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首诗的原文与赏析

作者&投稿:铎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下几首诗的欣赏与原文,急~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千载以后读了这首诗,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虽用白话来写很难得超过它。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犹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怎样笨拙法呢?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所志如此迂阔,岂有不失败之理。濩(huò;获)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即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自己明知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老杜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自不免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老杜说,我难道真这样的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意思来,既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为什么这样呢?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呀。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象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我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自然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自己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直到现在还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但即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象巢、由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象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呵。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热烈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明皇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旧注多误。蚩尤尝作雾,即用作雾之代语,下云“塞寒空”分明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云“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明皇一起拉到浑水里去。然则上文所谓尧舜之君,真不过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沈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岂不等于白扔了吗?然而衮衮诸公,莫不如此,诗人心中怎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真象千钧一发,仁人之心应该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岂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又何尝好一些,或者更加厉害吧。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此当指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指虢国夫人,还是杨玉环呢?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明皇只隔一层薄纸了。

  似乎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故转入平铺。“暖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谓之隔句对,或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自任其臭腐,不须爱惜的了。

  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紧接着又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杜真是一句不肯放松,一笔不肯落平的。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似乎一往高歌,暗地却结上启下,令人不觉,《镜铨》夹评“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是的,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此说不妥,此诗或作于十月下旬,正不必泥定仲冬。作群冰,诗意自惬。虽冬寒,高水激湍,故冰犹未合耳。观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为胜。这八句,句句写实,只“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实在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说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象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是否顶苦呢?倒也未必。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尚且狼狈得如此,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自必远远过于此。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想起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眉睫,自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了。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那知过不了几日,渔阳鼙鼓已揭天而来了,方知诗人的真知灼见啊!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他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村庄即事(宋)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唐 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桥光通越水, 寒影带吴歌。

白居易《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张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 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妻子的这一反应着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呀?原来尽管丈夫已经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却认为他到这时才想起回家,实在是太晚了,因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他回来了。诗歌开头兴起时提到的"燕草"和"秦桑",与下文"归怀日"和"断肠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被揭示了出来。虽然知道了丈夫最终要回来了,这对思妇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转而一想,又觉得委屈满腔,你怎么到这时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这里,说不定还要轻轻地骂上一句:"你这个没良心的",没准还要淌下几滴喜极而泣的眼泪呢。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并不是真的痛断肝肠,而是一种饱含了真情的嗔怪与埋怨罢了。也许如果丈夫不说回家,她还会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无怨言的。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后,这种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与发泄,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谓爱之深,故责之切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为以浪漫豪放著称于世的李白能够对女性心理有如此细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叹服了。

问号作结,情思无限。这首诗的结尾也同样是出人意表,突如其来的。在得知丈夫就要还家的消息之后,思妇就一门心思地在家中等着他早日进门了。可是丈夫却迟迟没有回来,所以思妇心中不禁越来越着急,不过家中只有她一个人,满腔的幽怨,满怀的情思又能向谁倾吐,向谁述说?正是由于没有发泄的对象,所以在无奈之下,这位平日里静如处子的思妇,竟然会对无知无觉的春风大发牢骚,大事谴责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她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这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她又一次发出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问,而这一次的对象竟然是春风:"你我又不曾相识,为什么要深入到我的闺房中来呀?"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与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罗帐而更加触动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来光顾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这间闺房,这顶罗帐本来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所有的呀。这种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故而春思缠绵,所以对春风擅入而发难的举动,正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这种溢于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

李白还有两首五言姊妹篇《秋思》,也是征妇诗。其中一首还特地提到了春日时的情景,"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昨天好像还是春光明媚的艳阳天,怎么今天一转眼,就已是寒秋光景。不但碧树已经叶落,就连秋花也都凋谢了。更不用说黄鹂那欢快婉转的春歌,早已变成了莎鸡凄凉哀怨的秋鸣。日子就在这无穷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中,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什么叫年华老去?什么叫青春不再?这首《秋思》诗的主人公似乎已经没有了《春思》诗中的思妇那种等待、盼望、埋怨与表白,她的神经好像已经麻木了,在经过了太多的遗憾与失望以后,她不敢再希望什么了,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吧。比较《秋思》中这种心如枯井的状态,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春思》中充满了生活的激情。那位可爱的思妇虽然时而对丈夫表示了极端的"不满",声称因为他的久不思归,自己已经是"断肠"之人了,时而又对春风发出了"责难",认为它不应该无事相扰,不请自来。但是透过这些"不满"与"责难",我们不难发现,思妇内心所跳跃的仍然是爱情的旋律,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春思》中的这种等待是指日可待的,是有盼头的,所以它能给思妇以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说自己是"断肠"时,分明是要以此来更加打动丈夫的柔肠,而对"不相"的"春风"无动于衷,当然是在表明自己的忠贞与坚定。所以尽管她在埋怨,在痛苦,但是她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因此,每一个善良的读者,在读完《春思》时,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祝福,就让我们的女主人公尽快如愿吧!就让她的丈夫早日从燕北回到秦中吧!千万不要让她白白地再等上一个漫长的夏天,到了秋天再发出《秋思》一样的感伤吧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题都城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人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秖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蝶恋花别范南伯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赏析: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
通过对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写,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绝句二首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其一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抒发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赏析: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若耶溪这样幽静的境界,激起我回乡隐居的情思,使我为长期在外做官感到伤悲。“此地”一顿,将上述描写和感情作一汇总,转入对今后生活的打算,自然贴切,“动”字下得传神,这是其一。景色宜人,却使诗人引出悲绪,实际上这是从反面着笔,说明若耶溪美景给人以喜情,只是没有点明“喜”字罢了,这是其二。诗人游若耶溪的目的在赏心悦目,孰料游完却激起归隐若耶溪的念头,说明诗人长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故“游”前着一“倦”字,这是其三。这样的收结,也明白地告诉读者,王籍是会稽郡人。
此诗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响。如崔颢《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挠向馀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挠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赏析:
此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江畔独步寻花七首古诗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作品赏析】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

王勃《寒夜思友三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其二】 白云隔断远游的我的思念,月光下归家的愁绪越发急切。 鸿雁也往西南方向飞去了,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其三】 每个早晨站在翠山之下,每个夜晚来到青江之滨,我吟唱着思乡的曲子。 我一再来到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盼望着一起喝酒,陶醉在花香绿树里。作品赏析 一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

《咏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一从:自从。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作品出处】《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1715—1764)。名沾,字梦...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原文译文及鉴赏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注释 ⑴散余春:一作“报余春”。⑵幽人:幽隐之人。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长袍。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⑸香雪:指杏花片。⑹吸:饮。⑺栖:生长。《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

《月下独酌》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七步诗的原文和解释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鉴赏: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

《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及赏析
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及赏析3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

《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谭嗣同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入于禅而又出于禅的咏禅诗。诗题作《道吾山》,点明了诗作所咏所感的地点。此山在诗人的家乡湖南浏阳县城之北约10里,东西走向...

我与狸奴不出门全诗赏析是什么?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作者简介...

内乡县13488768212: 七年级下册全部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送元二使安西 等诗的原诗及赏析共7首 -
栾供治咳:[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

内乡县13488768212: 要十首古诗,加赏析 -
栾供治咳:[答案]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

内乡县13488768212: 阅读下面的诗歌,进行赏析.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 -
栾供治咳:[答案]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

内乡县13488768212: 10首古诗词鉴赏10首古诗词(原文,作者及赏析本诗)言简意赅,赏析50到100字即可(语言越精炼越好) -
栾供治咳:[答案]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

内乡县13488768212: 《繁星春水》以下诗的赏析 -
栾供治咳: 43:原文:“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赏析: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33:原文:“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赏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小诗,借花喻人,告诉人们不要太自满,不要孤芳自赏,要看得更远些,更广阔些. 如有错误,敬请指教!

内乡县13488768212: 求以下诗词任意一首赏析!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栾供治咳:[答案]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

内乡县13488768212: 赏析一首古诗赏析下列四首诗中的一首1.《钱塘湖春行》2.饮湖上初晴后雨》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题临安邸》题目已给出,原文不打了,赏析在100 - ... -
栾供治咳:[答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色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雨幕笼罩下,西湖群山奇妙朦胧.在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

内乡县13488768212: 求20首著名古诗赏析,要精短,带古诗原文,作者,急!! -
栾供治咳: 1、 《望 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

内乡县13488768212: 求一首苏轼的诗词和赏析,赏析不要太长,诗要课外的.救急! -
栾供治咳:[答案]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内乡县13488768212: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 - 译文 - 赏析
栾供治咳: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