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作为“美文”的代表,究竟“美”在哪里?

作者&投稿:店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荷塘月色》:美文如何美教~

《荷塘月色》是美文,美文大家就都注意到写景的优美,于是就从写景的第四五六段开始进行“美教”,一般是抓住描写的对象荷塘、月色、四周来学习体会宁静朦胧幽雅优美的意境,然后分析原因,点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再联系后面的几段结束课文。
在我看来这样的“美教”只抓住了文章的表面。本文是一片写景名篇,写景的核心是抒情,所以,从景物描写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才是教学的关键。当然我也赞成从主要的写景段落切入,但不是简单地把描写的对象找出来,浅浅地领略一下作者写景的技巧了事。
荷塘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当然是优美的,曲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白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月色也当然是朦胧而幽雅的,流水的月光,薄薄地青雾,淡淡的云,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荷塘的四周当然也是宁静而优美的,高高低低的树,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作者不愧是写景的高手,只是看到了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我们就领略了美文。而要说,这些景物体现了作者的宁静,我以为十分地不妥,而恰恰是貌似宁静的写景之下隐藏着作者的不宁静,不宁静才是领略此段我文字的关键。我们要承认文章的文眼是不宁静,那么就该在这里找出作者抒情的核心来。
先看《荷塘月色》写景部分的几个句子:1.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2.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3.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5.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6.
这些句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转折复句,但不是语意意义上的转折,而是情感意义上的转折。事实上,我们也能发现上面所概括的景物有许多是矛盾的。例如句子1
,“脉脉的流水”体现了作者对静静的流水的喜爱与钟情,“脉脉”一词尤见作者的喜爱,但“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又觉有些遗憾,美中不足,有一种失望。这是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但之后一转,说叶子更见风致了,将审美的对象马上转移到叶子上,而且找到了叶子的美丽——“风致”。“脉脉”和“风致”是一脉相承的。转折之前是美中不足,转折之后是情感的弥补。句子2
,“满月”该是一种何等的期望,但仍然有所遗憾,“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这种期望的缺憾,在转折之后有了补偿,“小睡也别有风味”。句子3
,句子5
,句子6都一样。转折之前是一种感情,转折之后是一种感情,所以这种转折只是表达一种情感的转化。总的说来是由“不宁静”转为了“宁静”。欣赏的遗憾就是一种不宁静的表现,但马上又找到了美,不宁静就转化为宁静了。只有句子6是个例外,是由宁静转为不宁静,热闹是作者喜欢的,看到眼前的热闹场面,作者应该说是高兴的,但由物及人,想到自己眼前的心境,他马上说自己什么也没有。不过,这一句自有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如此看来,作者始终是在不宁静中寻找宁静,片刻的宁静之后,又会回到不宁静。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之中的变化,才算是抓住了要害。
这要从文章的整体来把握。
首先,不宁静是根源,寻找宁静是方式,但不宁静难以摆脱是核心。
在去往荷塘的路上,作者已经作了一番内心独白,暂时地找到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于是有了对荷塘宁静优美的景色的描写。虽然心中暂时得到了平静,但心中的不平静时时存在,如一股暗流,会不时地喷出水面,但总是被作者强行压制、转化。于是有了对荷塘描写结尾的一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但在对月色的描写中,这种情感的转化就明显多了;到对荷塘四周景物进行描写时,不宁静的内心就更加明显。从上面几个句子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
可见,作者的感情一直是在不宁静与宁静之间转化着。而正是这种情感的转化构成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对本文中几个关键句子的结构的分析就应印证了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
从内容上讲,作者写到了欣赏荷塘月色美景之前的不宁静,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荷塘月色的美景,还写到了江南采莲的故事和《西洲曲》,最后说惦念江南,回到家中。
这几部分的内容也正是作者在不平静和平静之间转化的感情的外现。因为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去寻找宁静,路上的内心独白完成了这个转化。在荷塘,总的说来,心情是平静的,虽然不平静时时存在。在欣赏美景的最后,情感转为明显的不平静,这由句子6可以印证。句子6说自己什么也没有,明显就是说现实的不平静,所以这是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转化。采莲的故事由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引出,是由现实的不平静回到内心的平静,因为采莲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场面,且以诗为证。“早已无福消受”引出接下来的《西洲曲》,《西洲曲》写的是一个女子的相思之苦,一个“弄”字露出采莲女子因相思而百无聊赖的内心。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是不平静的了。最后惦念江南和回到家中,又是现实的不平静了。由此,整篇文章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回:不平静——平静——不平静——平静——不平静。
我认为,从根本上讲,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是文人。纵观历史,文人的矛盾在文学里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内心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以为朱自清也不例外。从文章第三段的内心独白来看,自由是作者的一种生活理想,而不自由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现实,单单如是,即可解释不宁静的根源,用不着费尽心思去猜测。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淡雅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浓烈的美,是活脱脱的一个浓妆艳抹而又恰到好处的贵妇人。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二是大胆新奇的比喻,为文章的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能力。三是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为本文的语言之美锦上添花。
《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郁除了语言的优美外,更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化随着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哀愁;面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顿生。景语即情语的高度融合,显示了《荷塘月色》不朽的魅力。
《荷塘月色》之美不胜收,还在于它的结构美。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排,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从游踪的巧妙安排来看,作者从家里出发,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夏夜游;以作者的感情脉络来看,情感的思维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圆形;甚至语言表达上,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作者也极力向读者展示它的圆形之美。从悄悄地开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悄悄”、“轻轻”二词的运用,看似巧合,实则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极力打造的结构之美紧密联系,互相辉映,使文章读来文气甜畅,浑然天成。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但究竟美在哪里?历来莫衷一是,有的说美在意境,有的说美在思想,有的说美在感情,我认为它美在孤独。
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历来教学是把它看作文眼的,可没有人想过,朱先生这句话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心里”和“宁静”是不能搭配的,只有环境才能和宁静搭配。像这样的反语法的句子后面还有,如“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远山”也不可能“大意”,只有人大意,朱先生在这里用的“大意”大概是段落大意的“大意”,是指月色中远山的大致轮廓。因此,朱先生在这里用词追求的是修辞效果,心里颇不宁静,他是希望追求一片宁静的环境。他为什么颇不宁静呢?过去我们过多地关注政治环境——大革命的失败,有这一因素,政治环境对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有影响,作为阴影,它会投射到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上,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因素。1927年前后的朱自清,对政治还不是那么太关心,翻看朱自清作品精选,除了《这一天》和政治贴得很近之外,其他跟政治贴得都不是十分近。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朱自清已经不是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朱自清,也不是五四时期的朱自清,那个时候的知识青年,谁都会受到五四狂飙的裹挟,像朱自清一样,写出“你要光明,你自己去找”的诗句。1927年的朱自清,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和作家了,所以不会有过多的政治冲动。
导致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因素有很多,窃以为孩子多是主要因素。文中提到的妻子,是武仲谦,扬州城武医生的女儿,贤惠勤劳温顺,善解人意,和朱自清生了六个孩子,1929年因肺病去世。朱自清的脾气不好,因为孩子多的缘故,心情烦躁,早在春晖中学教书的时候,就因为心情不好而打骂孩子,使得邻居夏丏尊经常过来劝导他。朱自清在《给亡妇》中说:“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那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嚎啕。”武仲谦绝对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有人说朱自清颇不宁静是因为和老婆吵架,即便如此,也是朱自清因为别的事情迁怒妻子,绝对不是妻子无理取闹。
关于孩子多带来的苦恼,朱自清在《儿女》一文中讲得很具体,他说:“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他还是耽于学术与创作,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是其次子,其时留在北京的是三个孩子,有两个孩子——迈儿和转儿,被朱自清的母亲带到扬州去了。所以,“颇不宁静”有很多复杂因素,有孩子多带来的烦恼,也有骨肉分离带来的挂念,也有对父母亲人的思念等。不宁静怎么办?家里是不行的,一是热,二是妻子和孩子还没有完全进入梦乡;荡马路是不行的,虽然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但毕竟是不宁静的。于是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希望那是一片宁静所在。
作者是希望独处的。独处,说白了,就是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呆一会儿。“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独处是一个人孤独的至高心灵境界。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第二段中有一句是颇值得玩味的,“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是形容人的心情的,作者在这里却说路寂寞。路寂寞,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不会涉足的,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正好,因为这一环境正适合他的心境。德国诗人里尔克说:“你要爱你的寂寞。”对于创造者来说,寂寞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在寂寞的环境中,才能充满创造,这恰恰是朱自清这样的文人所追求的最好的心灵境界。

孤独是一种美。
孤独可以创造美的境界。我们往往陶醉于朱自清所创造的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什么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感情等,岂不知这种美好的意境正是孤独所造成的。作品中不是有这样的话吗?“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是孤独的多么美好的境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虽然与整个画面不协调,但这不和谐音恰恰是他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还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同样是他孤独心迹的自然流露。
孤独可以产生幻想,也可以产生联想,甚至思念也是在这种境况下产生的。我们以上只是把朱自清联想江南采莲的事情,当作对故乡的思念,却忽略了他还有两个孩子留在扬州。在贫困与动荡的岁月里,这种骨肉分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最为痛苦的。这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所以他尽可能地将自己沉浸在梁元帝《采莲赋》的欢乐意境中,沉浸在《西洲曲》的优美意境中,来驱散内心的孤独。
孤独创造美,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是如此。我们抓住朱自清独处的妙处,领略他内心的孤独之美,可能就随着他一起受用一番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不含标点符号) ,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 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 让人觉得诚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 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话, 自然流畅, 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 不做惊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 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 月色朦胧, 若有若无,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 共运用了“日日( 走过)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淡淡”重复了一次) , 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荷塘月色作文
荷塘月色作文3 不知不觉间,我又来到了这个荷塘,在月的笼罩下,这个荷塘美得让人窒息。我捧着一股清凉的水,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小时候,我很喜欢来这个地方,因为,一闭上眼睛就能闻到水和泥土混在一起的芬芳。夏天,这里的荷花像画了淡妆的仙子,风一吹,它们便会和风一起翩翩起舞。我经常把裙子提得高高的,一脚...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是什么?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如何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写荷花,原文连用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段落赏析(从词语锤炼及词格运用分析) 急用,拜托...
作者以他那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本段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

荷塘月色赏析和感悟与收获
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收获:《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笔优美、想象丰富,因收入中国大陆地区及香港的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但也有人质疑此文的价值。

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荷塘月色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

《荷塘月色》写尽什么?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自由的情感。文章中,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荷塘月色的静谧与美丽。在月光的映衬下,荷花与荷叶的形态、颜色以及气息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他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将...

朱自清和《荷塘月色》的资料
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

邯山区17158734792: 荷塘月色为什么是美文? -
堂京明真: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淡雅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

邯山区17158734792: 荷塘月色的三美 -
堂京明真: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我们赏析这篇文章,也主要赏析它的“三美”.《荷塘月色》的语言是美的,美得醉人心脾,摄人心魄———那是一种有别于清秀淡雅的美,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

邯山区17158734792: 《荷塘月色》的逐句赏析谁有呀? -
堂京明真: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

邯山区17158734792: 求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赏析,要独特的! -
堂京明真: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

邯山区17158734792: 求有关月色散文及其赏析 -
堂京明真: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

邯山区1715873479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的感悟 从自此情感方面的 急急!!! -
堂京明真: 《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但曾为诗人的作者在文中,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诗体小说的代表人物有孙犁先生,而能写诗般的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称得上大师级人物的也不少,却不能不提到朱自...

邯山区17158734792: 500字优秀美文摘抄 -
堂京明真: 推荐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的片段,是写景抒情美文的代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邯山区17158734792: 朱自清代表散文风格 -
堂京明真: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邯山区17158734792: 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
堂京明真: 散文名家朱自清的作品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显示生活中富于社会意义的事件出发,直抒胸襟,揭露和抨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另一类则取材于身边琐事,或写景,或叙写,借以抒发个人情怀.特别是后者,常常能够在清...

邯山区17158734792: 朱自清最美的散文是哪篇? -
堂京明真: 《荷塘月色》 既抒情又写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