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兴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魏洛阳故城的建都年表~

西汉高祖五年,天下大定,诸侯臣属,刘邦定都洛阳 ,但因齐人刘敬及留侯张良劝说,刘邦遂入都关中 ,而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东汉(公元25-220年) 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汉。十月“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遂定部焉”,并因祟火德故,改洛阳为雒阳(献帝曾于初平年间被董卓挟持迁长安,建安年间在复迂回洛阳,又被曹操迁于许昌)。 东汉时期建都汉魏故城年表  庙号 谥号名讳在位年份年号年号始终在位时长(按年号算)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建武 25年—56年 33年  建武中元 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18年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 13年  元和 84年—87年 章和 87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永元 89年—105年 17年  元兴 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 1年 孝德皇帝 刘庆 - - - 0年汉安帝追尊为“孝德皇”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永初 107年—113年 19  元初 114年—119年 永宁 120年—121年 建光 121年—122年 延光 122年—125年  北乡侯 刘懿 125年 - - 0年一般不认为是东汉皇帝之一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永建 126年—132年 19年  阳嘉 132年—135年 永和 136年—141年 汉安 142年—144年 建康 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 1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 1年 孝穆皇帝 刘开 - - - 0年追尊为孝穆皇  孝崇皇帝 刘翼 - - - 0年追尊为孝崇皇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 147年—149年 21年  和平 150年 元嘉 151年—152年 永兴 153年—154年 永寿 155年—158年 延熹 158年—167年 永康 167年  孝元皇帝 刘淑 - - - 0年汉灵帝追尊  孝仁皇帝 刘苌 - - - 0年汉灵帝追尊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 168年—172年 21年  熹平 172年—178年 光和 178年—184年 中平 184年—189年  弘农怀王 刘辩 189年 光熹 189年 1年  昭宁 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永汉 189年—189年 31年  中平 189年—189年 初平 190年—193年 兴平 194年—195年 建安 196年—220年 延康 220年 曹魏(公元220一265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即帝位于许昌,建立魏王朝,次年迁部洛阳。 曹魏时期建都汉魏故城年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字 在位时间 年号 陵墓 曹丕 高祖 文皇帝 子桓 220—226 黄初 首阳陵 曹叡 烈祖 明皇帝 元仲 226—239 太和 高平陵 曹芳  邵陵厉公(齐王) 兰卿 239—254 正始  曹髦  高贵乡公 彦士 254—260 正元  曹奂  元皇帝 景明 260—265 景元 王原陵 西晋(公元265—316年) ,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统一全国,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 西晋时期建都汉魏故城年表庙号 谥号 姓名 表字 生母 统治时间 年号 陵墓 世祖 武帝 司马炎 安世 — 266-290 泰始266-274咸宁275-280太康280-289太熙290-290 峻阳陵 德宗 惠帝 司马衷 正度 — 290-301 永熙290年-291年永平291年-291年元康291年-299年永康300年-301年永宁301年-302年 太阳陵 德宗 惠帝 司马衷 正度 — 301-306 太安302年-303年永安304年-304年建武304年-304年永安304年-304年永兴304年-306年光熙306年-306年 太阳陵 仁祖 怀帝 司马炽 丰度 — 307-311 永嘉307年-313年 — 哀宗 愍帝 司马邺 彦旗 — 311-316 建兴313年-316年 — 北魏(公元493—534年), 鲜卑族拓跋硅于公元386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北魏王朝,至本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改姓元。 北魏时期建都汉魏故城年表庙号 谥号 姓名 生卒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墓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 467-499年 延兴 471年—476年 长陵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483-515年 景明 500年—503年 景陵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文景皇帝元愉488-508年建平508年(39天) 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510年—528年 熙平 516年—518年 定陵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元氏528-? (未改元)528年(1天)---元钊 526-528年 (未改元) 528年(45天) -肃祖 文穆皇帝 元勰 473-508年 -(未在位)-- 孝宣皇帝 元劭 ?-528年 -(未在位)-敬宗 孝庄皇帝 元子攸 507-530年 武泰 528年 静陵 建义528年永安 528年—530年 --元颢?-529年孝基529年-建武  529年-- -元晔 ?-532 建明 530-531年(117天) -- 节闵皇帝 元恭 498-532年 普泰 531年—532年 孟津县后李村- -元朗 513-532年 中兴 531-532年(165天) 邺西南野马冈 - 武穆皇帝 元怀 ?-517年 -(未在位)-- 孝武皇帝 元修 510-535年 太昌 532年 云陵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外郭城长、宽约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1。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周汉晋魏风云际会,5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工作者通过对汉魏故城城垣的解剖、试掘,发现汉魏洛阳故城现存规模和形制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期的修缮和增筑活动才逐渐形成的。
汉魏洛阳故城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在内城,即汉至晋代洛阳城的中部,发现了时代最早的城址。其规模基本为方形,大致合当时的东西六里、南北五里,从掌握的材料看,其具体时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这是汉魏洛阳故城建城的开始。时代稍晚的城址位于汉至晋代洛阳城的中部和北部,约为春秋晚期筑造,除北部为新扩部分外,南部沿用西周时期所筑之城,并略有修补或增筑。时代最晚的城址则是沿用西周、春秋晚期城址并向南扩大而成,其筑造年代约晚于东周,早于汉代。前期城址仍被沿用并有所修补。这时期的城址约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已达到并形成了汉晋时期洛阳城的形制和规模。此期城圈在西汉至北魏历代均有修补或增筑,并被各代所一直沿用。由此可知,在汉晋洛阳城的城址上,至少有三个规模不同、时代各异的古代城址叠压在一起,而且每一时代较晚的城址都是在沿用前代的基础上,向北或向南扩大而形成新城的。 文献中关于在洛阳在周代的营建,其间有两次大的城市建设高潮。一 次在西周开国之初,另一次则在春秋战国之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古勘查发掘工作,已经确认,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涌现出一座规模可观的城址,为汉魏洛阳故城建城之始。
关于西周初年营筑洛邑一事,《尚书》、《逸周书》、《史记》等文献资料及出土青铜器铭文皆有记述。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在黄河以南、伊洛一带的“有夏之居”建都的想法,并初步“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二年后,周武王病死,其子成王继位,周公辅政。据《尚书·召诰》记载,为了实现武王在洛邑建都的遗愿,成王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湟水西之间和德水东的洛水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给成王,得到成王的赞许批准后,于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牺牲,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东周建都洛阳王城,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城,因其城小,晋率诸侯扩而大之,称为“成周”,共历经周敬王、周元王、周贞定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周慎靓王11帝,合205年。 秦有天下,封吕不韦“文信候”,食洛阳10万户,再次扩修洛阳城 。
秦时在河南设三川郡,洛阳为三川郡的治所 ,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因吕不韦扶立秦王子楚有功,被封为丞相,又加封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再次扩大了洛阳城 。这与考古勘探发现的城址南部的增筑扩建情况相符。这次扩建在汉魏洛阳城形制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城市的形制又一次发生变化,达到了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规模,俗称“九六城”。东汉、曹魏、西晋国都洛阳城以及北魏洛阳都城的内城,即是在这个城址基础上修建沿用的。也就是说,汉晋洛阳城形成规模是在秦代。 东汉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后,开始了165年的统治经营。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于郁(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沿用汉的国号。同年冬十月,刘秀定都于洛阳。汉崇火德,刘秀定都洛阳后,认为“洛”字的三点水不利于他的火德,因火遇水则灭,于是他把“洛”去水,洛阳’变成“雒阳”。刘秀在洛阳大兴土木,起高庙,建社樱,修官室,立太学、明堂、辟雍、灵台于南郊。刘秀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特别是连续6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记令,部分解决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东汉自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后有光武帝(秀)、汉明帝(庄)、汉章帝(旭)、汉和帝(肇)、汉殇帝(陡)、汉安帝(访)、汉顺帝(保)、汉冲帝(炳)、汉质帝(绩)、汉桓帝(志)、汉灵帝(宏)、汉少帝(辩)、汉献帝(协),共13帝,达196年之久。
考古发现的晋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夯筑城墙厚14~25米。西城垣长约3500米,北城垣长2523米,东城垣长3895米,南城垣早因洛河
改道而冲毁。12座城门中夏门保存最好。城里的大街与城门相通,据钻探结果,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大街各有5条。城内主要建筑是坐落在城南部的南宫和北宫,南宫是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000米的长方形。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此外,北宫东北靠近上东门处还有永安宫,城西北则有皇家的宫苑濯龙苑。最高的行政机构如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在南宫的东南,靠近旄门和开阳门;而储存粮食和兵器的太仓、武库则建在北宫的东北。城内东北角即上东门附近居住着达官贵族,平民百姓多生活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方,工商业区有金市、马市、羊市。礼制建筑辟雍、太学、明堂和灵台位于城南。辟雍平面为方形,边长170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是边长45米的方形夯土殿基,殿基南曾出土晋辟雍碑。辟雍遗址东北的一处遗址,曾出土过汉魏石经残块,可能是东汉以来太学的遗存。明堂遗址在辟雍遗址西侧,平面亦呈方形,边长240米,中心为直径60余米的圆形夯筑殿基。灵台在明堂西侧,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迹,边长220米,中心是边长50米的方形夯土台基。南郊还发现了东汉时期被征调到都城洛阳来服役的刑徒墓地,数十人骨骸留有被砍击和刺杀的创伤。墓中用废砖刻写姓名、部属和刑名,是研究东汉的法律和刑徒问题的重要资料。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繁华的洛阳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魏主土德,水得土乃流,土遇水则柔,故改“雒阳”仍为“洛阳”。土乃黄色,因此定年号为黄初,由此开始了对东汉雒阳城的新建与重建。魏文帝曹丕时修复了北宫的部分建筑物,魏明帝曹叡大兴土木,在东汉南宫崇德殿的旧基上建太极、昭阳诸殿,又增饰芳林园等。 曹魏政权重点修复北宫,起太极殿,采取了单一宫制,即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北端“居中建极”。居中建极的宫城上应北极星,这是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表现。单一宫制意在树立中央皇权的绝对威信,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两宫并置的模式。
曹魏又将东汉旧城北城墙加厚至30米左右,并在西城墙北段、北城墙外侧增筑马面,改建大夏门,其意恐在于加强宫城的防卫。而城内高台、城墙、马面、护城河等完备防护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它的成熟。
最重要的是,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城西北隅兴建百尺楼,随后魏明帝曹散扩建成军事堡垒——金墉城。金墉城由南北排列的3个小城堡组成,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150~255米。城墙版筑而成,墙外侧筑有城垛。城东、北、西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最新发掘表明,金墉城的3个小城堡是不同时期建造增扩的产物,只有南面的城堡才是魏明帝创建的金墉城。
曹魏历魏文帝(丕)、魏明帝(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魏元帝(奂),共都洛46年。
西晋也以洛阳为国都,但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没有大的改变。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的刘聪率军攻入城内,洛阳城再次成为灰烬。 180余年后,洛阳城为北魏的国都。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后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内城、外郭城组成的都城使这里达到辉煌的顶峰。宫城位于东汉北宫故地,在内城偏北部的中央位置,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除北墙不甚明确外,其他三面宫城城墙尚存。发现宫门4座,正南门阊阖门门洞宽达46米,足见规模之宏伟。宫城内夯土台基密集,宫廷建筑均集中于此。闾阖门正北东西100米南北60米的长方形宫殿基址,是宫城正殿——太极殿,为全城的中心。内城沿用汉晋洛阳城的城垣,城门略有变更。城内街道更加规整,东西大道基本贯通内城,其中东阳门至西阳门的大道是内城的重要分界,道路以北地势较高,分布宫城、园囿、武库、太仓等;道路以南主要有衙署、庙坛、寺院和贵族宅邸等。宣阳门内通达官城正门的铜驼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约42米。街道两侧是中央官署以及太庙、太社、国子学遗迹。自宫城的太极殿,经阊阖门沿铜驼街抵宣阳门,过洛水上的永桥至南郭城外圜丘,构成了北魏洛阳城的中轴,虽在内城略偏西处,但基本上使宫城处于居中位置。所以北魏洛阳城总体布局体现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极、官府外设、左祖右社的封建都城建筑原则。 外郭城内主要由普通百姓居住,划分的区域整齐严密,称为里或坊。考古发现外郭城东、西二垣各距内城3500米,北垣距内城850米,至此洛阳城的东西宽度和南北长度皆达10公里,成为我国古代史上规模宏大的城市之一。文献记载北魏洛阳城有佛寺1300余座,经过考古探查的只有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的永宁寺1处。寺院遗址位于宫城南门西南,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060米,方形塔基出土的遗物主要是与佛教有关的泥塑。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王朝瓦解,这里再次沦为一片废墟,从此告别了都城的辉煌。汉魏洛阳城留下的四朝都城的遗迹,再现了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城市布局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东汉至晋代,宫殿区经历了由相对分散的南北宫制向集中于城区北中部的单一宫制转化;北魏时城区扩大,汉晋洛阳城变成了内城,大部分被宫城、宗庙和中央衙署所占据,已具备了某些后世皇城的性质,外郭城内则成为主要居民里坊区和工商市场所在地。这种宫城、内城、郭城三重城垣的布局成为此后历代都城的宫城、皇城、郭城布局的祖型。就这样,汉魏洛阳城如同在烈火中涅檠的凤凰,随着“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朝代更迭,历经修建、焚毁、重建、焚毁、再重建,形成了古代都城的基本格局,对隋唐时代及以后的都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引人瞩目的变化: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如此规模,使汉魏洛阳故城成为我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
此后,在北周宣帝时,以洛阳为西京,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统一全国,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汉魏洛阳城失去了往日悠久的正统地位。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洛阳县与河南府的治所从金墉城迁到东都毓德坊。从此,数百年锦绣帝都汉魏洛阳城逐渐沦为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发掘和研究。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及白马寺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确定了汉魏洛阳故坡的文物保护重点,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堆。洛阳地区文物部门和偃师、孟津文物部门在重点保护处竖立了标志牌。
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开始对汉魏洛阳故城作全面的钻探、勘查、发掘。通过4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弄清了汉魏洛阳故城的城市布局及规模,对一些重要遗址进行发掘或试探,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史,探索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王朝乃至西周、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依法划定了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范围,并予以公布。汉魏洛阳放城保护范围,东至堰师市首阳山镇的后张衬到白村间南北一线,西至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的分金沟村到潘材间南北一线,北至孟津县平乐镇的上屯衬东西一线,南至腥师市佃庄乡的工屹挡材东西一线。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从1992年开始,首先着手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的保护工作,并制订上报了永宁寺塔基遗址的保护方案。

经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拨专款进行塔基保护的征地围墙工作。
199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永宁寺塔基的保护方案,东汉灵台遗址的保护方案,也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该方案在保护灵台遗址的前提下,注重了展示的功能。
2014年6月,汉魏洛阳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项目中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城的历史沿革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

汉魏洛阳故城的建都年表
东汉(公元25-220年) 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汉。十月“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遂定部焉”,并因祟火德故,改洛阳为雒阳(献帝曾于初平年间被董卓挟持迁长安,建安年间在复迂回洛阳,又被曹操迁于许昌)。 东汉时期建都汉魏故城年表庙号 谥号名讳在位年份年号年号...

魏以前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哪些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

北魏洛阳城的介绍
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1954年开...

汉魏洛阳城有什么特点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

洛阳汉魏故城好玩吗
洛阳汉魏故城位于洛阳市偃师市310国道旁,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文豪司马光笔下的洛阳城,就是如今的汉魏故城,故城位于洛阳市以东约15公里,也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在这之后,三国时期的曹魏、西晋以及北魏等6个朝代的40多位帝王以此为王都,因为主要...

汉魏洛阳故城的遗址简介
自三国时期,魏明帝始建太极殿后,直至唐朝历代皇宫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皆为太极殿,之后北宋西京洛阳的大内正殿亦为太极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极殿。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而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布局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永宁寺遗址永宁寺塔为北魏...

我国哪些朝代以洛阳古城为国都?
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此外,西汉及新莽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于此。后赵、北周曾以此为南都、西京。如包括这些,汉魏洛阳故城无疑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

汉魏洛阳故城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
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

最久国都的汉魏洛阳的遗址有哪些?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毗连之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这座城池始建于西周初年,至唐初废弃,持续使用了近1600年。它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国都,定都时间长达540年以上。甚至西汉及新莽末年,更始帝也曾在此建都。汉魏时期的洛阳城是全国政治、经济...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历史上哪些王朝的都城在洛阳? -
施戚奇曼: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洛阳地名的由来 -
施戚奇曼: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是在同一个地方吗?在洛阳白马寺东,有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我知道这里是当年东汉的都城.那么后来的曹魏、西晋、北魏都城... -
施戚奇曼:[答案] 应该是进行了重建.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给我介绍一下白马寺的历史
施戚奇曼:寻佛起源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伛师地名的来历? -
施戚奇曼: 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金墉城 解释? -
施戚奇曼: 金庸城,俗称李密金庸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的孟津县金村一带.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历经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 在曹魏、西晋为帝后游乐的别宫;北魏孝文帝迁...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在三国鼎立时期建都洛阳的是哪一个政权? -
施戚奇曼: 曹氏政权.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洛阳白马寺在那 -
施戚奇曼: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是在同一个地方吗? -
施戚奇曼: 应该是进行了重建.

吐鲁番地区19272777751: 中国历史上做过首都的地方 -
施戚奇曼: 夏 先后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洛阳等地 商 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先后五次迁都.盘庚时,从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 周 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 建都陕西咸阳 汉 西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建都洛阳 三国(魏、蜀、吴) 魏:建都洛阳 蜀:建都成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