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大军,为什么不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呢?

作者&投稿:东郭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楚汉之争虽说是项羽刘邦的主场,但在二人博弈过程中,韩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前期效命于项羽,后期投奔刘邦,成为打败项羽的主力军,熟悉韩信的朋友都知道,韩信手中兵力一度高达30万,比项羽刘邦的兵力还多,那么,韩信为何不拥兵自立,从而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呢?
当初,韩信在灭齐国与诸侯国后,手中的兵力高达30万,这样的大军让项羽都忌惮不已,为了消除韩信辅佐刘邦的影响,项羽还专门派大臣进行游说,希望韩信能够自立为王,除此之外,韩信的手下蒯通也建议韩信三分天下毕竟,韩信不管从才能还是从兵力来看,都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层次,不管效命于刘邦,还是效命于项羽,都不会被信任,还不如趁势拥兵自立,与二人一同分天下,面对项羽大臣与手下人的劝告,韩信却直言拒绝,理由是自己在项羽部下不被重用,而在刘邦手中却可以享受好酒好菜,还掌管大将军印,自己誓死也不会背叛刘邦。
要知道,之前韩信在项羽军中效命,就是因官职太低,很多意见得不到采纳,所以才投奔刘邦,总而言之,韩信是为了更好的前途才投奔刘邦,那么,此时韩信在打败齐国与诸侯国后,完全能凭借30万大军拥兵自立,这样自立为王不是有更好的发展吗?其实,韩信不拥兵自立,与自己所知所学有很大关系。
早年,韩信在落魄时,除了心系兵法外,也擅长读书,这让韩信有一定的知恩图报的心理,除此之外,韩信作为一个读书人,也深知在乱世崛起,除了机遇外,还需要一个谋士,而韩信手中却没有与张良范增能比肩的谋士,这也注定韩信仅凭自己,很难笑到最后,项羽虽鲁莽自大,但也有范增相助,刘邦虽草莽出身,但也有张良相助。
而韩信作为一个文化人,也深知谋士的重要性,在没有谋士的前提下,韩信心中的知恩图报就被无限放大,自然而然,韩信就算有过拥兵自立的想法,但也终究效命于刘邦,毕竟,手下人都看出韩信功高震主,作为三军统帅的韩信会看不出?于是,在乱世结束后,韩信再无用武之地,一代名将终究被处死在长乐宫。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会手握重兵,他们为什么不敢造反?
拥有虎符的人就有着绝对的调兵权,甚至有时候会比皇帝的话还管用,那么这里就会有人要问了,即便那些将军都拥有重军,为何不叛乱,或者干脆自立为王呢?边关镇守看似只是去哪里一坐,但事实上哪有那么容易,敢于镇守边关的大将那个不是能征善战才华出众的,因为当外敌来犯时将军的职责便是下达命令,制定...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最终导致20万大军中了埋伏,潼关就这样被安禄山给攻破了。唐玄宗在这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没有唐玄宗的命令,也许潼关还能守很长时间。不过当时军队本身就有矛盾,加上唐玄宗对于小人的亲信,导致唐朝已成灭亡之势。哥舒翰当时一直是闭门养病状态,如果不是唐玄宗硬要上场,估计也能安度晚年。

秦始皇死后,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反抗赵高
只是可惜被赵高篡改了旨意,所有的一切都没能按照秦始皇的意愿继续走下去,一个耗费无数心血造就的大秦帝国就这样崩塌了。但当时大将蒙恬的手里,还有三十万大军,他又是最忠于秦国的,为什么他没有起兵造反?1.秦始皇与扶苏之死 秦始皇的死,可以算是一个意外,谁都没想到,他会在东巡的时候病情恶化...

多尔衮手握大军有众多拥护,为什么他最后没有当上皇帝呢?
手握兵权的多尔衮在当时就是一个闲散贝勒,说白了就是他连上大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他想要坐上皇位是很难的,就算努尔哈赤去世了没有立遗嘱,多尔衮也和皇帝宝座无缘,除非他可以使用暴力手段直接谋朝篡位,否则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聪明的多尔衮不愿意走上造反这条路,他不想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

蒙恬手中握有大军,他为什么会被一个宦官逼到自杀?
蒙恬之所以手握大军还会被宦官逼到自杀,主要是因为皇帝,皇帝轻信这个宦官,导致皇帝并不信任蒙恬。1、皇帝忌惮蒙恬手中的君权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出现了皇帝忌惮将军手上的军权,所以导致这个将军身死的情况,只要这个将军是一个忠臣,那么他最后一定会被皇帝去掉身上的军权,并且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作为...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呢?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呢?
康熙本来打算处死鳌拜,但是念在鳌拜对大清有功,为皇太极和其他祖先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康熙宽恕了鳌拜。但在此之前,康熙已经有了对付鳌拜的苗头,鳌拜的部下亲信被大幅度的调离京城,康熙还在宫中安插了大量心腹。为什么鳌拜知道这件事,手握40万大军他为什么不造反?正如余沐在《正说清朝十二臣》中所...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什么还被成为忠臣?
二、左良玉不出兵救崇祯,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崇祯十七年,李闯王大军攻克京师,明朝灭亡。但在武昌拥兵十余万的左良玉,却并未出兵北上救崇祯。但他不出兵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他驻军武昌,远离京城,远水不解近渴,而且武昌也是军事重地,不容有失。其次,《明史》里记载的清清楚楚,李闯王北伐之前,...

崇祯自杀前,呼唤手握80万大军的左良玉,为何遭到无情拒绝?
崇祯自杀前,呼唤手握80万大军的左良玉,遭到无情拒绝的原因,是因为农民起义军势不可挡,来不及出兵,此外还和左良玉个人遭遇有关。先说崇祯帝,他在历史上被称为不该亡国的国君,是有原因的。崇祯帝17岁登基时,年轻气盛,想有一番作为。即位不久,就除掉专权乱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为受害的官员平反...

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甘愿束手就擒?
更没有打胜的信心。没有战绩,曹爽在军中的形象已经不太好啦,拥护他的人也越来越少。而夏侯玄自己也感觉到了,他很清楚自己是没有把握能够喊得动这十万大军啦。而且,夏侯玄没有诏令和虎符这两样东西,他根本调动不了大军,这些士兵也不可能不管不顾的就听他夏侯玄的吧!不反抗也是对的啦!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为什么没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 -
帅乐同铭: 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见易中天《品人录》).也还有一些别的人的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按当时情况看,没有出现“三国”,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窃以为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苍梧县17784361727: 历史上的韩信当初为何不在齐国称王?与项羽、刘邦对峙,这样或许最后天下就是韩信的了,也不至于不得善终 -
帅乐同铭: 韩信自己很清楚,在齐地作战,手下重要将领曹参、灌婴、傅宽等,都是早早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人.在刘邦集团中...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为什么不投奔除项羽刘邦以外的其他诸侯 -
帅乐同铭: 刘邦也是流氓,他们臭味相投了.因为韩信刘邦当年名声都不是太好.最最重要的,是刘邦敢放权,敢开空头支票,听得进萧何的话,没有萧何力荐,没有人能看得起韩信...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当初占领齐地,有人建议韩信独立、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不从,最后被斩于未央宫,因为当时韩信帮汉、则汉胜、帮楚则楚胜,他真的独立的话、会不会三分天下啊? -
帅乐同铭: 刘邦曾说过带兵打仗他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他不如萧何,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但他能将他们用之!也就是说刘邦最大的可取之处在于任之放之,他的口头禅是为之奈何!所以他手下人才众多.韩信如果投靠项羽,项羽的性格也不可能用韩信!所以项羽是最先退出舞台的.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为什么当时不把刘帮、项羽干掉呢? -
帅乐同铭: 1、刘邦把韩信从小兵提拔成大将军、齐王,也没有什么对不起韩信的地方,韩信感恩戴德.2、最重要的一点,韩信身边除了纸上谈兵的蒯通,其他主要将领全是刘邦的人,他敢打刘邦立马被手下人哗变杀死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为什么一直独立于刘邦以外作战 -
帅乐同铭: 本来韩信是为刘邦向外扩张打先锋的,不料项羽太神勇,以少胜多刘邦始料不及.此时韩信也没有实力与项羽抗争,拿什么称帝?即便称帝属下都是刘邦的人,不是自己竖起旗子招别人砍杀?韩信如此聪明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些道理.当然如果他预知今后的下场,倒是可以一搏.其实对错就在一念之间.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当时为什么不反刘邦呢?难道他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帅乐同铭: 韩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了一国之王,得益于刘邦全力提拔. 人们常说刘邦利用韩信的军事能力,取得天下后就忘恩负义地杀掉他,太无情了.诚然,韩信立过很多功,但大家忽视了一个问题,没有刘邦,你知道韩信是谁吗?没有韩信的时候...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为何不肯背叛刘邦错失自立山头的机会 -
帅乐同铭: 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 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 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

苍梧县17784361727: 韩信谋士 - 韩信为什么不三分天下呢?
帅乐同铭: 我不赞同楼上几位的说法,在楚汉最后僵持阶段项羽确实派出谋士说服韩信自立或倒戈,但韩信早年投靠项羽时受尽了他的窝囊气,所以对项羽算是恨透了,他一听这话更是加定了他灭楚的决心,再说刘邦的帝王之术很高明,对韩信是恩威并施,把韩信唬的是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这些因素才导致韩信没有三分,要不历史就从写了,在举一条旁证,韩信最后死的时候不叹息道,我韩信悔不听蒯通之言,今天落到你一个妇道人家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蒯通看出了天下的苗头,固劝他三分天下,可以韩信的政治头脑太幼稚了,斥通而拒受,悲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