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春满燕园>

作者&投稿:林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季羡林《春满燕园》语言上的赏析~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薯,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的心里在一愣,我的眼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这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究研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出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得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学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作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是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出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想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来,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在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春满燕园》是季羡林1962年写的一篇相当轰动的散文,歌颂北大的春天,深受学校大学生的喜欢。他为了这篇文章吃够了苦头。到了1978年深秋,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但是全国的政治气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季羡林凭直觉,感到春天真正要来临了。当时的时序虽然是秋季,但是他却感到大地“春意盎然”“心中溢满了春光”。他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特意再走了一遍写《春满燕园》时走过的道路。他徜徉未名湖畔,看到男女学生们在黄叶林中于湖水岸边,都在认真地读着书,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在湖光塔影中往复回荡。他想到,当年连湖光塔影也被贴上了荒谬绝伦的修正主义标签,今天恢复了名誉,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他又想到,“四人帮”这些家伙生性与人不同,凡人间美好的东西,比如春天、美景、鲜花,他们都憎恨,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现在,这一群丑类终于垮台了,人间又恢复了美好的景象。他倍感心舒气爽,激情满怀。

  就是在这种兴奋激动的心情支配下,他又拿起笔来,再写了一篇歌颂燕园读书声的散文,取名《春归燕园》。写完《春归燕园》,季羡林的思想终于走出了“文革”阴影,摆脱了一切束缚,完成了思想转变的过程,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信念和欢乐。

  后来,他把写《春满燕园》和《春归燕园》两篇散文时的心情作了对比,“我自己感觉得,写《春归燕园》时的激情要大大地超过写《春满燕园》时。其中道理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写《春满燕园》时,虽然已经尝了一点点苦头,但是总起来说,快乐大大超过苦恼。到了写《春归燕园》时,我可以说是饱经忧患,九死余生,突然又看到了光明,看到了阳关大道,其激情之昂扬,不是很自然的吗?”

  名家美文: 春满燕园

  季羡林,一个从鲁西北走出的普普通通、穷苦贫寒的农村孩子,由于他的天分和机遇,更由于他的勤奋与努力,使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学界泰斗。他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被称为东方学大师、印度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化学家、民族学家、佛教学家、敦煌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散文大家。当他的《赋得永久的悔》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在《获奖有感》中写道:“写一些散文之类的东西,是积习难除,而且都是在感情躁动于胸中,必须一吐为快的时候。”季老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真淳,恬澹朴素,文采斐然,诗情浓郁。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 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地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是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二月兰季——羡林先生的诗意人生
二月兰季,即指二月时节的兰花开放旺盛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位文坛巨匠——羡林先生。羡林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学者,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文化功底,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诗意人生,热爱文学,曾经获得了众多荣誉。少年授业年华 ...

季羡林老先生的字希逋怎么解释
羡,自然指歆慕,季羡林叔父是一有知识有讲究的人,取名季羡林,这要结合季羡林叔父给季羡林起的字希逋,一个羡,一个希,把羡林和希逋加以对照,季羡林叔父在季羡林身上寄托的文化偶像,是北宋诗人林逋。林逋,宋代诗人,杭州人,又名林和靖,字君复,少壮力学,长期漫游江淮,后隐居于世;2、季羡...

你喜欢秀羡林的哪个作品?喜欢的理由?
《不完满才是人生》【简析】什么是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慢慢读来,恰似在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都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明乎此,你就不...

秀羡林是什么的著名的作家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老先生的字“希逋”怎么解释?
这要从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来讲,季先生名羡林,羡林这名儿,是他叔父取的。“羡”,自然指歆慕。叔父是一有知识有讲究的人,为什么给他起名“羡林”,这要结合他叔父给她起的字“希逋”,一个“羡”,一个“希”,把“羡林”和“希逋”加以对照,不难看出,叔父在他身上寄托的文化偶像,是北宋...

赞美秀羡林一生的对联
不是“秀”羡林,是季羡林吧。剑指冷门 你不懂的我懂 业成故纸 都不干的我干

季羡林的名字?
从前取名讲究辈分,"林",是季羡林的行辈,如:他的一个堂兄叫元林(不幸被绑匪撕票),一个堂妹叫惠林。"羡",自然指歆慕。叔父是一有知识有讲究的人,为什么给他起名"羡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结合他的号"希逋",当然也是叔父取的,一个"羡",一个"希",把"羡林"和"希逋"加以对照,...

慕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是季羡林吧,中国国宝,国学大师,佛学大师,北大终身教授,作品有很多,大多收录季羡林作品集里,最早看到泰戈尔就是他翻译,

秀羡林在北京大学里被称为什么?
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

秀羡林的羡读音~急急急
”季羡林“中”羡“的读音是”xiàn“。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 阅读答案
邴炎天晴: 春满燕园》,是季羡林老先生在1962年创作的,表达了对北大新面貌、新气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只有一千多字的散文,它由燕园的暮春写起,进而写到郑板桥的诗,转而联想到北大师生心中也有一个春天”.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教师们...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主要内容 -
邴炎天晴:[答案] 《春满燕园》是季羡林1962年写的一篇相当轰动的散文,歌颂北大的春天,深受学校大学生的喜欢.他为了这篇文章吃够了苦头.到了1978年深秋,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但是全国的政治气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季羡林凭直觉,感到春天真...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的阅读题季羡林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 -
邴炎天晴:[答案] 、可写《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27、略 28、三幅画面:老教师深夜苦读、青年学生晨读、图书馆中做习题. 29、略 30、那样:深夜苦读;这样:晨读、在图书馆中学习. 31、联想合理即可 32、略 33、在这里是指校园中师生刻苦钻研的场面....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季羡林 文章首段写燕园花事渐衰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文,请写出两句. -
邴炎天晴: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桑植县15862641318: 季羡林《春满燕园》帮忙答几个题!
邴炎天晴:主要描绘重点风景画老年人和青年人德想法罘一样为社会造福起点题德作用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 读后感 -
邴炎天晴: 今天,我又浸泡在芬芳的书香里,我看了一本由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本书——《季羡林卷》.里面有许多散文:《老猫》、《春归燕园》、《我心目中的老舍先生》等等.这本书就像季老先生的“日记”.又像季老先生的“回忆录”.都写满...

桑植县15862641318: 春满燕园 季羡林 几道阅读题
邴炎天晴: 第三题:指校园中师生刻苦钻研的场面.

桑植县15862641318: 有什么比较唯美的散文集推荐一下么? -
邴炎天晴: 这两位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在补充几位:朱自清、刘白羽、鲁迅、周作人、季羡林、杨绛.

桑植县15862641318: 哪位知道季羡林先生尊师的故事呀? -
邴炎天晴: 但是这场爱情是注定没有结果的.因为当时季羡林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女儿..,自己未来的生活大概会是幸福美满的.但是;留德十年>&gt..,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原来爱情是真的不计较代价的..,热情好客.他们夫妇...

桑植县15862641318: 一篇阅读文<<月是故乡明>> -
邴炎天晴: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