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讲的三达德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策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中孔子讲的三达德指的是什么~

《论语》中没有直接提到“三达德”或者“三大德”。《论语》记载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戒”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另外,《子张》篇中记载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些是不是就是君子的“三达德”或者“三大德”?

《论语》中没有直接提到“三达德”或者“三大德”。《论语》记载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戒”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另外,《子张》篇中记载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些是不是就是君子的“三达德”或者“三大德”?

三达德指的是仁、智、勇三大美德。

“三达德”的说法是《中庸》提出的,孔子没有说过“三达德”,但孔子分别说过知、仁、勇三个规则。这里的“孔子说三达德”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

孔子就是以“仁、智(知)、勇”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的,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规范一种理想的主体人格——孔子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要求学生“通习六艺,臻于三德”。

孔子之后,《中庸》才从理论高度进一步将“仁、知、勇” 概括为“三达德”。“达”是通达的意思,“达德”指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则意指“仁”、“智”、“勇”为三种古今通行天下的品德。

扩展资料

1、何谓“仁”?

孔子“仁”的基本内涵是“仁者爱人”,即“仁”以“爱人”为根本内容。

这里讲的“爱人”,并非特指爱某类人群,而是泛指爱一切人。“爱人”的“起点”表现为爱亲,即孝悌之情。“爱人”的“终点”即实现爱一切人,而最广泛的人则是天下之“民”。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

2、何谓“智”(“知”)?

在《论语》中,孔子讲的“知”大致有三种涵义:认知、了解和把握;知识;通“智”,即睿智、智慧。这里主要侧重于第三种涵义。

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只是通向智慧的工具或手段,但智慧作为一种运用知识的方法或能力,又是离不开知识的。所以,孔子常常把两者相联系,通读《论语》会发现,孔子所讲的智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知识,即自然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社会政治知识、天命之知。

3、何谓“勇”?

在传统伦理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勇”都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儒家把“勇”列为“三达德”之一,与“仁”、“智”并提;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勇敢则与智慧、节制、正义一起,构成了美德的核心内容,被称为“四主德”。

在孔子的“三达德”体系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提倡的是君子之勇,必须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所以,理解孔子的君子之勇只需解决两个问题:勇于行什么?怎样勇于行?前者是关于勇的性质问题,后者是关于勇的度量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达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论语》中没有直接提到“三达德”或者“三大德”。《论语》记载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三畏”。“三戒”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另外,《子张》篇中记载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些是不是就是君子的“三达德”或者“三大德”?

君子仁、智、勇三达德
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观念来叙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国语》)。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其实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的机器、武器。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读了上面两句话,什么是“义”我们应该有些清楚了。按照儒家的理解,义与利相对,利是指个人的事,相反,义就是指众人的事,或者说是对众人有利的事,所谓“义者宜也”。所以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义是需要才能了解的,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显然,三达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养。智和勇既是达到仁的手段,又必须依赖于仁方可正确运用。这一点,无须我多说,孔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关于三达德的话中,还有三个重要的词:不忧、不惑、不惧,我只解释了不惑,这里再把不忧和不惧稍加解释。孔子所说的不忧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这就是不忧不惧。孔子与学生司马牛有一段关于“不忧不惧”的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用今天的话说,不忧不惧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君子所拥有的,小人无法坦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儒家并不提倡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既然如此,孔子强调君子仁、智、勇的内修工夫是为了什么呢?关于这一点,在孔子与学生子路的对答中即能了然。“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何为君子?孔子答以严谨的态度内修。子路再问就是这样吗?孔子再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子路又问就是这样吗?孔子又答内修的目的是为了“安百姓”。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君子,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程度呢?最为关键的可能有两条:“博学于文”与“约之以礼”。“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首先来看“博学于文”。在《论语》中,一般说到“文”都是指孔子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谓的“学”,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识而言。结合整本《论语》来看,孔子所谓学,应该是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是性与命之学,是仁学。那么,为什么要提到“文”呢?孔子并没有把诗、书等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而是把它们当作一种性命之学来的。我们以《诗》为例,孔子就直言不讳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在其写作的“诗经传序”中开篇就说:“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再来看“约之以礼”,“约”是指规范,这是从外在的行为说的。“礼”固然是指一些成形的秩序,但对孔子来说,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仁互为表里,而仁是根本。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总之,要达成君子人格,从内,必须“博学于文”,借用古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内心;从外,必须“约之以礼”,做一个懂规矩、守秩序的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畏惧和舆论,而是要服从于内心所持守的仁。唐耕省


方太的三达德聚焦六个方面是什么
共计有十四个方面。有一种意见认为内容太多了,不容易落实,也不容易评价。今天我想推出一个简化版,只有三个字:仁、智、勇,孔子称为“三达德”,意思是众多德行中三种最重要的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一旦做到三达德,就能不忧、不惑、不惧,在事业上自然就能建立更大的功勋。...

《中庸》日课30
天下国家可均也体现智,爵禄可辞也,体现仁,白刃可蹈也,体现勇。子思所引的十段孔子语录里,至少有两个层面,在反复强调三达德,而且其排列次序是一样的,都是智、仁、勇。这是在暗示我们,要想做到中庸不容易啊,得智、仁、勇这三个美德都具备,你才能在生活当中贯彻中庸。摘自:杨军《中庸别讲...

“仁智礼义信”是什么时代出现的?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1、简介 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在儒家伦理中分别是什么?
探索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深度解读 儒家伦理的基石——“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完美人格的五大核心要素。自孔子以“仁、义、礼”为基石,孟子的“仁、义、礼、智”再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如同璀璨明珠,贯穿于中华文明的伦理体系中,成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心支柱。孔子的“三达德”...

孔子有哪些独特的思想?为什么说孔子是思想家?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而不衰?不论经历多少创伤,它永远生生不息,不断传承!三纲八目(在明明德,做人要光明正大,在亲民,弃旧图新,在至于止善,做每件事做到最好最完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当然谈论这些...

礼仪廉耻孝义忠 指的是那些?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

礼、义、智、信的意思?
【意思】1、仁:以人为本,平易近人,是对德行的要求。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指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明礼”即讲文明,“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恶、不仅知人,而且要自知。

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是谁提出的,孔子,孟子,朱子吗?原来不是礼义仁智信吗...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

玩味《中庸》:何谓五达道?三达德?
从《礼记·中庸》的章节顺序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中庸》或许是不同时期儒家作品整理成的一个小册子。然后收录于《礼记》当中,并非一气呵成的理论散文。从对孔子的称谓也能看出些端倪,有的地方是“仲尼曰”,有的地方是“子曰”。笔者结合《哀公问政篇》中提出的五个“达道”和三个“达德”以及...

汪清县18333228309: "中庸之道"指的是什么? -
潘顷盐酸:[答案] 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

汪清县18333228309: 仁义礼智信个指什么?出在哪里? -
潘顷盐酸: 仁:爱人 义:正义 礼:礼仪 智:知识 信:信义

汪清县18333228309: 论语中“勇者不惧”什么意思? -
潘顷盐酸: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汪清县18333228309: 孔子讲的是什么 -
潘顷盐酸: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汪清县18333228309: 孔子在论语里讲得第一句是什么 -
潘顷盐酸: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汪清县18333228309: 论语中的礼是什么? -
潘顷盐酸:论语中讲礼的句子有很多,举两例: 【原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

汪清县18333228309: 论语中立德的句子 -
潘顷盐酸:【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