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礼的区别

作者&投稿:习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恭和敬的区别~

恭是谦恭,表示自己个人的一个低调状态,属对内的状况。敬是一个对外的状态,是对某人某事的敬重。两者有区分,但联系在一起,就分量又加重了。

”祝 “是指还没有达到成功之前祝贺别人的话语,或者表达一种祝愿;而”恭贺“是指向人致贺的敬词,比如说《清会典事例·礼部·授受大典归政事宜》:“其恭贺太上皇帝传位表文,嗣皇帝登极表文,内阁另行恭进呈。”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元帝 :恭贺单于,万福吉祥。”


基本字义
(1)肃敬,谦逊有礼貌:~敬。~谨。~候。~维。~贺。打~(拱揖)。洗耳~听。
详细字义
〈形〉
(1)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2)同本义。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
恭,敬也。--《尔雅》
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何之所说,从多举也。--《礼记·曲礼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
公子执辔愈恭。--《史记·魏公子列传》
(3)又如:恭默(谦恭沈静不语);恭倨(恭敬和傲慢);恭恪(心存恭敬而态度谨慎);恭敬(犹尊敬);恭和(谦恭温和);恭逢其盛(亲身经历到那种盛况);恭素(恭谨纯朴)
(4)通"洪"。大。如:恭德(大德)
(5)工整。如:恭笔(工整的笔画)
词性变化
〈动〉
(1)奉行。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书·甘誓》
(2)又如:恭承(敬奉)
(3)拱手致礼。
请过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儒林外史》(4)入厕
出恭入敬--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古文通假
恭通"共",《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共作"恭"解,即恭敬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常用词组
◎恭贺 gōng hè
祝贺;道喜,庆幸。
◎恭候 gōng hòu
敬辞,恭敬地等候。
◎恭敬不如从命 gōng jìng bù rú cóng mìng
遵命顺从是最恭敬的表示;谦词,遵命,从命。
◎恭顺 gōng shùn
恭敬并服从(父母或长辈)。
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僻的长辈一样。--《挖荠菜》
◎恭维 gōng wéi
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也作"恭惟"。
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语,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我的叔叔于勒》
◎恭喜 gōng xǐ
套语,恭贺别人或团体的喜事。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所统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之本质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礼”的本质是尊重、尊敬,这种敬意通过一定方式能让你感受到。我在这样对待你的同时,也希望你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来而不往非礼也”。这说明,“礼”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礼尚往来”真正的意义。
礼之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以礼入法
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儒、法两家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抨击对方的学说,互不相让。秦、汉法律都是法家拟订的。商鞅的秦法渊源于魏李悝的《法经》,萧何定汉律又承秦制,为法家一脉相承的正统,完全代表法家精神,为儒家所不能接受。汉武帝标榜儒术,法家逐渐失势,儒家抬头后,开始以儒家思想改变法律的面貌。汉儒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撰写法律章句来解释法律和以经义决狱两件事上。据《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断罪所当由用者合26272条,7732200余言。以经义决狱者有儿宽、董仲舒、应劭等人,将儒家经典作为判罪量刑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在司法上发挥了实际作用,意义重大。自魏以后,儒家参与制订法律,他们更有机会将体现儒家中心思想的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使法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深远。商鞅定异子之科,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父母在,不有私财”的礼背道而驰,为儒家人物贾谊等所深恶痛绝。魏时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周礼》有八议之说,魏始以八议入律。自魏、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唐、宋、明,皆载于律,到了清代才不复引用。《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儒家自来主张亲亲,重视尊卑、长幼、亲疏之别。晋律“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开后代依服制定罪之先河。北魏定犯罪留养祖父母、父母之条。为了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又有以官爵当刑的规定。留养之法为历代所遵行,官当亦为隋、唐、宋所沿用。《周礼》不孝为乡八刑之一。《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北齐列不孝为重罪十条之一,犯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采用,并置十恶条,自唐迄清皆沿用。北周完全模仿《周礼》,法律全盘礼化。但因《周礼》不合实情,不能适应当时环境,所以隋承袭北齐律,兼采魏、晋刑典,而不采用北周之制。翻阅因袭隋律而修订的唐律,更可完整地看出有关礼的内容。除八议、官当、十恶、不孝、留养、按服制定罪等条外,还有不少条文是来源于礼的。礼,子当孝事父母,于是子孙违犯教令、供养有缺成为专条,徒二年;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徒一年,并免所居官。礼,父母之丧三年,于是匿不举哀、释服从吉、冒哀求仕、居丧生子、嫁娶、兄弟别籍异财皆有罪。《大戴礼》有七出、三不去(见封建婚姻制度)之文,于是成为法定的离婚条件,应去应留皆以礼为根据。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荀子云:“礼者养也”,《礼记》云:“礼节民心”。欲望的满足,物质的享受,都区别贵贱而有所制约,详细规定于礼书中。唐律于是规定营造舍宅、车服、器物及坟茔石兽之属于令有违者杖一百,并令改正。以上种种规定,都足以说明礼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唐律一准乎礼。”以礼入法的过程亦即法的儒家化过程。始自魏、晋,历南北朝至隋、唐而集其大成。《宋刑统》沿用唐律,明、清律亦深受唐律影响,除官当外,上述有关礼的规定大体保留在法典中,只是处分有所不同而已。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礼与礼貌礼节的区别与联系
礼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礼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 礼对于装饰人类、或其他一切优良品质和天资,都是必不可少的。 礼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礼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 礼貌是更加基本和基础的一...

何为"礼",何为"义"
”由此可见,周礼不仅内容已大为增加,而且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和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已成为阶 级统治的工具,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表征,成为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准则。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人提出了“。仪”这一概念。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到晋国去...

礼貌礼仪礼节的区别 礼貌礼仪礼节有什么区别
1、指代不同:(1)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2)礼节: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3)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2、性质不同:(1)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

礼貌,礼节,礼仪,礼遇的区别和联系
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时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时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

礼数与礼节有什么区别
定义上的区别、外延范围的区别、重要性的区别、表现形式的区别。1、定义上的区别:礼数指的是待人接物的礼仪规矩,涵盖了与人交往时应注意的各种细节,言谈举止、仪态仪表等方面。礼节更多地指向礼貌本身,表示尊重的行为和态度。2、外延范围的区别:礼数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礼节的外延较小,更多地关联...

礼貌、礼节、礼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 定义与含义:- 礼貌: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的谦虚与恭敬,是对他人尊重的具体表现。- 礼节:涉及各种表达尊敬、祝福、哀悼的习惯用语和行为形式。-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既定的程序和方式来展现对他人的律己敬人过程,涵盖着装、交往、沟通、情商等多个方面。2....

礼数与礼节有什么区别
1. 含义不同:礼数通常指的是礼仪和礼貌的具体等级和规范,而礼节则更多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和规矩。2. 侧重不同:礼数更侧重于通过不同的礼仪和礼貌来展现个人的品质和素养。礼节则更侧重于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语言形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3. 对象不同:礼数主要适用于交际...

礼貌,礼节,礼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礼仪联系:都是人们再交往中表示对对方尊敬的规范与准则。礼貌、礼节、礼仪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2、礼节: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3、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

礼数与礼节有什么区别
礼数与礼节的区别如下:1、定义上的区别:礼数通常指的是待人接物的礼仪规矩,涵盖了与人交往时应注意的各种细节,如言谈举止、仪态仪表等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并且被视为个人修养的一个方面。礼节则更多地指向礼貌本身,即对他人表示尊重的行为或态度。它不仅包括礼貌的形式,如问候、感...

礼数与礼节有什么区别
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等。意思不同:礼数通常指的是在特定场合下应该遵循的规矩和规则,如在宴会上应该如何用餐、如何与人交谈等。礼数更注重的是对于行为的规范和规则的遵守。而礼节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体贴和善意。礼节更注重的是人际关系的维护和...

临淄区15790727711: 恭和礼的区别 -
仁茅六君: 恭 基本字义(1)肃敬,谦逊有礼貌:~敬.~谨.~候.~维.~贺.打~(拱揖).洗耳~听.详细字义 〈形〉(1)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2)同本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恭,敬也.--《尔雅》何胤云...

临淄区15790727711: 鼓励人谦虚,进取,好学生,上进点词语 -
仁茅六君: 这两个词意思有很大不同,为您解释,请你参考: 1、分别解释: 谦虚表示的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是不声不响的; 上进说的也是一个人的品质,表示这个人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2、这两个词的区别是: 前者表...

临淄区15790727711: 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
仁茅六君: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

临淄区15790727711: 儒家学派中家礼是指什么 -
仁茅六君: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这九个字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查自百度 1、“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

临淄区15790727711: 在三国人物中,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中每个字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
仁茅六君: 礼:孔融(孔融让梨) 义:关羽(现在“江湖中人”还是会拜关二爷) 仁:刘备(仁德先主,是真仁,亦是假仁) 智:诸葛亮(智圣嘛,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了) 信:太史慈(孙策信任他去了会回来,我也信任他) 温:糜竺(温厚和善的大财主...

临淄区15790727711: 山市文言知识 -
仁茅六君: 初二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室铭》、《山市》、《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临淄区15790727711: 语文古文词语结构 -
仁茅六君: 1.古文和现代文一样 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在感叹句中以及疑问句,把谓语 提到主语之前.例:甚矣,汝之不惠! 本来是 汝之不惠甚矣 为了强调'甚',提前. 矣,句末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惠,通'慧',...

临淄区15790727711: 温,良,恭,俭,让,礼,义,忠,信,智,分别组词并加以造句 -
仁茅六君: 温:温和造句:我们对人的态度要尽量保持温和.良:善良造句:大家都夸他心地善良.恭:恭敬造句:他对老师十分恭敬.俭:节俭造句:节俭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谦让造句: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谦让.礼:礼貌造句: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人.义:忠义造句: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忠义之士.忠:忠诚造句:小狗对人类很忠诚.信:诚信造句:我们要讲究诚信,不能撒谎.智:睿智造句:做事情不能只靠蛮力,还需要睿智的头脑.

临淄区15790727711: 清朝参见,叩见,拜见的用法.
仁茅六君: 参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叩见:是以磕头之礼拜见;拜见:拜访会见——从客人方面说是会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大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临淄区15790727711: 为什么“恭而无礼”会“则劳”?孔子的”礼“包括哪几个方面? -
仁茅六君: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以上古籍虽都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从历史来分析“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