农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车投石击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种大、金锡恒等十一人谋刺五贼,事泄被逮,李建奭呕血死狱中。”
此后在韩国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和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其中以忠清道的闵宗植、全罗道的崔益铉、庆尚道的申乭石这三支义兵部队最为活跃,沉重打击了各地的日军和傀儡政府。此时主掌韩国国政的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内部大臣李址镕、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工商大臣权重显被韩国人民骂为“乙巳五贼”。签约的当天,卖国贼李完用家被人放了火。《乙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韩国的控制由顾问统治转为日本韩国统监府的太上皇统治,即统监政治(保护政治)时期。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协约全文,并将此事通知与韩国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它们撤走驻韩外交代表机构。在各国外交使团尚未撤离时,日本就关闭了驻汉城的使馆,成立了统治韩国的新机关—韩国统监府,派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各道的日本领事馆也撤销,成立了统监府的地方机关—理事厅。 光武十年(1906年)3月2日,伊藤博文来到汉城,就任韩国统监。他先后扶植朴齐纯和李完用建立傀儡内阁,又以协助韩国改革为名,抛出“施政改善”的幌子,强迫韩国向日本借款1000万日元,引发了韩国人民的“国债报偿运动”。而高宗皇帝也不甘心做傀儡,《乙巳条约》签订不久,高宗皇帝就秘密写信给美、俄、德、法4国首脑,宣布《乙巳条约》无效,但这四国首脑都不予理睬。
光武十一年(1907年),发生了“海牙密使事件”。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高宗皇帝秘遣李相卨、李儁、李玮钟三人带着高宗致俄国沙皇的书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宣布《乙巳条约》无效。由于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于是向高宗皇帝确认代表身份,此时韩国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日本指责韩国违反了保护条约,企图借机废黜高宗。伊藤威胁高宗说: “陛下用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宣战”,“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干”。伊藤还指使韩国卖国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唆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于1907年7月6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会长宋秉畯对高宗进行威胁说:“今为陛下着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其(明治天皇)谢罪,二则陛下……迎长谷川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无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将朕卖与统监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诡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庆运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在日本兵严密看护下,7月20日在庆运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为纯宗,改元隆熙。
纯宗即位四日后,在汉城的日本外相林董和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将韩国总理大臣李完用唤至韩国统监府,交给他事先拟好的七款《日韩协约》草案。李完用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一字不动地通过了这一协约,当晚李完用在伊藤住所签字,史称《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协约内容是:第一、韩国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须接受统监的指导;第二、韩国政府制定及采取重要的行政措施,均须事先得到统监的同意;第三、韩国的司法事务,须与普通行政事务区分开;第四、韩国高等官吏的任免,须经统监同意;第五、韩国政府应任命统监所推荐的日本人为韩国官吏。
隆熙元年(1907年)7月27日,日本又迫使韩国傀儡政府公布《新闻法》,7月29日,发布《保安法》,剥夺了韩国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一切自由。8月1日,日本强行解散韩国军队。这一行动激起了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的高潮,日本急忙集结兵力,才在两年后镇压了义兵运动。同时,也开始了由日本人作为次官,实际掌握中央及地方行政大权的时期。
为加速吞并韩国,日本在韩国加强了军事警察统治。统监府成立时,在韩国的日本宪兵约有800人,隆熙元年(1907年)末已增为2000多人,隆熙二年(1908年)更达到8600多人,宪兵特务遍布韩国各地。日本过去在韩国只有1个师团的兵力,韩国统监府成立后到隆熙二年(1908年)5月前,又增加1个旅团,两个步兵联队(团)和1个骑兵联队。对韩国人民的反抗,采取了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的措施。据统监府显然是缩小的官方统计,从隆熙元年(1907年)7月到隆熙二年(1908年)底,就杀害了近一万五千名反抗日本的韩国人。
隆熙三年(1909年)春,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令外务省政务局长仓知铁吉起草关于韩国问题的文件。仓知铁吉拟订了吞并韩国的《对韩政策的方针》和《对韩施政大纲》。3月30日,小村向首相桂太郎提交了这两份文件,桂太郎当时即交给内阁考虑。4月10日桂太郎、小村和正在东京的韩国统监伊藤3人就吞并韩国问题密谈。伊藤博文表示完全同意两个文件。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文件,并得到天皇批准。《对韩政策的方针》即关于日韩合并的决议规定:“在适当时机断然实行对韩国之合并。使合并后之韩国成为(日本)帝国版图之一部分。” 《对韩施政大纲》则主要有以下内容:在合并韩国时机到来之前,须“在韩国驻扎必要之军队,并增派大批宪兵及警察”;“将韩国铁路移交日本政府的铁道院掌握”;“尽可能多地向韩国移民,以加强日本势力”;“进一步扩大在韩国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厅的日本人官吏的权限”,等等。 7月12日,日本又强迫韩国政府签订“协约”。韩国政府向统监府司法厅交出司法权和监狱事务,接着又取消了韩国政府的军部。 隆熙三年(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辞去统监职务,副统监曾祢荒助升任统监。伊藤博文的去职,标志着朝鲜统监政治时期的结束,进入合并时期。在合并时期,主要是具体实施吞并朝鲜半岛的方案和取得国际上帝国主义的支持。隆熙三年(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活动,计划与俄国财政部长科科夫佐夫密谈,一则密谋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权益,二则事先征得沙俄对日本吞并韩国谅解。同年10月26日,韩国爱国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击毙了伊藤博文。12月22日,李在明伏击了卖国贼李完用,使李完用身负重伤,险些丧命。
伊藤博文被刺大大震惊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政府趁机煽动复仇情绪,为吞并韩国制造舆论。军政首脑山县有朋、大隈重信、寺内正毅等劝说桂太郎内阁立即吞并韩国,有的公开发表声明、谈话,敦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御用报刊也推波助澜。“朝鲜问题同志会”、“偕乐园”等组织纷纷出笼,四处演说,鼓吹吞并韩国。隆熙四年(1910年)初,在日本第26届议会上,在野党议员组织“中央俱乐部”,向首相提出质询,要求追究“推动合并不力”的现任统监曾祢荒助的责任。隆熙四年(1910年)春,曾祢荒助回东京治病,日本政府遂将其解职。5月30日,任命陆军大将、前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出任统监。6月3日,日本内阁通过了《对韩国施政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吞并韩国后,设立总督府,“总督直接隶属于天皇”,在朝鲜半岛“有统辖一切政务之权限”,“委总督以大权,有发布有关法律事项、命令之权限”等。 寺内正毅又据此拟订《日韩合并条约》,方案包括改“韩国”国号为“朝鲜”等22项条款。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汉城的日本军、宪、警全部出动,警戒全城,城门、要冲、大臣住宅和皇宫更是戒备森严。下午1时,召开了御前会议,总理大臣李完用说明与统监府交涉经过,强调“韩日合邦”不可避免,并宣称全体大臣一致赞成合邦。下午4时,李完用和农商工部大臣赵重应到统监府,提交了纯宗皇帝授予签约的委任状。李完用和寺内正毅在《日韩合并条约》上正式签字。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韩国灭亡。
《日韩合并条约》共计八条,第一条规定:“韩国皇帝陛下将韩国之一切统治权,完全永久地让与日本皇帝陛下”。第二条规定,“日本皇帝陛下接受前条所举之让与,且允许将韩国全部合并于日本帝国”,等等。同年9月30日,日本公布朝鲜总督府官制,任命寺内正毅为第一任总督,10月1日起成立总督府。总督府在朝鲜半岛推行了以“皇化”(奴化)为目的的“日韩一体”的同化政策,以毁灭韩民族。在日本军人总督手下,对朝鲜半岛实行军人武断统治,由宪兵司令官担任警务总长,禁止朝鲜半岛结社、集会,取消了言论和新闻自由。此外还颁布《朝鲜教育令》,对朝鲜半岛进行奴化教育,强迫高丽人以日语为“国语”,强制各级学校用日语教学。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经济命脉也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吞并朝鲜半岛后10年内,日本殖民者从朝鲜半岛农民手中夺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仅东洋拓殖会社就霸占10多万公顷的土地。朝鲜半岛75%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半佃农。在吞并朝鲜的头4年中,殖民者将租税提高了4~5倍。日本殖民者还不断增加朝鲜半岛粮食和原料的输出。从1910年-1919年,按价值计算,大米输出增加了17倍,大豆增加了3倍多,棉花增加了26倍。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本政府还不断向朝鲜半岛移民。从此,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李坧则被降为“昌德宫李王”,太上皇李熙被降为“德寿宫李太王”,软禁在这座五百年历史的悠久宫苑中,成了自己国家土地上的异国囚徒。大韩帝国历时13年,传2帝。




韩国的历史文化简介
韩国的历史起源:韩国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清末,清朝于甲午战争中战败,韩国脱离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后成立“大韩帝国”,1910年被日本吞并,二战后光复取得独立。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南北分裂,北方国家称朝鲜,南方国家称韩国。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

韩国的历史?
这是朝鲜半岛政权被称为“韩国”的最早记录。此后朝鲜半岛的许多政权虽然不以“韩”为国号,但仍以“韩”或“三韩”作为其别称而沿袭下来。至1897年10月,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使“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的正式国名而登上历史舞台。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中国上海,虽然改变政体,但仍沿用“韩国...

韩国有多少年历史?
韩国有1915年的历史。韩国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兵占领卫满朝鲜后,距离现在2022年已有1915年的历史。 1897年10月,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使“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的。韩国的由来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

韩国历史有多长?
此后朝鲜半岛的许多政权虽然不以“韩”为国号,但仍以“韩”或“三韩”作为其别称而沿袭下来。至1897年10月,朝鲜高宗建立大韩帝国,使“韩国”作为朝鲜半岛国家的正式国名而登上历史舞台。1919年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48年8月15日起朝鲜半岛南部的国名就被定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韩国到底存在了多少年?
韩国距今(2020)有1913年的历史。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占领卫满朝鲜后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朝鲜)、玄菟郡(高句丽、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临屯郡(临屯),以高句丽为县,也就说明高句丽是早于汉四郡之前就...

韩国的历史
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中协定了清朝承认朝鲜自主,当时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日本扶持建立了临时性、过渡性的大韩帝国傀儡政权。1910年“日韩合并”。不愿被日本统治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韩国被日本占领历史谁知道
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即朝鲜纯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驻朝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大韩帝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逼迫李熙退位,拥立李拓。

韩国的历史文化简介
韩国的历史起源:韩国历史悠久,曾是中华帝国周边的藩属国。到了清朝末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导致韩国脱离与中华帝国的从属关系。此后,韩国成立了“大韩帝国”。然而,在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恢复独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北朝鲜称为朝鲜民主...

大韩帝国成立的背景:朝鲜逐渐脱离清朝控制
大韩帝国是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李熙在光武元年(1897年)建立的近代君主制国家,往往被以为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现在韩国的历史学家为区别后世的大韩民国,又称这一时期为「旧韩国」(구한국)或「旧韩末」(구한말)...

历史上的“大韩帝国”是什么样的?
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朝鲜国王早就有了称帝之心。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此消息一出,轰动全国,乃至世界。乍一看,“大韩帝国”这个国号是非常威武霸气的,但实际上,自中日...

忻城县13951695657: 朝鲜王国(李氏王朝)的历史朝鲜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想深
官淑先舒: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

忻城县13951695657: 谁能介绍一下朝鲜的简史?
官淑先舒: 朝鲜简史 约七十万年前: 朝鲜半岛开始有人类定居. 公元前2333年: 传说中的檀君... 1897年: “独立”后的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朝鲜改为韩国. 1910年8月: ...

忻城县13951695657: 南朝鲜为什么要叫做“韩国”韩国两字的国号有什么典故呢?
官淑先舒: 这历史渊源比较多. 朝鲜李氏王朝的第26代国王李熙于1897年改国名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而在短短13年后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从此大韩帝国灭亡,这就是韩国一词的来源. 朝鲜半岛本是一个统一国家,二战后,由于苏、美军队以38度线为界对朝鲜分割占领,使朝鲜半岛人为地分成两部分.1948年8月,南半部成立大韩民国,亦简称韩国.同年9月,北半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简称朝鲜. 在大部分西方社会里,他们称北部朝鲜为“北韩”,南部的韩国为“南韩”;我们东方阵营一般简称北方的为“北朝鲜”,韩国为“南朝鲜”.这些也不过是政治视角的问题.

忻城县13951695657: 韩国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官淑先舒: 韩国的历史是2000多年.先梳理一下韩国的历史.从文献上,韩国的历史是这样的序列:古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大韩帝国---日韩合并---南北分治.其中,朝韩学者一般称古朝鲜为“檀君朝鲜”,中国学者一...

忻城县13951695657: 大韩帝国的经济 -
官淑先舒: 大韩帝国从光武元年(1897年)在美国人帮助下丈量全国土地,改革土地制度,历史上称为“光武量田”.不过这次改革因1904年日俄战争而中断.“光武量田”虽然被迫停止,但后来大韩帝国灭亡后日本朝鲜总督府实行的“土地调查事业”...

忻城县13951695657: 韩国名称的由来 -
官淑先舒: 我国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散布于满洲地区、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韩半岛(朝鲜半岛).东夷人中有一个神话,说传说的立国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亲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这样的部落在古代我国南...

忻城县13951695657: 韩国的历史 -
官淑先舒:古代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

忻城县13951695657: 朝鲜族的民族历史 -
官淑先舒: 史前时期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一般观点认为朝鲜民族是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民族,逐渐...

忻城县13951695657: 李氏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请问国号中的大韩的来源.
官淑先舒: 我国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散布于满洲地区、中国... 而此前朝鲜历史上从未以韩作过国号,那么改国号的根据何在呢? “韩国”的由来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