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农的疑问

作者&投稿:弘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卡农到底是咋回事?~

一个一个回答你的问题。

卡农到底是咋回事?
卡农是指一个声部先出现一个旋律然后别的声部此起彼伏地模仿刚才那个旋律,在别的声部模仿第一个声部的旋律的同时,第一个声部本身也没停下来,而是在进行着另一个旋律。也就是说,卡农是一种音乐手法、音乐现象。
但同时,卡农也是一种音乐体裁,是以“卡农”这种音乐手法创作出来的,其特点是应句声部从头至尾连续不断地模仿起句声部。卡农属于复调音乐的一种(注意楼上提到的“是赋格的一种”是错误的说法,卡农并不是赋格的一种,卡农和赋格是两种不同的体裁,虽然它们有很密切的联系)。

百度说卡农是一种曲式体裁,那为什么搜到的卡农琴曲都是那一个旋律?到底是一首乐曲还是体裁?
不知你是在哪看到“卡农是一种曲式体裁”这个说法的,这里的“曲式”二字显然说错了。在上一个问题中已经说过,卡农的确是一种体裁,但它并不是一种曲式。关于曲式与体裁的区别,不知你是否清楚,曲式是指乐曲的结构形式,而体裁是指乐曲的种类,曲式只与乐曲的结构有关,而体裁与乐曲的所有特点均有关。例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曲名是“致爱丽丝”,体裁是钢琴小品,而曲式是回旋曲式。关于曲式与体裁的区别我这里不进一步说了,如果还有不明白可以再问我。
既然卡农是一种体裁,那为什么搜到的都是同一个旋律呢?这是因为这些年来有人把古典作曲家帕赫贝尔所作的一首卡农变奏曲改编成了流行音乐,然后好多人很喜欢,但大众并不明白卡农是什么,于是大家开始把“卡农”作为乐曲的名称开始疯传,久而久之,“卡农”也就真的成为这首乐曲的一个“名称”了。实际上,帕赫贝尔当时作的那首卡农是没有名称的(即属于无标题音乐,那时的古典音乐大部分都是无标题音乐),它的体裁是卡农,所以我们可以管它叫卡农,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名字叫卡农,就好比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曲子的名字是“命运”,体裁是“交响曲”。
那么你可能会问,既然有很多曲子的体裁都是卡农,为什么搜索时只能搜到这一首山寨的卡农呢,答案很简单——一是因为这首”卡农“最流行、在大众中最出名,二是因为你只是粗略搜索,如果详细搜索,那肯定能搜到其他的一些真正的卡农。
需要注意的是,改编成流行音乐后,出现了很多个版本,例如有钢琴版本的、乐队版本的、室内乐版本的等等,其中钢琴版本还分简单版、复杂版、钢琴独奏版、双钢琴版、四手联弹版等等,而这么多个版本中,并不是所有版本都保留了卡农这种音乐手法,例如钢琴独奏版的卡农,无论是简单版还是复杂版的,都不再含有卡农的手法,因此失去了卡农这种体裁的基本特点,所以此时“卡农”仅仅是乐曲的“名称”了,并不是体裁。但对于乐队版等版本来说,卡农的艺术手法仍被保留,因此体裁仍可以称为“卡农”。

夜的钢琴曲(五)算是卡农吗?我感觉和百度中定义的很接近,但从没听人这样说过。
不算。百度中的定义有好多个,我不知你说的是哪个,但你要明白百度并不对搜索结果的正确性负责,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搜索结果。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卡农这种体裁,你可以阅读相关复调音乐理论的专业书籍。《夜的钢琴曲》只是左右手节奏有点一问一答的那种照应感,但与卡农手法还是差远了,它连复调音乐都算不上,更别提卡农了。如果你还不明白,可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夜的钢琴曲》里面含有卡农的手法,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以上还有任何疑问可以再问我,我会解答清楚的!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
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所以帕赫贝尔从未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已经嫁给了帕赫贝尔并且还生了孩子。

扩展资料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常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表演。
约翰帕赫贝尔的《卡农》中,分四个声部,来回一共八个音符,却变化莫测,受人们喜爱。现在广为人知的是Canon in C和Canon in D。

卡农是一种谱曲技法,是复调中的一种手法,不是歌名也不是爱情故事。有很多卡农,只要曲式是卡农的都可以叫做卡农,所以没有什么原曲不原曲的,原曲很多= =,会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加上卡农二字加以说明。现在流传得较普遍的那首是德国人巴哈贝尔写的D大调卡农,原是为小提琴而作,原来的名字很长我记不住了= =。一般就叫CANON IN D MAJOR。作品编号是T 337. 此人可算得是音乐之父J S BACH的前辈。

至于你说的那个所谓的爱情故事我也看过,纯粹的后人杜撰娱乐,和这曲子没啥关系。

Pachelbel, Johann 帕赫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赫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赫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赫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赫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这之后帕赫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因此,帕赫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哈的故乡,所以帕海贝尔与巴哈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哈的哥哥音乐。巴哈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哈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赫贝尔就是巴哈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斯图嘉特,这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 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卡农曲》背后的故事 Pachelbel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Pachelbel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Pachelbel已经走了。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说:“好,我等他回来。”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 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 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弹后,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没有落泪的。 最后 Pachelbel 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所教堂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你说的卡农的故事是帕海贝尔的卡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卡农之一。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 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

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

最最原始的版本,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听到的都是后来的音乐家改编的。
可以查一下百度百科,很详细的解释。

至于为什么卡农听起来很欢快,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版本问题,比如有些摇滚版,DJ打碟什么的对原曲进行了很大改变,建议听乔治.温斯顿的钢琴版卡农,比较舒缓。另一方面,可能与作曲家的心情变化有关吧,卡农开头就比较低沉,中间的部分比较欢快(其实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甜蜜的忧伤,回忆中幸福的场景),个人理解了哈,仅供参考O(∩_∩)O~

<D大调卡农>据传这是为了给帕赫贝尔未婚妻的礼物先前已创作2/3但后来你也知道了很惨。。。但帕赫贝尔在创作后半部分时有一点淡淡的悲哀不明显!是因为他想殉情,所以他有一种欣慰感。
但故事其实只是传说,现实是帕赫贝尔的这曲子是为了赞美教堂和神!所以不可能太悲!


新飞飞所有任务的奖励
不一样的风为太古草原镀上了金色,王国的牧民们开始了秋季转场,灵魂沐浴于迁徙的喧闹之中,静得仿佛能洗去一切尘世的铅华…… 毫无疑问,又到了观赏“魁地奇”的日子了,那种危险而激动人心的运动总能让平静的生活增添些许激情。 王城的神甫(205,209)大人又在发表感慨了,想更多地了解魁地奇么?快去找他谈谈吧~ 16...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是什么(关于卡农是什么的基本详情介绍)
牧萍爱丽: 1、卡农钢琴曲是帕赫贝尔演奏的钢琴曲,被誉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2、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3、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4、能御简如繁,作者可以说已臻化境.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关于卡农的一个问题、、 -
牧萍爱丽: 我觉得,可能是在心爱的人死后悲痛欲绝,伤感一直伴随着他.后来接触的景物让他深有感触,其实也是借景抒情了.最后通过乐曲表达了他的感情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什么意思 -
牧萍爱丽: 很多人以为卡农是首歌,其实卡农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同一个曲子里由一个旋律引起,然后逐渐变化,变化后的旋律又和主旋律交织在一起,相互缠绕,高低起伏……音乐家们把这样一种形式称为卡农.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的真正含义? -
牧萍爱丽: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关于《卡农》 -
牧萍爱丽: “卡农”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关于卡农的详细介绍? -
牧萍爱丽: 卡农既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是代表什么意思? -
牧萍爱丽: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是什么意思? -
牧萍爱丽: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卡农究竟是什么?搞不懂了
牧萍爱丽: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沧源佤族自治县18144178209: 什么是“卡农”,有什么用? -
牧萍爱丽: 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