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概括全文

作者&投稿:岛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概括全文~

讲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要只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扩展资料:
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作者:佚名

作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资料原文赏析 在线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赛设计 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 闯进
惩处
吵嚷
▲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作者:佚名
作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资料原文赏析 在线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赛设计 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帮我收集1个周恩来的小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字组词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字组词: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1、肃:严肃、肃穆、肃静、肃立、肃贪。2、晰:清晰、明晰。3、振:振作、振奋、振兴、振动、振笔直书。4、胸:胸膛、胸脯、心胸、胸怀、胸有成竹。5、怀:怀疑、胸怀、怀抱、怀念、怀才不遇。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分别是什么让我们认识了什么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

求5件周恩来个人事迹
“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天津旧称天津卫,是捍卫中国京都的门户,1860年被迫开埠,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有租界,成为一个典型 的半殖民地...

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学过的爱国的课文
1、《狼牙山五壮士》,收录于沪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和鲁教版四年级下册14课,作者沈重。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要想使中华民族回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中国不被社会淘汰,国民要与时俱进,就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就要读书。“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周恩来的小故事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书中周总理的命运和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周总理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神圣的领袖,他的名字光芒四射,在...

周恩来的小故事 要带读后感
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

《为你自己读书》读后感
你是在为国家读书吗?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一则感人故事。为国家读书,是国家、民族对我们的期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多为国家作贡献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因此"为你自己读书"和"为国家读书",并不是两个对立的观念。我们要认识...

泽州县13474611402: 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
单牧列沁: 共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他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他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他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泽州县1347461140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25 -
单牧列沁:[答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

泽州县13474611402: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文第一自蓝段 -
单牧列沁:[答案]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