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中部人工地震研究区莫霍面分区及地壳深断裂分布

作者&投稿:宁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构造及人工地震测深剖面探测~

本剖面(图5-1)通过天山隆起区中北部、北天山-准噶尔褶皱系和阿尔泰隆起区西南部的构造单元,穿过了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和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及天山北侧著名的地震活动带[1]。

图5-1 地震构造与剖面位置图

一、本区已有地球物理工作
新疆地区深部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开展较晚,物探工作者根据区域重力场和研究区及其外围地区较少的地震测深等资料综合分析,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新疆现今地壳上地幔总的形态,山区对应上地幔凹陷区,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较为密集,走向具有明显束状线型异常,它们为挤压隆起活动区,是地槽型重力异常的典型模式。盆地对应上地幔隆起区,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较稀疏,无一定延伸方向,形成相互镶嵌的块状异常,为相对稳定沉降区,系地台型重力异常的典型模式。
根据中国西部现有重力与地震资料以及新生代沉积层等资料反演出本区区域重力场和地壳构造,显示出重力场与地形分布基本呈镜像反映,即高山处为低异常区、盆地处为高异常区。 重力异常场的走向基本上与地形起伏相符,在山脉处重力异常梯度变化较大,而在盆地梯度变化较为平缓。 从反演地壳厚度来看,在剖面通过的阿尔泰山区其厚度约为48km;在准噶尔盆地西缘厚度为36~40km,莫霍面起伏较平缓;天山区地壳厚度为44~50km,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附近最厚为52km。
(二)天然地震研究
图5-1显示本区地震多发生在额尔齐斯断裂带,北天山和库尔勒断裂带及其附近。 近年来,一些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利用本区及外围地区观测的天然地震资料,研究本区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和构造,结果显示:①在阿尔泰地区的上地壳较厚,约为17km,但无明显中、下地壳,剪切波速度为3.90km/s,其底部存在一个不明显的低速度层。地壳厚度为47km,剪切波平均速度较高为3.63km/s。 ②在准噶尔盆地上地壳剪切波有效速度为2.70km/s,中地壳剪切波速度为3.62km/s,下地壳剪切波速度为3.71km/s,地壳平均厚度为43km,平均剪切波速度较低3.52km/s,该盆地位于阿尔泰和天山山脉之间,地壳厚度为44~46km,较周边造山带薄,在盆地内15~24km之间存在一厚约10km的地壳低速层,剪切波层速度为3.25km/s,相对周围速度低0.32 ~0.41km/s。 ③天山地区地壳厚度较大为50~55km,上地壳厚度较薄,约为8km,中地壳剪切波速度为3.50~3.65km/s,下地壳剪切波速度为3.80~3.90km/s,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为3.61~3.65km/s,上地幔顶部剪切波速度为4.65~4.70km/s。 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上地壳低速区与下地壳高速度区之间的梯度带往往与强震分布有关,有可能成为中强地震的孕育场所。
(三)地震测深研究概况
1997年前,本区内还未作过详细的地震测深工作。 只有在外围地区通过新疆北部一条可可托海-阿克赛综合地球物理测深剖面和本区部分大点距地震测深剖面。
1974年,新疆地震局利用伊犁爆破,沿昭苏—乌鲁木齐接收,利用P,S震相和Pm与Pn震相求得地震波速度为:Vp=6.10km/s,Vs=3.47km/s,Vpn=7.64km/s。平均地壳厚度为43.5~42.8km,最西部昭苏地区为42km,乌鲁木齐为45km。 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局系统的有关单位观测了我国西北部进行的一次大爆破,初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该区地壳平均速度约为6.15km/s,地壳厚度为50km左右,上地幔顶部速度为7.90km/s,其下直到80km为弱梯度层。 1988年6~8月原地矿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完成了新疆国家305项目V9-3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人工爆破地震测深野外探测。 该剖面通过北疆东部地区,由甘肃阿克塞经柳园、哈密、木垒至富蕴县可可托海。 记录中可清晰地辨认出Pg,P2,P4,P6,Pm,Pn等4~6个震相,获得了可可托海-阿克塞地壳速度结构。
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野外探测及数据采集
(一)剖面位置
北东向的天山-准噶尔-阿尔泰剖面,南起沙雅县(东经:82°52′28.4″,北纬:41°2′34.0″),经巴音布鲁克、那拉提、独山子、奎屯、克拉玛依、乌尔禾、和什托洛盖、布尔津至喀纳斯湖(东经:87°1′37.6″,北纬:48°42′43.7″),全长950km(图5-2)。 由于受本区地理条件、环境限制,剖面走向大部分地段与217国道一致。 自南向北通过北天山山区、准噶尔盆地西缘(主要为戈壁),北段进入阿尔泰原始森林区。 表层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海拔和气候变化很大。

图5-2 炮点分布图

剖面自南向北通过了天山隆起区、北天山-准噶尔褶皱系和阿尔泰隆起区三大地质构造单元。 同时穿过了两条具有缝合带性质的大型动力构造变质变形带,即额尔齐斯断裂构造变形带与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构造变形带以及北天山地震活动带。
(二)观测系统
为了取得良好的激发效果,经3次实地踏勘,在巴音布鲁克、奎屯、128团、乌尔禾、和丰牧场、穆呼尔岱和布尔津北选择了9个炮点,进行了11次爆破,投入了160台三分向数字和模拟地震仪进行流动观测,构成了如图5-2所示的观测系统。 该系统保证了壳幔主要波组序列的对比与追踪。
炮1和炮8位于奎屯北约8km的荒地(东经:84°57′13.6″,北纬:44°32′34.3″),剖面桩号为388.8km。 该处地形低凹,地表为黄土,在该炮点进行两次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 该炮可获得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下方中上地壳和博罗克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构造变形带附近的地壳过渡带的波组信息。
炮2和炮7位于建设兵团128团的前山村(东经:84°44′47.9″,北纬:45 °0′26.4″),剖面桩号为428.9km。 该处为开阔的戈壁滩,在该炮点进行了两次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 该炮主要获得北天山山区及盆地的壳幔波组特征。
炮3位于布尔津北约30km处(东经:86°51′20.8″,北纬:47°55′4.3″),剖面桩号为790.2km。 该处地形较低凹,地势开阔,地下5~10m为砾石层,水位较浅,在该炮进了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该炮可获得阿尔泰山南侧和额尔齐斯河以南的地壳深部波组信息。
炮4位于穆呼尔岱北2.5 km处,剖面桩号为728.7km(东经:86°48′5.8″,北纬: 47°19′6.0″)。 该处为山间小盆地内的沼泽盐碱地。 地表为黑粘土,其下为粘土层+小砾石层,在该炮点进行了2吨炸药量的井下爆破,爆破效果良好,该炮可获得额尔齐斯断裂带附近的中上地壳信息。
炮5位于和丰牧场南15km附近,剖面桩号652.7km(东经:86°12′34.5″,北纬: 46°45′23.0″)。 地表为红土层,其下可能存在小颗粒砾石。 在该炮点进行了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 本炮可获得准噶尔盆地西缘地段和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壳幔波组特征。
炮6位于乌尔禾东南艾里克湖东北岸边(东经:85°46′32.0″,北纬:45°59′39.4″),剖面桩号为561.9km(垂直偏移测线11km左右),该处土层较厚。 在该炮点上进行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该炮可获得准噶尔盆地西缘地段的壳幔信息。
炮9位于巴音布鲁克东(东经:84°15′52.9″,北纬:43°3′28.1″)的河道里,剖面桩号为218.2km。 该地段地表为很薄的小砾石层,4~5m为永久冻土层,0.7m以上为粘土层。 该炮点进行2吨炸药量的水中爆破,爆破效果一般。
炮10位于库车北北山牧场附近(东经:83°2′4.4″,北纬:41°57′46.1″)的山间低凹处,在该处进行了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剖面桩号为63.6km。
炮11位于沙雅东南(东经:82°52′28.4″,北纬:41°2′34.4″)的农田里,在该处进行了2吨炸药量的井中爆破,爆破效果良好,剖面桩号为-41.6km。
(三)观测点的布置
由于测线只能沿公路布设,为了避开车辆、油田及工矿企业等干扰,同时考虑到观测条件,观测点沿测线不均匀分布。 观测点号南小北大,编号一般为双号,加密点为单号,160台三分向地震仪投入观测,观测点距一般为2.0~3.5km。 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区点距加大为4.0km左右,在研究区关键地段点距加密为2.0km。
测线通过的天山山区,观测点只能沿217国道布设,通过了3处雪山,大部分地段为无人区。
测线的独山子至布尔津段,大部分为戈壁和丘陵,在独山子、奎屯、128团、克拉玛依和布尔津等地人为干扰严重,特别是克拉玛依油田区长达百余千米,油井密布,交通发达,干扰背景极大。 观测点不得不向公路西北偏移到干扰较小的山前地段。
在测线北段的阿尔泰山区,观测点沿布尔津至喀纳斯湖的简易公路布置,雨后车辆行走困难。
(四)数据采集
根据本区气候特点,在1997年7月底至9月初完成了野外测深资料的采集工作。
(1)观测仪器
本工程共投入观测仪器160台,其中:
1)CHJ-1模拟地震仪和MDJ-A模拟地震仪各1台,配备CDJ-5型垂直检波器,用于炮场井口记时;
2)MDJ-A模拟地震仪49台,配备CDJ-68三分向检波器;
3)CHJ-1模拟地震仪49台,配备CDJ-68三分向检波器;
4)DAS-1轻便数字地震仪30台,配备CDJ-68三分向检波器;
5)PDR-1数字地震仪30台,配备L-4A垂直检波器和CDJ-4水平检波器。
(2)仪器台道一致性检查与标定
所有仪器均在1997年5月完成了检修,并在郑州进行了标定,仪器一致性的敲击试验在新疆昌吉完成。 通过台道一致性检查,达到了《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如下:
1)记录波形清晰;
2)同类仪器各道波形相似,极性一致;
3)同类仪器各道相位差小于±20ms,相对振幅差小于±20%。
(3)地震波的观测
观测点的选择及检波器的安置是能否记录到优良记录的关键之一。 研究区部分地域低速盖层很薄或基岩出露,部分地区为戈壁滩,给观测点选择和检波器安置带来一定的困难。按原设计将测点基本沿路布置,为减弱风的影响各观测点选择在避风的地方,操作员采取了挖坑防风措施。 在基岩出露区,观测点选在地形低凹的完整而较平的基岩上,采取了防风雨等措施。
(4)地震信号激发
足够的激发能量是取得优良观测记录的保证,按原设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钻井爆炸等工作。 钻井工作指挥部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研究区部分炮点位于山间盆地,打井难度较大,井场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打井任务。

不同的莫霍面形态区,由于地壳性质、厚度、深部构造活动性以及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和演变历史不同等,因而在金矿类型、规模、成因和分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东部地幔台坪隆起区的岩金矿
东部地幔台坪区莫霍面坡度较小,局部重力异常呈等轴状或近似等轴状。莫霍面深度也相对较小,平均约为36km左右。
本区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小区分布有团结沟斑岩型金矿、东风山沉积变质岩型金矿、夹皮沟多因复成金矿床、小西南岔次火山热液型金矿、海沟变质热液型金矿等;在松辽-华北小区内有著名的胶辽金成矿区,产出有许多特大型、大型金矿,如辽宁的排山楼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下大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五龙石英脉型金矿、四道沟变质热液型金矿等。山东的焦家蚀变岩型金矿、玲珑岩浆热液型金矿、归来庄构造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等;在淮阳-江汉小区内主要分布为长江中下游金矿带,有安徽马山矽卡岩型金矿、江西的金山变质热液型金矿、洋鸡山次火山岩型金矿、湖北的鸡冠咀矽卡岩热液型金矿等;南岭小区分布有浙闽粤火山岩型金矿成矿带,有冶岭头变质-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紫金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著名的河台糜棱岩型金矿亦分布在本区。属于本区范围内的还有两个大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台湾岛上有已开采出92t黄金的金瓜石火山岩型金矿;海南岛近年来发现了土外山、抱板等剪切带型金矿。本区还见有许多大型的伴生金矿床,如水口山伴生金矿和德兴特大型伴生金矿。
由此可见,东部地幔台坪隆起区的金成矿作用强烈、类型多种多样。金矿分布面也十分广,线性分布特征不十分明显,这特别地反映在南岭小区的金矿分布情况。这些特征可能与重力异常呈等轴状或近似等轴状所反映的深部构造作用有关。我们知道,东部地幔台坪隆起区除松辽平原与台湾省以外,其余均属华夏型地洼区,其地幔蠕动活跃,壳体运动强烈,块断差异升降运动和剪切运动显著,岩浆活动也频繁面广,因而莫霍面起伏变化较复杂,这就为金矿的形成创造了十分有利成矿的深部地质条件。
二、东部地幔陡坡带的岩金矿
本带与阴山、秦岭、南岭东西走向山脉交汇处,幔坡走向发生弯曲。本带坡度最大的地段在太行山北部,自东向西每百公里落差5km。
本带金矿发育,其分布最大特别是呈现出几个金矿集中区,由北至南为:
1.黑龙江塔源区:见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等;
2.赤峰区:有撰山子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奈林沟火山岩型金矿等;
3.张家口-晋东北区:在河北境内发育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如东坪、赵家沟、后沟等金矿,亦见有小营盘大型石英脉型金矿等;在晋东北发育斑岩型金矿,如太那水、耿庄等,也见有义兴寨富硫多金属石英脉型银金矿床等。
4.小秦岭区:在小秦岭金矿田内已发现了十余个大中型金矿,如文峪金矿、老鸦岔金矿、太湖峪金矿等。此外在豫西其它地区还见有众多类型的金矿,如熊耳山地区的上宫蚀变岩型金矿、瑶沟金矿等,以及祁雨沟爆破角砾岩型金矿,蒲塘斑岩型金矿等。
5.湘西南-黔东区:分布有湘西南铲子坪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漠滨石英脉型金矿等,黔东南的坑头破碎蚀变岩型金矿、铜古细脉浸染型金矿、金井石英脉型金矿等。
上述几个金矿集中区二个:小秦岭(或豫陕接界带)和张家口-晋东北正处于东部地幔陡坡带弯曲较显著的部位,而后一地区又正处于幔坡带坡度最大的太行山北部地段。
三、中部地幔台坪区的岩金矿
本区金矿集中分布在:
1.呼和浩特—包头区:其位于鄂尔多斯-阿拉善莫霍面形态小区中部,金矿分布较多,见有哈德门沟石英—钾长石脉型金矿、哈达庙斑岩型金矿和白云鄂博北部变质热液型金矿等。
2.秦岭区:位于中部地幔台坪区中部,处于两个小区(四川盆地小区和鄂尔多斯-阿拉善小区)的交界地带,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分布较多区域,有李家沟、双王、马鞍桥和二台子等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3.滇桂黔区:位于四川盆地小区南部,为我国著名微细浸染型金成矿区,有紫木凼、板其、烂泥沟、金牙、高龙、革档等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看来,中部地幔台坪区是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最为发育的莫霍面形态区。
四、西部环形地幔陡坡带的岩金矿
本环带北段(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西—南段(喜马拉雅地幔陡坡带)山险谷深,冰雪覆盖,高原气候恶劣,因之地质工作投入少且精度差,故金矿发现较少。
本环带北段在西昆仑山发现阔克吉勒嘎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在祁连山区见松树南沟热液—层控型金矿和一些伴生金矿(如红沟)。
本环带东段于龙门山北,系川甘微细浸染型金成矿区,区内见有众多的大型金矿,如桥上、马脑壳、东北寨、联合村、拉尔玛、新关等金矿;往南进入康滇金成矿区带,该区带北段四川境内见有著名而罕见的偏岩子氟镁石型金矿、冕县机器房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及产于绿片岩中的茶铺子金矿床等;再往南云南境内见有秀水河一带的脉金矿(化)。康滇金成矿区带南缘哀牢山断裂是云南的重要金矿产地,分布老王寨糜棱岩型金矿和与超基性岩关系密切的墨江金厂金矿。
西幔坡带西支过大雪山,指向高黎贡山以后,即进入环形幔坡带东段的金沙江断裂带及以西(滇西)地域,该地域是我国与喜马拉雅期碱性斑岩有关的金矿(化)发育的地带,见有北衙金矿和姚安老亍子金矿等。
西部环形地幔陡坡带西南—南段,即喜马拉雅幔坡带大致分布着藏南金矿化区,见有郎县等地的石英脉型金矿化和浪卡子浊积岩型金矿化。据报道,还发现洞嘎硅化破碎带型金矿床。
由上可见,西部环形地幔陡坡带的东段金矿发育,金成矿期次多且成矿期新,是我国重要的而十分有利的金成矿区。
五、青藏地幔台坪坳陷区的岩金矿
本区莫霍面深度可达70km以上,系我国地壳厚度最大区域。在西藏地区存在多个近东西向坳陷,构成南、北两个幔槽。二个幔槽之间为改则—那曲一线长达千公里左右的幔脊。
该幔脊见有屋素拉石英脉型金矿化和碳酸盐化正长斑岩型金矿化等。藏北金矿化区大致处于该幔脊位置;南幔槽大致相当于冈底斯金矿化区位置,见有羊八井热泉型金银矿化和150地区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等;北幔槽大致相当于拉竹龙—查多日峰—沱沱河沿镇方向的位置,该地带自然条件和环境恶劣,故目前仅只见有个别砂金矿点。
青藏地幔台坪坳陷区东北部系柴达木盆地,该处为一小幔坳。该莫霍面形态小区北缘最近发现成矿佳的滩间山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其南缘与北幔槽之间为一向南缓斜的幔坡带,该带分布有令人神奇的可可西里金矿化区,以及巴颜喀拉地区的夺确壳石英脉型金矿和四川的甘孜—丘洛金成矿带。这个次一级的幔坡带,在金矿找寻上,极具诱惑力。
六、西北部构造复杂区的岩金矿
本区岩金矿主要分布于准噶尔幔脊和天山幔槽。准噶尔地幔脊状隆起之北东部幔坡为阿尔泰金矿区,见有托格尔托别、塔斯北格、阿克提什克金矿,以及多纳拉萨依、沙尔布拉克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西南部则为托里金矿区,见有齐求、宝贝、萨尔托海等著名金矿,天山幔槽亦金矿多见,其东端小幔坳内分布有南明水—金山、板房沟—泌城二个金成矿区;其西部的大幔槽中分布有古尔图—头屯河、皮里奇、菁布拉克—木扎尔特三个金成矿区,见有阿希金矿、望峰金矿等。
塔里木-吐鲁番幔脊岩金矿分布较少,仅见于其东端与中部幔坪区接界地域,分布有双井子-明水、昭壁山-金窝子二个金成矿区,见有明水金矿和金窝子金矿等。

图4.19 华北中、北部人工地震研究区莫霍面等深度图

图4.19是在研究区人工地震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编绘的。根据区内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可以看出,全区莫霍面等深线存在6组明显的梯度带,即4组近南北或北东向的等深梯度带和2组近东西向梯度带。南北或北东向的梯度带,由西向东依次是“准格尔旗—离石—汾西—临汾—夏县”、“尚义—阳原—涞源—曲阳—井陉—左权—晋城”、“邹平—济阳—济南—肥城—郓城—菏泽”和“淄博—新泰—平邑”梯度带;此外,东西向的梯度带是“东胜—清水河—阳高”和“涞水—廊坊—玉田”梯度带。由此,区内莫霍面可大致划分为6个区,即“鄂尔多斯台向斜(鄂尔多斯东缘)”、“山西台背斜”、“黄淮海坳陷(华北裂谷带中北部)”、“鲁西台背斜”和“内蒙古台隆(南部)”与“燕山台褶带(南部)”。

山西台背斜(即山西地块)主要由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和太岳山构成,内蒙古台隆包括了阴山山脉(图4.20)。纵观全区,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和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地区莫霍面深度最大,约48~51km;这构成了研究区内近南北向的莫霍面凹陷带,其下凹中心位于山西繁峙和太原附近的古交,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一带,深度大于50km。因此,山西台背斜和内蒙古台隆(南部)均以莫霍面下凹,地壳厚度最大,构造相对简单为其特征;两个区段内莫霍面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在44~51km之间。

图4.20 华北地区中、北部人工地震研究区地貌特征

位于研究区东北边缘的燕山台褶带(南部)的主体由燕山山脉构成(图4.20)。该区段内莫霍面深度的变化范围在40~45km之间,中心位于北京的延庆、平谷一带,中心深度约45km。区段内莫霍面呈简单下凹的构造格局,其走向近东西向。

研究区内,山西莫霍面凹陷带以西为鄂尔多斯台向斜(鄂尔多斯东缘),该区段莫霍面深度的变化范围在40~51km之间;莫霍面的构造相对复杂,呈近北西向凸、凹相伴的褶皱;其凸起的中心在吴堡、米脂一带,深度约40km;下凹中心在韩城、合阳一带,深度约51km。

山西莫霍面凹陷带以东为黄淮海坳陷区(华北裂谷带中北部),该区段为莫霍面隆坳区,隆坳相间排列,构造极其复杂;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全区莫霍面最浅的隆起区段,深度在32~42km之间;向南,莫霍面的深度比中、北部增大。区段内规模最大的隆起中心分别位于渤海湾和河北南部的临清、夏津一带,莫霍面深度都为32km;下坳深度最大的地方在河北的安平地区,约42km。

研究区的东南部是鲁西台背斜,该区段的莫霍面深度在35~46km之间,深度变化大,主要为莫霍面断陷区,其断陷带沿枣庄—曲阜一线向北西方向延伸。

宏观上看,研究区全区的莫霍面构造形态似乎表现出东部呈环形坳陷特征,其周边为隆、坳相间的褶皱。区内莫霍面深度最小(即地壳最薄)的是东部呈环形坳陷的华北裂谷盆地(黄淮海坳陷区),莫霍面最深(即地壳最厚)的是山西地块(山西台背斜)。

研究区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表明(图4.19),区内6个莫霍面分区的界线均为深度陡变带。仔细分析研究区内5~50km不同深度上P波速度的平面结构发现,区内存在10组较明显的速度梯度带(图4.9~4.18),即:①“成武—济南—阳信—东营—昌黎”梯度带;②“封丘—濮阳—临清—景县—沧县—天津”梯度带;③“蔚县—曲阳—邢台—平顺”梯度带;④“凉城—朔州—静乐—汾阳—汾西—夏县”梯度带;⑤“临沂—邹城—广平—涉县—榆社—娄塬”梯度带;⑥“故城—平山—神池—府谷”梯度带;⑦“封丘—修武—沁源—介休—离石—临县—神木”梯度带;⑧“济源—绛县—宜川”梯度带;⑨“昌黎—宝坻—大兴—阳原—大同—清水河—达拉特”梯度带;⑩“日照—诸城—昌邑”梯度带。其中,①~④和⑩为区内北东走向的速度梯度带,⑤~⑨为北西向的梯度带。从地下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这些速度梯度带应是区内断裂构造的反映。但随着深度加大,某些梯度带的痕迹显得越发清晰,而另一些梯度带的痕迹却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这可能正表明了断裂构造的延深不同。

以区内莫霍面构造格局为基础,结合不同深度速度梯度带特征的分析,编绘了华北中、北部研究区地壳深断裂分布图(图4.21)。

图4.21 华北地区中、北部人工地震研究区地壳深断裂分布

如图4.21所示,编号1~4的断裂为区内北东向地壳深断裂带,5~6为近东西或北西向深断裂带。它们分别是:1为“蔚县—曲阳—井陉—平顺—晋城”深断裂(太行山前断裂);2为“菏泽—禹城—沧县—天津”深断裂;3为“准格尔旗—府谷—离石—临汾”深断裂;4为“枣庄—淄博”深断裂;5为“达拉特旗—阳高—易县—廊坊—玉田”深断裂;6为“邹城—大名—和顺—太原—娄塬—兴县”深断裂。




地震通常会出现在那里?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

常熟地震历史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 *** 、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

地震的由来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

从地理角度介绍汶川地震的产生原因 危害 影响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

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是正确吗
构想和学说。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关于地震的资料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

山东容易发生地震吗 山东省经常发生地震吗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为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上述五个地震区中,以台湾和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其他...

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是怎样形成的?是地壳在怎样的运动?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

李四光预测过哪四个地震带?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

武强县13344869223: 划分莫霍面的依据 -
鲁帜谷氨: 现在较为主流的是以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为依据.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登堡不连续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

武强县13344869223: 莫霍面地震波是怎样变化的 -
鲁帜谷氨: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当地震波通过地下33公里处时,纵波速度由 7.6公里/秒急增到 8.1公里/秒,横波由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有一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后经各地观测证实,这个不连续面...

武强县13344869223: 莫霍面在哪里? -
鲁帜谷氨: 莫霍面指地壳与地幔间的分界面. 1909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发生在库尔帕河谷一带的地震记录,发现纵波在地下50公里一带速度突然增大.进一步的研究得知,这种在地下几十公里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的变化,是全球性的现象,不过深度不一,大陆下面常为三、四十公里,海洋底下一般不到十公里.此界面显示明显,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现在一般都以莫霍面作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

武强县13344869223: 莫霍界和古登堡界名称的由来 -
鲁帜谷氨: 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质状态,无法直接观察.主要借助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在地震学上称为不连续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1909年...

武强县13344869223: 莫霍面在哪一年被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鲁帜谷氨: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的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根据分析,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武强县13344869223: 什麽是莫霍面
鲁帜谷氨: 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以发现者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的名字命名的.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急剧地改变,说明地壳和地幔之间密度不同.

武强县13344869223: 莫霍面深度特征 -
鲁帜谷氨: 莫霍面等深线图(图1-4)反映了安徽沿江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总体处于地幔隆起区,对应地壳较薄的位置,印证了地表构造地幔形态与深部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反映的事实.陈沪生等(1999)利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研究结果认为,在大别隆起带与江南隆起带之间存在一狭窄的线状减薄带,该区较两侧的隆起区莫霍面埋深明显变浅,二者相差5~6km. 图1-4 下扬子地区及邻区莫霍面等深线与矿产分布图( 据黄恩邦等,1986)

武强县13344869223: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什么被称为莫霍洛维奇界面? -
鲁帜谷氨: 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地幔与上下层不同物质的分界处称为不连续面.外面的被命名为莫霍不连续面,深处的则是古...

武强县13344869223: 陕西榆林市神木市发生3.2级地震,地震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鲁帜谷氨: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11日2时18分在陕西榆林市神木市发生3.2级地震(塌陷),震中位于北纬39.08度,东经110.23度.地震的分类自然地震产生:地球内部不...

武强县13344869223: 地理上“莫霍面”是什么意思? -
鲁帜谷氨: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