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军的“致远”舰寻找探摸

作者&投稿:田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寻一首对联~~合适致远装修公司的`~最好带“致远”的.......~

宁静淡泊能致远,清心寡欲自悠然

另一副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装修讲究自然,清淡,高贵

您好!
“致远”舰是英国人怀特设计的一级穹甲巡洋舰,除3门210毫米主炮外(前2后1),在左右船舷各有一座安装英国6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耳台,这种设计在当时很有特点,据说应共加装四座,因经费原因,仅在船舷中部有两座(补充:同样是怀特设计的“吉野”号则多达10座耳台)。改装的话,毕竟受致远吨位限制(排水量2300吨),很难在船舷开出大量炮门(开的话因干舷低,火炮受海浪影响严重,且内部空间狭小),但在甲板加装4-6门大口径速射炮的位置还是有的。所以方案即:增加两座耳台,四座甲板炮位,购置6门大口径速射炮,这样就可以使“致远”舰的火力提高一个等级,“靖远”同上。
唉,多了十几门速射炮,也许就能实现那天(1894年9月17日)丁汝昌大人在旗舰“定远”号上发出的感叹:“追上去!打沉它!一艘,哪怕打沉一艘也好啊!”
同样“定远”、“镇远”、“经远”、“莱远”、“济远”也能做加装大口径速射炮的改造。
当然,光加炮也不管用,还要有充足的弹药补给、优质的煤炭、轮机设备维护以及人员高水平的训练等等。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咱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吧!并谨以此缅怀中日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北洋水师英烈们,永垂不朽!
lykxr

1997年5月二日清晨6时,当一轮红日跃出大海时,大鹿岛上空响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先遣队举行了隆重的出海壮行仪式,前来送行的有东港市委书记唐贵昌、副市长程绍礼以及大鹿岛上的几百名渔民。张序三中将郑重地把“打捞致远舰先遣队队旗”授给了探摸队。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两艘探摸船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驶向了“致远”舰沉没的海域。半个小时后,探摸船行驶到大鹿岛西南海域黄石礁附近,当年的“致远”舰就沉没在附近的海域,张序三中将庄重地将一捧鲜艳的花瓣和一杯美酒向大海抛洒,表达了后人对民族英雄的不尽的哀思和深切的缅怀之情。祭奠仪式结束后,两名潜水员分别从两个方位下水,揭开了探摸和打捞“致远”舰的序幕。
“致远”舰和其他三艘舰沉没的地点是在大鹿岛附近,但是想探摸出确切位置却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大鹿岛附近海域水深流急,沉舰部位海面距海底满潮时十六七米,落潮时十二三米,夏季常刮东南风,对海上海下作业极为不利,而且最佳海上工作时间仅有4个月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根据我们国家和日本以及大鹿岛上渔民提供的四艘沉舰的资料,共有13个沉没点,要在这13个沉没点中确定出四艘沉舰的位置,需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其三,1938年至1939年,日本人曾组织人力对四艘沉舰进行过打捞和拆卸,使这些舰只遭到严重破坏,沉舰甲板以上的东西所剩无几。而且甲板以下大部分淤在泥沙中。
针对上述困难,“打捞办”从冶金部、地矿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院抽调了专业人员携带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旁测扫描声纳仪、海空核子旋进磁力仪、高分辨率浅层剖面仪、高精度寻航定位仪等设备陆续来到了大鹿岛。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探摸,这四艘沉舰的位置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作为现场总指挥、专家小组副组长的张智魁忧心如焚,一时间中耳炎发作,不时向外流脓水。而“打捞办”主任柴勇军也因劳累过度大脑毛细血管血栓,住进了医院。
从5月1日开始到6月底,近两个月的海上寻找探摸,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怎能不使人焦虑万分?茫茫大海“致远”舰你究竟在哪里?现场指挥部不得不做出决定,暂停海上作业。
“致远”舰能不能找到?是撤兵还是继续寻找?许多同志又产生了疑问。在全体队员分析总结会上,张智魁立下了铮铮誓言:“我们找不到‘致远’舰绝不收兵!”并对今后的工作做了部署。首先深入社会调查,其次向有关部门寻找一种可靠的、精度高的、分辨力强的具有穿透地层探测功能的仪器。7月1日张智魁带队离开大鹿岛,开始了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去了大连、北京、天津、杭州、丹东等地。
在庄河市黑岛镇调查时,当地渔民听说要捞甲午沉船立刻围了上来,有的说“经远”舰是在老人石附近沉的,还有的说我年轻时候常潜到船上捉蟹子,有一次还捞上来个弹壳。许多资料记载“经远”舰是在距老人石几十海里外沉没的,怎么会到庄河境内来呢?但是听到渔民们绘声绘色的叙述,让人又不得不信,于是他们在周围各村连续召开了4次渔民座谈会。
张智魁问:“为什么肯定是‘经远’舰?”
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当年被救水兵流传下来的话。”张智魁根据情况判断,“经远”舰探摸要比“致远”舰的条件成熟,决定暂时放弃“致远”舰,集中力量探摸“经远”舰。
柴勇军患病还没有痊愈,就再次进岛,同年老体弱的张智魁一起研究,决定采用土办法来确定沉舰的位置。
8月1日晨6时,在张智魁的带领下,先遣队员乘船开赴老人石西南侧650米范围搜寻,两船仅仅拖拉了4个来回,突然钢索被卡住。潜水员带着工具一个猛子扎了下去,由于水下视距不好,潜水员只能靠手摸前进。
“摸着了!”从水下传来声音。
“摸着什么?”张智魁急切地问。
“像是铁板,还参差不齐,高出海底约有半米。”
队员们高兴地喊:“是条船!”
又经过七天的连续探摸,潜水员摸出海床上沉船的舷板长度为65米,艏艉摸不到头,用钢钎插,泥里还埋有20来米的样子,符合“经远”舰82米的长度,量得燃料舱内层宽度为8.3米,加上日本人的破坏性拆解,也符合经远舰12米的宽度,整个船是东南一西北走向。资料记载这个海区还有其他两艘沉船,一艘是解放战争时期沉的“美龄”号,另外一艘是解放前当地大财主张本正的,这些已有足够的证据排除在外。更令人高兴的是,潜水员还捞上了3件钢铆构件,一个直径390毫米的水兵出人孔通道,还有燃料渣。张智魁请来北京考古专家,对捞上来的文物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沉船不是商船而是军舰,再加上当地渔民的可信传说和县志记载,现场指挥部人员确定此舰是“经远”舰无疑。
“经远”舰找到了,对几个月来忍受大风大浪和高温酷暑考验的先遣队员来说,是十分振奋人心的。然而兴奋之余,队员们又感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世人瞩目的是“致远”舰。
7月份的调查走访,现场指挥部又搜集到“致远”舰十个新疑点,在目前还没有更先进的探测仪器的情况下,张智魁决定还是采用传统的钢索拖拉搜索法,这次“经远”舰的确认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沉舰深埋确实严重,所以在新一轮的寻找中,他们不但加长了钢索,还在钢索上挂了两个铁锚,以保证绳索能够在泥中前进。
当年曾被日本人拉夫拆卸过“致远”舰的大鹿岛已经81岁的老渔民李桂斌,听说“致远”舰还没有找到,执意要出海带路,表示“我爬也要爬去”!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李桂斌指挥着小船向黄石礁海区驶去,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年代过得太久,李桂斌只能说出大概范围,却不能肯定在哪一点上。这样也足够了。两船在指定的范围内大密度地拖拉搜寻,最终找到了两个点。由于钢索是在泥下0.5米拉住的目标,潜水员手摸不到,用钢钎插像是铁的感觉,而此处恰是磁力仪只有一点磁力反应的地方,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会不会是“致远”舰呢?有人提出了疑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晚上,海军某航保处的电话突然打到了现场指挥部,航保处的同志提供了1960年、1964年海军初步测得的“致远”舰位置。张智魁急忙找海图对照,发现白天找到的疑点与海军提供的两个点非常吻合,两个点又同样相距2海里。经综合分析断定,这两个点一个是“致远”舰,一个就是“超勇”舰。由于深埋地下无法取证,难以确定哪个是“致远”舰。
张智魁说:“明年来打捞可以边挖泥,边取证确认。”
先遣队不顾疲劳连续奋战,五天后又找到“扬威”舰的沉位。
自4月30日首次出海搜寻作业,至8月29日,历时122天。除调研之外,在辽宁东港市的大鹿岛海域,仪器探测海域33.36平方公里,彩色声纳扫描22平方公里,潜水探摸31次,从26个概位中探摸辨析,最终在大鹿岛西南海域确定了沉睡海底一百多年的“致远”等四艘甲午沉舰的确切位置,其中“经远”舰还得到验证确认。
在探摸过程中,张智魁和同事们乘上小船,冒着风险,几个月来在海上漂泊作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经常整天喝不到一口水。更令人感动的是大鹿岛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村民,自始至终都予以大力支持。他们除保障后勤、提供向导外,还提供两条船供海上探摸作业,出动几十名渔民兄弟,同探摸队员患难与共,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分文不取。
四艘百年沉舰的位置确认后,一时间沉舰何时浮出水面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张智魁说:“下一步实施打捞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前期探摸花费的一百多万元都是由澄西公司垫付的。打捞需要巨额资金,公司已无力支付;其次是技术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目前打捞的初步方案已设计完毕,但由于‘致远’舰破损严重,因此具体采用什么打捞方案,必须要挖泥清淤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难度要比‘中山’舰大多了。”
8月14日,国家打捞“致远”舰办公室“打捞致远,爱我中华”流动宣传车离开北京,前往包括大连在内的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宣传募捐,募捐所得全部用于“致远”等4舰的打捞修复。
然而,募捐几千万、上亿元的钱谈何容易?曾有人估计,从打捞“致远”舰到建成“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纪念馆”约需3亿元投资。这个数字一传出,在国内曾一度引起了“该不该捞?该不该建?”的讨论。募捐的进展不是令人鼓舞,而迎面泼来的冷水却是一盆又一盆,有些话甚至很刺耳。




甲午海战致远号因何沉没?
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面对强大的日本舰队,致远号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地冲向敌舰,这种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致远号的沉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军实力的不足,无法与日本海军相抗衡。致远号的沉没对甲午海战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致远舰沉没地点
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

"致远舰的舰长是谁?请描述他是怎么指挥军舰冲锋陷阵的?
"致远舰的舰长是——邓世昌。描述:1894年9月17日午后3时10分后,一艘业已严重倾斜,浑身窜着猛烈火焰的军舰冲出了本方队列,以它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冲向了敌舰。与此同时,敌舰正拼命地向它倾泻炮火——最终,这艘军舰没有完成它最后的航程,于二十分钟后的3时30分左右抱憾沉没于大东沟冰冷的黄海...

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考古收官 子弹等文物500余件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大连庄河海域搜寻、发现并确认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后,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7...

郑世昌与致远舰,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在他的进修生涯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出色的成绩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都让邓世昌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两年舰船学习毕业以后,他便顺利的成为了“致远舰”舰长。但在1894年他以一腔碧血谱写了壮丽诗篇。1894年的大东沟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地方,邓世昌率领着众战舰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可是由于舰队的武器...

“致远舰”舱体内发现多少件文物?
针对本次发现致远舰的证据,周春水表示,此前在大连庄河海域找到北洋水师的经远舰,于是锁定黄海海域的“丹东一号”为超勇舰或致远舰,通过发掘出的一些实物证据,目前调查结果已经无限接近致远舰。考古人员接下来要对“云中白鹤”印章等重要文物展开调查,目前仍无法确定整体打捞时间。丹东港等相关部门已采取...

致远致远舰
致远舰与靖远舰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防护巡洋舰,分别于1886年和1887年下水。"致远"和"靖远"作为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它们的规格相近,如76.2米长,11.58米宽,排水量2300吨,动力系统包括2座蒸汽机和4座燃煤锅炉,可达到18节的航速。"致远"的穹甲甲板防护性强,司令塔和火炮炮盾装甲也有...

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后来撞到敌舰了吗?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舰长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结果被炮弹击中舰上鱼雷管中鱼雷,近而发生爆炸导致沉没,同舰官兵246人殉职,邓与其爱犬同沉,仅7人获救。 所以未撞到,要知道黄海海战日本可是一艘未沉。

甲午战争英勇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

致远舰还是吉野舰厉害请说出厉害的原因
1、舰龄 北洋海军的“致远”舰下水于1886年9月29日;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下水于1892年12月20日。(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中比较新的军舰,到甲午战争(1894)时,已经服役了8年,而日本海军的“吉野”舰到参战时是服役才2年的新军舰。科技是日新月异的,七年前下水的军舰当然比不上...

潼关县13716555311: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 -
重待独一:[答案] 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A是魏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