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几百年来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史

作者&投稿:韶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政府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如果政府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政府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政府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政府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是泛指世界各国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芝务、技术)的交换,又可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国家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活动。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ExternalTrade),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岛国家如英、日等国或某些海岛地区如台湾等的对外贸易。2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国际贸易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国家的形成。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劳动所行的产品仅能维持当时的氏族公社成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什么剩佘产品可以用作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畜牧部落专门从事牲畜的驯养和繁殖,不仅能供养本部落,还有了部分乘佘产品,于是产生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经济实体进行的相互交换。人们把这叫作初级对外贸易。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也就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伴随着这种交换的发展和客观需要,产生了货币。这样,产品交换就逐渐地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再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和商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其发生在人类奴隶社会的末期。当这种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到奴隶社会初期已形成的国家的界限以外时,就产生了国际贸易。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引起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可缺烽的必要条件。

1. 古代的世界贸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当时,世界其它地方还比较落后,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中东就已经比较发达。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发源于中东以外,农业、城市、贸易也最早从中东开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最初的“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地区间贸易”也由此产生。当时各地区之间交换的物品主要有罗马的亚麻布、金银铜锡、玻璃,印度的香料宝石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主要的产品是丝绸,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然而,从公元2世纪末开始,世界各文明古国均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动荡。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相继灭亡,东西方的贸易也随之断断续续,时盛时衰。
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在中世纪以前,西欧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地处欧亚大陆的西端,不象中东地区那样有机会与其它民族接近,经济上也比较落后。然而,欧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们有比别的民族更强烈的扩张性与好战性。为了使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们会不惜使用武力。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多次东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军东征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不仅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将西欧融入了世界。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看到了东方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物质,以至回国后仍垂涎于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时,西欧人的扩张除了为上帝服务征服异教徒之外,寻找黄金和获取资源也成为非常强烈的动机。由于地理和资源的限制,西欧做不到自给自足,他们急迫地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产品,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以及欧亚大陆的贸易发展。
到了14世纪,整个欧洲已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贸易区,包括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以布鲁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和波罗地海贸易区,包括基辅、诺甫哥罗得、车尔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尔等城市的东欧罗斯贸易区,德意志北部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汉萨贸易区,以及不列颠贸易区。这些贸易区不仅有大量的区内交易,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很密切。
与此同时,亚洲也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区,包括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
在13-14世纪,东西方之间通过陆路和海路也进一步发展了贸易。陆上通道主要是原来的“丝绸之路”。此时正值中国元朝时期,元帝国三次西征,疆界扩至黑海南北两岸和波斯湾地区,打通了从中国直至欧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则主要从地中海,经红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从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到印度。欧洲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珠宝、蓝靛、药材、地毯,以及东南亚的香料。这些商品在欧洲人的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欧洲能向东方出口的产品却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绒和金属制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黄金与白银。
在15世纪前,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2.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如果说,15世纪前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话,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地理大发现”产生于15世纪末。在此之前,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然而,14世纪末到15世纪这段时间里,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西亚、巴尔干半岛和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了。面对这一局面,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的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设备方面。在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欧洲已能生产600至800吨的圆体帆船。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技术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已能在舰船上载有火炮,还能生产罗盘仪和象限仪,绘制航海图。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设备与技术,欧洲人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成为自然的结果。
欧洲人最早的远洋探险大约是在1431年。当时有一个名叫维尔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达了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并返回了葡萄牙。此后,通过一系列的远洋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 迦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于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在1519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随后,欧洲国家又陆续开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发现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原来各自发展的各国联系起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也由此发展起来了。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从而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所谓的商业革命表现为商业性质、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方面的巨大变化。地理大发现后,各国地理与资源上的差距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商品如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并且立即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与此同时,欧洲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去推销。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
为了适应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欧洲建立起专门在全世界从事贸易活动的新型合股公司。这种合股公司将投资与经营的职责分开,从而有利于动员大量的甚至闲散的资本从事种种商业投机。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荷兰、法国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国际贸易不再是少数商人单枪匹马的行为,而成为一个以牟利为目的的巨大产业。
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从15世纪中期开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扩张。到15世纪末,葡萄牙已占领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抢夺黄金、象牙和黑人奴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葡萄牙又占领了巴西,随后由迦马于1498年绕过好望角,占领了非洲的南端和整个东海岸。然后,葡萄牙人又东进印度、锡兰、马六甲海峡,甚至占领了中国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牙通过它的殖民统治,垄断了东方贸易。他们将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镜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鱼、乳酪等运到殖民地,然后将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黄金、象牙、钻石、丁香、樟木,印度锡兰的珠宝、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后的另一个殖民大国是西班牙。从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先后用武力占领了除巴西和圭亚那之外的整个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夺美洲现有的金银财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隶进一步开采金银。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的杀戳,造成美洲种植园劳动力短缺,于是西班牙又大量从事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劳动。
在葡萄牙占领非洲,西班牙占领美洲后,荷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也加入了殖民扩张。荷兰主要从葡萄牙人手中争夺殖民地。到16世纪中期,荷兰基本上占领了原来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西、葡两国。为了垄断殖民地贸易,荷兰成立了规模巨大的“商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依仗着政府授予的特权,从殖民地获得大量珍贵物产,然后运到欧洲以高价出售,获得暴利。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在支付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之后仍能分给股东20%到160%的红利。
继葡、西、荷之后成为殖民大国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人从16世纪末开始远征印度,贸易中的惊人利润强烈地刺激了英国政府与商人,从而也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战胜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占领了从北美、西印度群岛、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于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从事在亚洲的殖民贸易。法国还同时建立了“西印度公司”从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夺。英国从印度大量收购香料、棉织品、丝织品以及其它贵重物产和农副产品运回欧洲高价出售,同时在北美建立奴隶制种植园专门生产烟草、大米、蓝靛和棉花,为英国提供粮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隶大量来自于非洲。英国从1562年就开始贩卖奴隶。1588年,英国又成立了“皇家非洲开发者贸易公司”,专门经营大量猎捕黑人运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贸易。仅在1680年后的100年里,英国运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就超过200万。这种殖民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统计,在17世纪末,英国贸易所得利润年平均为200万英镑,其中种植园贸易60万,与非洲、远东、欧洲的贸易60万,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于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欧殖民扩张,虽然残酷,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费品。(2)从非洲输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隶。奴隶贸易不仅为欧洲人获得巨额利润用以购买美洲和亚洲的商品,也为在美洲生产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3)从美洲流向欧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和白银,生产的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4)欧洲从亚洲及东方各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茶、咖啡等。17世纪后,远东的纺织品成为欧洲大量进口的商品之一。
尽管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贸易已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但决定贸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的差异。各国主要出口本国特有的产品,进口本国不生产的东西。这段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

政治 当前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表现
为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和平,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美国进行了较量。百万大军数年征战,迫使这个世纪头号强国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书上签字。指挥了这场战争的彭德怀元帅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侵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国家的主权,中国不惜与最大的“...

平水珠茶简介
? 平水珠茶简介 ? 平水珠茶是浙江独有的传统名茶,素以形似珍珠、色泽绿润、香高味醇的特有风韵而著称于世。几百年来,外销不衰,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绿茶产品,其中尤以“天坛”、“骆驼”牌特级珠茶为佼佼者。1984年9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特级珠茶荣获金质奖。此前,...

浙江新昌特产:平水珠茶
作为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平水早在唐代就已经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近300年间,诸暨、嵊州、余姚、天台等周边县市所产珠茶,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相称,一直沿用至今。出口最初,平水珠茶曾被翻译成“Hgson”...

青花瓷出现在唐代,为什么在宋代没落了,又为什么在元代兴盛
换句话说,随着欧洲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几百年来,这条航线上各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被彻底打破,一伙欧洲强盗彻底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完全使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贸易垄断。这才出现了15世纪后期,明朝“苏青”库存用尽,不得不改用国产青料的现象。但国内青料当时的效果不好,明朝必须另想办法。16世纪的...

为什么会有汇率的存在,各国货币为什么不等值?
3、在银本位和金本位时代,任何货币都是和银或者金之间有相当固定的比值关系的,这是一个 国家发行货币的基本原则。4、现今国际贸易中各国的币值比原则上仍然是按照金作为中间值做等价交换的,但汇市有一定 的波动范围,不会完全一致。5、很多西方国家的币值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在几百年的殖民历史的过程...

当前经济危机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第二,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存在、生长的物质前提。近几百年来,生产力的社会化经历了由家庭走向企业、由单个企业内走向多个企业,由民族国家内走向全球这一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日益显示,人类必须按照生产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来对待它,社会主义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为...

GDP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经济依
其实广东自从开革开放以后就一直扮演着中国经济领头羊的角色,经济发展从来也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以借鉴参考,都是凭着一股子开创精神去拼搏奋斗,曾经的广东是以广州作为商贸中心,深圳作为加工中心来定位的,广州凭借着几百年来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知名度,成为了中国对外出口的桥头堡,外国客商纷至沓来齐聚...

为什么说新兴大国崛起是当前世界格局调整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_百度...
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8世纪中期,除了长安,亚洲另一个繁华的国际贸易大都市是
在伊斯兰教产生后,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游牧的阿拉伯人及其它穆斯林高举伊斯兰的旗帜,开疆拓土,向外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囊括了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从8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伊斯兰帝国地域辽阔,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与我国的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阿拉伯帝国:1, 8...

广河县13050738817: 论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历史、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及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 -
纪莉灵达: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1,重商主义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3,超保护贸易政策 4,贸易自由化 5,新贸易保护主义

广河县13050738817: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
纪莉灵达: 是对外贸易政策演变 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策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广河县13050738817: 高手请帮下忙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
纪莉灵达: 国际贸易史: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

广河县13050738817: 简述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及其历史演变 - 上学吧普法考试
纪莉灵达:[答案] 国际贸易政策从保护——自由——超保护——自由化——管理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除了反映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特征及不同经济体的要求外,还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双赢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广河县13050738817: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
纪莉灵达: 《国际贸易》对外经贸大出版的 学国贸的大学课本产生: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部落之间有了商品交换奴隶社会出现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18.19世纪以蒸气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惊人发展,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广河县13050738817: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纪莉灵达: 答: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两种最基本的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又根据各国贸易政策对外销生产和内销生产的保护程度,将其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

广河县13050738817: 什么是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 -
纪莉灵达: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增进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为目标,通过削减和限制关税、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创造一个世界范围内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