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个时候,人们晚上是如何打发时光的?

作者&投稿:仝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们农村那时还是大集体,我们儿时记忆一般是大人串门,东家长西家短聊天,没有多少成见,男女老少都是进自家门一样方便,可能在你家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来招待,没有一点现在的隔亥感,人都很纯真,哪里有电影,电视那就全家出动,真是象过年一样热闹,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只是经济条件差一点,但人们还是很快乐,夏天晚上一起乘凉,抓鳝鱼,蜻蛙还是很好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光景,上小学和中学,对 社会 和未来充满好奇。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晚上的时光只有家里的小喇叭,可以定时听听新闻和样板戏。有时候去看露天电影,算是很喜欢的 娱乐 活动了。

我家住在一个很大的家属院里,平房,门前有一个几十平方的院子,出太阳时,用于晾晒衣服,被子。

我和弟弟相差一岁多,不喜欢晚上到处疯玩。就坐在院子里聊天。那时候,天空很蓝,许多星星眨着眼睛,无边无际的星空给童年的我们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我们聊天的话题很宽泛,从日常小事到国际战争,什么都聊,非常有兴趣。

弟弟喜欢农业基础知识课程,是因为他的老师给他们讲了许多课程以外的生物知识,什么三倍体,多倍体,基因,遗传,变异等等,他讲得兴致勃勃,我听得津津有味。我们正是吸收知识的年龄,对新知识非常感兴趣。这个话题一直聊了很久,一些生物知识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的。

我虽然是个女孩,却喜欢政治,父亲的《参考消息》我每天都看,虽然看不太懂。我就给弟弟聊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之争。当时觉得战争好残忍,就必须打仗吗的话题还有争执。

我们还聊电影,聊喜欢的明星,像王心刚,王丹凤,田华,于洋等等,一起背诵电影中的台词。一部好电影也能聊得非常开心。

弟弟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多,他借看完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接着看。这也是我们聊天的一部分话题。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那一段童年夜晚看着星星聊天的情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时候的农村的夜晚是很黑很安静的,感觉分外的祥和。农村夏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门前大都摆着乘凉的竹床,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笑,时不时传来拍蚊子的声音,小伙伴忙着抓萤火虫,再大一点的孩子,就邀一起去田里捉泥鳅,青蛙,反正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手机互联网,但是70年代的人很纯朴善良;80年代初我跟随父亲到异地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学,父亲在供销合作社上班,父亲的单位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有时间就跑到父亲单位办公室追剧,《陈真》《霍元甲》的主题曲当时街头巷尾在连续播放,现在想起那个纯真年代,虽然物质生活很匮乏,和现在不能比,但内心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个时候,人们晚上是如何打发时光的?

我是68年生人,从我幼年知事到高中毕业,时间跨度刚好是70-80年代。你问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

我父母是地质队的,他们在野外工作,租住农村老乡的房子,把我托付给房东大婶照看。白天我和房东家孩子、村里孩子一起玩,晚上爸妈回来了,我就回家了。

那时候,晚上都干些什么呢?爸爸经常去找同事们下下棋打打扑克,妈妈带我在家,给我讲故事。晚上外面很黑很静,我们都呆家里不出去的。都睡得很早,也起得很早,父母上班地方远,不得不早起。每次起床,对我而言,都是千难万难。

75年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父母调回了队部工作,住在队部家属区。父母晚上多了一项内容:去各自部门开会讨论学习毛选(毛泽东选集),除开星期天,每天晚上七到八点,雷打不动,不能迟到早退。当时我的大妹妹才两岁,我在家里带她玩,开着收音机,似懂非懂地听播放的新闻。心里烦得要死,盼父母早点回来。过了很久,这种晚间学习才没有了。

县城电影院的生意,一直是非常好的。票价五分钱一张,周末晚上看电影的人多,还常常买不到票,黄牛(票贩子)们就有了赚钱的机会。有时候,学校还组织学生包场。

队部这边,每个月要在篮球场放一部电影的。白天银幕挂出来,小伙伴们就去球场占位置,早早地拿粉笔在地上画方格,写上“有人占”,这地方就归你了,别人都自觉,不会侵占。等吃了晚饭,直接带凳子去就可以了。片子都是看了很多遍的《奇袭》、《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智取华山》、《创业》等。但大家仍然很有兴致。有电影看,已经很满足了。电影院放的,也是这些,新片子不多。

后来,队里招来了一批青年工人,住集体宿舍。这是精挑细选的一批知识青年,男男女女,个个都是漂亮有朝气的,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到来不久,就在队部礼堂里搞了一台文艺晚会,台上 吹拉弹唱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台下人头攒动激动万分。我成了他们忠实的粉丝,经常往他们宿舍跑,看他们弹手风琴、吹笛子、吹黑管、拉二胡,心里有说不出的艳羡。五一、国庆这些节日,他们都要搞文艺汇演。

直到八十年代初,电视机才出现。谁家里买了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就像放了一颗卫星一般轰动。左邻右舍都跑来看,屋里坐不下,电视机就摆在院子里一个高台上,下面坐了一大堆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长长的。每个星期六晚上,我也在这群人当中。我看了《大西洋底来的人》、《敌营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队》。

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剧大量涌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一部接一部上映,经常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85年,我们家有了彩色电视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夜间生活,才真正的开始丰富多彩起来。

想当年,为了买这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我父母省吃俭用存了好几年的钱。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现在,电视机成了普普通通的家电,买一台46吋的大彩电,半个月的工资就足够了。打开电视,几百个频道,无数的节目,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更神奇的是,现在有互联网,一个手机在手,你随时可以上网刷新闻,看视频,聊天购物。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我们是幸福的,享受到了改革开放 科技 进步的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看来,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有些人一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看穷丶饿、灾、文革,只去控诉,只准控诉,而没看到那时代与旧 社会 有本质区别,没看到那时候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经济发展` 科技 进步,国防、外交的巨大成就。

70年代丶80年代的人晚上如何打发时光的,从问话口气上,你好象那时的人,晚上全没什么正事,又无手机、电视,甚至很多人家电灯也没有,那我告诉你我知道的人晚上干什么?工人有上班的有学毛选的有开会的也有休息的。农民有看红色书籍的有谈闲聊天的有开会的有打扑克的有打草鞋纳鞋底捻线睡觉的。商店还有没关门的,也有盘帐进货的。我当时是民办教师,在农村,除节假日,晚上两人合盏煤油罩灯均有2小时办公的。大多人下办公后还自学、忙家务、帮忙种地的。我们高函4、5年,我校8位参加者,晚上1O点半前是没人睡觉的,否则,能8人全毕业,6个民办相继相对全提前转正,我评为市级优秀学员,个人转正、全家"农转非"、妻子安排正式工。军人晚上干什么?那些造卫星、原子弹、氢弹的人干什么?文艺工作者干什么?陈景润、焦裕禄干什么?不用我说,他们晚上是如何"打发时光的",应该知道吧。

当然,也有无所事事的人,也有捣乱破坏的人,现在又何尝没有。

只是,那时的人更辛苦,生活更简单,今天的人相对更幸福,生活更丰富。

我觉得我有发言权,我眼神不好,耳朵就灵敏。

我家又离公园近,我市现在的森林覆盖率都占百分之七十往上,那年代,别提了,公园全是小树林。

我们小孩的夜晚,就是捉迷藏,年轻人的夜晚,嘿嘿嘿,钻树林。

我一只眼睛天生弱视,捉迷藏,黑漆麻乌的,看不清啥,等我听到身后传来啧啧啧的声响,回头看,准挨骂。 谁家 孩子,瞅啥,滚!

有时候被好几波搞对象的骂。我也火大,我要看清了啥,骂我也不屈,我啥也没看见还挨骂,啥人嘛。

70年代收音机没钱买,只能打听哪里有电影放映,不吃晚饭去看电影,遇上下雨淋个落汤鸡,回家过后才把湿衣服马上脱掉,但还是免不了生病感冒!遇上没电影看,吃了晚饭洗了脚就睡觉。

80年代农村有的买了黑白电视机,没钱买电视机的晚上都跑到有电视机家里看电视了,屋里挤满了许多人,再不会跑很远去看电影了。

90年代农村的黑白电视机多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了,有的买了彩电视,再也用不着跑到别人家里去看电视了,晚上就在家里度过晚间时光了。

现在家家有彩电,人人有手机,有的看电视,有的手机同亲人同朋友聊天,就这样愉快度过晚间时光的!

1960年农村条件好一点家庭,有一个线小广播挂在墙上,1965年父亲100元买了一台中上海电子管收音机,大约长50 ,宽25 ,高25 木质外壳重量挺大,记得好像只有中央一个人民广播电台,后来又增加了辽宁电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持人葛兰,夏青播放新闻,李润杰快板书,侯宝林相声,每天按时间段播放,有时晚上院内邻居也来听广播,那个年代禁止赌博,没有麻将牌,没有扑克牌,人们夜余生活很枯燥。

那个年代的各种条件与现在相比相差甚远。电视是奢嗜品没多少家买得起,即便买了顶多也是个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电脑一般百姓还闻所未闻。空调那是宾馆专设 ,家家有个小电扇就美滋滋的了。电影院虽说票价不是很高,但能够经常去光顾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是交通不便利,二是影院稀少,三是收入不支持。街道也不像现在车水马龙,商阜林立,由于收入低逛街的人少,购买力低下,所以商店等都按部就班准时打烊关门谢客。街道巷里因为路灯极少,一到西山落日后,漆黑一片早早就行人无迹。那时高楼广厦极其稀有,大部分居民居住条件很差,冬怕屋里那点热气跑掉,禁闭门窗早早入睡。夏暑炎炎怕蚊虫进入叮咬难挨,所以也只能强忍炎热钻入蚊帐。所说的是普遍情况,但是也有的中老年人,他们不甘寂寞,太早闭门又难以入寐,因此就找上几个邻里或者约几个同仁,小麻将一打小扑克一摔也就不管严寒酷暑了。还有的约上几个朋友,或者邻里,坐在一起海阔天空聊大天消遣度时光。文雅一点的就沏上一壶香茗,自斟自饮或者约几个知音品茶论道。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也会叫上几个朋友简单弄几个菜,小酒一喝拳令一划美哉美哉,这可是那时有点钱的主啊!也不乏爱看书爱学习的青年和老者,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就不管冷还是热,自己有滋有味的看书看报看杂志了。总之那时的业余生活贫乏单调,夕阳落山大部分人也就恢复了老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昔不可比,我辈当珍惜。华灯光熠熠,逛街玩手机。亲友常相聚,寿与泰山齐。

许多方面遗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请谅解为盼!

这是我的拙见,不妥处请批评指正。谢谢[作揖][作揖][握手][握手]

70年代左右是文革时期,很多人都参入运动,以示忠心!也有部分人在默默的看看书和参加劳动,本人也是这么打发时间!后期有了啦叭(有线广播),唯一能饱耳福的文艺生活,但有时也有电影!进入80年代,那就好多了,很多过去的老电影重新上映!晚上文艺生活丰富多了!(当时很满足)。


80年代是哪年到哪年
80年代是指1980年到1989年。年代是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0”到“9”的十年,如1990年到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这种奇数的纪年...

ai时代是什么时代
人工智能3.0时代是什么1、互联网0:知识传承,全Web资源为基础建设出一座“Web图书馆”来,实现人类自身的“知识传承”。互联网0:知识分配。2、世纪50年代是人工智能0.1时代,20世纪80年代是人工智能0时代,2010年前后则是人工智能0时代,各个阶段的飞跃间隔大约30年,由此推测在2040年左右人们将会...

英语年代的表示法
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

找80年代电视剧
《风云》(68集)(任达华,黄杏秀,林子祥)主题曲由仙杜拉主唱 02月04日《离别钓》(10集)(谢贤,狄波拉,吕有慧)首部中篇古装剧 02月18日《盐枭》(15集)(黄元伸,李琳琳,张雷)03月01日《外母驾到》(13集)03月10日《上海滩》(25集)(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主题曲由叶丽仪主唱 0...

80年代是指1980年吗?
首年为年代之首。此种并无一十年代和十十年代,而以世纪初和世纪末表示,比如1901~1910是20世纪初,1981~1990是20世纪90年代,1991~2000是20世纪末。此种定义在近十几年因不便捷很少应用,而采用容易理解美式的80s、90s这种方式,即将1980~1989定为80年代,1990~1999定为90年代。

如何评价中国的80年代?
中国的80年代是处于一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物品获得都是要通过粮票来换取的。最记得,那个时候去买一点糖吃的话,就是那种麦芽糖也需要用粮票才能获得。一个家里每个月固定几口人,就只有固定的一些粮食,肉和菜也是用粮票来换取的。当然那个时候人类普遍的生活都条件不好,如果一个家庭...

80年代河南的方便面红色的面饼叫什么
80年代河南的方便面红色的面饼叫美味肉蓉面。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0年代河南的方便面红色的面饼是叫美味肉蓉面,与大白兔奶糖和光明牛奶师出同门。

求80年代经典电影
80 《庐山恋》《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苗苗》美术片《三个和尚》81 《邻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西安事变》《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伤逝》《子夜》《喜盈门》《沙鸥》《知音》《南昌起义》《阿Q正传》82 《人到中年》《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牧马人》《逆光》...

年代的计算方式?
年代的计算方式如下:1、公元前,-1到-100是前1世纪,-101到-200是前2世纪,类推。2、公元后,1到100是1世纪,101到200是2世纪,就是说,尾数从1到0满一百年算一个世纪。以这一百年最后一年除以100为几世纪 也就是说 60年代是1951-1960 70年代是1961-1970 80年代是1971-1980 90年代是1981-...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流行辫子
麻花辫虽然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却因为那个时代而成名。0年代到60年代。“麻花辫”:古典妩媚。“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辫子粗又长??”这首《小芳》曾红遍中国大江南北,歌曲中小芳的“麻花辫”形象深入人心。上世纪80年代的“村姑”发型——双“麻花辫”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却是中国女性未婚...

江津区17276142977: 在你的印象中70年代和80年代什么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印象 -
俟食头孢: 人的思想不一样,70年怀旧,节约,特别是有人情味,80年代,时尚,每个人思维方式不一样,大概上就是这样(自个认为的)呵呵,说的不是很好、

江津区17276142977: 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们都是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
俟食头孢: 过的是 从20世纪不好的生活条件 慢慢到21世纪好的生活条件

江津区17276142977: 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们分别吃些什么? -
俟食头孢:[答案] 60年代吃的是观音土(因为穷) 70年代高粱(小麦都交国家了) 80年代还是玉米面 改革开放好啊!!!

江津区17276142977: 80、90年代的人与70年代的有什么特点和差异? -
俟食头孢: 70年代和80、90的人明显不同在于他们幼年时候接受的世界观,在他们成长经历中又经历的国家转型的变化,面对世界迅猛发展,他们适应不过来.从而产生了各种变化.

江津区17276142977: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
俟食头孢: 1970年末—1980年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年代,一个有着美好回忆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个无法复制的经典年代~~~~~~

江津区17276142977: 20世纪70年代人们吃的是“温饱”;80年代吃的是“口味”;90年代吃的是“花样”;现在,人们吃的是“健康”.不同的时代,消费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 -
俟食头孢:[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江津区17276142977: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时候人们都很平凡严肃,后来2000年后慢慢的变了?
俟食头孢: 时代的变迁,点点滴滴的从细小之处开始变起,就像蝴蝶效应.具体一点的就是日常生活,及环境变化.80年代小时候玩弹珠球.00年代小时候玩IPad.....这个就是时代的变迁.

江津区17276142977: 70 80 年代的人们都看什么?关注什么?比如电视 电影 明星 或者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记忆.麻烦告知
俟食头孢: 或许我能稍微的代表一下,我是80年的. 关注的动画片:葫芦娃、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七龙珠、花仙子、小飞象、太空堡垒等等. 电视剧:外来妹、篱笆女人井、古船女人和网系列等、东京爱情故事、成长的烦恼,还有很多有印象,但是想不起名字来了. 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老电影,还有一些就是现在的了. 关注的明星:四大天王、郑智化、周润发、成龙,温碧霞、赵雅芝、潘迎紫、周慧敏、张惠妹等,尤其是周慧敏和赵雅芝,我是很喜欢.

江津区17276142977: 中国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人们的吃穿住行 -
俟食头孢: 7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人吃的是排长队在粮站买来的发黄的商品粮和一烧就冒黑烟的菜籽油,还是凭票(粮票、油票)供应;穿的是绿军装(比较时髦)及黄或蓝色的土布褂子;住的是单位分的筒子楼,里面公用的水管和厕所,老鼠遍地跑;行吗,当然是一水的自行车,还得凭票买(自行车票)当时中国号称:“自行车的王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