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部小说?

作者&投稿:许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小说?~

呵呵 这短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琐忆》作者是 唐弢
原文是: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
全文如下:《琐忆》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县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就战斗风格而言,又自有其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他的谈话,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的第一本书,最初也是经鲁迅先生介绍给一家书店,而后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当时因为杂志上一篇《闲话皇帝》的文章,触犯了日本天皇,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议,国民党政权请罪道歉,慌做一团,检查官更是手忙脚乱,正在捧着饭碗发抖。书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审查,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从秦始皇到溥仪,从凯撒大帝到路易十六,统统都给打上红杠子,删掉了。好几处还写着莫名其妙的批语。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把这些地方指给他看。 “哦,皇帝免冠啦!”鲁迅先生说。 “您看,还给我加批呢。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些昏话!”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过去有钦定书,现在来它一个官批集,也给后一代看看,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 “这是官批本,”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别集。快了!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兄弟~ 如果你想搜索全文的话请去百度以下就可以~
哎 ~~现在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不多了~~~

"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故乡》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百度有明确的赏析

一碧如洗:通常指天空的颜色,碧蓝得没有杂色,也就是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出自老舍(舒庆春)的《草原》;

鲁迅的朝花夕拾


“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如何理解这段话
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出处
出自鲁迅的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原句是: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说的一段话。节选片段: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

有一句话是关于鲁迅的,什么 满纸 仁义道德 却看出“吃人”什么的。求...
出自鲁迅《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鲁迅的吃人那段话是什么?
出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相关如下: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

“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必等待火炬”出自哪里?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火炬。出自鲁迅《热风》。经典语句 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2、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3、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4、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这段话出自何处?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慢慢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这段话出自鲁迅的《理解尊重》。原来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尊重,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大度。

鲁迅说过一段话,其中有"中国的脊梁"这个东西,是什么?指的是哪些...
出自——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的是: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

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小说
呵呵 这短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琐忆》作者是 唐弢原文是: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全文如下:《琐忆》 鲁...

北京的白菜运往广东便用红头绳倒计在水果店门口这段话出自哪篇课文?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 原文是这样:“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这是鲁迅先生哪篇文章中?
这是鲁迅先生的《南腔北调集·漫与》中的一段话。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

西夏区15510858904: 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小说?鲁迅的一篇小说,其中有一段,大概原话是这样的:甲:昨天地主跟我说话了,你们猜他跟我说什么了?乙:什么“甲:他... -
文孟百炎:[答案] 不是《阿Q正传》里的 是唐弢的《琐忆》里面提到的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

西夏区15510858904: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哪本书? -
文孟百炎: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短篇小说《故乡》的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谢谢采纳..

西夏区15510858904: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这段话是在鲁迅哪篇文章里写的啊? -
文孟百炎:[答案] 《呐喊》里的《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西夏区15510858904: “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哪部作品? -
文孟百炎:[答案] 是《呐喊》里面的 “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

西夏区15510858904: 鲁迅? “世界上本没有路……”这句话是出自他什么文章里面的啊? -
文孟百炎:[答案] 这是鲁迅在《故乡》中的句子.《故乡》是鲁迅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原句是“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西夏区15510858904: 哪位能帮忙告诉我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哪个著作当中,在多少页吗? -
文孟百炎: 在一九三六年写的《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里, 鲁迅自己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

西夏区15510858904: "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哪部小说?是《伤逝》吗? -
文孟百炎:[答案] 《故乡》'希望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就像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意思是:人不能没有理想 但是没有理想 他们也是一样活;(本没有路)但是,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你对现实不满意 想...

西夏区15510858904: 上面这段话出自《少年闰土》,作者是鲁迅.第五单元中的其他课文都是写鲁迅的,通过学习,我对鲁迅印象最深的是 -
文孟百炎:[答案] 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西夏区15510858904: “破破烂烂的,我不喜欢.”这句话出自鲁迅哪部作品? -
文孟百炎: 是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原句是: “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原文是: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

西夏区15510858904: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说《 》 -
文孟百炎:[答案]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