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作者&投稿:金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海平面变化事件及层序地层的区域与洲际对比~

由于目前整个扬子地台奥陶纪层序地层的研究尚不充分(刘宝珺等,1993;孟祥化,1993),因此,严格来讲,研究区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更大区域的对比尚不完全成熟。目前只能就部分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资料,来概略讨论一些主要事件在扬子地台的分布特征。近年来曾学鲁等(1996)、孟祥化等(1996)以及SSLC有关课题组分别在塔里木、华北及鄂尔多斯周缘地区的工作,以及人们在美洲、大洋洲及欧洲等世界其他古大陆上的类似研究,使得这些地区之间乃至洲际间的对比,已有了初步的基础。
一、奥陶系主要海退事件在扬子地台的分布特征
就目前资料,在整个上扬子地台范围内,下述海退事件看来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布特征或识别标志,并已为人们所认识或做过一定程度的讨论。这些事件包括:
1.五峰海退事件(WFRE)
可能为孙云铸(1942)最早认识,后经穆恩之(1954)在湘鄂地区确认。此后,刘鸿允(1955)、卢衍豪(1959)、张文堂(1962)、盛莘夫(1974)、李耀西等(1975)、穆恩之等(1981)、汪啸风(1980)、赖才根等(1982)、张文堂等(1982)、王鸿祯等(1985)又做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讨论。戎嘉余(1984)、陈旭(1984)及冯洪真等(1993)、成汉均等(1996)则以冰川效应为线索,论述了此次海退事件的生态学、地层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冰成海平面下降的内在原因。刘宝瑁等(1993)在上扬子东南缘和孟祥化(1993)在上扬子西缘的研究,也再次证实并论述了该事件的分布。
2.临湘海退事件(LXRE)
可能为卢衍豪(1959)在陕南最早认识,相当于盛莘夫(1974)论述的、由孙云铸(1924)提出的宜昌上升(uplift)第一幕。后来李耀西等(1975)较深入地论述了该事件在川陕交界地区的分布——与临湘组同时代的涧草沟组之上、五峰组笔石页岩之下,为一起伏不平的古风化剥蚀面和残积物。朱兆玲等(1986)则对相同对象进行了更富成果的再认识。刘永耀等(1984)在鄂东南地区的地层学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此次海退在上扬子东南缘的影响:鄂东南崇义地区五峰组笔石页岩之下、“临湘组”白云质泥灰岩之上,为一套硅质角砾岩和石英砂岩(6.43m)。这很有可能属于此次海退之后的低水位及海侵沉积物。由此看来,尽管相区和相类型有差异,但该地与在湘中桃江确认的近源浊积岩一样,都一致反映了此次较大规模海退的存在。
3.梅江海退事件(MJRE)
可能为李耀西等(1975)最早在川陕交境地区所认识,标志可能为涧草沟组与下伏的宝塔组(广义)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孟祥化(1993)在上扬子西缘也在这一层位发现了一个Ⅰ型层序界面。
4.庙坡海退事件(MPRE)
李耀西等(1975)、成汉均等(1996)在陕南的地层工作已表明,广义的宝塔石灰岩底部,有一层鲕状—肾状赤铁矿(宁南式铁矿),覆于原西梁寺组即今天大田坝组(陕西区调队,1988)顶部生物碎屑灰岩之上,暗示了此次海退的存在。孟祥化(1993)在扬子地台地缘也证实,宝塔期与庙坡期之交的该地区,存在着一次一定规模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5.牯牛潭海退事件2(GNRE2)
位于川陕交境地区,李耀西等(1975)所述的原西梁寺组中部,即今大田坝组底部(陕西区调队,1988),为灰黄—肉红色砂质灰岩,它与下伏深灰色瘤状泥灰岩(今西梁寺组或牯牛潭组,陕西区调队,1988)之间的接触关系,实际上表明了该事件的存在。同样或类似的岩性接触关系也见于川、滇、黔一带十字铺组与牯牛潭组、大田坝组与大沙坝组之间或上巧家组与下巧家组之间(穆恩之等,1979;汪啸风,1980;赖才根等,1982),可能也暗示了此次海退在此间的广泛分布。
6.大湾海退事件3(DWRE3)
孟祥化(1993)在扬子西缘大湾期与牯牛潭期之交识别出一个Ⅰ型层序界面,表明了此次海退事件在该地区的存在。而黔北一带牯牛潭组底部滩相鲕粒灰岩与湄潭组潮间—潮上带相的砂质页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也暗示了此次海退的特征(汪啸风,1980;贵州区调队,1988;汪啸风等,1996)。
7.红花园海退事件(HHRE)
李四光先生早年(1924)在峡东工作时,即注意到“宜昌石灰岩”和上覆“艾家山统”泥灰岩之间,即现在红花园组及下伏地层与大湾组及上覆地层之间截然的接触关系。此后,王钰(1938)、张鸣韶、盛莘夫(1940)、计荣森(1940)、许杰、马振图(1948)及杨敬之、穆恩之(1951,1954、1979)、张文堂(1962)又多次研究了这一接触关系的展布特征。进入80年代,汪啸风(1980)、张文堂等(1982)、赖才根等(1982)及安太庠(1980,1987)等则从专题研究及区调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及华南奥陶系的分布情况,从而使这一接触关系的性质和特征更为明确,即:红花园组顶界在各地的表现或高或低,而上覆大湾期沉积(大湾组、湄潭组等)的底界则或早或晚。实际上,这已充分揭示了红花园海退事件的广泛存在、以及其后海侵的顺序和规模等。刘宝珺等(1993)将上扬子东南奥陶系划分为两个层序,其间的Ⅰ型界面即是这一海退事件的体现。最近汪啸风等(1996)更论述了此次海退的区域和洲际分布情况。
8.西陵峡海退事件(XLRE1、XLRE2)
寒武纪—奥陶纪之交时或大致同期的海退事件,长期以来在上扬子周缘许多地区已为人们所认识(刘鸿允,1955;卢衍豪,1959;张文堂,1962、1979;盛莘夫,1974;李耀西等,1975),如川陕交境地区中下奥陶统赵家坝组或西梁寺组或宝塔组与下伏寒武系陡坡寺组或闫王碥组等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滇东及川滇交境一带下奥陶统红石崖组等与下伏中上寒武统之间的地层缺失等等。张文堂等(1979)则较明确地提出了中晚寒武世末期上扬子因海退而形成咸化海盆的观点。事实上,基本属于晚寒武世并遍布上扬子地台东部的大套白云岩沉积(三游洞群、娄山关群、耗子沱群等等),与上覆下奥陶统较纯灰岩或泥灰岩等(南津关组、桐梓组、万卷书组等)之间截然的岩性接触,则已暗示了此次海退事件的广泛分布。王鸿祯等(1985)、刘本培等(1986)也曾论述了此次海退;刘宝珺等(1993)及孟祥化(1993)分别在上扬子东南缘及西缘的层序分析,则将这一层位确认为一个较大规模的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
以上为一些目前区域资料显示较明确并已为人们所注意的奥陶纪海退事件,显然,这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研究区识别出来的这些事件在整个上扬子地台的广泛分布。限于篇幅及作者有限的工作,目前对其余事件暂时还不能讨论。但作者认为,现有的区域资料中已经显示出了其余事件中很大一部分的蛛丝马迹。相信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终究会验证、同时也会修正补充作者等在上扬子东南缘的研究,从而使包括上述事件在内的奥陶纪海平面变化过程,能更正确地为人们所认识。
二、研究区与塔里木及华北地台奥陶纪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表5-1为上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及华北(含鄂尔多斯)地台之间的奥陶纪层序地层对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其中一些层序的年代地层属性,参照最近资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从表中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研究区内的沉积层序,大部分都可与塔里木、华北及鄂尔多斯北缘一带的划分进行良好的对比。因为大部分海退事件、尤其是前文所述的上扬子其他地区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一些主要海退事件,在这两大稳定地台上均有着较为清楚的表现,并成为这些地区研究者们划分层序、尤其是层序组或超层序(二级层序)的特征界线。特别是从红花园阶到五峰阶,上扬子的12个层序(OSq7—OSq18),其划分和层位几乎与塔里木北部及鄂尔多斯南缘的划分一一相当。这表明了区内识别的大部分海退事件在其他两大稳定地台上的广泛分布,并且暗示它们至少在中国三大地台内很可能是等时或基本等时的。上扬子东南缘、塔里木北部及鄂尔多斯南缘三地间自红花园阶到五峰阶的吻合性最好,则很可能与它们均有从台地经台缘斜坡到盆地相区的相似的古地理背景及地层序列(赖才根等,1982),层序的结构因而保存较完整等有关。
(2)研究区内奥陶纪早期的一些层序,如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内的OSq1—OSq6,仅与华北及塔里木地台的1或3个层序相当;塔里木地台其浪组(宝塔阶)、华北地台背锅山组(五峰阶?)以及鄂尔多斯北缘三道坎组—蛇山组(大湾—宝塔阶)等,含有比上扬子地区同期更多的层序;与上扬子地台红花园组相当的华北亮甲山组中,识别出2~3个层序。显然,三大地台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上述这些差异的形成,作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各研究区的古地理背景不同,使得层序的沉积形式及保存状态有所不同,而后期构造运动又破坏了相带分异的连续性,使得完整的层序格架往往难以恢复。例如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含有6个沉积层序,但台地内部相区及盆地相区就不如台缘斜坡相区发育完整。在台地内部相区,这6个层序多表现为薄的TST及HST之间的叠加或复合,而在盆地相区则显示出相对饥饿状态下的凝缩或缺失。若不参照台缘斜坡相区的情形,很可能只能够划分出2~3个界面及结构特别明显(Ⅰ型)的沉积层序。但它们实质上已是小型的层序组。华北地台中东部及塔里木北缘的两河口阶,因只有相当于台地内部相区的沉积(赖才根等,1982)而难以细分。所以其当前的划分,有可能只相当于上扬子东南缘的小型的层序组。笔者曾数次参观西山一带的寒武—奥陶纪剖面,深感这一阶段华北地台的这种台地沉积序列在相分异上之单调性,给层序的识别划分及追索对比带来了极大困难。

表5-1 上扬子与塔里木及华北(含鄂尔多斯)地台之间奥陶纪层序地层对比表

塔里木地台数据据曾学鲁等(1996);华北地台据孟祥化等(1996);鄂尔多斯南部及南缘据贾振远等(1996);鄂尔多斯北部及北缘据魏魁生等(1996);华北中东部据乔秀夫等(内部报告,1996)。年代地层据王鸿祯、李光岑(1990)及王鸿祯(1996)。
形成这些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目前对层序级别体系的划分及认识还未达到完全统一。实际上,鄂尔多斯北缘(魏魁生等,1996)等地的划分应已属于高频层序(High-frequency sequence),即亚层序。
除去上述因素,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因区域性构造作用而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差异。如塔里木地台其浪组、华北地台亮甲山组以及上扬子地台两河口阶等,都有可能存在着这类变化。但这显然需要三大地台更进一步工作的验证。
三、研究区与世界其他大陆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事件对比
北美是系统地进行了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第一个大陆,尽管相当于中国两河口阶的Ibexian(Canadian)统下部,因地层缺失等所限,其识别精度还有待提高(Ross和Ross,1988,1992,1995;Schutter,1987,1992;Barnes,1984;Miller,1992)。澳大利亚的学者们则对澳洲大陆奥陶纪期内的海水进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Nicoll等,1988,1992;Gorter,1991,1992)。在北欧,Erdtmann(1986,1988)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区的工作,可能是该地区奥陶纪海平面升降研究开先河之所在。而后,人们相继在威尔士盆地(Woodcock,1990)、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等)(Mannil,1990;Nilson,1992;Dronov等,1995)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只是,根据大的不整合和“岩石地层保存曲线”(rock preservation curves)划分的威尔士盆地奥陶纪Sloss型层序地层,难免粗略了一些;而Dronov等则可能限于某种原因,尚未对俄罗斯西北部Arenig期以后的层序划分提出认识。在南美,目前已基本阐明了一些较长时限、较高级别的海平面变化轮廓(Beresi,1992;Baldis等,1992;Heredia和Beresi,1995)。
图5-1展示了上扬子东南缘与世界其他主要大陆或地区之间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对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1)北美奥陶纪中晚期(Mohawkian—Cincinatian)内所识别出的沉积层序及海平面变化事件,其频率远大于本书研究区;但其早期(Ibexian或Canadian)地层记录,显然因缺失太多(Ross,1982)而无法识别出更多层序。尽管如此,上扬子地台的19次海水进退事件的很大一部分,如WFRE、LXRE、BTRE、MPRE2、GNRE2、DWRE1~3、HHRE、NTRE3、XLRE1~2等,几乎一眼就可以很容易地从北美的事件序列中找到它们的对应位置。而其余的事件,也基本上可在北美发现其踪迹。借助于种属基本相同的牙形石和笔石带等,两地间已可进行较精确地对比。而两地之间海平面变化有着基本相似的轮廓及幅度,则是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的现象。
(2)澳大利亚奥陶纪早期(Darriwillian以前)海水进退事件频率和层位的绝大多数与上扬子地区是相当的。只有PRE与BMEE之间,目前尚未见与上扬子NJRE1和NJRE2(表4)相当的事件。但据地层资料(Nicoll等,1992),这段地层在大洋洲大陆上发育不全,甚至完全缺失,存在着与北美同期地层类似的沉积间断(Gasconade-Roubidouxs之间)(Ross,1982)。因此,一些事件,如PRE等,便不能识别或不易精确定位。
澳大利亚奥陶纪晚期(Darriwillian后)的海平面变化研究尚不够深入。但E—BEE和Bolindin末的未命名海退事件等,看来和上扬子的临湘海退(LXRE)及五峰海退(WFRE)等事件具有完全相当的层位。
(3)北欧地区(爱沙尼亚、威尔士及俄罗斯西北)的研究虽然不够详尽,但已基本阐明了一些较长时限或较高级别海平面升降事件的特征。它们也大都可与上扬子地台所识别的海退事件对比。南美的情形和北欧类似,所识别出的实际上也是较高级别的海水进退规律,它们和上扬子地台是基本吻合的。
由此看来,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纪三级旋回以上海平面升降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大陆进行对比,总体上具有全球一致性。

图5-1 上扬子东南缘与世界其他主要大陆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对比图

注:北美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根据Ross&Ross(1992,1995)。schutter(1992)的资料综合;爱沙尼亚据Mannil(1990);英国威尔士盆地据Woodcock(1990);南美引自Heredia and Beresi,1995);俄罗斯西北部引自Dronov等(1995);澳大利亚由Nicoll(1992)和Gorter(1992)的资料综合。中国的笔石带据陈旭等(1993)、汪啸风等(1996),阶及测年据王鸿祯、李光岑(1990)及王鸿祯(1996)
综上所述,上扬子地台奥陶纪海平面变化,看来不仅在中国三大稳定地台上可以识别,而且在世界主要大陆之间也大致能够进行良好的对比。由此可以说明,沉积层序的形成,至少在三级旋回的级次水平上(2~5Ma,Wang和Shi,1996),主要是由基本一致的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形成的;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及沉积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虽会对这一过程造成某种程度的叠加或者削弱,但全球海平面总的趋势(升或降)仍是可以基本保留下来的(Vail等,1977;Posamentier等,1988、1992)。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系所识别出的一系列沉积层序,看来基本上记载着该阶段曾经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海平面升降变化。

一、区域地层特征
北祁连地区奥陶纪地层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喷出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为洋陆转化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洋盆拉伸阶段—俯冲碰撞(沟弧盆体系)阶段—汇聚增生阶段)的产物。根据其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自老而新划分出阴沟群、中堡群、妖魔山组、南石门子组和扣门子组等五个正式地层单位。
1.分布范围
分布在敦煌-阿拉善古陆以南的广阔地区;大雪山、托来南山以北的北祁连山地区;野马南山以南的南祁连山地区。
2.岩性岩相特征
1)阴沟群:可分为a、b、c三组。
a组:基性火山岩夹变砂岩、硅质岩及少量安山质火山岩。
b组: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凝灰质板岩、板岩、变细砂岩、灰岩。
c组:灰—灰绿色变砾岩、变砂岩、板岩夹凝灰质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
2)中堡群:变砂岩、板岩加灰岩、中性火山岩、凝灰岩。
3)妖魔山组:灰岩、下部少量夹板岩或页岩。
4)南石门子组:深灰—灰黑色板岩夹变粉砂岩、变细砂岩、灰岩、泥灰岩。
5)扣门子组:安山质、英安质熔岩、凝灰岩、集块岩为主夹玄武岩、灰岩、砂岩、板岩。
3.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1)阴沟群底部属陆源类复理石碎屑建造,以暗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有石灰岩及菱铁矿、粘土等。普遍含硅质,属还原条件下的沉积,生物以底栖三叶虫为主;其上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钙-碱系列为主偶有拉斑质岩石,局部为细碧岩,厚可达600m以上,含铁碧玉岩多是在溢流式火山喷发的间隙中形成;最顶部则为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2)中堡群的下部是巨厚的细碧质的火山岩建造,其中夹有多层燧石岩或含铁碧玉岩,东部略偏酸性,所夹的砂岩、板岩中普遍含有黄铁矿晶粒,灰岩多呈透镜体出现,生物群以飘浮生活的笔石为主及少量的底栖三叶虫及腕足类,是在还原条件下由于大量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富H2S的环境中的沉积,海水振荡甚频繁。中堡群上部岩相西部仅见浅海闭塞环境下的碎屑岩建造,所夹灰岩呈似层状或扁豆状,有丰富的笔石及小型的三叶虫。在苏优河及其以东地区以中心式喷发的海相火山岩极为发育,永登一带出现偏碱系列的岩石,仍沉积大量的砂岩、板岩及板层的灰岩,生物群仍以笔石为主,有少量的底栖生活的三叶虫、腹足及腕足类。
3)妖魔山组及古浪组是在北祁连山区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沉积。以浅海相巨厚层的碳酸盐岩建造为特征,局部有零星的中心式火山喷发。成层稳定,大量底栖和固着生物发育,三叶虫、腕足类、珊瑚、头足类聚居在一起,局部构成介壳灰岩,表明当时海水很浅,阳光充足,具氧化环境,其底部可能属滨海相沉积。
南石门子组属浅海碎屑岩或碳酸盐岩建造,邻近主沉陷区局部有海相火山喷发岩,可构成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列,生物以珊瑚及笔石为主,其厚度可达1600m以上。
二、研究区地层特征
1.分布范围
在研究区主要出露有阴沟群a组,分布在丰乐河的石鸡河一带,面积不大,与区域地层方向一致,呈条带状沿NW-SE向展布(原来1∶20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认为是志留系的肮脏沟组(Sa)区域);阴沟群b组,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在金佛寺岩体的北西段,呈条带状沿近EW向展部;在东沟一带,呈条带状沿NW-SE向展布。
2.阴沟群a组(OYa)
(1)岩石组合特征
岩石组合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为钠长玄武岩(细碧岩)和凝灰质板岩。
(2)遥感影像特征
在遥感影像图上呈蓝灰色、亮土黄色较均匀浅色调,斑杂状影纹,宏观斑块状影纹图案,局部具鸡爪状纹形。粗糙程度低,以具蓝灰色色调、微地貌、沟谷形态为特征解译标志,总体可解译程度较高。
3.阴沟群b组(OYb)
(1)阴沟群b组岩石组合特征
阴沟群b组上部为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凝灰质板岩;下部为硅质板岩夹凝灰质板岩。
(2)遥感影像特征
其遥感影像特征由东向西为:东段(黑山梁南):呈暗绿色、深蓝灰色、砖红色斑杂色调,斑条状、斑点状影纹,较暗色条带发育(判译为中酸性岩脉),粗糙程度中等。中段(大青羊):砖红色、斑点状灰蓝色、浅黄绿色斑杂色调,以碎斑状影纹出现为标志,粗糙程度增强,平行树枝状水系。西段(阳凹大泉北):褐红色(为主)、褐灰色(局部地段为主)斑点状深色调,没有典型影纹出现,粗糙程度中等。
4.阴沟群沉积建造
奥陶纪是北祁连地区海相火山岩的重要发展时期,阴沟群地层的火山-沉积建造,则是这一时期火山强烈活动的真实记录。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环境和部位,形成不同建造(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图2-1)。

图2-1 祁连西段阴沟群构造-沉积环境示意图

(1)阴沟群a组沉积建造及洋脊环境的确定
阴沟群a组的火山沉积建造,细碧岩是在火山爆发期后溢流阶段形成的火山熔岩;喷发晚期形成安山玄武质角砾凝灰岩和碧玉岩、硅质岩等,并有火山热液的加入。
沉积建造和序列特征反映出阴沟群a组形成于靠近洋脊岛弧环境,其沉积建造特点既不同于岛弧,又有别于大洋中脊。
(2)阴沟群b组沉积建造及岛弧环境
阴沟群b组沉积建造主要为火山岩建造、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正常沉积岩建造,代表大洋岛弧环境的一套火山岩-沉积组合。

四川盆地奥陶系与寒武系一样,也属于华南地层区扬子地层分区(Ⅳ3,中国地层典——奥陶系,1996),分为川西南-川东、雷波、广元-南江和城口-秀山等4个地层小区(图1-2-2)。

(一)岩石地层划分

本书共清理前人曾使用过的岩石地层单位33个,建议继续使用的19个,建立各小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表1-2-3)。

(二)生物地层划分

研究区内奥陶纪化石丰富,有笔石、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牙形石和几丁石等。其中笔石和牙形石是奥陶纪年代地层划分对比最重要的两个门类,本次将前人对这两类化石的研究成果和本次新补充的资料按照地层小区作了分带整理,与我国南方的标准分带作对比(表1-2-4)。

1.笔石

笔石化石纵向序列比较完整自下而上可划分为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带、Acrograptus filiformis带、Didymograptellus eobifidus带、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Azygograptus suecicus带、Expansograptus hirundo带、Exigraptus clavus带、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Gymnograptus linnarssoni/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Normalograptus persculptus带等14个带。其中2~6、8、10~14带共11个带是我国南方标准笔石带,具有重要等时对比意义。

表1-2-2 四川盆地各地层小区寒武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

图1-2-2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地层区划图

表1-2-3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表

表1-2-4 四川盆地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

2.牙形石

牙形石化石纵向序列较齐全,自下而上分为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上部)、Cordylodus 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Tripodus proteusPaltodus deltifer带、Serratognathus diversus-Paroistodus proteus带、Prioniodu elegans-Oepikodus communis带、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Lenodus variabilis-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带、Amorphognathus tvaerensis带、Hamarodus europaeus带、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带等16个带。其中2~12,、15~16共13个带是我国标准牙形石带,具重要等时对比意义。

(三)层序地层划分

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及地震层序地层学划分和对比,可将四川盆地奥陶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SQ6对应于桐梓组或相当层位、SQ7对应于红花园组或相当层位、SQ8对应于湘潭组或相当层位、SQ9对应于十字铺组或相当层位、SQ10对应于宝塔组和临湘组或相当层位、SQ11对应于五峰组或相当层位。




寒武系—奥陶系
(四)地层展布 根据以上生物地层数据对华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并依据各段岩性、标志层和古生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区域地层对比(图1-3-19,图1-3-20),对渤海湾盆地残留地层展布进行了研究。 图1-3-19 车古201井寒武系—奥陶系潜山地震地质桥式标定图 图1-3-20 安徽淮南—辽宁凌源寒武系—奥陶系对比图...

古生代地层
山东省古生代地层在华北地层区内发育比较齐全且具有典型性。有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和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山东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以西的鲁西地区,其岩石地层包括长清群、九龙群和马家沟群。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仅分布于安丘—莒县断裂以西地区,由早到晚划...

寒武纪—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寒武纪—奥陶纪,塔里木板块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地球动力学旋回,构造活动对古地理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寒武纪—早奥陶世,在伸展背景下,克拉通主体具有东西分异的特点,呈现“两台夹一盆”的古地理格局。中西部大型碳酸盐台地在这一时期继承发育。自早奥陶世末期开始,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由伸展转向挤压,中西部大型台地在...

重点层系及等时对比格架
沧浪铺组的对比: 沧浪铺组以碎屑岩为特点,与下伏筇竹寺组连续沉积,该组中上部出现一套紫红、暗紫红色砂、泥岩,称为寒武系“下红层”。本组三叶虫化石带自下而上为Yiliangella-Yunnanaspis带、Drepanuroides带、Paleolenus带和Megapalaeolenus带等,为重要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与川西地层小区沧浪铺组可以对比的包...

地球时代分为哪几个纪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8、侏罗纪 中生代的第...

寒武系—奥陶系重要等时对比标志
(一)寒武系 1.岩性对比标志 由于寒武纪时塔里木、华北以及扬子分属不同的板块之上,但均位于赤道附近的干旱气候带内(Boucot等,2009),在类似的气候背景下形成了可对比的沉积物,对于地层的划分与等时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认为寒武系在台地相区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前文述及的各盆地...

地球共分为几个纪?分别叫做什么?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9,侏罗纪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寒武纪和奥陶纪时的地球概貌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但澄江动物群告诉...

(一)主要岩石类型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本区各类叠层藻灰(云)岩在各组地层中亦广泛分布,并以寒武系较多见。叠层石灰岩既是藻类沉积的岩石类型,也是常见的沉积构造,岩石的结构特征和叠层石的构造形态均具重要的指相意义。 本区寒武纪沉积环境多变,因此,寒武系中的叠层石灰岩远较奥陶系发育,叠层构造的类型亦较复杂。潮上带和上潮间带等低能环境中一般...

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
就地质年代而言,最古老的是太古代或元古代;其次是古生代(下面分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六个纪);再其次是中生代(下面分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最近的是新生代(下面分第三、第四两个纪)。这一现代所采用的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为阅读方便...

庄河市17834328802: 谁知道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是怎么划分的,他们有什么区别 -
轩管伤科: 地层是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岩石层,每一地质年代对应一个地层,所以地层年代就是地质年代.主要是冥古宙(无地层,猜测),太古宙,远古宙,显生宙,再细的就不贴了,省的你看着累,要看就自己百度地质

庄河市17834328802: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
轩管伤科: 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这就是各时代的地层.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

庄河市17834328802: 钻井里面有个奥陶系,是什么意思呀 -
轩管伤科: 奥陶系(Ordovician System)指奥陶纪形成的地层.中国奥陶系分下、中、上三个统、六个阶.下奥陶统(以皖南、浙西、赣东北为例)包括新厂阶和宁国阶,中奥陶统(以皖南、浙西、鄂西、赣南为例)包括胡乐阶和江阶,上奥陶统(以赣南、桂湘为例)包括石口阶和五峰阶.

庄河市17834328802: 介绍一下地球按地质划分的不同时期的概况具体介绍以下地球按地质划分
轩管伤科: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

庄河市17834328802: 地层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轩管伤科: 以生物演化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见附表).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以此类推. 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庄河市17834328802: 生物进化从寒武纪一直到现在所有"纪" -
轩管伤科: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庄河市17834328802: 很好奇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 -
轩管伤科: 土与岩石的性质与其生成的地质年代有关.一般来说,生成年代越久,土与岩石的工程性质越好.根据地层对比和古生物学方法,把地质相对年代划分为5大代,下分纪、世、期,相应的地层单位为界、系、统、层.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划分为...

庄河市17834328802: 生物从哪来 -
轩管伤科:[答案] 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

庄河市17834328802: 奥陶纪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灰岩地层?在寒武纪和奥陶纪为什么有那么多
轩管伤科: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来源】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