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地球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马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球变暖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影响?~


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原因;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
5.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课程标准》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还对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对本模块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尘、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低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要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通常把地球分为几个气候带
通常把地球分为5个气候带:热带气候带、亚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和高原山地气候带。热带气候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保留寒带苔原气候和寒带...

地理位置对当地的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地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直接辐射增加,散射辐射减少,温度下降,湿度降低。海洋是地球表面热量的重要储存地。有许多例子表明地理对气候的影响。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

地球上五带如何划分,各带气候特征是什么
把世界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是最基本的划分方法,说明: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对气候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就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五带的划分只能说明世界各地冷热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球上有水、陆分布的差异,地形高低的不同,地面植物状况也不一样,所以,...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1、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4、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5、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6、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时从统计资料中,发现凡是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的反常气候出现的机率就明显地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相对就比较平稳。另外地球高层大气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相关。地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物理机制还在研究中。

海洋对于调节地球气候有何作用
海洋对于调节地球气候有何作用如下: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调节全球的水循环,促进了水平衡;海洋生态系统能够调节气温,通过大量吸收和释放热量,可以调节全球的大气温度。

海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新鲜些。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地球上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的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没有明显的干季。年降水量通常在1000〜1500毫米,夏季降雨比较多。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大部分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以及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和温带季风气候有一些相似...

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大危害,为何它对全球气候影响如此巨大?
比如二十四节气表,就是中国古人依据长期的经验对气候做出的总结。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阳活动、地表植被、大气环流、洋流、海陆分布、地势地形、地球的运动等,如今还要加上一个人类活动。因为随着人类的全球扩张以及工业化进程,人类已经拥有了能够影响地球气候的能力。 太阳活动是影响气候的关键因素,比如在某...

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很大吗?有什么危害?
但随着人类近些年来对地球各种环境的大肆改造和各种气体的排放,已经造成地球内部的环境大幅度改变。如甲烷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影响很大吗?有怎样的危害?这其中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甲烷可以让全球温度上升。首先第一点就是甲烷它可以让全球的温度上升,因为这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且这种气体它的温度比我们...

寒亭区19128394616: 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
佛嘉头孢:[答案]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

寒亭区19128394616: 全球气温变暖会带来什么影响? -
佛嘉头孢: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

寒亭区19128394616: 温室效应会对地球的气候有何影响 -
佛嘉头孢: 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寒亭区19128394616: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
佛嘉头孢: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关.

寒亭区19128394616: 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环境有和影响? -
佛嘉头孢: 1)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融化,导致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生产. 2)气候变暖会使喜寒的动植物濒临灭绝,造成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3)会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出现更多的新的细菌性,病毒性疾病. 4) 气候变暖加速水蒸发浮叮第顾郢该电双钉晶,造成有些地区干旱.又会因为另一些的区降水量增加导致洪涝,等等 也有好的方面,比如:加速植物生长繁殖,或者以后如果能利用这种热能的话也算是一种新的获取热能的途径,不过应该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就目前看来应该是弊远大于利

寒亭区19128394616: 当今世界的气温升高会带来哪些危害? -
佛嘉头孢:[答案]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

寒亭区19128394616: 人类活动对本轮气候变暖的有哪些影响? -
佛嘉头孢: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以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所产生的气候效果. 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注意人类活动对局部地区气候的...

寒亭区191283946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
佛嘉头孢: 证据表明太阳活动变化正在对气候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在太阳黑子峰年期,研究人员观察海面气温资料的时候,他们发现热带太平洋表现出显著的拉尼娜式气候模式,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地区温度几乎降低了1摄氏...

寒亭区19128394616: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现在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佛嘉头孢: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寒亭区19128394616: 大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佛嘉头孢: 大气污染会产生诸多危害,不仅仅是对人体产生危害,对工业、农业、气候、植物等都产生了危害.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一、对人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