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司马光全部都是明事理之人,为何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呢?

作者&投稿:井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
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3、1071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竭力反对。最让人诟病的倒不是王安石强力推行的新法有多恶劣,而是他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
王安石赶走司马光等一班重臣后,给朝廷里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他考核干部的标准只有一条:绝对支持变法。除了这一条,什么人品啊、能力啊等标准都可以适当放宽。
5、“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6、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人生至乐,也不过如此罢。
7、接下来王安石被罢相就是顺理成章了。1076年,55岁的王安石最终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另外一个人正在后台跃跃欲试;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得太久了。如你所知,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甫一上台,就宣布所有新法尽数废除。当得知新法尽数废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愤不已,引发了背上的疮毒,与世长辞。
8、司马光未曾料到的是,曾经忠实的同盟者,文学家苏轼此刻却站出来反对他的举动。
原来,苏轼在颠沛流离的外放期间,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发觉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偏执与保守。
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由此,苏轼改变了对新法的偏颇认识。
9、王安石逝世后没多久,司马光也去世了,在这之后,苏轼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之下,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扩展资料:
一、王安石和司马光是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是作风良好的谦谦君子,他们同是大宋的相公,都想让大宋变得强大。不过方法不同。
王安石讲究开源,司马光用的是节流!在变法上,二人的政见不同,最后导致关系破裂,势同水火!苏轼开始的时候也是变法的支持者。
到了他回家丁忧的时候,看见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就开始法对编发了。
二、如果苏轼没有那段贬来贬去的经历,今天就会少了很多绝妙的诗词文章。
所以说对他个人而言,自然是痛苦不堪,可是对爱好诗词的后人来说是一笔多大地财富啊!不仅苏轼如此,史上多少文豪都是因为其政治不得意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苏轼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一代名臣司马光,鞠躬尽瘁,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和司马光都是明事理的人,但是他们却反对王安石变法,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好王安石这个人,王安石本身有很多奇怪的毛病,而且他没有辨别忠奸善恶的能力,也没有容人之量

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王安石没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他后来还是当了宰相。是因为曾功亮曾经举荐过他,而且后来王安石遇到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急于立功,正好王安石又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开始了熙宁变法,但是王安石太过狂妄了,而且还刚愎自用。

自从他参与了政式以后,推行变法,但是很多人都不同意,所以这些不同意的人,不管位置多高,资历有多老,都被赶出了朝廷,朝廷很多职位出现了空虚,不得不去选一些新人,但是这些新秀们,很多人都喜欢投机倒把,他们刻意的去讨好王安石,对他们的变法拍马屁,所以一时间很多人都当官了。

而且王安石有很多奇怪的习性,他非常的邋遢,不讲卫生,这在当时的北宋是出了名的,他身为官员,整天去的场合都是一些公共场合,但是他身上的异味很大,这样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对政府的形象有所损害。那个时候每10天就会放一次假,人都去洗澡沐浴,就是他不去。后来他的同事们实在闻不了他身上的味儿了,就在放假的时候约他一块去洗澡,还给他免费的提供新衣服。



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新执政,要将新法全部废除,但他们并非有矛盾,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中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因而被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贬谪,得罪了司马光保守派,他反对全部废除新法,它是从国家从百姓的角度去看待政治。正因为他这种耿直才是他一生官场失意,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同样不受欢迎。正如他的侍妾王朝云说他: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其中有大部分措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光是因为政见不合,还是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造成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他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苏轼与王安石持不同的政见。苏轼此时刚刚被赦免从贬谪地回京

各有各的立场吧!再说了,王安石变法手段过于激进,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啊!而且,王安石变法也没有效果的。

明事理不代表无私,苏轼和司马光在当时都是政策的受益者,而王安石变法,就是要动他们的利益,这些人当然会反对了。再有,王安石的变法也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性,问题颇多,苏轼等人觉得这样搞会乱国,自然要起来抗争了。

王安石变法,妨碍了苏轼司马光蔡京等贵族利益,他们得势后便猖狂,最终导致了大宋灭亡。


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杂说四·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有很多,但能发现这些人才的人却很少,俗称“伯乐”,在我们现代又叫“贵人”。以史为鉴,仔细想想还挺有道理,虽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但倘若没有人能发掘,那发一辈子光,实现不了自己的成就,发这光给谁看呢?所以,...

苏轼——走过一生,仍是少年
虽然苏轼与王安石意见不同,但不影响革命友谊。他们上朝时你我针锋相对,下班后咱们吟诗作对。我不赞同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彼此间的赏识理解,深埋于心。 苏轼又是一位幽默的段子手,总是拿自己的好友开玩笑。司马光倔强,苏轼给他取个外号叫“司马牛”;柳月娥野蛮,苏轼给她取个外号叫“河东狮”;...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

“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一)
持激赏态度的是司马光,他觉得这小伙子太有勇气了,能直言指正朝廷得失,无所顾忌,要选拔的不就是这样的直谏人才嘛,所以应该选入三等以示嘉许。 但有另一位叫范镇的考官认为:苏辙这个学生是挺不错的,有才,但是这意见提的也确实有点过了,还是保守一点,给个第四等吧,就这样苏辙错失了名列三等的机会。 从这里...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四
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 章敦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原】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

对苏轼的认识?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

苏轼的资料
多年来作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了解。这时司马光要废除一切新法,他则主张:“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一意孤行...展开全部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

苏轼简介有吗?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龙文鞭影》卷三 七阳 轼攻正叔 浚沮李纲
”苏轼爱吃,程颐则只讲节俭,他过生日都不设宴。苏轼喜书画收藏,品茶吟诗,程颐则说“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识画。”一次,程颐给哲宗皇帝讲课,休息时,哲宗随手折了一根柳枝,程颐马上很严肃地劝谏说:“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一听,很不高兴地把柳枝扔了。事后司马光和太后都认为程颐...

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
王安石听说苏轼要来江宁,马上风尘仆仆赶到渡口与苏轼相会。两人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畅谈甚欢。事实上,两位集文学底蕴和政治卓见于一身的风流人物,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二人的初衷无非都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王安石与苏轼,相互敬佩,相互欣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肥乡县17877468811: 苏轼的人格:“不和时宜”、正直旷达 -
夙骅里尔: 苏轼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时候,苏轼认为改革太过猛烈,所以和司马光一起反对改革,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代表,直接导致自己被外放离开朝廷.后来守旧派掌权,苏轼作为守旧派代表被调回中央.但是此时他发...

肥乡县17877468811: 人生下半场,最难是“放过”
夙骅里尔: 有书君说相对于“苏轼”来说,“苏东坡”这个名字似乎让人觉得更熟悉.而苏轼之所以变成了苏东坡,是因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才以...

肥乡县17877468811: 苏轼与司马光有什么分歧?
夙骅里尔: 就战线来说,苏轼和司马光是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立场,但是苏轼和司马光还有不同,他虽不同意全面改良,但是某些政见还是触犯了一些贵族阶级的利益,属于夹缝中的政客.没有偏向任何实力派,也就注定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生存空间小,难度大,其政治地位远没有其弟苏辙高.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却为一世之翘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全才的才子.

肥乡县17877468811: 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他们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是什么关系? -
夙骅里尔: 1. 主要可以分为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为首的两大阵营,其中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2. 苏轼的立场分为前后期,前期不支持变革,后期支持变革 3. 欧阳修也是支持变法的,不过更倾向于科举改革 4. 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很有一套的,包括他自己的威望,能力和人品都是很为人称道的,唯独一个败笔,就是任人不贤,他不会察人,识人和用人,只看其才不查其德,所以才会导致人人离心,一步步走向失败.

肥乡县17877468811: 司马光与苏撤的故事 -
夙骅里尔: 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已经多时,在此不加详述,尽简介耳. 三人生于同一时代,斯为中国文坛之大幸!然,又是中国政治之大不幸! 三个人几乎都被推倒政治的波尖,所以,个人的功名进取、治国平天下心理,必定是相互排斥,不能达成一致...

肥乡县17877468811: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有很多事我们熟悉的,请结合他的诗词谈谈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
夙骅里尔: 如果说哪首诗可以解释苏东坡的话 那就是赤壁怀古了 苏轼一生有两个波段 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 跨过鬼门关的苏轼 此刻的人生境界大发光彩 而赤壁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 有很多title冠与这首诗 最突出的就是开创豪放派词风曾回...

肥乡县17877468811: 苏轼的一生做出了哪些贡献? -
夙骅里尔: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

肥乡县178774688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
夙骅里尔:[答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观其三人,在宦海中“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不和”乃常有的事,可谓互相压榨排挤.然他们共同的理念都是“朝朝染翰侍君王”,是为“同”,...

肥乡县17877468811: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
夙骅里尔: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

肥乡县17877468811: 为什么说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
夙骅里尔:[答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