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宋的起源

作者&投稿:重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姓氏来历是什么?~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当代宋姓为第22位大姓。名人:宋庆龄、宋美龄、宋春舫、宋楚瑜。

扩展资料:

宋朝时期,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9.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中国形成了以秦川、冀豫为中心的两个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7.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浙江,这三省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

宋元明600年间,中国总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受到惨重的损失。中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氏



姓氏起源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百家姓排名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

宋氏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

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

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

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9.4%。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中国形成了以秦川、冀豫为中心的两个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7.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浙江,这三省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

宋元明600年间,中国总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受到惨重的损失。中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大约有1120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

中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当代,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35%-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占当地人口比例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占当地人口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参考资料:宋姓_百度百科



宋氏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百家姓排名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

宋氏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

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

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1、宋朝时期,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9.4%。

2、宋元明600年间,中国总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受到惨重的损失。中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3、当代,宋姓大约有1120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

4、中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当代,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5、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35%-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占当地人口比例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占当地人口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姓



1、姓氏来源
宋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

宋姓的来源有: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2、宋氏祖地
在很多人看来,宋姓一定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有关系。其实,赵匡胤只是受“宋”的影响较大,才将国号定为“宋”。
而宋姓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公元前1039年的西周初期。当时,微子启受封于商丘,建立宋国。
宋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姓,绵延至今,宋已成为国内第23大姓,人口1100多万。

3、宋氏始祖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子启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纣王)最小。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父母想要立长子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之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汉代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
                                                                                                                                                                                                                                                                                                                                                                                                                                                                                                                                                                                                                                                                                                                                                                                                                                                                                                                                                                                                                                                                                                                                                                                                                                                                                                                                                                                                                                                                                                                                                                                                                                                                                                                                                                                                                                                                                                                                                                                                                                                                                                                         
历史评价:
孔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司马迁《史记》:“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司马贞《史记索隐》:“殷有三仁,微、箕纣亲。一囚一去,不顾其身。颂美有客,书称作宾。卒传冢嗣,或叙彝伦。”

4、宋微子祠
“中华上下五千年,天下宋姓源于商”。此说法已得到史学界认可,河南省商丘微子祠成为世界宋姓的拜祖之地。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之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微子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毁坏,历代重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归德(今睢阳)知府郑三俊重建成其规模,新中国成立初拆除。二000年冬印度尼西亚华侨宋良浩先生来商丘寻根谒祖,捐资四百余万元重修,二00二年冬竣工。微子祠位于商丘古城南15公里路河镇青岗寺村。微子墓始建于西周早期,墓代代受人保护,墓前的石碑,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所立,碑高8尺,宽3尺,上书“殷微子之墓”,碑文为明代著名才子、文学家侯方域的始祖尚书郑三俊所书。

5、宋氏世系表
一世:微子启(子:微伯)、微仲衍(子:稽)。  
二世:宋稽(子:申)。
三世:宋申(丁公,子:共、熙)。
四世:宋共(前缗公,子:弗父何、鲋祀)、宋熙(汤公)。
五世:宋鲋祀(厉公,子:举)。
六世:宋举(僖公,子:覵)。
七世:宋覵(zi,惠公,子:音zi,哀公)。
八世:宋子音zi(哀公。子:白,撝,音:hui)。
九世:宋白(撝)(戴公,子:司空、充石、好父说、衎、文、老、祝其)。
十世:宋司空(武公,子:力、和)。
十一世:宋力(宣公,子:与夷)、宋和(穆公,子:冯、勃)。
十二世:宋冯(庄公,子:捷、御说、游、成)。
十三世:宋捷(后闵公,子:固)、宋御说(恒公,子:目夷、兹甫、鳞、荡原、向父盻pan、熬)。
十四世:宋兹甫(襄公,子:王臣、御)。
十五世:宋王臣(成公,谷梁传称壬臣,子:杵chu臼、鲍、昂ang、须、朝)。
十六世:宋杵(音chu)臼昭公)、宋鲍(文公、子:瑕、肥、围龟)。
十七世:宋瑕(共公,固,子:成、子石)。
十八世:宋成(平公,子:痤、佐、御戎、寅、朱、城、固)。
十九世:宋佐(元公,子:乐、栾、褍duan秦、辰、地、忌、朝)。
二十世:宋栾(头曼,景公,无子)、宋褍秦(子:纠)。
                                                                                                                                                                                                                                                                                                                                                                                                                                                                                                                                                                                                                                                                                                                                                                                                                                                                                                                                                                                                                                                                                                                                                                                                                                                                                                                                                                                                                                                                                                                                                                                                                                                                                                                                                                                                                                                                                                                                                                                                                                                                                                                                                                                                                                                                                                                                                                               周朝初年,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商之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成为周朝宋国的开国始祖,后世称之为宋微子。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继承宋国君主之位,葬子启于宋国国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微子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毁坏,历代重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归德(今睢阳)知府郑三俊重建成其规模,新中国成立初拆除。二000年冬印度尼西亚华侨宋良浩先生来商丘寻根谒祖,捐资四百余万元重修,二00二年冬竣工。微子祠位于商丘古城南15公里路河镇青岗寺村。微子墓始建于西周早期,墓冢代代受人保护,墓前的石碑,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所立,碑 高8尺,宽3尺,上书“殷微子之墓”,碑文为明代著名才子、文学家侯方域的始祖尚书郑三俊所书。

宋姓起源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后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后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后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后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后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聚集地(迁徙分布)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
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
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宋,是中国的一个大姓。自从清康熙年间入居台湾以来,至今已是台湾的第五十五个大姓了。宋氏在台湾也是一个大姓,子孙遍及全省的每一个县市,而以台北、新竹、苗栗、彰化、台南等地最为旺盛。台湾宋氏始祖自大陆迁台,为时甚早。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时,已有粤籍义民宋来福定居于下淡水港。台湾宋氏的先祖,大多来自广东,其次为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

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
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
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
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
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
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
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宋姓氏的起源(包括典故,传说等)
宋姓来源:宋姓的起源比较单一,出自子姓,以国为姓,为商朝王族直属后裔。帝喾之后裔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予子姓。后其子孙建立商朝。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暴虐,最终为周武王姬发所灭,建立周朝。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顺从周氏王朝,遂封之以商都带,建立宋国,命他管理商朝遗民。战国后期,...

姓氏宋的由来及分布
“宋”的汉字演变: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宋姓...

宋氏家族起源在哪
1. 宋氏家族的起源地是中国的海南文昌。2. 这个家族在民国时期最为著名,成员包括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人。3. 这些名人的父亲,宋耀如,是海南文昌人,本名韩教准。4. 宋氏家族的祖居位于文昌的古路园村,这个小村落当时只有九户人家。5. 在20世纪初,宋庆龄的父亲曾回乡探亲。6. 宋耀如的...

宋姓都是一个祖先吗
,微子启,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姓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

百家姓宋氏的起源以及家世?
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

宋氏的起源与由来
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宋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自子姓,起源于河南商丘,微子启为得姓始祖宋姓在宋版《...

宋 这个姓氏的来历
宋氏起源 中国姓氏,各有起源,我们认为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西周初年,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旦率部东征,再次克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 时",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

宋氏从哪起源?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

宋氏家族起源在哪
宋氏家族起源于海南文昌。宋氏家族特指民国时期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家族。他们的父亲宋耀如是海南文昌人。原名韩教准,字耀如。乳名:阿虎。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园村是个很小的村落,1917年韩裕丰离乡时,村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韩。宋庆龄的父亲曾经在20世纪初回乡探亲。宋...

宋氏起源
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

巢湖市13640101460: "宋"姓的来历 -
始连依洁: 宋姓的来历: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

巢湖市13640101460: 百家姓中'宋'氏的由来 -
始连依洁: 殷商后裔微子启封于宋,后代以国为姓.

巢湖市13640101460: 宋氏的来历,简写,100字左右 -
始连依洁: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商王武丁封其儿子子宋于宋地(今河北赵县),即有宋国,为伯爵侯国.周成王时,微子启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周公旦把古宋国之地封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宋襄公时,宋国已成...

巢湖市13640101460: 百家姓 宋的来源 -
始连依洁: 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儿子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儿子,名启,封于微,是纣王辛的哥哥.因为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见进谏无效,便假...

巢湖市13640101460: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齐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 -
始连依洁:[选项] A. 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 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D. 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巢湖市13640101460: 宋姓在百家姓排第几
始连依洁: 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四位大姓,尤其在鲁豫大地最有影响.当今宋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7%,总人口大约在932万.宋的名义宋字,从宀从木.宀字的本义...

巢湖市13640101460: “宋”这一姓何时来的? -
始连依洁: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他就代...

巢湖市13640101460: 历史,选B《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
始连依洁: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题目是选出不能体现的信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 题中未涉及周礼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题目中指出亡于楚,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即分封制 后来郡县制.

巢湖市13640101460: 百家姓中宋氏的来源 -
始连依洁: 来自于商纣王庶兄微子,商灭后微子因为是圣贤而被封在了宋,宋.最后还分出很多姓,孔子也是其中一支,但最后宋桀被齐所灭,后世子孙就姓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