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尚的尚为什么用上下的上?

作者&投稿:兴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中国结问题~

中国佛教人物 吴言生博士主持



鉴真(688—763)


鉴真,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唐垂拱四
年(688),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十四岁从智满禅师出家
为沙弥,神龙元年(705),从光州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
(707),游学东都洛阳,继入西京长安,次年,于长安实际寺从
恒景律师受具足戒。这两位律师都是当时的律宗大德。道岸(654
—717)是继承道宣的弟子文纲(636—727)大兴南山律宗
于江淮的人(《宋高僧传》卷十四)。恒景(634—712)初从
文纲受律学,后来又到荆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观,有名于时(《宋高
僧传》卷五)。鉴真受了这些名师的熏陶,数年之间便通达了三藏教
法。后来他又从融济研习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羯磨疏》、
《量处轻重仪》;从义威、智全、大亮等钻研了相部律宗法砺的《四
分律疏》。融济是南山道宣的高足,义威是道岸的弟子,大亮是法砺
弟子满意的法嗣。这些师承关系和律学修养,是鉴真后来在传持律学
上能有重大成就的增上因缘。

开元二十一年(733),鉴真四十六岁。这时他已经学成名立,
于是自长安回到扬州,先后十年间在江淮地区努力讲律传戒,声名远
播,成为当时道岸之后独步江淮的律学大师。《宋高僧传》说他有著
名弟子三十五人,各自倡导一方,共弘师教。他同时建造了许多寺院
和佛像,书写过三部大藏经,又兴办救济孤贫疾病等社会事业,并曾
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在长期从事这许多活动中,他掌握了当时许多
方面的文化成就,积累了不少实际的领导经验,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有
专门造诣的工技人才。这一切都为他后来东渡日本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日本的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等于开元二十一年随遣唐大师丹墀真人
广成来中国留学。他们同时负有邀请中国传戒师东渡日本传戒的任务,
乃先请洛阳大福先寺道璿律师(702—760)乘了日本副使的船
先行赴日,为正式传戒作准备。

到了天宝元年(742),荣睿、普照留学中国已经十年了,他
们始终不忘请师传戒的使命,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他们托宰相李林甫
之兄林宗写信给扬州仓曹李凑,请他造船备粮,以备东渡,同时邀请
了西京僧道航、澄观,东都僧德清,高丽僧如海,与日本同学僧玄朗、
玄法同下扬州,访谒鉴真。这一年十月,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
律,荣睿和照照前往参见,恳切祈请东渡传戒。当时鉴真回答,日本
是“有缘之国”,便问弟子们有谁愿意应请到日本国去传法。大众默
然良久,无人对答。于是弟子祥彦说,日本和中国,隔着大海,路途
危险,前往者很少能够安全到达,而我等“进修未备,道果未克”,
所以大家不敢表示。鉴真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
我即去耳!”弟子们经他这样激励,祥彦首先表示愿意随师同去。接
着表示愿意随去的有道航、思托等二十一人。

鉴真接受邀请,决心东渡之后,便立即着手筹划,于当年冬天进
行造船及他他准备工作,其间得到了李凑的协助。到第二年春天定期
出发之前,道航认为这次东行是为传戒法,去的僧人要求品行端严,
提议不让如海等少学的人同去。这件事引起了如海极大的不满,便向
淮南采访厅诬告道航造船入海和海贼勾结,因而闹出了一场大风波。
经州官调查结果非实,只将所造的船没收,杂物还与僧人,如海坐诬
告罪,荣睿和普照依例遣送回国。这是鉴真东渡第一次的挫折。

荣睿和普照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便让玄朗和玄法先回日本,他们
二人在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再去恳求鉴真。鉴真便安慰他们,并表示
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求达到目的。同时托人买得岭南道采访使刘臣邻
的军用船一只,雇得乘务员十八人,备办大量的佛像、经典、法器、
名香、钱币、罗袱头、麻靴、粮食、药物、蔗糖等,和祥彦、道兴、
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十七人,连同琢玉匠人、画师、雕镂、铸
写、刺绣、修文、镌碑等工手共有一百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74
3)十二月乘船东下。船到了狼沟浦就被恶风急浪打破了。这是第二
次的挫折。鉴真和随同人员涉寒潮上岸,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修理了
船再走,到下屿山住一个月,待得好风出发,拟到桑石山,又被风浪
打坏了船,幸而人员没有伤亡,但水米俱尽,饥渴三日,得到当地州
官救济,被安置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那时是天宝三年(74
4)的初春。这是

第三次的挫折。

这时越州(今绍兴)龙兴寺僧众听到鉴真在明州,便首先请他去
传戒;杭州、湖州、宣判(今宣城)各寺也都来请讲律,他依次巡游
开讲授戒,然后又回到阿育王寺。有些越州弟子舍不得他出国,就向
州官控告荣睿引诱鉴真要去日本,荣睿因而被逮,解送长安,途经杭
州,以卧病假释医疗,经过许多周折,方得脱难。鉴真看到荣睿、普
照二人备历艰辛,毫无退悔,深嘉其志,就派法进等三人到福州去买
船,并置办食粮用品。他自己率领祥彦、荣睿、普照、思托等三十余
人离阿育王寺巡礼天台山,经临海、黄岩,想从温州到福州乘船出国。
不料这时扬州弟子灵佑和诸寺负责人商议说:“我大师和上发愿向日
本国,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可共告官,遮令留
住。”于是请得江东采访使下牒诸州,派遣差使,追踪拦截。鉴真于
是在被严密防护之下送回扬州本寺。据《东征传》记载,当时诸州道
俗,闻大和尚还至,竞来供养庆贺,独大和尚忧愁不乐,呵责灵佑,
数月不见笑容,灵佑和诸寺负责人不断忏悔礼谢,始勉为开颜。这是
鉴真东渡第四次挫折。

天宝七年(748)春,荣睿、普照从同安郡来扬州,这时年已
六十的鉴真仍然充满信心,重作东渡准备,积极造船,备办百物,一
如天宝二年所备。扬州道俗,一再受到鉴真的启发与感动,发心随行
的,有祥彦、神仓、光演、顿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思托等
十二人,连同荣睿、普照共十四人,水手十八人,及其余乐于相随的
共三十五人。六月甘七日从扬州出发,至常州界狼山便遇风浪,后来
至越州界三塔山和暑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间再行启航,不久怒涛又
至,在海上漂流十四日,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
崖县)。在那里得到地方官员的护送,东行经万安州(今万宁),然
后取道澄迈渡海至雷州。从此经广西的藤州、梧州而至桂州,在这里
留住一年,然后受请赴广州。至端州龙兴寺,日僧荣睿以屡经艰险,
因患重病,奄然迁化,鉴真哀恸悲切,送丧而去。至广州住了一春,
又往韶州,停住开元寺。普照在这里辞别鉴真,向岭北去明州阿育王
寺,临别,鉴真和普照执手悲泣。此时鉴真感慨过海传戒之本愿不遂,
悼念荣睿之为法忘躯,葬身异域,加以受了旅途的热气,眼病突发,
遂至失明,那是天宝九年(750)。后经大庚岭至江西虔州,次至
吉州,,他的高足祥彦又死于船上。北行经江州(今九江)乘船到江
宁(今南京),弟子灵升远迎到栖霞山,旋即重返扬州。此番水陆往
返一万余里,费时最久,颠沛最甚。这是第五次的挫折。

鉴真最后的一次东渡是天宝十二年(753)十月,这时他已六
十六岁了。这一年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麿、吉备
真备、安倍朝衡等到扬州来访鉴真,更请东渡传戒,他即毅然允许,
乘日本使船出发。同行的有扬州白塔寺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
台州开元寺僧思托、扬州兴云寺僧义静、衢州灵耀寺僧法载、窦州
(今广东信宜县)开元寺僧法成等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
人、扬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人
善听共二十四人。带去的经像法物有:如来舍利、弥陀、药师、观音、
弥勒等造像,金字《华严经》、《大佛名经》、《大品经》、《大集
经》,南本《涅盘经》、《四分律》,法砺、光统《四分律疏》,天
台《止观法门》、《玄义》、《文句》、《四教仪》、《小止观》、
《六妙门》等,定宾《饰宗义记》,观者寺亮律师《义记》,南山道
宣《含注戒本疏》、《行事钞》、《羯磨疏》,怀素《戒本疏》、
《比丘尼传》、《西域记》、《戒坛图经》等共四十八部。菩提子、
青莲华茎、天竺革履及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之真迹行书等。

这次搭乘日本使船出发,事先做了周密布置,避免了道俗的拦阻,
是时日僧普照也从余姚赶来同行,十一月十五日由扬州出发,取道苏
州黄涸浦航,十二月七日到了日本九洲西南的益救岛,二十日到达九
洲萨摩国的秋妻屋浦。日本天平胜宝六年(754)二月一日到难波
(今大阪),中国僧人崇道等赶来供养。四日入平城京(即奈良)日
朝廷遣正四位下安宿王于罗城门外迎拜慰劳,引入东大寺安置。二月
五日,鉴真等人先往日本作传戒准备的道璿和印度菩提提仙那前来慰
问。日皇的特使吉备真备宣读诏书对鉴真表示慰劳和欢迎,并请他就
东大寺设坛传戒。同时又令僧都良辨录诸监坛大德名单送进宫内,特
授鉴真为传灯大法师。

四月初,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
坛。这座戒坛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坛图经》建筑的,但在第三重坛上
安置着多宝塔,塔中安置释迦和多宝二佛像,则是鉴真依据天台宗的
教理而有所改变。鉴真传戒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
第登坛受菩萨戒;又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大僧灵佑、贤
璟、忍基等八十余人都舍旧戒重受。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
始。后来他在东大寺大佛殿西方造了一所戒坛院,四方闻名来学戒的
渐多。天平宝字元年(757)日皇将故新田部亲王旧宅送给鉴真作
为建筑伽兰之用。鉴真即指导弟子们开工建筑,至天平宝字三年(7
59)落成,这就是现在奈良日本律宗的本山“唐招提寺”。

鉴真从此在唐招提寺讲律传戒,极受日本朝野的尊敬。天平宝字
五年(761),他又在下野的药师寺、筑紫的观音寺各造戒坛一所。
这两所戒坛和东大寺戒坛并称为日本三戒坛。鉴真的律学正宗南山,
旁兼相部,所以日人尊他为南山系的第三祖,相部系的第五祖(凝然
《律宗纲要》)。天平宝字七年(763)五月六日入灭于唐招提寺,
年七十六。他的遗体荼毗后,即葬在这寺东北角的松林中。在鉴真生
前,他的弟子们为他所制的夹紵坐像,至今还供奉在寺中的开山堂,
视为日本的国宝。唐招提寺还藏有鉴真的《东征绘传》五个长卷,是
日本名画家莲行为了纪念他们东渡传律而画的。

鉴真自从发愿东渡传戒,受了五次航海的挫折,第六次到达日本
时,前后同伴已死去36人,道俗退心的二百余人;只有他和日本学
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不顾生命的危险,经过十二年终于
达到了赴日传戒的目的。1963年是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年,中日两
国佛教界和文化界同时举行了广泛、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互派代表参
加,日本人士将鉴真事迹写成小说,编演戏剧。中国佛教界则在日僧
荣睿示寂的端州地方(今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一九八
○年,鉴真像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都受到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的瞻
礼。通过这两次纪念活动,加强了中日两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友好关系。

鉴真和他的弟子除律学之外,对于天台宗义也深有研究,他们带
到日本去的经典中以天台章疏为最完备。鉴真、法进、如宝、法载、
思托等都先后在唐招提寺讲说天台宗义(《唐招提寺缘起略集》),
因此,他们是天台宗传到日本的先驱者。鉴真对于建寺造像又富有经
验,随他东渡的弟子如思托、如宝、法力等人都是精于塑造佛像的雕
刻家和建造寺塔的建筑家。唐招提寺的佛殿、讲堂、食堂、文殊堂、
不动堂、地藏堂、影堂、开山堂、藏经楼、钟鼓楼及各堂佛像,都是
鉴真及其弟子们所计划建造的。唐招提寺之建立,成为后来日本佛教
艺术的范例,平安朝以后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筑几乎都受唐招提
寺的影响。

鉴真到日本时虽已双目失明,但他博通三藏,而且记忆力极强。
公元760年,日淳仁天皇令就东大寺校正一切经论,因为从中国传
到日本的经论,展转抄写,误字不少,鉴真多凭记忆和理解加以校正。
相传他在日本刊刻了戒律三大部。鉴真又通医学,精于本草。日本医
药界遵奉为始祖。据日本史籍记载,当时日本人对于药物有不了解的,
请鉴真加以辨正,鉴真以鼻别之,无一错误。藤原佐世所著《日本国
现在书目录》中载有《鉴上人秘方》一卷,这是鉴真留在日本医学上
的宝贵遗产。

鉴真弟子中多长于汉学诗文,这对于古代日本汉学的风行很有影
响。其中思托的诗文造诣最深,他著有《鉴真和尚传》三卷、《延历
僧录》一卷,可惜两书都散佚不传。与他同时的日本淡海真人元开所
著《唐大和上东征传》则是依据思托的《鉴真和尚传》所载事实而写
的。法进也有著作,今尚流传。

(施无畏)

没有,有鉴真大和尚。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和尚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是“亲教师”,从这个本意看,不一定专指出家人。但是佛法传到中国后,和尚就成了出家人的专称了。和尚是一种极尊贵的称呼,唯有在佛法里有相当造诣的人才能称为和尚,其他人不能叫和尚。现在把出家人都称为和尚,是误会。和尚既然是音译,单个字就没有实意了!用其它读音相同的字也可以代替。盖尚是崇尚,与本义相应,一般就用尚,不用其它字。


朱家尖镇古代名称
朱家尖,这个历史悠长的古镇,曾有过多个富有诗意的名称。在古代,它曾被亲切地称为“福兴山”和“马秦山”,在唐朝时期,人们则称其为“顶岸山”,源于《唐大和上东征传》的记载。到了明代嘉靖戊午年(1558年),它被记作“乌沙悬岛”。据《筹海图编》记载,当年倭船侵扰普陀,参将张四维在此地...

云海不同路日月不同行下一句
下一句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自于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如瑞法师)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说:中国与日本,山川国土地域不同,但两国人民共戴一天,同享清风明月;后两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意思是,寄望两国佛子,共同缔结未来的美好因缘。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唐天宝元年(742)时,鉴真大师在扬州大明寺为大众僧讲解戒律,当时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法师...

唐玄宗时代桂林的社会概况
据日人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以下简称《东征传》)记载,鉴真师徒一行,自第五次东渡失败之后,漂流至海南岛,后来逶迤北归,沿途所遇当地头面人物多数姓冯,如振州别驾冯崇债、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始安郡(桂州)都督冯古璞等,按冯家在岭南的势力,他们都是冯盎的子孙或族人。冯若芳的家中有很多奴婢,“南北三日...

三年疫情的感慨诗词
三年疫情的感慨诗词如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记得这句一度刷屏的诗句吗?它出自《绣袈裟衣缘》,是唐代时日本政治家长屋王创作的一首诗。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在《唐大和上东征传》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概在一千三百年...

“人皆荒醉,但唱观音”的意思
原文应出自《唐大和上东征传》。在《一个》问题中,这是如何面对抑郁症朋友尾句。但,拼音:dàn 基本字义:1.只,仅,只是:~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2.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3.徒然:“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4.姓。但姓。句...

隋唐时期历史贡献与玄奘相似
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带走了什么?
——《大和上东征传》 这一段是鉴真问他的弟子们,谁愿意跟他去日本阿,他的弟子们全部默然不答,只有他喜爱的弟子祥彦用上文回答。 鉴真和弟子们剧照) 祥彦回答的简单翻译是:日本那么远,海上命运难测,大家都怕死,要去师傅你自己去吧。 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其实别人根本不需要你鉴真去传播,因为华夏...

在唐朝的时候哪位高僧曾去过日本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

鉴真是什么人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聘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

离石区13177018199: 和尚为什么叫和尚? -
邸缪复方: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

离石区13177018199: 取名叫尚字的为什么不叫上学的上都叫和尚的尚 -
邸缪复方: 用上学的上,这个上是动词,总是上,也就是总是攀岩着,多累呀,所以没有人用. 这个尚一般人都取的是高尚之意,意境好.当然就用的多了.

离石区13177018199: 《鉴真东渡日本》原文出自哪? -
邸缪复方: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名《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尚东征传》、《鉴真和尚传》、《东征传》、《法务赠大僧正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等等,日本奈良时代典籍,用汉语文言文体,由真...

离石区13177018199: 人皆荒醉,但唱观音是什么意思? -
邸缪复方: 原文应出自《唐大和上东征传》.在《一个》问题中,这是如何面对抑郁症朋友尾句.但,拼音:dàn 基本字义:1.只,仅,只是:~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2.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3.徒然:“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4.姓.但姓.句中可理解为:仅,只;也可理解为:徒然.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韵味,也有在滚滚红尘中,为没有信仰的信仰吟唱之意..说,人生有何意义,何必有意义..“能哀的,一定也是能乐的.”那就这样生活吧

离石区13177018199: 和尚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啊? -
邸缪复方: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

离石区13177018199: 为什么出家人都叫和尚这个名称呢?没有另外讲法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名? -
邸缪复方: “和尚”一词的由来 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 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离石区13177018199: 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下一句是什么 -
邸缪复方: 我看不到《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正本书(差不多的网站都要收费).但鉴真和尚东渡的大本营是扬州,我在“扬州大明寺”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你说的这段文字(应该说是比较权威的),上面没有第一个“遂”字:天宝元载(742),鉴真55岁...

离石区13177018199: 谁给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含义. -
邸缪复方: 第一首是杜甫给赞公和尚写的诗.赞上人,原来是京城名僧,因为参与政治被贬甘肃.第一句的锡杖并不是说杜甫用锡杖当拐杖……那是用来指代赞上人这个和尚的,也就是说他陪和尚一起……一起干什么呢,卜邻南山,卜邻是选择地点的意思,就是陪赞上人一起找到了个不动产投资地点……南山小区……后边不是有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的词句么……来回夸了半天地段和硬件条件……这诗能直接当房地产广告了都……不扯了……第二个就是很普遍的东西了,白话直说过来,凭良心来照亮事实,让仁义能永久流传下去……毕竟这文章就是来揭露阴谋者丑恶嘴脸的,先要义正言明的表达下自己光辉伟大的立场么……千古牢骚而已,都是先说自己有理别人不是……我就是这么理解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离石区13177018199: 对“和尚、道士、尼姑”的称谓分别有哪些? -
邸缪复方: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

离石区13177018199: 蜀鄙之僧在为学里主要用来表明 -
邸缪复方: 为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