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的全诗赏析及作者出处?

作者&投稿:贸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的全诗赏析及作者出处?~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这句诗的赏析是:
重阳指的是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的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作者是毛泽东,出自《采桑子·重阳》这首诗。
1、这首诗的全诗是:
《采桑子·重阳》当代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2、《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的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诗句“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出自毛泽东的诗作《采桑子·重阳》。全诗的鉴赏如下:

【作品鉴赏1】

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

  • 逆境人生多感慨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继续当选前委书记。此后,他身患疾病,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地方工作。10月,毛泽东带病坐着担架赶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第二天,适逢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诗兴油然而生,吟成这首《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感怀之作。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心情复杂、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这里反用其意,以“天难老”反衬“人生易老”。1964年1月,毛泽东对英译者口头解释说:“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又身处逆境,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

  • 吟咏菊花有新意

“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黄花”即菊花,典出《礼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与重阳习俗有密切关系,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迹中有不同的文本。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改为“野地黄花不用伤”和“大地黄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才定稿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客观地说,初稿的“但看黄花不用伤”最能反映毛泽东当年写诗时的心境状态,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给读者创造出一个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来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显得格外开朗洒脱。着一“战”字,把战地的环境和氛围烘托出来了,从而为此词涂抹了一笔革命色彩。

古代诗人中,把菊花和战争、战场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多。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把菊花与战争相提并论,但充满了血腥杀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化用杨万里的“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与元好问“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将消沉情绪转化为激扬的格调。毛泽东笔下的战地菊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汇报》所载《舒同与毛泽东》一文中写道:“1932年春漳州战役结束,毛泽东同舒同第一次会面。打扫战场时,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结句所触动。”这是革命家的视角, 这是思想家的气魄, 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自然流露。

  • 激越豪迈赞秋景

词的下阕通过吟咏秋景表达对待秋天的态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与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香郁迷人,但秋风具有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

然而,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胜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泽东看来,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又胸襟宽广,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

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在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诗人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达的活力。这是毛泽东创作于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昂扬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

【作品鉴赏2】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宏,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处】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易衰老,重阳节年年都会到来,今天又逢重阳日,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丽,辽阔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气爽。

【关键词注解】

  1.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2.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 黄花:指菊花。

  4. 不似:不类似,不像。

  5. 寥廓:空阔远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意思是: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这句诗出自开国领袖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的全诗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作品原文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像。

  廖廓:空阔远大。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创作背景及鉴赏

毛泽东这首词作于1929年,第一个读者应该是陈毅元帅,而这首词的书法则是进城以后的大草力作。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征战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它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它的思想深度应当说在古往今来咏重阳词中,独步词坛,无古无来,无往无今。

毛泽东的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他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他的这首词用大草书法挥就,更使词境锦上添花。在这些年阴盛阳衰、小技盛行的社会壮态下,在重阳节的日子里,重读此词,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这句诗

作者是:自毛泽东

出处:《采桑子·重阳》。


全诗赏析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毛泽东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又身处逆境,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

然而,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胜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泽东看来,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赞秋情愫,展现出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全诗原文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关键词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出自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全文如下: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近现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出自现代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尖草坪区15758776778: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思 -
那享乙酰:[答案] 我不是太懂,在网上找了一篇解释的,希望符合要求: “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尖草坪区15758776778: 《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 -
那享乙酰:[答案]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尖草坪区15758776778: 采桑子 重阳 上阕和下阕的理解.分析 要白话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那享乙酰:[答案]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黄花:指菊花.不似:不类似,不像.廖廓...

尖草坪区15758776778: 岁岁重阳的含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含义? -
那享乙酰:[答案] “每年都有重阳节,今年又到了重阳节的时候”字面是这个意思.重阳是团聚的日子吧,应该是诗人自己为不能与以前一样在重阳这天与故人团聚而发的感慨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