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三九天怎么御寒

作者&投稿:从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如今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寒冬时节,北方地区早已开始供暖,而南方的人们也有办法御寒,秋衣秋裤厚棉被,空调开制热,或者用电暖器来取暖,可以说是各出奇招了。那么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在 三九天 怎么御寒呢,就让 为你介绍。

   火墙地暖古已有
秦朝时,在贵族家里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

  壁炉主要是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明清宫殿的墙壁中,砌有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地暖可谓近年来取暖界的新贵,但地暖技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当时,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设有2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7080厘米,再分出直径4050厘米的分支烟道。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及其上的房间。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养心殿三希堂,里外两间各不过4平方米,也极适于聚暖。清代还专门设立了烧炕处,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点火烧炕。

  但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地暖往往耗钱又耗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卫生部将醇王府正殿用作办公室。原本打算采用旧有的火地取暖,但试烧了几日,发现用煤太多,只能改装现代暖气。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可见,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当然,在古代中国,贫富分化明显,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很好的御寒条件,杜甫笔下路有冻死骨是那时的写照,白居易《卖炭翁》里提及的心忧炭贱愿天寒也说明了寒冬中下层百姓生活之艰辛。生活条件不比皇宫贵族的贫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办法,穿着纸衣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纸衣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百姓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地,贫民用纸衣蔽体,僧侣着纸衣修身,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还有为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汤婆子陪伴睡到明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备来辅助取暖。

  常见的设备有火盆,又叫神仙炉,是一款具有地方特色的取暖设备。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大多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盆还是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

  除了火盆,还有一些个人用的取暖设备,比如手炉和足炉。手炉多为铜制,是旧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较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藏在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铜制,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炉罩)散发出来。

  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

  说起足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说汤婆子很多人就知道是什么了。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足炉在宋代就已出现,和现在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装满热水后放置在被窝里以提高温度。

  小小一件取暖用品,在历史上曾被许多诗人赞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三九被称为最冷最危险的日子,这段时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冬天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还有尽量是减少出行,因为在冬季的时候会容易下雪,路面结冰,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年人腿脚不是很方便,那么就很容易摔跤。因为年纪大了,一旦摔跤就很有可能引发骨折,并且会让身体的健康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所以接下来就跟大家详细的分析一下,在三九天最冷...

2024年三九天从几月几号到几月几号
三九天如何养生1、食宜温 三九最冷,与肾脏相应,所以补肾为要,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有助身体御寒,温肾助阳;因为五行冬季与水相应,五色应黑色,所以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2、睡宜早 为了顺应冬藏,人们的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清晨不妨...

三九天进补御寒可以吃这十大食物
三九天是冬季最寒冷的时期,此时适当进补能够帮助身体抵御严寒。以下是十大食物,可以在三九天食用以达到进补御寒的效果:1. 黑芝麻:被誉为补肾的佳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有助于延缓衰老和治疗消化不良,同时对白发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 黑木耳:这种常见的食材含有丰富...

三九天注意事项 要注意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冬天什么时候最冷 三九天的时候最冷 三九天注意事项1、精神养生宜平和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

冬季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冬季三九天怎么养生
此外还要注意合理膳食,同样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三九天要护好肾 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冬主肾,肾精又是五脏之精的根本,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说法,因此冬季是固肾的好时机。在避免过分疲劳的同时,更要注意节欲、少酒,避免酒色过度造成的肾精亏损。特别是在比较寒冷的三九天气更需要...

日历三九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怎么保暖
吃些御寒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人们应适量多吃些御寒食物,如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玉米、藕、胡萝卜、山芋、百合、羊肉、牛肉等,这些食物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既保暖又防冬病。三九天什么时候最冷 三九天持续到四九天温度都比较低。“三九”天最冷,原因和“三伏”大致相同,但情况相反。入冬...

三九天阴气重,学会“藏阳”很重要,做好3件事,阳气足,身体暖
而“藏阳” 养生 ,顾名思义,就是将 尽可能多的阳气“藏储”在身体内 ,在阴气较重的三九天,即使阴气入体,体内储存的阳气也足够抵消损耗,进而更有效地维持体温,保证身体机能地运转,达到最佳的御寒效果。这就是“藏阳” 养生 的意义。那么,“藏阳” 养生 虽好,到底应该怎样进行,...

三九天如何养生三九天的一九适合怎么养生
三九天如何养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三九天如何养生三九天养生主要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四个方面入手。饮食上,要少吃咸味食品,常些苦味食物,晨起服热粥,晚餐可以少吃些,以养胃气;起居上宜多晒太阳,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三九天温度低,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在太阳出来后进行运动会...

“三九天”冻哭人,到底怎么保养身体最好?
以冬至节气为起点,在此后的27天,是我国传统的“数九”,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冻哭人的“三九天”就要来了。在这个身体都哆嗦的时节里,我们应该怎样防寒保暖呢?冬日养生小贴士 1.多走多泡暖好脚。每天睡前以40左右热水泡脚,使阳气上升,畅通全身气血,有利睡眠。2.多吃含铁、钙的食物。血液...

三九天怎么改善体寒体质?
热水和米酒的比例是1∶1的比例)泡脚。冬天,在看电视或下班休息后使用,可以改善女性的怕冷症。服用维他命E 有助于扩张末梢血管,刺激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但维他命E的效果较缓慢,对于习惯性手脚冰冷的人来说,可能要服用三个月以上而且服用量可能需要210~250IU\/天才够。

大通区19393779900: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 -
游枯狗皮: 宋朝之前,即使没有棉花棉被,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保暖御寒,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用动物绒毛、柳絮和稻草等作为填充物,来制作被子御寒.据史料记载,棉花真正开始被引入中国,是在宋代的末期,它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这两个...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人是怎样防寒越冬的 -
游枯狗皮: 从西安的 “半坡” 遗址看,数千年前的中国人就会搭建火炕,生火取暖.古人以皮衣御寒、火盆取暖.【水浒】描写了林冲 “向火” 取暖的情节.【三国演义】描写了头戴 “风雪帽” 的情节.古人的棉衣里面的丝、毛.棉花传入中国以后,多以棉花做棉衣、棉鞋.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人冬天是怎样取暖的 -
游枯狗皮: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代没有棉花,那么古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
游枯狗皮: 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冬天御寒这事,就拿这几样材料做文章.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螺丝用的下脚料,叫做“缊”.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绵...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代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古人怎么过呀 -
游枯狗皮: 冬天:火炕、火墙、火盆、火炉 等取暖; 厚厚的棉衣、皮衣、棉鞋、毡靴、风雪帽御寒;夏天:开后窗加强通风散热;门前窗前搭凉棚遮阳;植树遮荫;庭院洒水降温; 戴草帽遮阳,拿扇子扇风,喝热茶出汗降体温,喝绿豆汤降暑; 洗澡冲凉,夜里睡在室外; 慈禧在夏天居住在“仁寿殿”,整个仁寿殿都用“天蓬”罩住,阳光射不进来,连蚊虫都不 能钻进来.还在殿内摆放冰块儿,降温. 其实古人的生活更贴近大自然,比现在的空调房间更惬意、舒适.

大通区19393779900: 现代人北方有暖气过冬,那古人又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
游枯狗皮: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

大通区19393779900: 三九天保养的原则是什么 -
游枯狗皮: 三九天饮食养生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自然界的萧条景象容易让人们想到将养生息,惦记着给自己补补身子什么的.饮好两头水饮水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还是一种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冬季,因气候寒冷,活动量相...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
游枯狗皮: 《礼记·礼运》篇关于衣服演化的记载表明:当世界处于冰河时期或当冬季来临,在麻、丝织物还未出现之前,鸟兽的羽毛和皮毛会自然的被取来御寒护体,此时,最早的衣服就出现了.可是这时候的兽皮未经人工裁减缝拼,只是原始的兽皮;...

大通区19393779900: 以前的人们是怎么御寒的?
游枯狗皮: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里说说乌拉草.我国东北的气候寒冷,在很久以前,人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去保暖脚,在冬天常被冻伤.后来,有人发现乌拉草有神奇的保暖作用,就把它垫进用兽皮缝成的靴子里,柔软、轻便还耐穿,再不用担心脚会被冻伤啦.

大通区19393779900: 古代人冬天怎么保暖啊! -
游枯狗皮: 红黑礼服 自古三皇五帝始,上衣下裳,定衣冠制天下.帝王绣十二纹章,衣裳衣裳就这么由来了.而古代开始注重衣着,衣着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也是礼仪,成了什么人就要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行什么样的礼仪,从坐姿步态都有讲究.所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