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介绍下太极?

作者&投稿:山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介绍一下太极五行通背拳?~

太极五行通背拳基本功,下面是网址,里面有详细的视频教程。PK后头发不乱,请用好迪着哩水~呵呵~~ mms://vod.sports.cn/vod/v1/taijiwuxingtongbiquan/01.asf mms://vod.sports.cn/vod/v1/taijiwuxingtongbiquan/02.asf mms://vod.sports.cn/vod/v1/taijiwuxingtongbiquan/03.asf mms://vod.sports.cn/vod/v1/taijiwuxingtongbiquan/05.asf

任何武术套路其实都是讲究刚柔并进的。太极拳有它独特的发力方法,蕴涵一定的哲学思想,并且符合人体正常的运动规律,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健身。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起源及分支

  太极拳 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 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成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向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受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假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的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在儒家看来,天地万物之秩序化运动,圣人之崇高的思想境界,皆是其超验心的自然表现。“自明诚”,即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中获得有关道德理性与规范意识的知识,并在对这些道德理性与规范意识的自觉实践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无化”而日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从而彰显人人潜在的超验心。这是一条在“治事”中无化经验心而彰显超验心的实践道路,是儒家之道德修养的基本路线。儒家历代圣贤,在不厌其烦地进行各种道德理性与行为规范的教化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彰显人所潜在的超验心这一终极追求。
在历代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对超验心的称谓并不一致,然而,或许与太极拳在武术界的巨大影响颇有关(4),在传统武术的思想体系中,“太极”一词似乎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5)

太极与无极,并非两物。无极,是对太极之状态的描述,或者说是对太极这一超验心出现时人的境界状态的描述。太极,也即所谓的诚、乾元、良知、道心、本心等,乃是宇宙万物阴阳变化的根本动力(6)。圣人与天地合德,自然,圣人的一举一动,也皆是这一太极智慧的无穷妙用。人得其秀而最灵,人人潜在一太极,故人的身心修养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对这一太极智慧的复原和彰显。当人潜在的太极智慧得以彰显时,人也就成了圣贤,也就会以无善无恶的至善方式来行为处事。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立人极,既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的道德理性与行为规范,也为人们确立了人生修养的基本路线与终极目标。“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即充分表明了儒家先贤对人之理想境界的崇尚与向往。

“周子之《太极图说》,虽就其主旨言,是在‘明天理之本源,究天地之始终’,但落点却回到人、人性、人伦道德之常规。他‘推明天地万物之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道之大源出于天,而他把天道伦理化的目的,却是为了把伦理天道化。这与隋唐佛性论把佛性人性化,从而使人性佛性化所走的是同一条路。”(7)无论是天道伦理化,还是伦理天道化,总的来说,在周子那里,天地之良好运转,万物之正常发展,人类之最佳生活状态,皆有赖于太极这一潜在的超验心的显现。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8)

无极,乃是太极得以彰显的境界状态,而太极,则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在王宗岳看来,武术技击“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智慧的神机妙用,乃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我顺人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等。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先。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畴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传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

太极无根无相无形无式,意由心生,心随意行,神随意发力,心随神动意。不急不燥不飘不浮,动静随自然虚实在意念。万念归一,气沉丹田,丹田叫力,力本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心明十三式,招招偕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所以万物皆来自太极


怎样练太极拳基本步法
步行的稳固性是太极拳中确保各种技巧实现的关键,而稳定的步法是全身重量的支撑。练习太极拳时,保持身体平衡和重心稳定至关重要。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步型:1. 弓步:太极拳中最常用的步型之一。弓步分为正弓步和侧弓步两种形式:- 正弓步:前脚直线向前迈出(以右脚在前为例,则为右弓步...

太极拳的太极什么含义?(太极拳的太极具有什么的含义)
擒拿是让对方疼痛不能动弹,太极拳是让对方别扭不敢动,一动就摔倒。“拿”之后,趁对方暂时转动不便或用力挣脱时,发力或借力将对方打倒或发出,称为“放”。至此,完成太极拳阴阳变化的一个“圆”。说起来很复杂,用起来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太极拳博大精深,这里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还要说明:...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都有哪些种类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1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

如何介绍太极拳?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向john介绍太极拳”作为主题,可以描写出太极拳的特点,和表现方法等,正文:Hello, john!你好,john!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Tai Ji Chuan in China. Tai Ji Chuan is a boxing sport, which conforms to boxing theory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武式太极拳术内容介绍
第三个部分聚焦于武式太极拳的功法修炼,包括桩功、内功和独特的劲法技巧,这些都是太极拳术精髓的体现。然后,太极拳推手技巧是实战应用的重要部分,这里有多种方法的介绍,配合打手示例图和招法、劲法的演示,帮助读者掌握实际对决的策略。内功小架套路图解则展示了太极拳内部功夫的精妙,通过细致的图解...

太极拳各大流派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5、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所创。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

请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而形成的新流派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式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

初学太极拳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初学太极拳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想要了解太极拳,那么先来了解关于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吧,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初学太极拳需了解的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初学太极拳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

传统内家太极乾坤拳法方寸简妙健身功内容简介
甚至对于下肢受限或截肢者,也能享受到太极拳带来的益处。无腿也能打太极拳,这使得全球的残疾人都有机会亲身感受并从中获益于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的深厚内涵。这种将传统太极的健康效益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举措,无疑为现代全民健身运动增添了积极的色彩,为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漳县19439035518: 介绍一下太极拳 -
子车剂消炎: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

漳县19439035518: 太极的介绍 急!! -
子车剂消炎: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

漳县19439035518: 太极是什么? -
子车剂消炎: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 偏不倚,...

漳县19439035518: 什么是太极啊 -
子车剂消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变也

漳县19439035518: 24式太极各式名称和动作详解 -
子车剂消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Y_3sYmK0JY/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视频一、 起式 1、 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膝按掌 二、 左右野马分鬃 1、 抱球收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靠 4、坐腿转身撇脚 5、抱球收脚 6、转身上步 ...

漳县19439035518: 有关太极的知识? -
子车剂消炎: 最简单的是武当八式太极拳. 简介 这套简化武当拳共八式.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如果感到演练意趣还浓厚,可按反式再练...

漳县19439035518: 谁能给我介绍下太极? -
子车剂消炎: 太极武功秘籍 视名利如过细,视前程为梦境,清静为天下本.钢则者柔恒存,柔与胜刚强.无遇无求,淡薄知志.中能疾雷破山而不行,白刃焦强而不举,.,气沉丹田,中正安疏.呼吸要绵绵,深入丹田.意行气行,意到气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保持重心,借力用力 v 太极心法自信手中不见强与力, 自有心中一片和与平,逆来顺受,空虚见丰盛,同步化升平,无路处自有天地,动与静,颇对胜,随缘入世,一冲出世,无情亦有情,随缘尽兴,不争不胜, 太极有《杨式太极`陈式太极`武式太极`误试太极》.

漳县19439035518: 太极是什么?
子车剂消炎: 太?O是中?枷胧飞系囊??重要概念,源出於易?,后?碓谒未?W中被进一步阐?.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基因,??未分的混沌状?B.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漳县19439035518: 太极拳被大师搞的很神秘,请简单介绍一下原理和境界 -
子车剂消炎: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而成的既具有阴阳性质、又符合人体正常结构及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它是我国古代辩证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结合体,可称之为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在技巧上,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整个太极拳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在技击中,凭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其境界在于通过打太极,你可以感受到身心愉快,打完后可有微汗出,随后一身轻松之感.重在自我的感受……

漳县19439035518: 谁能介绍太极拳给动作要领 -
子车剂消炎: 【基本方法】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