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作者&投稿:公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战壕里能躲过喀秋莎火箭炮吗?它到底有多厉害?~

很简单,火箭炮最大的威力,并非单个炮弹的爆炸力。而是另有原因。普通炮弹的原理,类似于二踢脚。通过炮管,和药包的作用,将炮弹头打出去。膛线赋予炮弹头旋转和稳定,药包和炮管给炮弹头速度。

喀秋莎火箭弹
火箭炮的前面跟炮弹头类似。后部却大相径庭。火箭炮弹一般比较长,有的有个小尾翼。没有尾翼的火箭弹,为了保持稳定,会把火箭多个尾喷口倾斜角度,这样火箭弹就会自己旋转了。火箭弹依靠导轨或者发射管给予初始方向,然后自己依靠火箭动力,飞向目标。所以火箭弹发射的时候,尾巴带火光,就跟过年放的“窜天猴”是一个道理。

这个也是火箭炮最大的劣势,容易暴露发射阵地。所以,基本上,火箭炮打了就得跑。不跑,就等着挨炸吧。但是,火箭炮也有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很方便打出连发。对于传统的大口径牵引式身管火炮来说,打出40发炮弹,需要至少10多分钟。而对于40管火箭炮来说,40管打个连发,也就1分钟!而且,有的型号自带一个弹箱,快速推进备用弹进入发射管之后,还可以来一个40连发,然后,开车,走人!

所以,一颗火箭炮弹的毁伤力,也就跟一个普通炮弹差不多。但是,火箭炮这厮,有着最猛的火力打击密度。具备在一分钟之内,一个火箭炮兵群数百发炮弹扔到敌人同一个阵地的绝活儿!这个,才是火箭炮最牛的看家本领。换位,作为敌方士兵来说,面临火箭炮的覆盖打击,反应时间非常短,可能都进不了防炮洞,就挂掉了。
敞开式战壕对于火箭炮打击的防护非常有限。除非是上面覆盖厚厚的土层的永固工事,才能防止火箭炮的齐射带来的弹雨火海。

如果说到“苏联喀秋莎”,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当年从苏联传到中国的一首著名歌曲《喀秋莎》。其实“喀秋莎”俄罗斯文化里最早是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里面的,在被作成歌曲火爆之后,“喀秋莎”便成为了一个温柔贤惠女孩的代名词,是对女性的爱称。
当时苏联发明了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开始为其命名,因为这款火箭炮上面有一个字母k,这与“喀秋莎”有着同样的起始发音,加上苏联红军中的武器控们对其威力极其沉迷,所以便于“喀秋莎”给这个火箭炮命名了。不过虽然它对于苏联来讲是“梦中情人”般的存在,但对于二战中的德国军队而言,“喀秋莎”却是一种恐怖大杀器的代名词,是他们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

襁褓中的“梦中情人”——历经千辛万苦,终究研制成功
喀秋莎火箭炮虽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其实在一战后,沙俄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了,而研究它最早的初心是为了应对航空武器火力的不足。
当时沙俄想要在航空器上装载上杀伤力更大的一些大武器,但是由于这些都后座力太大,使用在航空器的时候极度不稳定,所以沙俄也就放弃了加大航空器武力装置的计划,转而研究由航空火箭而搭载的武器,于是便有了研制“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新式武器的想法。
不过尽管沙俄有想法,并且国内也不缺乏有进取心的航天与军事领域的科学家,但在沙俄时代这项研究依旧没有取得多大成果。而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因素——当时的沙俄已经是强弩之末,内乱不断,压根无力筹集资金来研究军备。

苏俄建立后,选择退出了一战,甚至还承诺赔偿大量土地,为的就是能够安心搞建设。而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这项耽搁已久的研究才正式重新开启,而经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升级后,苏联工业基础也已经跟了上来。
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于是在1933年,车载喀秋莎火箭炮终于是试制成功了,其射程也达到了5公里以上。
而在经过多年的测试与改进之后,在1939年,苏联制作出了16管132毫米,军用编号为bm-13-16的车载火箭炮,这次的改良能够将弹架进行180度调整,极大的增强了其机动性,减轻了原本运作起来的难度与负担,于是在几个月后,苏联军队便开始给自己的军团装备这款武器。但由于是新式武器,无法批量装备,所以在二战开始后,苏联才组建成了一个全部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独立炮连。

怒吼中的“战争女神”——震慑敌人心理,成为德军梦魇
在二战时期,德军在欧洲可以说是横扫一切,早期对战苏联时期也如入无人之境——比如1941年6月底的时候,苏军的前线百万大军已经是完全溃败,还损失了1300多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德国纳粹似乎对战争已经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
为了挽回败局,在7月苏联决定放开赌一把,于是将已经通过实战演练的喀秋莎火箭炮给投入了战斗。
当时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所向披靡的德军被苏联用喀秋莎火箭炮狠狠的摩擦了一次——事发当天苏军经过严密的计划潜伏,在短短的数10秒内向德国的军营倾斜了80发火箭弹。由于事发太过于突然,所以德军根本没有时间躲避,最终造成其死伤无数,成为战争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当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效果,首先我们不得不先提它的破坏力。

喀秋莎火箭炮其实有点迫击炮的味道,但它与普通的迫击炮的区别就是可以在短短的10秒钟内发射一整车火箭弹,作用远比普通的迫击炮要大的多——因为喀秋莎的设计之初就是利用火箭作为发动机承载的炸弹来弥补航空武器火力上的短缺,所以喀秋莎载弹量更大,特别是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量很大。
如果要是传统大炮的话,首先射程没办法和喀秋莎火箭炮相比,而且若想打完16发炮弹,需要将近一小时的时间。但很显然,喀秋莎火箭炮并不需要。而有了这些作为依托,自然造成的破坏性也会更大一些。
正是这种威力,它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震慑。
据苏军司令叶廖缅科回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威力很大,我军在目睹其威力后,甚至也吓退回来。”
这威力甚至连自己人都吓跑了,更别说敌军了——不过据了解,其实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威力巨大,但远没有到那种毁天灭地的程度,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它覆盖面太大,动静太大了。

异常神秘的“魔鬼杀器”——让人无从了解,令纳粹胆寒
德军之所以在这武器上吃了亏,还有一点颇为重要,那就是对这个大杀器没有丝毫的了解。
在当时,面对如此强大而且突然的火力打击时候让德国的军官是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按照普通的炮击来看,如此的火力密度完全需要要一个大编制的炮兵不对,但是经过他们搜寻根本没有发现苏军炮兵的部队,只是发现了几辆小卡车的踪影。
德军方面当时有报告声称:“我们遭到了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个“魔鬼杀器纳粹完全是一无所知,捉摸不定,所以准备不足,吃了败仗。

但即便是吃了这个亏,后来的德军军团对这个武器依旧没有招架之力。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联军队为了防止喀秋莎火箭炮落到德国人手中,在每辆火车前炮上都装上了炸药(一旦沦陷敌手当即销毁),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费了很大的代价也没有得到多少有关喀秋莎火箭炮的资料。
别说得到了,当初的纳粹甚至见都没见过多少喀秋莎火箭炮的面。
这是因为它有着极高的机动——喀秋莎火箭炮性个体比较小,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量比较大,单个体的载弹量比较多,所以在发射之前的隐蔽性还是比较好的。由于对于运载车辆要求不高,所以其运载车辆本身也都会有着较强的机动性,完成打击后即可“立马逃逸”,等德军军队反扑过来的时候,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不过德军也不蠢,虽说搞不到一些有关喀秋莎火箭炮的资料,但多次见识到了其威力后,也会做出一些针对性质的调整方案,比如找到其缺陷,进行规避。

也确实,喀秋莎火箭炮本身也是存在着不少缺点的——比如喀秋莎火箭炮为了降低了对于运载车辆的要求,基座设计的特别简单,这样虽然只要是能跑的大马力机动车就可以装上喀秋莎火箭炮。但由于缺乏完美的转向功能,导致喀秋莎在发射火箭的时候瞄准完全需要通过车身瞄向来实现定位,而因为没有精确的方向制导,也就造成了喀秋莎命中率非常低。
但好在苏联及时找到了办法,那就是用多台火箭炮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大批量的进行火力打击,命中率低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除了解决了这个致命缺陷之外,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一直在与时俱进,优化自己的一些小缺陷,随着战争的发酵,在后来还衍化出了其他款式的喀秋莎火箭炮来适应各种形式的战争,比如山地型喀秋莎。
总之,德军完全无从了解下一场战役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会是啥样式,啥口径。逐渐的,在多次被打压之后,德军听到这款武器就如失了魂一般,已经输了一半。

总结
其实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与莫斯科保卫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它对纳粹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单纯表面上的伤害,更是对其军队士兵心理防线的杀伤。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武器,也仅仅是在二战前后那段时间才能够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到后来对战场局势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因为喀秋莎火箭炮不管如何优化,有一个弊端会一直存在,那就是发射完炮弹后它会很脆弱,因为发射完毕后会出现大片白烟,暴露视野。
二战后,各国越来越注重空备力量的发展,战机性能越来越高,喀秋莎火箭炮就如同是高性能战机眼中的案板鱼肉,仍由宰割。

1941年7月,喀秋莎火箭炮奇袭奥尔沙的铁路站,第一次露相便在10秒内炸平铁路站,自此成为了德军的梦魇。从东线退回来的德国士兵为此感慨说:“在整个东线已经无法打仗,俄国人的火炮太厉害了!”



很厉害,给德国人炸的失去了战斗力。

在德国向苏联宣战的初始阶段,德国人已经航行顺畅,占领了苏联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超过一百万的苏军被德军摧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其王牌武器喀秋莎火箭炮送往战争的前线。对于德国人而言,这种火箭发射器后来成了他们的噩梦。在苏联和德国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带来了巨大损失。许多人可能不了解火箭发射器现在非常普遍。那么,当时这种武器有什么优势呢?喀秋莎有一种命运,并没有受到苏联领导人的青睐,实际上,早在德国向苏联宣战之前,苏联就在火箭发射器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在苏联发动战争之前也对卡秋莎火箭发射器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种武器并不乐观。

首先它曾经被苏联军队掩埋,苏德战争爆发后,受重创的苏联迫切需要新武器,给德国人以最大的打击。出乎意料的是,苏联高级官员看到了卡秋莎火箭发射器的实验结果。他们对这种火箭发射器的功能感到震惊,甚至质疑研究人员为什么不更早报告这种武器。接下来,苏联在战场上使用了卡秋莎火箭筒。第一次战斗取得胜利,造成大量德国人员伤亡。1941年7月中旬,德国装甲部队作为先锋队已经将奥尔沙市下放。你应该知道,奥尔沙(Orsha)是苏联的主要城镇。在这里获胜,德国人可以获得许多急需的补给。德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乘坐奥尔沙火车站。正如德国人急着运送物资一样,天空中的几个火箭飞向德国人。 

火箭降落后,发生了剧烈爆炸。附近大片区域的德国人的血肉模糊,甚至大爆炸下的德国补给也被抹去。这种消息传到了德军高层他们一直以为这是苏联军队的新武器,实际上,这就是火箭筒的力量。苏联军队在奥尔沙火车站发射了80多枚火箭筒。轰炸后,德国人伤亡惨重,火车站变成一片火海。幸运地幸存下来的德国人已经很害怕,失去了灵魂。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火力输出、压制及突袭作用,在同类武器对比中胜过美韩军队。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军工科技还很落后,根本不可能独立生产火箭炮这样的装备,更别说在战场上熟练运用大量杀敌。

喀秋莎是一款苏制武器,在抗美援朝期间配备给志愿军炮兵,由炮兵21师操控使用。尽管该款火箭炮是苏联研制的,但也可以说是新中国陆军在建国初期使用过的最先进的攻击性武器了。毕竟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在48、49年才在各野战军中批量使用,像132毫米火箭炮这种高射速大口径武器,是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志愿军拥有火箭炮,美韩军队事先都不知情,也没有相对应的防御准备。以美方对中国军力的了解,并未推断出志愿军能够使用喀秋莎,尤其是前五次战役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下。1951年9月,志愿军炮兵才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使用这样的武器,这时五次大战役都已经结束,交战双方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之所以这么晚才把火箭炮投入实战,并非苏联没有提供,而是因为操控火箭炮的炮兵部队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用时五个月),因此炮兵21师的120门喀秋莎,直到战争打了接近一年才突然开始发威,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起到了很好的战场效果。

美军的装备优势在战争初期给志愿军造成很大麻烦:由于武器代差,有时我军围死了敌人还能被对方突围,即便取胜也造成遗憾;而志愿军的很多军事行动只能在夜间进行,同样是忌惮美军的空中优势。这样的背景下,我军对本方的少数先进武器格外重视,显然就包括苏联秘密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彭总要求使用火箭炮前严格保密,以求抓住时机大量歼灭美军有生力量。

1951年9月,志愿军炮兵21师203团进行火箭炮齐射,一次性杀伤后洞里地区美军第7师700余人(此战实际使用24门,只打了一次齐射384发,21师有5个火箭炮团)。由于火箭炮射速远远快于榴弹炮,且能够实现高速齐射,射击场面极为震撼。由于是电子点火,搭载八联装滑轨的发射车,打一次齐射(16发火箭弹)只需要7-10秒,也就是说我军拥有的120门炮若进行齐射,打出上千发火箭弹,连10秒钟都不用!

喀秋莎不光能摧毁敌人宽阔阵地,对敌军的心理吓阻效果也是非常客观的。在朝鲜战场上,任何一种武器的视觉和心理威慑力都难以和喀秋莎匹敌,对于本方官兵则是一种感官鼓舞。这样超高射速和破坏力的武器,不光志愿军自己之前没用过,连一向不乏各种先进武器的美军官兵也鲜有接触,瞬间在战场上被吓得胆寒。

喀秋莎成了朝鲜战场上美韩军队的噩梦,尤其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火箭炮为核心,配合山野炮、榴弹炮,整个战役合计炮火歼敌超过1.2万人,立下了大功。其实喀秋莎也不是没有弱点,比如发射架的射击精度远远不如榴弹炮管;而且因为发射时火光太大,很容易被敌人确认射击阵地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将损失惨重。

火箭弹的造价远远超过榴弹,我军也不会随意使用喀秋莎,往往都是瞅准时机用在刀刃上。好在志愿军的火箭弹发射车有90公里的最高时速,能够在发射后进行快速转移。朝鲜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并没有因为转移不及时而遭到过敌人炮兵的反攻击。

喀秋莎火箭是二战时期,苏联生产的,一台喀秋莎的火力可以与18台自行火炮的火力匹敌,喀秋莎的轰炸面积可以达到8000平方米,是足以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武器。

她的火箭炮可以打坦克,而且攻击力很强,也可以对准直升机进行打。


二战中为何德军如此恐惧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且射程远,适合密集轰炸,而德军二战时期多为机械化作战,作战的工具装备很容易在开战前被喀秋莎直接摧毁。

自行火箭炮基本信息
在战争的历史长河中,自行火箭炮以其独特的能力成为了战场上的新战神。其中,苏军的"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展现了强大的威力,其密集的火箭齐射让纳粹军队闻风丧胆,"卡秋莎"因此赢得了威名。而美国的M270自行火箭炮更是这一技术的杰出代表。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这款装备的身影频频出现,230辆M270共计...

火箭炮除了威力大以外还有哪些优点?
定向器的形状较多,有管式、轨道式、笼式等几种。“卡秋莎”火箭炮用的是一种轨道式定向器,其形状和火车的导轨相似。火箭炮一般都是多管联装的,它由几管、十几管、几十管,甚至一百多管组成。这种火箭炮发射的是不带控制装置的火箭弹。弹上装有尾翼,以保证飞行时稳定,不翻跟头。

卡秋莎火箭弹里面的爆炸药是什么?
以苯基的TNT为主料,少量添加黑索金 后期由于工业原料不足,增加工业盐

WS-1B火箭炮的性能如何,与中国和美国的同类武器相比有什么优势?
在多管火箭炮的历史中,"卡秋莎"是苏联红军的奠基之作,它凭借小巧的尺寸、凶猛的火力和卓越的机动性,开创了现代火炮武器的新篇章。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中,"冰雹"火箭炮的威力凸显,对中国领导层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多管火箭炮系统的快速发展。至今,89式、90式等型号仍在中国军队...

请问图中这款二战苏军六管火炮详情介绍。
这是德国的41型150毫米火箭炮为6管火箭炮,6根发射管成6角形布置,组装在一起,装在可牵引的两轮小车上。火箭发射管的长度为1.3米,外径为160毫米,发射管无膛线,为了使火箭弹在发射管内保持稳定,在发射管内有3根17毫米的导轨。两轮牵引小车上有起倒支架,射击时要放下来固定,起稳定作用,火箭...

自行火箭炮是什么时候出名的?
著名的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打出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230辆,发射17000多发火箭弹,像倾泻的“钢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之说。由于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强大的面杀伤威力,各国对自行火箭炮的发展相当重视...

卡丘沙与咯秋莎~
有联系,十六管132毫米火箭炮。1941年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是四五十年代最具威力的压制火炮,十六管联装,运载车同时就是发射车,火力猛,机动性高,二战中刚投入使用时出于保密原因,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字母标记“K",就被苏军士兵亲昵地叫做“喀秋莎”,那是苏联...

卡秋莎火箭炮有哪些组件组成?
发射装置中的定向器,是火箭炮的主要零件之一,火箭弹就是通过它定向而飞至目标的。定向器的形状较多,有管式、轨道式、笼式等几种。“卡秋莎”火箭炮用的是一种轨道式定向器,其形状和火车的导轨相似。火箭炮一般都是多管联装的,它由几管、十几管、几十管,甚至一百多管组成。这种火箭炮发射的是...

喀秋莎火箭炮谁发明的
卡秋莎火箭是前苏联发明的,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发明了落秋莎火箭把火力非常的凶猛,是苏联的重要战略武器

秀屿区15038799860: 请问喀秋莎火力是不是很大?它能精确攻击吗?
满孔威赛: 不能精确攻击 它是二战的产物,所谓火力猛,一是当时没有任何一种火炮能在短时间内有那么大的火力.二是它在发射时的声势极为恐怖.其效果如果德军的斯图卡. 但火箭炮,强调的是对面的覆盖.不强调对点的精确,这是历来的传统.现在的火箭炮虽然有所改良,但仍然不及激光制导火炮.

秀屿区15038799860: 喀秋莎和斯大林的风琴这两种火箭炮哪个威力更大?
满孔威赛: NO,种地学者搞错了,喀秋莎和斯大林风琴是两回事. 喀秋莎火箭炮 Katyusha rocket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

秀屿区15038799860: 哪款苏制武器最能代表苏联人的暴力美学 -
满孔威赛: 如果要这么说的话,我觉得喀秋莎火箭炮算得上典型吧.首先这种兵器是苏联人原发,其它什么A47、RPG都有国外原型,其次粗糙的弹道猛烈的打击能力非常苏联.铁与火的投放量就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能力.最后,喀秋莎这个名字,不是非常苏联吗?

秀屿区15038799860: 喀秋莎火箭弹诞生于什么年代?成名再什么战役? -
满孔威赛: “喀秋莎”火箭炮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因为“共产国际”这个词的俄文写法,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就在大炮上印上了一个“K”字,作为该厂的代号.这种火箭炮6月生产出来,7月就...

秀屿区15038799860: 喀秋莎火箭炮有那么强吗 -
满孔威赛: 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级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 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

秀屿区15038799860: 喀秋莎火箭炮名字由来 -
满孔威赛: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铭名为“喀秋莎”

秀屿区15038799860: 喀秋沙火箭炮是谁发明的? -
满孔威赛: 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

秀屿区15038799860: 122榴弹炮的炮弹和122火箭炮的炮弹哪个威力大 -
满孔威赛: 122火箭炮如果加装高爆杀伤弹,钢珠杀仿弹,反装甲子母弹等,其中燃烧杀伤弹内装3400枚小钢珠,有效杀伤半径30米 122榴弹炮传统弹药的杀伤半径则有15米到30米左右 也可以打穿甲弹 破甲厚度500毫米 他们的装药量和杀伤半径看没什么区别 虽然都是压制火力 但一个是点杀伤 一个是面打击 所以功能不同 而已 望采纳!!

秀屿区15038799860: 关于 喀秋莎 的问题 -
满孔威赛: 喀秋莎最早是指一个苏联传说中一个美丽的女人.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夫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

秀屿区15038799860: 现在还有“喀秋莎”火箭炮装备吗?作为一代战场攻坚利器,不知道喀
满孔威赛: “原装的“喀秋莎”BM-13火箭炮自从90年代以后已经全部从苏联/俄罗斯军队退役了.目前在越南,安哥拉,老挝,缅甸,朝鲜和大多数中东国家还在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