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当今社会某一现象的论文 ,拜托拜托···

作者&投稿:歧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当今社会某一现象的论文,1000字左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市场经济机制确立以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发展过程,它给我国带来的活力、生机、社会进步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惟利是图、商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人们虽然都知道商业要有诚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诚信的美德和诚信的传统以及一些基本的诚信原则,并且都知道诚信的价值和没有诚信的严重后果,但由于利益的巨大诱惑以及没有商业诚信的有效控制机制,诚信原则得不到落实,商业中仍然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合同违约、行贿受贿、虚假披露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商业信誉,造成了商业市场秩序的紊乱,商业诚信缺失的危机已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经济运行,影响大众的生活质量,引起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正是基于此种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质量万里行”活动,针对商业部门进行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并提出了进行商业诚信建设的一些方案。
对以上问题各方面学者、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从总体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诚信原则的探讨、对诚信及诚信机制价值的认定、对市场秩序的关怀等方面,多数是从社会教育和道德的角度予以关注,但考虑如何从机制上克服市场“缺少诚信”的研究就比较少见,有关诚信机制的构建、运行的研究成果较少,而直接涉及商业诚信机制研究的内容就更少,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很好地阐释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有关机理,也未能很好地研究出现代商业诚信机制建设的完整方案。
而事实上,只有认真研究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有关机理,迅速推出商业诚信机制建设的可行方案,从机制上入手,从根源上入手,保证商业诚信的实行,才是唯一科学的办法。而这也正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社会广大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但商业作为经济流通的枢纽,是社会交流最大的窗口,涉及到生产、消费的各个方面,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商业诚信机制的建立不是商业部门单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商业部门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联系社会各部门,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解决,这意味着健全我国商业诚信机制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投入巨大的努力。
法律方面的建设
要在我国社会培养和建立完善有效的诚信体系,必须跳出道德化诚信的传统框架,向制度化诚信迈进。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机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良心谴责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客观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各种非诚信行为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和惩处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感受到任何不守诚信的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时候,竭诚守信才会成为一种风尚,诚信原则才会逐渐深入人心,诚信机制才具有其基本功能。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与债权法、合同法与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信用的有关法律机制。完善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立法规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修改完善与信用管理有关的《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严惩中介机构的失信行为。应制定更明晰的法律细则,简化有关法律程序,使商业诚信问题的解决能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加快对有关投诉、案件的处理,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政府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诚信机制建立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的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其次,政府是经济组织诚信工程的最有力的倡导者或推动者,政府是公众的机构,也只有政府更适合于作为诚信结果公正性的主要监督者;再者,政府及其相关执法、管理机关具有对假冒伪劣商品交易和欺诈性的交易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与惩罚的职能,对社会诚信的维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本身还存在各种职能不清的问题,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在诚信机制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还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信息数据开放度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本身不健全,缺乏失信处罚机制等。
因此,首先要分清和履行政府应尽的各项职能。要尽快地使政企分离,政府不能插手、干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为商业提供服务上,把力量集中于市场环境的管理上,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起好诚信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个人特别是对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尽快建设出良好的信用政府形象。
国有银行应真正实现企业化,实现大中小银行并轨,完善国家信用体制和民间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商业机制与国际接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管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分配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否则失信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信用管理方面,政府应该有更多的介入,要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制定诚信机制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企业信用记录制度、信用监督制度、信用警示制度、信用激励制度等,要建立信用等级制度,让信用成为企业的通行证,如果等级不好就等于自杀,淘汰出局。要让有不良信用的企业自觉的弥补信用。从而把信用销售作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形式加以推广和普及,引导企业树立信用是品牌、信用是财富、信用是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缩短我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有关部门应出台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商业市场进行科学的价格管理。如规定商家必须明码标价,标明主要产品的厂家或批发商、地址、电话等,以便进行价格查询。同时,政府应与各行业联系,对各类商店的价格进行监督检查。要监督推行理赔制度,各商店要有明确合理的理赔规章,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进行价格欺诈要有严格的理赔措施。要让商家自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果商家没有这种措施或不采用这种措施,管理部门就应该采取取缔其营业资格之类的强硬措施,以便确保市场秩序。如果消费者发现这种情况,就可以对商家或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法律部门可以对他们绳之以法。如果这样,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肯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价格欺诈也不会再有市场,谁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呢。当然,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是非常艰巨的,需要调动政府各部门来完成工作,因此,要有一个政府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类有关问题,以保证市场的和谐有序。
商业行业方面的自律
要健全、完善商业自律的组织运行机制。要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打击不道德者的恶行,维护商业秩序,建设高度文明的商业环境,从建立、完善商业行业自律机构着手是很重要的,行业对自己的事情是最清楚的,也最有发言权,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行业内部解决。我们的行业自律机构应建立业内资信系统,设立职业从业记录、经营档案,对业内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警示或进行有关处理,并及时跟踪备案,这样在业内形成权威,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要让有德者得到荣誉,要让不道德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让他们在商业行业没有容身之地。
就商业企业方面而言,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都还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此,要加强企业内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进行商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诚信资源的价值,正确选择竞争方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提升自身素质。要使商业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责,自觉建立商业企业的诚信自控机制,做到自觉地诚信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
社会方面监督管理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商业诚信是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必然的举措。各银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对商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把握、控制,预防问题的发生。新闻媒介、消费者都应该加入到这个监督管理的行列中来,以完善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全社会对商业诚信的宣传引导应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也将使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好转。
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良好的诚信环境,主要应该归功于西方国家长期形成的制度规范的作用。有过西方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经济活动中,信用与每一个人须臾不能分离。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更要资信担保。而且,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是,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的。一旦发现作假或欺骗,个人信用便会遭受怀疑,出现信用危机。到那时,个人的前途将会处处受阻,举步维艰。这就是说,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维护诚信、建设诚信,才是商业诚信机制成功运行的关键。
诚信机制是个应用型的东西,关键是实际操作,而要使诚信机制具有实际价值,具有可操作性,并非某方面努力就可实现,而要靠多方合作,因此,我们说诚信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需要一种联动机制,它需要有关法律机制、政府管理机制、行业自律机制、企业自控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的共同作用、配合运行,才能真正有效。针对我国目前的商业诚信机制缺失情况,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要在深入调查我国目前的商业信用状况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出目前商业诚信机制缺失的症结所在,然后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存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体系和社会道德状况等,根据商业诚信机制运行的内在规律,提出相应对策,并着手构思商业诚信运行机制的模式,以使这种机制规范化运转,使之既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又具有实效、具有真正的可操作性和社会实用价值。本研究是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的,希望为我国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建设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意见,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对我国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产生有利的作用。

文章的主要写作思路是一定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写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心得。
范文: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今国际、国内形式变换迅速,我们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没有理想与追求,人生便会碌碌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我们要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任。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指导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航线。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行业的骨干,更加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强大。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伟大蓝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比如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分配制度,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看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牛机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各国的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的开放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但借鉴不能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被神圣化、凝固化,以至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前进发展。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说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调整。《意见》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包含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的内容,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这种调整,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在本科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整个内涵,有利于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能够为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刚刚出版,各高校正在陆续组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应该反映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而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中也必然包含着当今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只有站在时代前沿,针对社会实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的当代性,才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哲学部分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善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批判精神是浸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显着品质和精神精髓。
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着特征。马克思在从事哲学研究之初,就对自己将要创立的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时代是具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把握时代、反映时代,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开放性和时代性,还使它具有了国际性,即“哲学对于其他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3)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自己看是终极的真理、不变的教条,而是承认自己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与各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以自己理论的一般性与各民族实践和理论的民族性、特殊性相结合,在那里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性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实践,解决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创新性就是用批判的、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现实,注重创造新的事物,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进行深刻把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出发,与时俱进,提出社会实践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并在探索、分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理论上的聚焦;没有理论聚焦,就不可能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强化问题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问题不是头脑中随意产生的,也不是少数人突发奇想煽动起来的,而是由现实生活实践唤起的。正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与矛盾的凸现,使相关问题的意识日益强化。真正的问题意识总是关于时代发展重要问题的意识,是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不能仅仅就书本而书本、就理论而理论,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刻揭示理论问题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近年来,正是由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全球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发展命运以及知识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所谓“源”,就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谓“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在已有的思想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终不是产生于“流”,而是产生与“源”,即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次次创新,主要原因不在于创新者对原有理论作了何种新的解释,而在于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样。因此,正确处理“源”和“流”的关系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突出教学的当代性、时代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引入理论研究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关注时代特点,善于把所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增强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的自觉性,提高综合能力。
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政治经济学部分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和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阶级特点,那就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具体而言,就是为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辩护,说明和论证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合理性。马克思从来不讳言经济利益。他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有权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入手,把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他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资本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深刻的高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并逐步衰亡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其资本,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阶级为了扞卫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只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能够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制度。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马克思认为,这一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建立********的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实现。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这一学科的鲜明特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社会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结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社会深层结构,为彻底改变世界指明了方向。大量社会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仍然需要争取才能得到,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把劳动者经济利益作为核心问题、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为保护劳动者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能性,但社会主义本身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甚至损害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多种因素,因此,要把实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所以,关注社会现实,研究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一点,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个学科,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它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取决于它能否解决社会问题和发挥作用。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解决社会中最重大的现实问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它的学术地位就高,作用就越大,影响也就越深远,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时,既要坚持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时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新变化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以前本科生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结论和落脚点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可缺少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但马克思主义阐明这么多道理究竟是要做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要搞社会主义,要追求********。这就是画龙点睛,点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
在教学中,要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艰巨性;进而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此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当代社会的现实发展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是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不断走向辉煌。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5)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不断地把自己的目的、内在需要对象化,表现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本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活动的动因和价值目标。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不够全面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医疗、教育、卫生、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必须确立并坚持的价值目标。只有那些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的历史活动,才能真正把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能动性发动起来,并把他们吸引到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们党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
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宣言》中展望未来********时,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但是马克思主要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指出了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并没有具体论述发展的措施及方法。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发展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党发展观的本质性的跃进。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实践、新的矛盾,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要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写一篇学习...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

小论文: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写一篇经济学领域的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类的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叫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叫做生产方式。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但强调生产关系,这是由其所面临...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
第二,我国学界最初一些人提出应当“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主要因为他 们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他们开展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 工作就是为了得到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根据马克思 文本中的不同内容,一些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主义,或“超越”的实践哲学; ...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谈谈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谓坚持,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在一切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所谓发展,就是要肯定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科学,时间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 发展以坚持为基础,...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任务则更重、更艰巨。做好结合的文章,其基础和前提,就是厘清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了解并懂得中国的实际即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求解放的科学理论...

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一、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也就再一次指出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不开中国实际。这一点是基础,也是前提。这就意味着要在全党范围内,全国范围内号召,既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以此指导...

求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与体会论文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三、 马克思主义提高了...

求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同什么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

康平县15640515568: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一个现象 -
慕厕归脾: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如果没有学生捣蛋,老师是不会无缘无故请人出去的,而学生服从老师,说明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了.2)因果联系. 说明同上.另外补充一下,如果学生不配合老师出去的话,后果可想而知,这是学生最不愿出现的后果,所以必须服从.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 学生被赶出去,会产生对老师的不满,但由于是在学校,他必须服从老师.4)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老师这样的激进措施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班级的某种不良气氛,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至于后面认识论的内容我想你还是自己去琢磨吧,相信你一定能找出理论依据的.5)

康平县15640515568: 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1、务虚与务实的关系;2、怀疑一切的内涵与意义 -
慕厕归脾:[答案] 1、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可以利用“形式与内容”的范畴进行分析. 2、怀疑一切的内涵与意义可以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去分析.

康平县15640515568: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课论文, -
慕厕归脾:[答案] 首先,这是实践论的内容; 其次,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内容; 同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脚踏实地,尊重规律. 你可以结合这里的原理展开来讲! 祝好!

康平县1564051556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题 目:(任选一题)(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运用科学技术作用... -
慕厕归脾:[答案]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道德现状与重建经济基础对于道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对于道德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道德的重建离不开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一)从现有的经济基础来看,应建立集体...

康平县1564051556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
慕厕归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康平县15640515568: 大一马克思论文怎么写?要求 运动马克思基本原理写一篇论文 关于家乡近几年的变化 求范文 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家乡的实际,针对某一社... -
慕厕归脾:[答案] 这种范文自己可以编辑 可以上 中央党校 之类的网站上看看 上面的资料你看后在做一些编辑就可以了

康平县15640515568: 任选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用自己选择的案例简析 -
慕厕归脾:[答案] 案例: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

康平县15640515568: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
慕厕归脾: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难点问题.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

康平县15640515568: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对我国当前形势做一分析 -
慕厕归脾: 可以用的原理很多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我国当前的形势有喜有忧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主流.同时要承认形势依然严峻.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每一阶段的经济形势的特殊性具体分析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当线形式复杂.但坚信经济发展趋势是前进的! ..略

康平县15640515568: 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在1000字左右)谢谢了 -
慕厕归脾: 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答;(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凡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不能不讲实践.哲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