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

作者&投稿:葛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赵括为何选择主动出击?~

坚守不战就是死路一条,因为赵国耗不起了,打消耗战赵国必败,秦国强的不是一个两个白起,强的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强大国力,和谁打都耗得起,补的上,恢复的快,直接点就是国力强,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强。赵王让赵括为将就是要主动出击扭转局面,赵括是清楚领导的意图的,他不执行的话只能比廉颇更惨,不是你免去职务的问题,是人头落地的问题。

长平之战前赵国应该接受上党地区。赵国和秦国之间必有一战,与其来得晚不如让这场战争来的更早一些。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秦国和赵国上党地区的争夺,秦国大规模进攻韩国,韩国根本不是去年过的对手,韩国立刻举起了白起,割据上党地区作为和谈的代价,上党地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占据韩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丢失上党的韩国基本上等于亡国。

韩国当然不会这么轻松把上党让给秦国。韩国口头上答应送给秦国,背地里却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国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拒绝,上党地区是秦国东进的必经之道,如果赵国放掉了上党地区,秦国可以随时出兵进攻山东六国,如果赵国接受,那么就是在对秦国宣战,现在赵国占领上党还有机会抵御秦国的进攻,所以赵国选择了接受韩国的馈赠。

赵国和秦国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但是赵国整体实力比不上秦国,如果任由秦国发展壮大,赵国最后肯定不是秦国的对手,照顾应该趁着有一战之力的时候主动出击,赵国心里有自己的算盘,上党地区本来是韩国的土地,现在秦国巧取豪夺,韩国势必和赵国联手对抗秦国,那么赵国获得一个可靠的盟友,增加自己获胜的几率。

赵国是六国当中唯一一个敢于和秦国叫板的国家。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彻底改变了赵国的军事面貌,即使面对强大的匈奴骑兵赵国也不害怕,现在赵国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的障碍,秦昭襄王也想找个机会碰一碰这个硬骨头,打败了赵国从此以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自己前进的脚步,秦国更加希望和赵国进行大决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非常经典的战争,这场战争秦国和赵国几乎是全国出动,投入了很多兵力。这场战争的胜败关系到战国格局,秦国胜利之后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在长平之战开始,赵国用廉颇作为领军将领,廉颇接连被秦军打败后,他坚守不出一直和秦军抗衡,秦军无法前进,赵军也没有办法撤退,双方僵持不下。后来赵国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一改廉颇防守的策略,主动出击结果中了秦军的计谋,几十万大家被围困,赵军彻底失败。那么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长平之战赵国投入太多,无法继续坚持,赵王想改变防守策略用了赵括,导致赵国主动出击,赵括中了秦军的计谋,导致赵军全军出击。

一、赵国在长平之战投入太多,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投入,因此选择了主动出击。

赵国和秦国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讲都非常关键,赵国如果赢了,战国会改变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国如果赢了,其他六国将没有办法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战场僵持了三年的时间,秦国和赵国投入太多国力,赵国无力在继续支撑,因此赵国希望改变双方僵持的局面。

二、赵王当时觉得廉颇的策略过于保守,换上了赵括让其主动出击。

赵王当时非常年轻气盛,他看赵国国力被严重消耗,非常着急,因此他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知道赵王心里面的想法,因此他到了之后,改变了廉颇被动防守的策略,选择了主动出击,寻找战争破局的机会。

三、赵括年轻气盛,主动出击之后发现秦军不堪一击,没有想到中了秦军计谋。

赵括军事理论非常强,但是他没有实际领兵经验,他到了长平之后,先用小部分兵力试探秦军,发现秦军不堪一击,他信心倍增选择大军主动出击,没有想到中了秦军的计策,导致大军被围困,大军粮草不足,因此赵军投降。

赵国主动出击是无奈之举,如果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也是等死,所以选择了主动出击。大家对长平之战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了,由于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被迫只能防守,但久而久之僵持不下,必须要有一方出击,加上长平之战中赵国消耗的过于多,所以此时只能主动出击背水一战。另外,赵括年轻气盛,以为秦国纸老虎,谁知道中了计。

当时赵括的军事策略失误。本来赵国主将廉颇是想坚守不出,采用的防守策略,后来主将被换成赵括,才主动出击的。

因为他们的指挥后来换上了不懂兵法的赵括指挥,赵括不像廉颇久经战场数十年,只是会纸上谈兵,所以就出兵了,紧接着就被伏击了。


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到底要怎么做才有可能战胜秦国?
由于长平距离秦国较远,秦国的补给不方便,所以赵国可以试着消耗秦国,如果秦军在赵军崩溃之前就坚持不住了,那赵国也就看到胜利的希望了。第三点就是要积极的进行外交游说,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抗秦的战争中去。当年的长平之战是赵国凭借一己之力来抵抗秦国,其他的五个国家则是座山观虎斗不敢轻易的...

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
首先赵国就是一个军事强国,这一点大家在上面早已是多少提到过一点了。胡服骑射变法维新以后的赵国作战设计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吸取北方地区匈奴人人战斗优势,同时也融合了中原地域弓骑的优势,让整个军队单独战士的作战能力迅速提升。因而,当年的赵国国内的军队构成基本上真的是各个是骨干力量。这样的...

长平之战时,赵括为何突围不出?真相是什么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巨大,一方面赵王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主要责任就在于赵括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赵括当上主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赵军会以惨败收场。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会输得一败涂地?难道真的是因为赵括...
赵国长平之战客观几乎必败,以国力和军队战力而论,赵国完全与秦不占上风。而若想不败,唯一的做法确实是等求援。然而就在长平之战之前,楚国新历大败(甚至搞到被迫迁都),齐燕韩忽略不计,会救赵的只有魏,冯异降赵而非魏(上党显然和魏国接壤更多),是希望集三晋之兵抗秦。廉颇主张防守,是在进攻...

长平大战时赵国的国力怎么样?处于鼎盛期吗?
但长平之战,拼的还是双方的国力差距。秦有关中沃土外加巴蜀之地,赵军再英勇善战,饿着肚子的士兵是打不了仗的,再多的士兵守不住城。长城之战结果早已注定 赵括的行为只是代表了赵孝成王的意志,而赵孝成王的想法因赵国国力不济而产生的,也就是第一段提及到的国家实力差距,赵国有善守之将,却...

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_百度知 ...
燕国之所以想要攻打赵国,是因为邯郸之战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大概燕国就是根据这份情报下定对赵国的进攻的,这句话显然是没有毛病的,长平之战赵国的确死了很多人,但是有一点是要清楚的,那就是...

在长平之战中,作为失败方的赵国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从这一点来看,由于赵国缺乏粮食,即使廉颇不被取代,赵国最终战败的命运似乎也是不可逆转的,只是可能会推迟几天。 历史一再证明,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运动。如果财富不能迅速转化为战争潜力,所谓的财富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很快就会在一场艰苦的战斗中被打败。 长平之战,赵为何战败?盘点赵国的“五大致命错误” 外交“丢失...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
长平之战,赵国输了的主要原因在于用将不当,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导致失败:贪图利益、初战失利、固守示弱、中离间计、农业薄弱(军粮不足)。分析如下:根据《史记》、《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以及其他史书记载:公元前262年开始的长平之战,一共进行了三年,就是说,到了公元前260年,战争才结束。而在前面的赵国的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所以咱说这爷三是包,就是因为这爷三和赵国这帮子名将中间,隔了这么个喜欢发国难财到处祸祸事的郭开。当年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使用反间计,花费重金请的就是这郭开挑拨,说着赵括是不出世的绝世猛将,他要是一出现在秦军面前,什么王翦呀,什么白起呀,这都的白给,压根就不用廉颇那缩头战法,...

长平之战前,赵国为何不干脆把上党居民迁入赵国境内?
上党的驻军可以平时为农进行屯田,战时拿起武器就可作战。山地的保护为军队提供了足够的动员时间。同时漳河的灌溉足可供养几十万上党驻军,这就免除了从秦国腹地转运粮食的损耗。对于赵国和秦国来说上党都是块战略必争之地!更何况赵国当时的赢面很大。赵国在上党地区的策略是以太岳山脉固守,这是A计划。...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补给和坑杀问题 -
应吴风寒: 第一,秦赵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开始双方就投入了大量兵力的,在秦发兵攻上党的前一阶段,也就是双方的相持阶段,秦军投入兵力并不多,而且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拿下了附近的野王,可以说在最初,秦...

德城区17875525018: 战国时期赵国为什么如此顽强?
应吴风寒: 尽管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秦王开始并不打算乘胜进军,攻取赵国首都邯郸,灭掉赵国.为什么?三个原因:第一, 尽管仗打赢了,秦军士卒也死伤过半,士气低落,粮草消耗巨大,战线太长,后勤供应困难.第二,占领区民心背离,随...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
应吴风寒: 不能说完全冤枉. 一个没有上过一线打过仗的参谋做四十万大军,还是古代指挥体系没现在这么快的四十多万大军的主帅,赵括肯定有一部分的责任.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当时的赵王赵丹身上. 从之前韩国的祸水东移,到秦赵两国国战当时对主帅的干预不信任,前前后后怎么看主要背锅也要算在赵王身上,其次才能算在赵括身上.赵括理论丰富实践没有,一上手就是四十多万,自己性格不谦虚(谦虚内敛的话他爹也不会叨叨他).处于守势弱势还打的这么冒进,这么爱现,国战打的就是犯错小,所以也不算冤枉. 只能说冤枉的过多,但考虑到四十万人的生命以及后面的家属,也不算太冤枉.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 的历史意义 -
应吴风寒: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为什么赵王急于换上赵括进攻 -
应吴风寒: 赵国也想速战速决,在当时赵军战斗力并不差,是东方六国中唯一一个军事力量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他的粮草匮乏,也禁不住持久战,虽然赵国向齐国借粮,但齐国摄于秦国的强大及赵国的崛起,不肯援助,赵王看廉颇按兵不动,又禁不住奸臣的挑拨,于是换下廉颇

德城区17875525018: 赵国为什么被秦国灭亡 -
应吴风寒: 秦赵争霸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

德城区17875525018: 秦赵长平之战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
应吴风寒:[答案]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起初,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壁不战的策略,...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为什么大骂平原君 -
应吴风寒: 1、一次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结果,必有其内在原因. 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给赵括.定.罪.的时候,必然要先要了解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之始,赵国以廉颇为将对阵秦国,可以说这场突发性的战争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廉颇出战,人心所向,因为廉颇沉稳持重,无懈可击,人们对廉颇也都心存佩服.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战争初始,廉颇主动采取坚守战的战略,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这种战略与赵国的地理环境、战略环境极不符合. 2、赵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强国,赵军在与匈奴、胡人的战争中,练就了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赵军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最不擅长的就是坚守战.

德城区17875525018: 为什么说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是上当中计?
应吴风寒: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因主将赵括被射杀死而至军大溃.白起谎报战功说将赵军45万一举全歼,至秦昭王误判形势,发兵攻邯郸.这个时候,赵国本有能力在邯郸城下击溃秦...

德城区17875525018: 长平之战赵国高层做错了什么?
应吴风寒: 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赵国临阵换将,用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实际上是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撇开秦国因素不谈,仅从赵国本身分析,至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