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在印度的原教上有哪些重要位置?

作者&投稿:潮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阿育王兴佛教之时,耆那教是沙门思潮中最大的宗教派别。它在印度的原教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6至7世纪的时候,印度社会动荡不安,极不稳定。其主要原因来自种姓制度内部存在的尖锐矛盾,其中掌握兵权、立国称王的刹帝利同以天下第一自居的婆罗门发生了矛盾,具有强大实力和实权的刹帝利并不甘心居于婆罗门之下。特别那些原来是土著人首领、后来屈从雅利安人而被授予刹帝利称号的武士,对高高在上的婆罗门越来越不满。吠舍种姓中经商、放高利贷和成为地主的富人,家财万贯,对于居于老三的现实也并不满意,有经济实力的他们迫切要求得到地位上的提升。有了共同目的的他们同刹帝利联合起来同婆罗门作对。被压在最底层的首陀罗则忍无可忍,或破坏,或谋杀,或逃亡,用实际行动挣脱婆罗门教的精神桎梏,反对婆罗门教的压迫剥削。
耆那教的苦修者社会孕育着的变动,造成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局面,于是,就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据说当时出现的各种新的思想流派达363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教的创建者是筏驮摩那,他的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意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
大雄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约公元540年生于跋祗首都吠舍厘附近的孔达村,属于刹帝利种姓。他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裕、奢华的家庭,但大雄并不感到幸福。他28岁离家修行,进入森林过苦行生活,寻找解脱不幸的途径,历经艰难险阻以后,42岁时,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果树下觉悟成道,成为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尼乾子(意为“解脱束缚者”)。此后大雄便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孜孜不倦地组织教团,演讲教义达30年,直至离世。据说那时他的教徒已发展到14万人的规模。
耆那教教义最重要的内容是“七谛”说。“七谛”说的内容是有关命我、非命我、漏入、系缚、遮、灭、解脱的理论。
耆那教的圣者戈默共湿沃罗·巴胡巴里的雕像。他的身后,朝圣者正在朝雕像上淋洒用牛奶、藏红花油、花瓣和椰汁合成的圣水。耆那教并没有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而是做了相应的继承,如耆那教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轮回解脱说,只是作了改造,形成为自己的学说。它认为:灵魂(命我)原来是完美无缺的,但与极微等东西结合形成为万物投生世间后,受到身、语、意识所产生的行为即“业”的污染。被污染的灵魂,将处于轮回转生的状态。它投入何种躯体,则取决于其被污染的程度。多行善事,多积善业者,死后可转生为天神;多行恶业者将转为低等动物。耆那教认为,即使转为天神也并不幸福。因为,处于轮回的灵魂在本质上都是痛苦的。只有彻底消除业对灵魂的污染,使灵魂摆脱轮回状态而得到解脱,才是至高境界。
耆那教指出,要消除“业”的污染就必须奉持正信、正智、正行,被称为“三宝”。正信,指虔诚地信仰耆那教教义。正智,指正确地理解耆那教教义,从事物的苦修的佛陀(印度拉合尔博物馆藏)生灭变化中认识灵魂的永恒性。正行,要求未出家的信徒实行五戒: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追求私财。耆那教信徒实行“三宝”到了几近苛刻的地步,如他们恐怕伤害生物,不饮未过滤的水,因为未过滤的水中含有生物。他们外出时口戴薄纱,手执扫帚或树枝边扫边行,口唱“去去”,以防虫子飞进口中或被踩死。耆那教徒务农者很少,多经营商业,就是怕伤害田地里的生物。对出家的信徒,耆那教的戒律更为严格,要求行苦行。它指出苦行是消除业的系缚、获得解脱的最佳途径。耆那教的苦行在食、宿、衣、行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采用的是折磨自身肉体的方式。耆那教认为,这样苦行12年后再绝食而死,就能彻底消除系缚灵魂的业,使灵魂获得永久的解脱。
耆那教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批判,耆那教否认吠陀经典,不相信神造万物,认为婆罗门至上是人为的,骗人的,祭祀、祈祷是白费精力和时间,徒然杀害生灵,增加罪恶。
耆那教在承认种姓制度的同时,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进行谴责,主张种姓平等,对低级种姓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就社会意义来说,耆那教的出现与佛教有较多相似之处。它也代表了商人和刹帝利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的要求,反对杀牲祭祀,支持商业,支持加强王权,这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和佛教不同的是,它过分强调不杀生和苦行主义注定了在农民和许多手工业者中得不到支持。农民耕地,手工业者做工是不可能像它要求的那样不杀生的。这样,耆那教就不能有广泛的信仰者,而仅仅成了商人、少数手工业者和城市居民的宗教。耆那教作为一种宗教,也避免不了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它同样对下层群众起着麻醉作用。
耆那教的经典是《十一支》,是大雄去世后200余年他的弟子结集汇编的。大雄自己否定崇拜神,在他去世后,却被神化,这是必然的。因为任何宗教思想体系都要把人引向彼岸世界,如果不造出个神来,彼岸世界就不会有谁来主宰乾坤了。

准确的说,耆那教、佛教与印度教都是脱胎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的宗教,其中印度教是继承了婆罗门教大部分的衣钵并吸取了耆那教、佛教等新思想而重生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与佛教史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沙门思潮”的新思想代表,都是反对吠陀权威和杀生祭神的。三者本生同源,自然有相近之处,至于耆那教的护法神问题,其实最早的耆那教是无神论的,拒绝承认神的存在,他们信奉的是修行后觉悟的人的思想,这一点与早期佛教非常相似,只不过佛教承认非人的天神和众生的存在,而耆那教一开始是不承认不由人修炼而成的神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个宗教都逐步回到了有神论的道路上,并吸取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神明作为自己的护法神。这就是你今天看到三个宗教有相同或相似的护法神的原因。

耆那教是印度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阿育王兴佛教之时,耆那教是沙门思潮中最大的宗教派别。它在印度的原教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6至7世纪的时候,印度社会动荡不安,极不稳定。其主要原因来自种姓制度内部存在的尖锐矛盾,其中掌握兵权、立国称王的刹帝利同以天下第一自居的婆罗门发生了矛盾,具有强大实力和实权的刹帝利并不甘心居于婆罗门之下。特别那些原来是土著人首领、后来屈从雅利安人而被授予刹帝利称号的武士,对高高在上的婆罗门越来越不满。吠舍种姓中经商、放高利贷和成为地主的富人,家财万贯,对于居于老三的现实也并不满意,有经济实力的他们迫切要求得到地位上的提升。有了共同目的的他们同刹帝利联合起来同婆罗门作对。被压在最底层的首陀罗则忍无可忍,或破坏,或谋杀,或逃亡,用实际行动挣脱婆罗门教的精神桎梏,反对婆罗门教的压迫剥削。

社会孕育着的变动,造成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局面,于是,就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据说当时出现的各种新的思想流派达363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教的创建者是筏驮摩那,他的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意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

大雄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约公元540年生于跋祗首都吠舍厘附近的孔达村,属于刹帝利种姓。他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裕、奢华的家庭,但大雄并不感到幸福。他28岁离家修行,进入森林过苦行生活,寻找解脱不幸的途径,历经艰难险阻以后,42岁时,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果树下觉悟成道,成为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尼乾子(意为“解脱束缚者”)。此后大雄便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孜孜不倦地组织教团,演讲教义达30年,直至离世。据说那时他的教徒已发展到14万人的规模。

耆那教教义最重要的内容是“七谛”说。“七谛”说的内容是有关命我、非命我、漏入、系缚、遮、灭、解脱的理论。

耆那教的圣者戈默共湿沃罗·巴胡巴里的雕像。他的身后,朝圣者正在朝雕像上淋洒用牛奶、藏红花油、花瓣和椰汁合成的圣水。耆那教并没有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而是做了相应的继承,如耆那教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轮回解脱说,只是作了改造,形成为自己的学说。它认为:灵魂(命我)原来是完美无缺的,但与极微等东西结合形成为万物投生世间后,受到身、语、意识所产生的行为即“业”的污染。被污染的灵魂,将处于轮回转生的状态。它投入何种躯体,则取决于其被污染的程度。多行善事,多积善业者,死后可转生为天神;多行恶业者将转为低等动物。耆那教认为,即使转为天神也并不幸福。因为,处于轮回的灵魂在本质上都是痛苦的。只有彻底消除业对灵魂的污染,使灵魂摆脱轮回状态而得到解脱,才是至高境界。

耆那教指出,要消除“业”的污染就必须奉持正信、正智、正行,被称为“三宝”。正信,指虔诚地信仰耆那教教义。正智,指正确地理解耆那教教义,从事物的苦修的佛陀(印度拉合尔博物馆藏)生灭变化中认识灵魂的永恒性。正行,要求未出家的信徒实行五戒: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不追求私财。耆那教信徒实行“三宝”到了几近苛刻的地步,如他们恐怕伤害生物,不饮未过滤的水,因为未过滤的水中含有生物。他们外出时口戴薄纱,手执扫帚或树枝边扫边行,口唱“去去”,以防虫子飞进口中或被踩死。耆那教徒务农者很少,多经营商业,就是怕伤害田地里的生物。对出家的信徒,耆那教的戒律更为严格,要求行苦行。它指出苦行是消除业的系缚、获得解脱的最佳途径。耆那教的苦行在食、宿、衣、行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采用的是折磨自身肉体的方式。耆那教认为,这样苦行12年后再绝食而死,就能彻底消除系缚灵魂的业,使灵魂获得永久的解脱。

耆那教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批判,耆那教否认吠陀经典,不相信神造万物,认为婆罗门至上是人为的,骗人的,祭祀、祈祷是白费精力和时间,徒然杀害生灵,增加罪恶。

耆那教在承认种姓制度的同时,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进行谴责,主张种姓平等,对低级种姓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就社会意义来说,耆那教的出现与佛教有较多相似之处。它也代表了商人和刹帝利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的要求,反对杀牲祭祀,支持商业,支持加强王权,这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和佛教不同的是,它过分强调不杀生和苦行主义注定了在农民和许多手工业者中得不到支持。农民耕地,手工业者做工是不可能像它要求的那样不杀生的。这样,耆那教就不能有广泛的信仰者,而仅仅成了商人、少数手工业者和城市居民的宗教。耆那教作为一种宗教,也避免不了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它同样对下层群众起着麻醉作用。

耆那教的经典是《十一支》,是大雄去世后200余年他的弟子结集汇编的。大雄自己否定崇拜神,在他去世后,却被神化,这是必然的。因为任何宗教思想体系都要把人引向彼岸世界,如果不造出个神来,彼岸世界就不会有谁来主宰乾坤了。

耆那教的苦修者




印度信哪个教?
此外还有巴哈伊教,由伊朗传入印度,也叫大同教,在印度有220万信众;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原属波斯国教,当波斯改信伊斯兰教后,部分波斯人不愿改变信仰,移居印度孟买,形成了帕西人(波斯的音译),他们恪守拜火教传统,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迁徙,目前全世界帕西人不过11,2万,在孟买的帕西人...

印度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6. 耆那教与佛教大致同时期创立,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来,耆那教分裂为天衣派(裸体派)和白衣派,并在中世纪得到广泛传播,一直延续至现代。"耆那"一词意为"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在印度,宗教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在印度外来宗教中,信奉人数最多的是那个教派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

印度信仰的是什么教
伊斯兰教在德里苏丹国时期传入印度,而英国殖民统治后,印度被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印度不仅是世界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而且直到现代,大多数印度人仍然虔诚地信仰宗教。宗教与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印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厂...

印度为何有少部分人,做了伊斯兰教的信徒?
在全球化成为潮流,人类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这种极端保守排外的主张,明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不符。按理说不应该有太大市场。但很奇怪的是,在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却声势日涨,甚至在部分地区呈泛滥之势。但是,伊斯兰教派却在时代进步下,却走偏了以前的道路了,在世界的各地区中,有着很多恐怖...

印度为何有少部分人,做了伊斯兰教的信徒?
一、 印度是宗教信仰特别多 印度这个国家特别注重宗教信仰,那么有很多人都有信仰的宗教,而且都是信仰着不同的一个宗教,其中有的印度的本地教派印度教,还有佛教。印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说佛教在印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教派。二、 印度人做了伊斯兰教信徒的原因 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就是因为其中的历史...

印度为何有少部分人,做了伊斯兰教的信徒?
一、 印度是宗教信仰特别多 印度这个国家特别注重宗教信仰,那么有很多人都有信仰的宗教,而且都是信仰着不同的一个宗教,其中有的印度的本地教派印度教,还有佛教。印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说佛教在印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教派。二、 印度人做了伊斯兰教信徒的原因 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就是因为其中的历史...

印度信奉的是什么教???
6. 耆那教与佛教同时期创立,也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前后出现。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来分为天衣派(裸体派)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并一直保存至今。耆那教中的“耆那”意为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宗教在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有密切相关的地位,...

印象中印度是个佛教国家
印度被誉为佛教的发源地,但如今,佛教在印度已不再是国家宗教。印度现行的国教是印度教,而非佛教。尽管佛教在印度创立并曾一度繁荣,但印度教后来取代了它,成为国教。实际上,佛教与印度教之间存在一定的派生关系,佛教可以被视为印度教的一个源头。在古印度的阿育王时期,佛教曾盛极一时,后来也...

婆罗门教的前身是远古佛教吗?(续)
你指的婆罗门教是后来的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而非是早期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按一些比较可靠的数据表明,婆罗门教应该是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佛教是公元前五世纪起源于印度,在时间上的对比一看,就无所谓的婆罗门教是由佛教演变起来这一说法。在释迦摩尼还...

固安县13694594541: “耆那教”神什么宗教? -
营崔金磊: 耆那教是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之一.耆那原意为"胜利者".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或"宿作因论"等.该教自称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相传有24祖师.第24祖是略早于释迦牟尼的筏驮摩...

固安县13694594541: 耆那教是什么意思 -
营崔金磊: 耆那教(qí nà jiào[1] ),又称耆教(英文写法:Jainia 意为圣人)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创始人称作大雄,其教徒的总数约400万人. 耆那教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同时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固安县13694594541: 古印度耆那教的主张是什么?
营崔金磊: 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第二十四祖筏陀摩那被尊为该教真 正的创建者.耆那教否定当地婆罗门教的主张,针锋相对地提出“吠陀并非 真知”,宣传种姓平等,...

固安县13694594541: 六谛是什么呢~ -
营崔金磊: 耆那教(Jainism)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耆那教自称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相传原有24位祖师,最早的创始人名勒舍婆...

固安县13694594541: 古印度有哪些重大变革 -
营崔金磊: 耆那教和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 耆那教和佛教的兴起在公元前6世纪,宗教改革家瓦达曼·马哈维拉(公元前549-477年)和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483年)脱离了主流的萨那陀摩,最终创立了自己的耆那教和佛教. 古普塔帝国由古普塔建立,古普塔可能在公元240-280年间统治印度.由于古普塔出身于毗湿奴(商人)阶层,他对种姓制度的蔑视是前所未有的.他为政府奠定了基础,从而稳定了印度.哲学、文学、科学、数学、建筑、天文学、技术、艺术、工程、宗教和天文学等领域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固安县13694594541: 印度教的发展 -
营崔金磊: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

固安县13694594541: 印度信仰什么宗教. -
营崔金磊: 全印度约有7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5%)、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早期叙利亚基督教的传入和近现代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7%)盛行[56].佛教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占总人口的5%,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固安县13694594541: 印度教 ,耆那教 ,锡克教 的区别. 简单的谈几点就可 ,最好能有少量依据 . 谢谢 ~ -
营崔金磊: 印度教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

固安县13694594541: 耆那教是佛教分支?
营崔金磊: 耆那教是与佛同时代印度外道之一,不是佛教分支.

固安县13694594541: 印度民俗风情 -
营崔金磊: 礼仪与习俗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