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三季的典故

作者&投稿:化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出自哪一部史书?~

出自《三季人》

孔子的家乡曲阜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没有见过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也就是指“认识的局限性”。其实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每当翘首长空,仰望浩瀚无边的未知宇宙,是不是会感到我们自己也多少有点象“目光短浅”的夏日小虫呢。但是,只要我们懂得自身的局限,经常保持一种宽容、谦卑的态度,我们就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实现认识和生命的升华。

这个哲理故事的原文是: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门口打扫院子。这是有人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回答说:“我不是孔子,你找我们老师想请教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我想请教有关时间的问题?”
子贡回答说“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给你解答”
那人又说:“那你说一年有几季?”
“当然是四季。”子贡笑着回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那人也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了起来,一直争到中午也没停止。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子里走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判。
孔子不语,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那人听罢,大笑而去。
等那人走后,子贡连忙问孔子:“这与您所教的不同啊,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那一年到底应该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更加不解。孔子接着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刚才那个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和这样的人就是争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如果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的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马就明白了。

扩展资料:
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季人

出自《三季人》

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
问之:汝何人?
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
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
弟子欣然应诺。
客人问:一岁几季?
弟子回:一岁四季。
客人摇首:错,一岁三季。
弟子欲争,客人曰:若错,行三拜之礼。
适孔子出,弟子请教:一岁几季?
孔子即曰:一岁三季。
弟子惧,遂向客人行三拜。
客人去,弟子不解,问:奈何一岁三季?
孔子曰: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灭,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
弟子顿悟,春生秋灭之人,岂知有冬乎?斯乃三季人也。


年有什么典故
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

中秋节的典故,风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成语: 三秋一日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2)三秋:旧有指三个秋季九个月、一个秋季三个月或三年等不同的说法。其实古人常用「三」表示多数,甚至用作无尽之词。此诗中的「三月」、「三秋」、「三岁」,虽可语译为「 无穷个月 」、「 无穷个秋 」、「 无穷个年 」,但都指时间的无限长久,表示无尽的相思,意义是一样的。 书证...

关于春天的诗句或典故
3.有关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伯仲叔季和孟仲叔季的区别
伯仲叔季和孟仲叔季的区别:一、释义与出处 1.“伯仲叔季”(拼音:bó zhònɡ shū jì)【出处】: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释义】:指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2.“孟仲叔季”(拼音:m...

三国典故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三国典故大全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一日三秋成语故事_成语“一日三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 一日三秋 【拼音】 yīrìsānqiū 【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成语故事】诗经这本书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在当时其实是一则则流传于民间的古代歌谣,其中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间相恋的故事。诗经里...

中秋节的由来,典故,名言,古诗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

董遇三余的典故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度有余。”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

你们能告诉我中秋节的来历 常识 典故?(快一点,很着急)
中秋节的来历, 盐城民间传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古代帝王习惯在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古时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刚好在秋季的正中, 所以,人们除称八月十五为 “中秋” 外, 还称“仲秋”。...

浦江县19142021171: 一年有三季的典故 -
申玲六味: 出自《三季人》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 问之:汝何人? 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 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 弟子欣然应诺. 客人问:一岁几季? 弟子回:一岁四季. 客人摇首:错,一岁三季. 弟子欲争,客人曰:若错,行三拜之礼. 适孔子出,弟子请教:一岁几季? 孔子即曰:一岁三季. 弟子惧,遂向客人行三拜. 客人去,弟子不解,问:奈何一岁三季? 孔子曰: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灭,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 弟子顿悟,春生秋灭之人,岂知有冬乎?斯乃三季人也.

浦江县19142021171: 史记中的小故事一定要简短,120个字就够了. -
申玲六味:[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边扫地.有来客,问他是否是孔子的学生,学生说是.于是来客就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问:一年有几季?学生一听,说:有四季啊.那人说:不对,只有三季.学生又说:怎会不对呢?春夏秋冬,当然是四季.来客还是摇头说...

浦江县19142021171: 孔子真的说过一年有三季吗 -
申玲六味: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

浦江县19142021171: 有个古代故事,好像是孔子?他弟子遇到一个傻瓜,然后那个傻瓜说了句傻话,他们打赌谁对谁错,让孔子评. -
申玲六味: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来源: 哲理故事        编辑: 查字典    ...

浦江县19142021171: 谁知道春夏秋冬的由来吗? -
申玲六味: 春夏秋冬的由来 古代,我国开始没有四季,只有春秋.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战国”,“吕氏春秋”等.后来发现两季与半年一样,做计算时间的单位用处不大,需要把两季再分一下,变成四季,每季三个月.这样,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于记录年时,于是就有了四季. 夏是春季的一半,那么再把“秋”分出来一半叫什么呢?一年四季,秋分出来的这个季节是一年最终的季节,所以取名“终”,后来变音为冬.古代结绳为字,两端打个结表示终了,为“终”字.小篆有两个形体,一个仍旧是绳索的两端连在一起,一个在绳索的下面加了个冰形,“终”季是有冰雪的.“冬”和“终”过去是一个字,后来化为两个字.

浦江县19142021171: 三季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申玲六味: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你没有孔子的本事,最好听听“三季人”的道理.今天的“理解万岁”,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你...

浦江县19142021171: 中秋节的典故? -
申玲六味: 我有作文: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

浦江县19142021171: 要积累什么中秋节典故,习俗,诗词,谚语,歇后语等各一例.还要这个格式一、“中秋节”典故 .1、内容:这个典故写了.2、情感:这个典故抒发了.3、我的... -
申玲六味:[答案] 典故: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