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50字

作者&投稿:第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学一点关于中国历史文学~

我介绍一本书:《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有N多版本,一般是中专或大学的教材,大概300多页吧,很浅显,我的古代文学功底就是这样速成的,哈哈,不能说多深厚,最起码聊天,看书,听讲座之类的完全够用了。
至于古董背后的文化渊源,那太深了,我也不了解,就不多说了。
至于看课本,哈哈,可以说就是玩笑,你也看过,顶多能记个朝代名,一些名人,其他的没什么意义。尤其关于文化和文学方面,太简单了。政治方面又太偏面了,诚恳的说。具体了解还要看专著,观点更客观,真实。

当公务员,做机关工作,当老师,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当作家,做工青妇工作等都是可以的。祝顺!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2、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安史之乱形成的直接原因。唐玄宗时期,奸诈小人李林甫,做了宰相达十九年。他在职期间排斥与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培育党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徇私枉法,他公开收受别人贿赂,妒有才能的人能,骄傲放纵,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4、奸臣当政,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本愿。西北地区的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一直有矛盾。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关系僵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经过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 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马陵之战简介
马陵之战简介 马陵之战既是齐国与魏国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孙膑与庞涓的一次军事上的较量。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国首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在危急时刻向齐国求救。 齐王接到求救即任用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作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国境内,矛头...

20个简短的古代名人故事
18.李时中巧治瘟疫:明朝名医李时中曾用针灸治疗瘟疫患者取得显著疗效,被誉为“神医”。 19.戚继光抗倭战争:明朝名将戚继光率领军队成功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保卫了国家安全。 20.王阳明心学创立: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成为儒家一大派别,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评论 分享 举报 为...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尊周天子,但实际上王室已经衰落了,各诸侯兼并、大国争夺霸主不断引起纷争...

巨鹿之战简介
巨鹿之战简介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

儒林外史简介20字
简介:《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

...字数、内容简介(88字左右)、好词佳句(50字左右)、阅读心得(100字左右...
操遮天子前迎受群臣将校呼“万岁”之礼。关羽欲斩曹,备阻之。献帝回宫谓伏后日:“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汜之乱,再受曹之威慑”献帝与伏后父伏完董承设计图操。董承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等密立义状,书名画字。●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董承边络刘备谋操。备恐操谋害,于后园种菜,以为...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50字简单点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辛弃疾的故事50字她需要怎么弄国家
先采纳,再回答  辛弃疾活捉叛徒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起...

有关香港的历史资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

东周的历史故事(50字)
楚王问鼎: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毛遂自荐:战国时,平原君率门客去楚国求兵解围。毛遂虽不受信任,但很自信,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在楚国,毛遂勇敢果断,分析精辟,成功说服楚王出兵 还有很多...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安史之乱介绍)
宓莎加合: 1、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元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的一场战争.2、是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兴衰的转折点.3、这场内战造成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国力急剧下降.4、因为发动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这次事件被命名为安史.5、因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故又称天宝之乱.本文,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安史之乱介绍到此就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宓莎加合:[答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宓莎加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能简单介绍一下安史之乱吗
宓莎加合: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
宓莎加合: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
宓莎加合: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谁能告诉我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宓莎加合: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 -
宓莎加合: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

普兰店市17630515643: 安史之乱人物? -
宓莎加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1]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