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立木南门”来源于下列哪个事件?

作者&投稿:都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门立木来源相同体裁的成语有哪些?~

立木南门
lì mù nán mén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徙木为信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成语“立木南门”来源于:(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立木南门【拼音】:lì mù nán mén
【释义】: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立木南门
lì mù nán mén
[释义]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燕有什么词语
一、燕字的组词有燕窝、燕鸻、燕雀、燕尔、家燕、寝燕、燕幕、燕女、燕翦、燕毛、燕纾、燕九、赐燕、贞燕、燕息、燕室、燕髀、後燕、凯燕、燕弓等。二、基本释义 [ yàn ]1、鸟类。体小,翅长,尾为剪刀状。在中国春向北来,秋返南方。捕食昆虫,是益鸟。2、安乐:燕安。3、古又同“饮宴...

赞美木头的成语
立木南门 典故: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例子: 无 lián lǐ zhī...

带木字的成语
立木南门 典故: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四字成语什么木求什么不同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 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枯木逢春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木雕泥塑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 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良禽择木 比喻贤者择主而事。 木已成舟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

请帮我给一个木业公司取个名字
立木南门 典故: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例子: 无 lián lǐ zhī...

宾阳县17697694449: 成语“立木南门”来源于下列哪个事件? -
淫鲁养阴: 成语“立木南门”来源于:(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立木南门【拼音】:lì mù nán mén 【释义】: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宾阳县17697694449: 南门立木这个成语来源于什么 -
淫鲁养阴: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宾阳县17697694449: 成语“移木建信”的故事是?成语典故
淫鲁养阴: 公元前359年,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由此上演:商鞅在南门立了一块三丈高的木头,告之谁把此木移到北门,奖赏十金.当时社会信用匮乏,众人以为游戏一场,无人当真.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人抱着试试的心理移木到北门,果得赏金.“北门移木”后,国家信用深深植根于社会,社会信用由此孕育发展,秦国遂政行令通.

宾阳县17697694449: 城门立木是什么意思? -
淫鲁养阴: “城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但他的改革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人民被贵族压迫的太久了,所以当法令颁布之后,人民并不相信他,认为法令并不会真正的实施. 为了取信于民...

宾阳县17697694449: 商鞅立木 -
淫鲁养阴: 古人商鞅想要推行新的法规,为了( 取信 )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徙木为信的故事 【注音】xǐ mù wéi xì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食言而肥、言而无信

宾阳县17697694449: 《商鞅南门立木》的有关诚信名言是那句 -
淫鲁养阴: 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宾阳县17697694449: 商鞅南门立木表示什么成语 -
淫鲁养阴: 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宾阳县17697694449: 商鞅南门立木讲了一件什么事剪短说 -
淫鲁养阴: 商鞅受秦孝公聘请,出任秦国丞相,锐意变法,要变法必须获得民众信任,于是商鞅在城门南树立一根木头,发告示“能将木头由南门搬到北门的人赏金10两”,后赏金至增到50两,才有人搬木头.于是此人获得50两黄金.群众由此知道秦国丞相言出必行,商鞅取信于民,目的达到,日后变法获得百姓支持.

宾阳县17697694449: 南门立木,这个成语来自于哪本书? -
淫鲁养阴: 立木南门 拼音 lì mù nán mén 感情色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解释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成语出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史记·商君列传》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