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绝命诗

作者&投稿:隐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的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是写给弟弟苏辙(即子由)的,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由于苏轼对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又在诗文中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加以讥刺,于是政敌便上书弹劾苏轼,苏轼被捕入狱,关在御史台。
苏轼一被捕,众多亲朋好友立即上书营救,弟弟苏辙则上书请求神宗用自己的官换苏轼的命,连退隐金陵的政敌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最后是太后大寿大赫天下,太后说只放苏轼一人就够了,最终苏轼才捡回一条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被捕时,曾与苏迈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苏迈严格遵守约定一个多月,恰逢粮尽,得出去找人想办法,便嘱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记将与父亲苏轼的约定相告,亲戚偶然弄到鲊鱼(腌制的鱼)就送了过去,苏轼见状大惊,以为罪将不赦,于是写下此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言:「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说明这首诗是通过狱卒转交的,他知道狱卒一定会拿给皇帝看,所以开头就歌颂了一下皇帝,说是自已是咎由自取。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人生百年,如今自己中年丧命,也算是先偿还前生的孽债了,只是留下十几口家人,只能劳累弟弟抚养。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随便一处青山,便可埋下我这一身枯骨,只是他年夜雨之时,只剩下弟弟你一个人独自伤神了。
年少是,苏氏兄弟一起读诗,读到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两人都很喜欢,于是相约他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所以这一句「他年夜雨独伤神」,其中的哀恸之情,只有兄弟二人才懂。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缘结来生,这是情人之间的盟誓之语,而苏轼用在自己与弟弟身上,其中的兄弟之情,真是感人泪下,世间再未见这样的兄弟之情!
苏轼的这一次下狱,有诸多友人相救,连政敌王安石也上书相救,弟弟苏辙代兄受过,被贬筠州,所谓患难见真情,这一次患难,突显出了苏氏兄弟之情,而众多好友,均不避祸,还处处设法营救,足以显示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他爹是谁呀??他儿子呢?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

贵州现代名人
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

从古到今我们贵州有那些名人?
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何腾蛟遂...

请问谁有关于苏轼的资料或网站?
苏东坡的绝命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诗的时间是它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 苏轼轶闻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结果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

苏轼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结果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

苏轼的乌台诗案时怎么回事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结果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

当代文人对苏轼的评价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2、钱穆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苏轼的身世背景
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族人,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其父名之“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请你帮忙做介绍
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何腾蛟遂...

新绛县19779536726: 关于苏轼的绝命诗 -
道雪治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何正臣斥“妄自尊大”,罗织罪状,御史台狱中东坡自度必死,寄诗两首,沉痛中凝结了深厚的手足之情:“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也有"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个版本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轼乌台诗案写了那两首绝别诗 -
道雪治糜: 苏轼曾写过<>一诗,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人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埸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

新绛县19779536726: 一首苏轼的诗! -
道雪治糜: 绝命诗 苏轼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轼为什么要写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
道雪治糜: 苏轼是会试第二名中进士的.主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在他的大力推荐下,苏轼名满京城.可惜的是当他正要大展鸿图时,母亲在四川家中去世.他和父辛苏洵及弟弟苏辙回乡奔丧,并按礼节守孝三年.三年满后,他和父亲弟弟回京任职,那知不久父亲逝去,他和弟弟千里扶柩归葬父亲,又守孝三年.等到他重回京城后,形势大变,“沈园非复旧池台”.神宗任命王安石变法,决心励精图治.因此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因政见不合,纷纷去职.朝庭中新旧两派勾心斗角,实难相处.苏轼就自已要求去地方任职.

新绛县19779536726: 认真而论,哪首“绝命诗”最让人潸然泪下 -
道雪治糜: 下面都是著名人物的“绝命诗”,最让人潸然泪下的,要看个人感觉,答案不是唯一的屈原绝命诗 王都望断几多愁,博带峨冠立水洲. 耿耿从来依北斗,营营总是赴东流. 余生报国双行泪,孤掌回天两鬓秋. 只把微躯殉国难,渔人休竞木兰...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东坡为那首诗闯诗祸 -
道雪治糜: 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轼乌台诗案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道雪治糜: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光有司马光,还有苏轼.不过虽然政见不同,但王安石和苏轼仍彼此推崇,私交颇深.一次苏轼去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见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诗...

新绛县19779536726: 历代历朝的著名经典绝命诗.例如孔融的绝命诗,希望大家列举几首,谢谢 -
道雪治糜: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轼的诗 -
道雪治糜: 苏轼作品四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新绛县19779536726: 苏轼因为什么为了一首诗要道歉 -
道雪治糜: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他与王安石交往甚厚,一日苏见王书案之上写一首未完的“咏菊”诗:“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东坡是写诗的高手,菊花诗都写烂了,谁都知道菊花“抱头死”也不会“零落成泥碾着尘”的.不由暗笑当朝宰相不懂基本常识.于是提笔续诗:“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谁知,他被贬黄州后的一日,秋风瑟瑟,苏东坡缓步来到雪堂前坡,但见金黄色的菊花花瓣纷纷落地,苏东坡大吃一惊,眼珠差点掉到地上了.却原来天下的菊花不落瓣,唯独黄州菊花落瓣儿.苏东坡叹道:“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轼还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