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投稿:戎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结!~

《答谢中书书》学案
2010.11.21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青林翠竹 ( )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 ) 五色交辉( )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太多了吧 你抄的完

答谢中书书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之: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四时:四季。 6.将:将要。 7.歇:消散。 8.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9.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指代鱼) 10 .乱:此起彼伏。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19。山川:山河 20。美:美景 21.俱:都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外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耀下,院子中像积满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生植物交错纵横,原来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狼》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口技》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1、B
书戴嵩画牛
(1)爱好(2)晒(3)认为……(4)道
BD
斗牛时牛的力集中在角上,尾巴垂在两腿间,这里却扬着尾巴相斗,实在是荒谬
总结全文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选我!!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宽衣解带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还未入睡,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照在地上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月光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窗户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哪些课文? -
夏昂利福:[答案]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 背叛的报复写的是八下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课是什么? -
夏昂利福: 是《芦花荡》,主要写了抗日时期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第二单元 -
夏昂利福: 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有: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 《背影》 作者:朱自清,《台阶》 作者:李森祥 《老王》作者:杨绛 《信客》 作者:余秋雨 就这些了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苇荡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老头子的语言描写 -
夏昂利福: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写出了淀水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有哪些课文 -
夏昂利福: 是语文吧,那么就会有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信客》,望采纳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课后题答案 -
夏昂利福:[答案]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初一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二课字词 -
夏昂利福: 济南的冬天( jǐ nán de dōng tiān) 镶上(xiāng shàng ):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上另一物体的周边. 响晴 (xiǎng qíng):(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 (wēn qíng):温暖晴朗 安适 (ān shì):安静而舒适 慈善(cí shàn): 肌肤 (jī f...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课《芦花荡》怎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
夏昂利福: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所有要背的课文 -
夏昂利福: 第五单元1.桃花源记 陶渊明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3.核舟记 魏学伊4.大道之行也 《礼记》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1.三峡 郦道元2.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3.观潮 周密4.湖心亭看雪 张岱5.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 挣分容易吗~我自己照着书打的.加油啊~~~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557954587: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物描写的句子描写手法(外貌、心理、神态、动作、语言)《阿长与山海经》《背影》.. -
夏昂利福:[答案] 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心理:心里很轻松似的. 动作:可是他走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语言:“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