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苏辙的故事,苏轼和苏辙关系怎么样

作者&投稿:范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和苏辙关系怎样好?有什么事说明?~

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在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于怀念子由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另外据宋人笔记记载“东坡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生事萧然。公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钱,悉以助焉。嘱以轻用,时公方降三官,谪籍夺俸。东坡殁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苏轼的母亲程氏生了六个子女,但后来只有最小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活了下来。他们少年时的健康也不是很好,苏辙一到秋天脾肺都不佳;苏轼也说他自己“少年多病怯杯觞。”
母亲程氏“喜读书,皆识其大义。”她教育两兄弟读书明志,要以古人名节来自我勉励。因此,苏轼从小就“奋厉有当世志”,他们在母亲的教育下熟读经史,纵论古今。
但是,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苏轼爱好书画,喜欢收藏,游山玩水,敢说敢做,爽朗豪放。苏轼一生,诗、词、赋、琴、棋、书、画诸般全能,就连曾经的政敌后来的师友王安石也称赞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辙则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其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
苏洵就二字姓名写过一篇短文《名二子说》解释为两兄弟命名的原因:“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大意如此:“车轮、车辐、车伞和车箱底部的四边横木都有重要用途,而轼则是车上扶手的横木,露在外面,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少了它,也不叫做完整的车。所以,我怕苏轼将来会不注意到应该要约束自己。”“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大意:“辙是车轮辗过的印迹,他既无车子行走的功劳,也不会遭到翻车之祸,所以知道,辙一生应可以免祸。”由此文可见知子莫如父。
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苏洵父子三人离家进京赴试,时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一行经过陕西凤鸣驿,因驿馆破败,不堪居住,只好住在旅店。经过河南崤山附近的二陵要道时,马死了,改骑毛驴,到达渑池,兄弟在渑池老和尚奉闲的僧舍墙上题诗。到达京城开封,父子见了不少名人,欧阳修读了苏洵作品,非常佩服,并且极力推荐给韩琦、富弼,可是没被重用。
嘉佑二年,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三人名震京师时,忽然噩耗传来,程氏病死家乡,只好匆匆返回家为母丁忧。
嘉佑六年,兄弟重回京师,参加朝廷的制科考试。考试结果,苏轼入三等,苏辙考四等。当时宋朝考试,第一二等都是虚设,三等实是最好的。在此之前,只有一个吴育曾经入三等。史传记载:“仁宗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科策》,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轼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他宦海沉浮的一生。苏轼被派到陕西任凤翔府判官。苏轼在途中写了一首诗给苏辙,抒发兄弟离别之情,苏辙读到来诗时,揣测哥哥此刻应该走到渑池,而渑池正是他们六年前入京应试时曾经驻足之地,于是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前四句回答苏轼先寄来的诗,五六句回想起当年事情,最后二句是设想苏轼独自出行乏味,只能听到马鸣声,而无人可对语,虽然写苏轼的孤独,其实也就包括了自己的孤独。因此苏轼也作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时间虽才隔六年,渑池的僧舍面目已非,奉闲和尚已死,壁上题的诗也荡然无存,由此发出深沉的感慨,人生太渺小了,有如飞鸿,只能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这时的苏轼,二十七岁。而弟弟苏辙,也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出任河北的大名府推官,负责司法工作。
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去世,兄弟回乡服丧。
熙宁元年(1068年)期满返京,这时朝廷政局发生变化,英宗已去世,由神宗继位,颇思作为,于是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苏轼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的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苏轼先应神宗的征询意见,反对王安石准备科举变法,批评说朝廷“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神宗也曾嘉勉他敢言,结果苏轼前后又进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政的措施,但事实上,苏轼并非守旧派,他其实也赞成要“丰财”、“强兵”和限制贵族官僚的子弟荫补官职而“择吏”的革新主张。然而,毕竟引发与新党人士的冲突。苏辙也因批评新法,多所不和,结果离开朝廷到陈州(河南淮阳)。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调往杭州,途中,兄弟相聚在颖州,这时两人政治上都不得意,被排挤出朝。这次相聚在欧阳修相伴之下,一同过了半个多月,分手前夕,在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苏轼写了二首诗显示心境:“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颖。留连知无意,惜此须臾景。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念子似元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嗟我久病狂,意行无炊井。有如醉且坠,幸未伤骤醒。”“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珍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常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六一翁”指欧阳修;“飞蓬”象征他这一生,到处飘荡,不曾安定。)次日凌晨,兄弟分手,苏轼后来写给好友李常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手足之情,情深入骨,令人动容。




苏辙的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32027.htm

苏轼和苏辙的名字暗藏了怎样的寓意?
名字体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深意,包含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希望这个孩子在这一生中要实现的愿望。那同样作为父亲的苏洵在为两个儿子起名的过程中,所想到的是什么呢?苏轼苏辙他们蕴含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苏洵的一句话中得到启示与启发:苏洵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呀,三苏是哪三个人呀?是什么关系
苏轼是宋朝的,三苏指的是苏轼、苏辙、苏洵;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和苏辙是兄弟。1、苏轼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

苏辙苏洵苏轼三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 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在文坛上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却是苏轼名气最大,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与苏洵给他们起的名字有关,那你知道,苏轼苏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1.苏轼 首先,来看看我们都知道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轼”在古...

苏洵和苏轼和苏辙哪个是父哪个是子?
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 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关信息】名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名二...

苏辙 简介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 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 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 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 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

苏辙简介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人物生平 宋...

苏洵苏辙苏轼之间有什么关系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辙,苏洵,苏轼三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
诏蕊补益: 1. 苏洵是苏轼的爸爸,苏澈是苏轼的兄弟. 2.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轼和苏辙关系怎样好?有什么事说明?Tongshang -
诏蕊补益:[答案] 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急!!!!!
诏蕊补益: 1、故事 (1)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吕苏辙与苏轼的关系 -
诏蕊补益: 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 在加上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非常了不起的一家人.他的妹妹苏小小也很有名.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轼与苏辙的友情 -
诏蕊补益: 苏轼与苏辙是兄弟,所以说亲情更合适. 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写给苏辙的,可见亲情之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轼和苏辙关系怎样好?有什么事说明? -
诏蕊补益: 感情很好,那首明月几时有就是为他写的.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关系?
诏蕊补益: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其中苏洵...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词人苏轼~~“三苏”指哪三苏?他们是什么关系? -
诏蕊补益: 他们分别是:苏洵,苏辙,苏轼.苏洵是苏辙和苏轼的父亲.所以苏辙和苏轼是兄弟关系~~

秦皇岛市15745017912: 苏洵、苏轼、苏辙(人物关系) -
诏蕊补益:[答案]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哥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