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事例(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郜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人物事例~

司马迁(大约公元前145年~大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

司马迁(5张)
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让司马迁写一部像《春秋》一样伟大的书,这是司马迁写作的主要动力[1]),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又称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

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司马迁的事例: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是非常积极,非常壮烈的,这贯穿在《史记》的各个篇章、人物、事件上。扩而言之,说《史记》全书就是对司马迁本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深刻阐释,也未为不可。试从几个方面看:

司马迁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

《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都是轰轰烈烈,为社会、为人世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立德”、“立言”上有突出表现的人。

在司马迁笔下,不只他所敬佩的人是如此艰苦奋斗,勇于事功,即使那些受他批判的人也几乎都具有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如李斯人生哲学的要义就是“得时勿怠”,就是“因瑕衅而遂忍之”。

司马迁这样看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又说:“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之后写第二部《春秋》。志大才疏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司马迁的认识也难免有不少偏颇,但不可否认,这里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入世、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锐气、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如果都像庄周那样把一切都看穿了,都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那人类社会还能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进步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

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2、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

“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3、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

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

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迹。

4、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5、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

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绝唱——《史记》。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

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

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

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

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司马迁的事例: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是非常积极,非常壮烈的,这贯穿在《史记》的各个篇章、人物、事件上。扩而言之,说《史记》全书就是对司马迁本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深刻阐释,也未为不可。试从几个方面看:

司马迁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

《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都是轰轰烈烈,为社会、为人世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立德”、“立言”上有突出表现的人。

在司马迁笔下,不只他所敬佩的人是如此艰苦奋斗,勇于事功,即使那些受他批判的人也几乎都具有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如李斯人生哲学的要义就是“得时勿怠”,就是“因瑕衅而遂忍之”。

司马迁这样看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又说:“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之后写第二部《春秋》。志大才疏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司马迁的认识也难免有不少偏颇,但不可否认,这里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入世、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锐气、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如果都像庄周那样把一切都看穿了,都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那人类社会还能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进步呢?


有关‘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事例
1、鸿鹄之志陈胜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出身贫穷,年轻时在农村当雇工,替人耕田种地。当时他就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一起当雇工的伙伴都笑话他,认为替人耕田种地的下等人,还想干一番大事业,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陈胜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负,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浅的人所理...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

钢铁般的意志 事例
1)师马迁替无奈投降匈奴的李陵喊冤被汉武帝勒令执行“阉刑”而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写下《史记》2)战国苏秦。出身贫寒,屡受家人邻里的鄙视,就连自己的妻子也看不上他,但这个默默无闻的“书呆子”却成了后来与张仪齐名并且领六国相印 组织印抗秦的苏秦。3)三国孙策,在父亲孙坚被害后,在将少无...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事例
居里夫人 范仲淹 头悬梁 锥刺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任何奋斗都可以和有志者事竟成联系上,比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等很多这些故事的。历史人物韩信(胯下之辱),李白(铁杵磨针),只要是成功的历史名人都算 爱迪生...

围绕有志者事竟成写作文200
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

利令智昏的事例(不要解释这个词语),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便可
这故事是说,切不可与那些反复无常的人交朋友。 --- 苍蝇与蜜 房(11)利令智昏 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

关于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100字~200字)用身边的事例说明
“铁柱磨成针”亦系另一个例子。故事大纲: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只爱玩耍。一天他又丢下书本,跑到野外去。路上,他看见一位老婆婆,蹲在地上,手握着一根大铁棒,在一块石上努力地磨呀磨。李白很好奇,便问老婆婆说:「你在干什麼呢?」老婆婆头也不抬,回答他说:「我在造一口绣花针呀!」...

邓石如书斋联中为什么是“马迁史”,而不是“司马史”?
原对联是什么我不清楚。但就平仄而言,使用“巫峡云”对“马迁史”倒是对得工整,因为你要知道“峡”是一个古入声字,属于仄声,故而出句用“仄平仄”,对句为“平仄平”,就不难理解了。至于一个人名拆分得“不伦不类”的情况,古来已有先例,也不足为奇。如杜甫诗《即事》中有一句“多病马卿...

谁能帮我简单的写一下袁隆平的生平事迹,200字左右
要简短100字左右 最好半小时内解答! 570 2010-09-22 求三个200字左右的关于袁隆平的故事。急!!! 21 2009-02-05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和事迹(200字左右) 20 2013-07-07 求 袁隆平 ,史马迁 ,诸葛亮 的简介和事迹 200字左右 2013-08-01 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41 2012-10-30 请你写一段话,全面的介绍一...

围绕有志者事竟成观点写作文
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 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的事例(主要内容) -
势狗核黄:[答案] 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备受屈辱后的故事(100字) -
势狗核黄:[答案] 西汉史官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因为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将军说了几句公道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司马迁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面对这种生不如死的侮辱,痛不欲生,但是他还没有完成《史记》这本倾尽一生心血的著作,所以...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的主要生平事迹简洁就好 -
势狗核黄:[答案] 司马迁(前14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逆境出人才的故事简介 -
势狗核黄:[答案]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年不可考. 生于史...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背后的故事含羞忍辱着《史记》
势狗核黄: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了当时最屈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和父亲...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有哪些事迹和品格说说他有什么品格和伟大的事迹..拜托了!!
势狗核黄: 最主要的事迹就是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为李陵辩护受腐刑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 敢于揭露当朝统治者的好恶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主要内容急 -
势狗核黄:[答案]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绵竹市13388939105: 简介司马迁其人 生平事迹20字 快!! -
势狗核黄: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哪些故事 -
势狗核黄:[答案] 著名的有: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

绵竹市13388939105: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
势狗核黄: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