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一下朱元璋起义详细过程

作者&投稿:娄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可以帮我解释一下洪秀全和朱元璋起义,具体过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军中称之为“朱公子”。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以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不久,拜上帝会组织遍及浔州、林州各县和广东信宜、高州等地。武装起义条件逐渐成熟。
道光三十年六月(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地拜上帝会众1万多人云集金田,准备起义,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两次大败清军,声势大振。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 后建国号“太平天囯”,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并颁布简明军律。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说的一样,胡运不过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汉人终于重掌了政权,坐回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光复。

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一种武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军中称之为“朱公子”。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朱元璋起义的过程
1351年,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灭元朝的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军中称之为朱公子。至正二十七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

朱元璋完成了怎样的起义计划,为以后建设大明奠定基础?
这个吃了亏就赶紧老实下来,眼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起来也不过问。但是事以愿违,朱元璋对他手下的士兵起了想法。朱元璋仔细分析过这个队伍,缪大亨帮助元军攻打濠州城失败后军心散漫,自己却是拿下这支队伍每日的操练,加上自己是起义反对元朝,而缪大亨是帮助元军,在大义上他们占据上风。虽然自己的兵力低于对...

朱元璋月饼起义的故事100字
一、背景介绍 朱元璋时期,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为了反抗压迫,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作为反抗力量的一员,为了凝聚人心、传递信息,决定利用中秋佳节和传统的月饼文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二、利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 在中秋节前,朱元璋命人制作了大量的月饼,并在其中秘密藏匿起义...

朱元璋在哪起义的?
元末江淮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苦农民。幼失父母,曾入皇觉寺为僧。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郭子兴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闰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起义,受到器重。

朱元璋在哪起兵 朱元璋起兵经过
1、朱元璋起兵于凤阳(安徽省东北部),先取苏、皖,后南征北伐,终于夺取天下。2、朱元璋25岁在濠州加入郭子兴义军。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

明太祖朱元璋简介资料与生平介绍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及主要事迹_百度知 ...
五、朱元璋在定远遇到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和李善长等文人,得到了他们的辅佐。他们为朱元璋提供了夺取天下的策略和谋略。六、1354年,朱元璋解救六合,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1355年,他攻占和州,整顿军纪,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主帅。他不断扩张势力,先后攻克...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
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并在1368年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实现了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

朱元璋一生简历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字圣俞,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早年经历:朱元璋出生于今江苏省东台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困,所以朱元璋在年轻时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朱元璋17岁时参加当时的起义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纷乱的战争年代里,...

朱元璋是如何起义成功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从小穷困,爸爸妈妈哥哥均丧生于疫情,孤苦伶仃,入皇觉寺为僧,担任保洁员. 仓库管理员 .添油漆工。以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迫不得已参与了农民起义,在郭子兴手底下,率军征战,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韩林儿受封左副大元帅。1356年,带兵占领集庆,更名应天府 ,建江南地区...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
让我们了解一下朱元璋的生平故事看看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目的何在!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

天水市13571685156: 用40~50字概括朱元璋抗元起义的故事. -
滑陆百路:[答案] 元末年间,百姓疾苦,饿殍遍野,四方起义,重八(朱元璋原明叫朱重八)投郭(郭子兴),作战勇猛,后接郭班,灭陈(陈友谅),斩张(张士诚),击元建明,一统天下!

天水市13571685156: 朱元璋起义的背景,事迹. -
滑陆百路: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

天水市13571685156: 明太祖朱元璋谁能介绍一下
滑陆百路: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

天水市13571685156: 朱元璋北伐的具体细节 -
滑陆百路: 大部分都被消灭了. 朱元璋起兵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后,从1367年10月开始,朱元璋就开始统一的步伐,从南京出发北伐元朝.第一次北伐的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共领兵25万.3个月后占领山东全境.然后西进河南,在河南遇到元军主力阿...

天水市13571685156: 朱元璋活了多少年? -
滑陆百路: 1、朱元璋活了71年.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1398年6月24日). 2、人物简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

天水市13571685156: 朱元璋简介(超短的)
滑陆百路: 生于1328年,1352年率众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朱元璋在位31年,死于1399年时年71岁.

天水市13571685156: 朱元璋和月饼的由来 简写 -
滑陆百路: 据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朱元璋定下在八月十五起义,利用中秋节,民众互相赠送圆饼,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元兵”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都约在这天晚上一起手刃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另外有一说法是,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吃不可.不过提醒大家,节日过后家里难免有吃不完的月饼,最好别把月饼放在冰箱里,因为月饼含油脂高,低温下容易变硬,只要在保质期内,完全可以常温保存.

天水市13571685156: 明实录中太祖起兵的主要内容 -
滑陆百路: 一、太祖身世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元天历元年九月,安徽泗州钟离太平乡.因为家贫,故父母亡,而无钱殓葬.十七岁入皇觉寺出家为僧,乞食四方.后遇兵灾,太祖于寺中问卜,而定起事之心.元至正十二年春,郭子兴与元兵斗于濠州,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