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汲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原子弹是怎样发展的?~

1958年5月,中国的原子城,西北某地核工业联合企业破土动工。11月选定罗布泊,这块号称“死亡之地”的沙漠上建起一座大规模的试验基地。很快,一万多人的施工大军开进了这沉睡千年的荒漠,开始了艰苦的建场工作。1958年,中国的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在北京先后建成,反应堆也达到了临界状态。到了1959年,科学家已经把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初步勾画了出来。

原子弹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武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前列的军事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这其中,原子弹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虽然原子弹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在当时,我国原子弹的研究却经历了重重坎坷。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在接线员那一声“引爆”之后,随着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的所有研究人员都欢欣鼓舞,这颗原子弹的爆炸,标志着我国从那时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研发能力,极大的鼓励了中华民族。
从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开始,原子弹强大的威力就被人孰知。这样恐怖的武器无疑是人类的噩梦,却也是保卫祖国安全与统一最有力的武器。我们深知这样的道理,在建国之后,我国便提出无论如何也要造出自己的核武器。当时,我国国际形势非常恶劣,长期处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之中,对于原子弹的研究也是一张白纸。最开始,苏联答应帮助我们建造原子弹,但他们却想让我们加入在他们的核保护伞之下。
诺大一个国家断然拒绝了这样的要求,这样做的后果是苏联人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毁掉或带走了所有的文件。国内的科学家们对这一领域一无所知,国内的条件也是一穷二白。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国科学家日以继夜的研究和努力,完全没有被贫穷的环境打倒。反而愈战愈勇,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64年的罗布泊听到了那一声巨响。
我们之所以能有现在这样和平的发展和生活环境,都是老一辈科学家、军人用血汗换来的,现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强国,这是对老一辈英雄的努力最好的回报。

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极其严峻的形势也摆到了年轻的共和国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个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科技与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的彻底失败,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6月27日,美国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美国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横行霸道。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国主义面前,中国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旧中国在原子能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在专门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起步异常艰难。

1946年,由于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的推荐,在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进入了著名的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师从约里奥·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学。解放初期,周恩来号召国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杨承宗正好完成学业,两次拍电报给先期回国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要求回国,报效生他养他的祖国,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临行前,约里奥·居里先生对他说:“你回去告诉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约里奥·居里的话语不多,但充满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学生,也相信中国可以而且一定会制造出原子弹。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给予中国具体的帮助。

1955年初,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工作开始了。周恩来约见钱三强、李四光和刘杰等人,详细询问了中国核科学的研究人员和设备、资源等情况,还向他们了解发展核能技术所需要的条件等。

政治局经过讨论,通过了原子能发展计划,代号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政府邀请海内外华人科学家帮助创建现代化的科研机构。科学院以外的一些学术团体,如中国物理学会,也积极参加研究工作。该学会约有570名成员,其中包括10名积极从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赵忠尧、邓稼先、朱洪元、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些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如张文裕、汪德昭、王承书、李整武、谢家麟等也陆续回到祖国;还有原来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亚、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吴征铠、周光召等都被组织起来了。

1950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其下属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吴有训、钱三强分别担任该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6月,这些学术带头人决定重点开展原子核研究。中国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选择地邀请一些外国专家访问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建设,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在以后的几年里,核物理研究继续被列为国家的研究重点,并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加速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较强大的骨干队伍。

同年,经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多次谈判,苏联政府正式通知中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反应堆和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科学技术人员去苏联实习。

1956年4月,周恩来对当时担任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说,要从军队里调一个中央委员出来加强地质战线。宋任穷思考了两天,毛遂自荐,对周恩来说:“就把我调出来吧。”周恩来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关于原子能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业部”的建议。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意见。1956年11月,国务院正式提交一届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宋任穷为部长,副部长是刘杰、刘伟、雷荣天、钱三强,后来又增加了袁成隆。

从此之后,中国的原子能发展事业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跃进”政策失误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尖端武器的研制该“下马”还是“上马”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化。有人认为,国家处于特别困难的时期,肚子都填不饱,就不要花那么多钱去搞一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应该停止。有人认为,原子弹、导弹应该搞,但是国家现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应该放慢速度。

陈毅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中央专委在周恩来主持下,3年内召开9次会议,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原子弹、导弹研制工作中的协作攻关等问题。

为了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一个代号,物理学家朱光亚提议并经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李觉同意,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

中国研制核武器胜利在望,少数大国为了保持核垄断的地位,不愿看到中国拥有核武器,想方设法进行阻挠和破坏。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制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美国的情报虽然准确,但它是无法阻挡住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总装。

9月1日,核试验预演结束。当时传来消息,国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划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破坏,以阻止中国掌握核武器。这样,何时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便更加紧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专委会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周恩来于16、17日两天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张爱萍、刘西尧关于原子弹预演情况的汇报,综合分析国际形势,慎重研究正式试验的时机。周恩来综合大家意见,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早试,将在本月下旬下决心;一是晚试,先抓三线研制基地的建设,选择机会再试。他说:“我们要设想一下原子弹炸响后的情况,再决定爆炸试验的时间,国庆前下决心。”周恩来本人倾向于早试。无论早试还是晚试,准备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至于核试验的具体时间,待报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泽东做最后决定。

9月21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请示爆炸的时间。当晚,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已阅,拟即办。”

9月22日,周恩来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汇报了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和中央专委会的试验方案。会议做出了早试的明确决定。

9月23日,周恩来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开会,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他兴奋地向大家说: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汇报,他们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弹的确是吓人的,主席更大的战略想法是,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这样,任务更重了,不是更轻了。试验的时间看来需在20天以后了。10月有4次好天气,中旬可能赶上也可能赶不上,还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还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风向、放射性微尘飞散距离详细计算,搞出资料。原子弹响了,影响就大了。万一不响;后果如何,还要找参加核试验的专家进行专门研究。

周恩来还指出,为了防备敌人万一进行破坏,由总参谋部和空军研究,做出严密的防空部署;由刘杰负责组织关键技术资料、仪器设备的安全转移;由陈毅组织外交部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准备;张爱萍、刘西尧赶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除我和贺龙、罗瑞卿亲自抓以外,刘杰在北京主持由二机部、国防科委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负责北京,与试验场的联络;要规定一些暗语、密码。他还郑重地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专家,东西要转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锤子买卖。”

尽管进行了这样周到细致的准备,但仍有相当的风险。万一试验失败,消息泄露,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绝对保守原子弹试验的秘密,周恩来对与会人员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他说:“希望你们对家里人也不说,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邓颖超同志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不向她说。任何人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他还对后到会的陈毅说:“你可不能讲啊!”陈毅知道周恩来是提醒他在以外长身份接待外宾时不能说了出去。他操着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讲哇!”

张爱萍和刘西尧返回西北核试验现场,将周恩来的指示传达给现场上万人员。周恩来以身作则的表率行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证了第一次核试验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据气象情况,周恩来将核爆炸的零时选定为1964年10月16日巧时,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当基地的人们知道这个确切的时间后,他们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个姓杨的技术员,在1964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当他醒来后,冲出帐篷;大喊道:“党中央已经审定通过爆炸时间了!”当别人问他是怎么回事时,他激动地喊着:“我梦见党中央已经确定了爆炸时间,它包括3个‘十五’。”

当时无人能说得清楚,这3个“十五”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现在这个梦有了比较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第一个“十五”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第二个“十五”表示从10月1日起往后数15天即10月16日;第三个“十五”表示原子弹将在那天的15时爆炸。

也许是纯属巧合,也许是后人的编排。不管这个梦是真是假,它已经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一段趣话了。

10月14日13时,原子弹静卧在铁塔上那个纯金属构造的银灰色小屋里。这个铁塔由8467个构件组成,高102米,重70吨,在耀眼的金色阳光辉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时,有关技术人员完成了原子弹核心部件的装配和几道关键的工序。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带领技术人员作最后一次检查。离开铁塔时,他有点恋恋不舍,便取下相机,想拍张照片留念,但又考虑到现场不准个人拍照,自己不能违例,他就没有拍照,没有留下自己在那伟大的历史时刻的身影。当将军后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感到有点遗憾。

围着铁塔,在约60公里的范围内,呈放射状地摆列着近百项效应工程和实物: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装甲车、桥梁、铁路、战时工事和民用楼房,还有马、狗、猴于、老鼠、种子以及各种测试仪器设备等。真像一个大干世界,应有尽有。

罗布泊戎装待命,静候震撼世界的庄严时刻。

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来的人员撤离现场。现场指挥所设在离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挥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核试验。

下午,李觉、张蕴钰和两位工程师最后一次来到塔上,安装了电引线,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当他们在离爆炸零时前50分钟回到地面时,周围的人们关心地询问他们为什么比预定的时间晚下来4、5分钟,李觉回答:“我一定要亲自确认没有任何的差错。”

接着,他们撤离到现场指挥所,李觉把塔的也控装置的钥匙交给了控制室的领导。采取这一安全措施,是为了保证原子弹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这也是爆炸前最后时刻的一个检查环节。

总指挥部的电话全天24小时与北京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接通,张爱萍最后一次报告说:“总理,安装工作已经结束,一切顺利,请指示。”

周恩来平静地说:“预祝你们成功!”

张爱萍发出最后指令。

在主操纵员读秒到达零时,“起爆”命令发出的一瞬间,只见罗布泊大漠深处出现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紧接着,腾空而起一个巨大的火球,犹如出现第二个太阳,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红;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不断上升扩张;稍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好像要把苍穹撕裂似的。

这时,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全体参试人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互致祝贺。

15时4分,张爱萍眼望高耸蓝天的蘑菇云,问王淦昌:“这是一次核爆炸吗?”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后,张爱萍给北京的二机部打电话:“请找刘杰同志。”

在二机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里,刘杰正和几名干部焦急地等待着。电话铃突然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太紧张了,以至把话筒掉到了桌子上。刘杰一把捡起来,听到张爱萍激动的声音:“请报告周总理和毛主席,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再说一遍。”

“原子弹爆炸了,已经看到了蘑菇云!”

“我马上报告!”接着,刘杰抓起了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周总理讲话!”

“我是周恩来!”

“总理,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原子弹已经爆炸了,看到了蘑菇云!”

“好,我马上报告毛主席。”

几分钟后,周恩来给刘杰回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让外国人相信!”

刘杰立刻把毛泽东的指示传达给张爱萍。张爱萍回答说,这确实是一次核爆炸,这一点已经被充分证明了。

这时,刘杰不由自主地开始抖动,他又给周恩来打了电话:“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这是一次成功的核试验!请党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张爱萍向周恩来报告后,随即赶赴爆区,检查爆后的各种效应情况。两个多小时后,张爱萍、刘西尧等签发一份经多方专家认定的关于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报告,将它电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贺龙、罗瑞卿:确实实现了核爆炸,威力估计在2万吨TNT当量以上。

张爱萍这位儒将诗兴大发,怀着喜悦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词:

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

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

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是啊,这一欢隆的历史时刻终于来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时,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3000多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向大家宣布:“同志们,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内,中国人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对国防力量的增强欢欣鼓舞;在国外,友好国家和团体认为,中国有了原子弹,显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个辉煌功绩。



电影《横空出世》




两弹一星是什么 详解中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
两弹一星是什么 详解中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匿名用户 2023-05-26 展开全部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何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

第一个原子城在哪里
2. **基地建设发展 - **建城历史**:原子城始建于1958年,承载着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使命。- **发展历程**:作为中国核武研究的重心,原子城不仅推动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与牺牲。3. **地位荣誉影响 - **名称由来**:因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

钱学森和两弹一星有什么关系?
钱学森与两弹一星有密切的关系。两弹一星是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代号,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历史事件。钱学森作为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科学家之一,对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之父”。具体来说,钱学森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防科工委主任等...

原子核是谁发明的
原子核的发明和研究历程中,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扮演了关键角色。1943年,奥本海默在创建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的职务上,开始涉足原子核的领域。1945年,他的领导力促成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战后,奥本海默在科学教育领域也有所贡献,曾...

我国核试验的原子城在哪
此外,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的马兰基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兰基地坐落于“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西北方向,自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来,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研发的许多重要时刻。总的来说,原子城的存在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国家和平与安全的象征。它的发展历程和背后...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3、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近代科技 中国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1999年11月20日6...

战略核武器的发展历程
60年代末期,掌握战略核武器的国家已有美、苏、英、法和中国,其中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最多,形成相互威慑的局面。美、苏双方都研制并部署了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70年代,主要核国家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做法是:发展核装药的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提高核导弹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增强核打击能力...

钱三强是中国的什么
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员。在钱三强的杰出贡献下,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1967年氢弹也紧随其后成功爆炸。这些重大成就彰显了钱三强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的卓越贡献。他的生涯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

中国原子弹第一人
最后,第五种观点坚决否认了“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存在。2011年出版的《国家命运一一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中,作者强调原子弹的研制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否认了这一称号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关于“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讨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反思和不同角度的解读...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三、从1966年-1978年的挫折与恢复阶段。此阶段,由于一些 客观原因,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同时科技工作也在困难中艰难恢复。在这期间,我国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

金寨县18916894738: 1946 - 1999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简单一点,把重点的说出来就好了 -
裴冰浪静: 那我就简单说说: 1959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核武器研制工作,取当时的时间为代号,也就是俗称的“596工程”; 经过几年努力,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我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地对地中程核导弹,并且在罗布...

金寨县18916894738: 中国的核发展史大概是什么?(包括核武器和核能)
裴冰浪静: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记 在人民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史上,有许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迹.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是其中之一.导弹核武器曾是美国的一张...

金寨县18916894738: 中国的核武器是第几代了?
裴冰浪静: 中国核武器共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原子弹 第二代:氢弹 第三代:中子弹 正在研制第四代:第四代就是核定向能武器:因为这些核弹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因此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主要种类有: 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弹、干净的聚变弹、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的另一特点是突出某一种效果,如突出电磁效应的电磁脉冲弹,使通讯信号混乱.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电磁脉冲等离子体定向发射,有选择地攻击目标,单项能量更集中,有可控制的特殊杀伤破坏作用.

金寨县18916894738: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哪一年研制成功的? -
裴冰浪静: 1964 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根据解密的资料,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人民币.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寨县18916894738: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是在哪里研制成功,又是在哪里发射的?具体时间又是什么时候? -
裴冰浪静: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如今已发展成为草原新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原子城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草原深处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

金寨县18916894738: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是什么时候发射成功的 -
裴冰浪静: 我国的一枚原子弹是在1964年10月16日一引爆成功的,属于塔爆,就是把原子弹放在专门用作实验的铁塔上引爆;.1965年进行了飞机空投实验,后来也作过运载火箭投掷实验,也就是通常说核导弹实验.后期实验主要是以洞爆实验,也就是地下核实验为主.具体实验次数是绝密.

金寨县18916894738: 简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史 -
裴冰浪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

金寨县18916894738: 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是在什么时候试爆成功?
裴冰浪静: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此洗刷了中国没有核武器的历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