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国参战的背景

作者&投稿:素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战中国参战的背景~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从帝国主义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面,加强对华控制,进而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当掌握实权的段祺瑞决定听从日本,参与战争后,美国见达不到原有目的,又一反常态,反对中国参战。)从北洋军阀角度来看,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尤其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这种动机几乎暴露无遗。 中国参战后,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只是派出十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所以,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曾接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府院之争,日本以参战为条件支持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为了防止列强在中国争夺厮杀,北京政府又公布了《中华民国局外中立条规》24条:“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各交战国有破坏中国之中立条规者,中国如以各种方法阻止之时,不得视为启衅之举。”显然,中国政府的规定完全符合国际法中有关中立国权力的原则,如果各方行事皆尊重国际法原则,中国的主权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的胡作非为。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难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国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据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袁世凯曾预计日本可能借大战之机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为了避免这一结果,袁世凯曾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提出希望参战,愿意提供5万兵力与协约国一起围攻青岛,从而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是,朱尔典认为与中国合作是多此一举,拒绝中国的参战要求。当然,狡猾的日本对中国的用意洞若观火,更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日本为何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参战围攻胶州湾德军,会阻碍日本攻占青岛进而控制山东的图谋;同时,早就有亲英美倾向的袁世凯政府将与英美等国靠得更近。这显然不利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发出警告:区域有限,中国既守中立,自无预战之理。加藤高明还欺骗陆宗舆说:“此为永保东亚和平起见,并无占领土地野心,且对中国诚表友谊,特先通告。深望中国政府以诚意信任日政府,遇事推诚相商为幸。”在英国的反对和日本的威逼蒙蔽下,加之云南爆发护国运动,袁世凯急于安内,也就不再考虑参战问题。
  中国首次参战的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随着战争持续进行,英法俄协约国在经过巨大消耗之后,意识到战争短期不可能结束,赢得战争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为了集结更多的国家以对抗德国,也为了驱逐德国在华利益,协约国很想促使中国参加对德战争。1915年11月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与俄国公使库朋斯齐向中方提出,希望中国向协约国提供军械出口,条件是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
  日本得到消息以后十分恐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手段和力量来阻止中国参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马上奉命到中国外交部质询。北京政府表现畏缩,不敢如实正面回答,竟然答复日本说“经过调查,此事不实,英俄并未有所提议”。后来虽承认俄方确曾希望中方能向其提供军火,但因为有碍中立而拒绝了。
  英国面对日本的询问,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失去日本的支持,也说未曾与中国协商参战的问题。随后,日本向英、俄、法三国政府声明,日本在中国处于特殊地位,关于中国问题,西方三国必须取得日本的同意才能采取行动。最后,协约国不但拒绝中国直接参战,而且还让日本主导协约国的远东政策。
  中国的第二次参战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
  1917年初,德国宣布无论交战国或中立国船只,均将遭到德国潜水艇的攻击,史称无限制潜艇战争。德国这一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将这一情况通知中国,希望采取一致行动。美国这一举动,又将中国参战的话题摆上桌面。
  这次,日本态度大变,竟然大力催促中国对德国断交。在中国向德国提出抗议的当天,日本外相就告诉中国驻日公使,没有必要先提抗议,也不必等德国对抗议的回应,可直接宣布断交,而且极力鼓动中国尽快参战。
  日本为什么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有了根本性变化?一是袁世凯已死,中国政府的实权在军阀段祺瑞手中。段祺瑞是亲日派,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可以通过段祺瑞增强其在华势力。二是日本已相继获得西方列强许诺,由其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赞成中国参战可以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
  当列强一边倒支持中国参战时,中国内部却出现了一场关于参战问题的大争论,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虽然意见纷呈,莫衷一是,但主流意见还是建议中国参战,认为中国参加对德作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对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走向国际化,使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
  1917年8月14日,经过半年左右的斗争和辩论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此时,距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11日还有不足1年3个月时间。
  中国虽然是参战国,但并没有向欧洲派出作战部队。191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士兵。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派兵参战。
  一战期间,中国派遣大批劳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中国未能派兵参战,被称为“宣而不战”。协约国方面,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是“理论参战者”。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更是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
  中国虽未派兵参战,但却“以工代兵”,派出了大量劳工到欧洲战场,并给协约国一些国家送去大批粮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中国是一战的特殊参战国,还在于作为战胜国却没有获得战胜国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中国参战的目的也完全没有达到,是一个屈辱的参战国,更是一个屈辱的战胜国。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始终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夺取了山东权益,实现其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屡加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根源也在日本。今天的中国,仍要警惕日本,防范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面临战争何去何从,理应有权作出选择。而中国参加一战,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被列强所左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求战之路曲折、艰难、漫长,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无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昭示我们:富强是硬道理,国弱遭人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中国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看,参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

关于中国参战和参加巴黎和会
1.关于中国参战问题
(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参战派取得了胜利,即日本侵华势力取得了胜利。〔9〕

(2)“美日共同影响说”: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日两国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外交僵局,美国参战给中国参战打下了客观基础;日本则通过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和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之同意参战。美日两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对中国参加一战和参加巴黎和会的评价
在此问题上,史学界多持否定态度。袁继成、王海林则认为对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静地把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这两件事放到中国近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争取国家独立的历史长河里考察,就会觉得中国参战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奥在华特权;第二,签订了对奥、对匈、对保条约,成为国际联盟成员;第三,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抗争,既是中华民族义愤的反映,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和新抗争。〔11〕

关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公式能否用来解释一战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1.肯定意见:石森认为,不能否定革命斗争对制止战争的重要作用。战争与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战争虽不是产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战争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个重要条件。革命力量强大时,就有可能推迟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德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虽未能制止一战,但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认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点是由一战造成的〔13〕。潘黎明认为,一战是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顺利实现的首要因素,两次革命均发生于一战期间,国际帝国主义无暇他顾,因而使革命获得成功。〔14〕

2.否定意见:茅海建认为,革命和战争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一战并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结束的,这些革命对加速战争的结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战主要是以军事上的胜负而告终的。〔15〕夏季亭认为,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这对苏俄来说是正确的,但其客观后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迟了战争的结束。一方面苏俄为换取德国停止进攻而作出许多让步,使德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大受优惠,协约国的处境则艰难起来,延缓了德国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十月革命只是对德国人民的反战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与苏俄退出战争给德国带来的惠益相比只占第二位。〔16〕

关于一战的影响和地位
1.一战的世界性
龚敏认为,一战是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对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响。〔17〕李植枬认为有四个原因使一战成为世界性的战争:第一,统治世界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控制着一批殖民地和附属国,一国参战也意味着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参战;第二,一战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战双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第三,为了战胜对手,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扰别国入伙;第四,世界已从经济上联成一气,资本输出和经济利益必然影响各国对待战争的态度。〔18〕

2.一战的影响:
卢文璞认为,一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决不亚于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与之紧密相联,因此,这两个事件可同视为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标志。〔19〕夏季亭、张钦贤认为,一战对世界现代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应该将一战列入世界现代史的范围之内。〔20〕

除上述几个问题外,一些学者还对一战参战国的数目进行了考证。有人认为参加一战的国家是39个〔21〕,有人认为是36个〔22〕,还有人认为应为37个〔23〕。

中国自己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为什么还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自己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为什么还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卷入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争斗?中国参战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从帝国主义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面,加强对华控制,进而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当掌握实权的段祺瑞决定听从日本,参与战争后,美国见达不到原有目的,又一反常态,反对中国参战。)从北洋军阀角度来看,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尤其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这种动机几乎暴露无遗。 中国参战后,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只是派出十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所以,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曾接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一战开始后,日本一方面仗着自己和英国签订的《英日同盟条约》趁机对德宣战,进攻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胶东和太平洋上的德占岛屿,另一方面对北洋军阀政府施加压力不允许中国参战从而妄图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使一战抢夺的德国在华利益合法化。
一战进行到一半时,段祺瑞政府上台,由于他是一个亲日政府,这是日本的侵华策略转为了“中日合作”,便又鼓励他参战,而段祺瑞政府也想以参战为幌子扩军,所以最终中国参加了一战。(但是主要时派劳工去欧洲战场挖战壕)

关于中国参战问题
(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参战派取得了胜利,即日本侵华势力取得了胜利。

(2)“美日共同影响说”: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日两国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外交僵局,美国参战给中国参战打下了客观基础;日本则通过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和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之同意参战。美日两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都起了重大作用.

那时候大家都不想参战 其实中立的话无论他们谁赢都会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只有梁启超力主段祺瑞参战 然后有了府院之争 段祺瑞搞掉黎元洪之后才顺利参战
那时德国拼命阻止中国参战 给了张勋很多钱 结果张勋的部队一战就被段祺瑞击溃了
日本那时候也希望中国参战的
1917年的时候英法已经疲惫不堪 给了中国很多承诺主要是钱 中国派出了50w华工
当时英国俄国还在侵略西藏东北 都是一战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我们也因为最后战队 得了很多好处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背景
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一直秉持着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上,还体现在其对朝鲜半岛的干预和侵略上。美国认为朝鲜对中国构成了威胁,因此不断向朝鲜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试图通过武力手段解决朝鲜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就...

太原战役的背景
太原战役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背景方面,太原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涉及到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在这个背景下,太原战役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斗。其次,地理背景方面,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的省会城市。地处黄土高原,...

百团大战背景介绍
6. 百团大战旨在破坏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日军运输线,阻止其获取中国资源。7. 战争初期目标是摧毁华北的郑泰铁路线,也称为郑泰战役。8. 除了铁路,还破坏了日军的道路线和车站,摧毁了其在华北的据点。9. 百团大战中,大量日军和伪满日本人被俘,缴获了他们的武器和物资。10. 参战部队包括105个团...

湘西会战原因湘西会战背景
湘西会战的原因是什么?1945年,中国与中国之间发生了最后一场战争,也就是所谓的细节之战。当时双方参战人数达到28万,战线延伸到200公里的距离。就历史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常大的战争。在日军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消灭了3万多敌人。很多人不太了解湘西会战的原因,那么湘西会战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纳德将军及其航空队在华作战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是这样的 中国方面:经过多年战争后,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中国的天空属于日本人的控制之下 中国急需借助外力,构建自己的防空网 因此,委托当时的航空委员会特别顾问,陈纳德回美国设法组建一支志愿航空队,来中国负责空中防御 美国方面:美国政界 美国当时还没有参战,但美国对日本的崛起表示担忧,美国...

朝鲜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是什么?抗美援朝战争是世界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人们对其背景十分关注。1950年,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本来朝鲜战争只是朝鲜内部战争,但美国的强行参与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激化。朝鲜方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向中国请求援助,而中国军队知道美国强行进攻朝鲜的意图,所以坚决回应了朝鲜...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中...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区成立的背景?
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建议由蒋介石“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安南及泰国境内的联合国家军队”;并在蒋介石指挥下,由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一个联合计划作战参谋,尽可能邀请苏联代表参加;在中国战区统帅、印度军司令及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三总部间应互派联络员,取得...

中国战区成立的背景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将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作为自己的一贯国策。太平洋战争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达成。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共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的...

长衡会战的背景是什么?
长衡会战又叫湖南会战,是“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长衡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长衡会战第二部分.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长衡会战背景 1944年2月,日军开始在抢修平汉路的黄河铁桥增加兵力及...

民丰县17784764848: 一战时中国为什么会参战? -
上桦赛茜: 一战时期中国参战的原因有:1. 德国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被日本取代,损失巨大,使中国对德国感到不满和愤怒.2. 德国的《九一八条约》和《二十一条》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造成了威胁和挑战,加剧了中国对德国的不满情绪.3. 日本与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不断扩大,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制衡列强的势力,中国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4.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权益受到了严重破坏,参战是中国重新获取国际地位和尊严的必要手段.综上所述,中国参战主要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保卫国家的考虑,以期改变国家处于被动局面的局面.

民丰县17784764848: 中国是如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但中国却成为了一战的战胜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国际地位,饱受帝国主... -
上桦赛茜:[答案] 中国当时并没有直接参战,而是向欧洲派遣了十五万名华工,帮助修筑工事和铁路,十五万名华工虽然没有投入战争,但是也因为工程量大和各种事故危险而死伤惨重.

民丰县17784764848: 中国为何参加一战 -
上桦赛茜: 关于中国参战和参加巴黎和会1.关于中国参战问题(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

民丰县17784764848: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参与了什么 -
上桦赛茜: 参加了,并且还是战胜国,但是没有参与军事斗争.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棋...

民丰县1778476484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过程? -
上桦赛茜:[答案]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

民丰县17784764848: 中国在一战时为什么要投向协约国 -
上桦赛茜: 那时争夺中国最厉害的两个国家是日本和美国,两国都想独占中国.日本以贷款为条件,鼓动段祺瑞政府参战,企图加强对中国控制.(段在北洋政府握有实权)段也想借此机会以参战为名,利用日本贷款扩充皖系实力.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

民丰县17784764848: 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上桦赛茜: 一.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的作用 1914年一战爆发后,从帝国主义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

民丰县1778476484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吗?
上桦赛茜: 1917年3月14日, 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徐树铮利用协约国借款组建的参战军,按兵西北不动,坐观成败,直到大战结束才出兵乌兰巴托,夺回了失去多年的外蒙古主权. 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十四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在西线英法战场,东线沙俄战场,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或直接参战,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民丰县17784764848: 中国参战的影响是什么?
上桦赛茜: 大战爆发后,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袁世凯政府拒绝了英、美、俄三国 的参战邀请,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1917年初,美国与德国断交后, 建议中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改变立场, 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 奥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 条约等,不派军队而只提供民役.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被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 劳工,其中一部分人也直接参加了战斗.中国劳工对于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 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民丰县1778476484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伤亡多少人? -
上桦赛茜: 100年多前,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历时四年,波及30多个国家.当时,中国虽然宣布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把这支劳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