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生物链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投稿:童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

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林、牧、副、渔等亚系统组成的,在每一个亚系统内又有许多子系统,要使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协调,搭配合理。如选择对环境有良好适应性的生物,注意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及均匀性等。
2、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从系统中获取农产品,过度地获取将导致系统入不抵出,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要保持系统持续的生产力,就应给系统投入大量的辅助能,以保证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3、 增加植被的覆盖面,防止农业环境污染。植被是指生物圈内绿色的植物层,它是生态系统主要生产者,扩大植被的覆盖面,积累和转化尽可能多的日光,将会提高系统生产力。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护农业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造成的能流和物流的堵塞,疏通系统的循环通道,保持持续发展。
4、 在生态系统中增环加链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地设置食物连,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浪费,且增加经济收入,防止环境污染,强化系统的功能。 5、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是农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所采用的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系统能流、物流结构与途径,以及协调系统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它着重解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协调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量比关系、功能关系和结合方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各项生产有机结合, 保证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规律

任何生态环境的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这种上限是由生物物种的自身特征及其可以利用的能量和其他资源决定的,每一生态系统对任何生物物种的压力也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这一极限就会引起系统的损伤和破坏。认识这一规律,要求人们在排放污染物时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砍伐树木、采集药材、捕鱼狩猎要注意动植物的再生能力。

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平衡图

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稳定:
1)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2)非生物环境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等)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会不断死亡和新生,但从总体上看,整个种群数量没有剧烈变化,因此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要吃大量的虫子。麻雀被消灭了,天敌没有了,虫子就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出现虫灾暴发,引起农田绝收的惨痛后果。

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 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 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 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 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 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 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 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 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 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 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 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 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 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 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 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 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物圈 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 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 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 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 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 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 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构建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三种态度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我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倡导三种态度。

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

直至今天,我们仍未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甚至采用更加强大的手段破坏着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如果说,过去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一个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难以设想,一个失衡的地球怎么能够支撑起一座庞大的文明大厦呢?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几千年来,文明人足迹所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也许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不会重演,但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必须以人类的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坚实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忻晶媒体)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保持平衡与协调 走持续发展之路

央视《焦点访谈》曾播过一期使人震撼的节目《难圆绿色梦》。片中,几十年栽树治沙的老人徐治民在内蒙古园子塔拉培育了6000亩防护林,治理了一片荒漠。然而,村民分户承包防护林后,却无限度地砍树盖房、伐林卖钱,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短短几年即被砍伐一空。无知的人们使绿洲沦为沙漠,再没有森林带来的风调雨顺。风沙漫卷,庄稼干枯,大自然留给他们的只能是离乡背井的苦痛教训。这部电视片不仅呼唤那片消失掉的防护林,更感召人们淡忘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知。

观罢此片,感慨良久。难圆的又岂止是人们的绿色梦!淡水梦、粮食梦、新鲜空气梦、好气候梦……太多的曾在大

自然寻常见到的东西,如今只存在人们怀念的旧梦之中。“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摆在人类面前,人类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历史上不乏其例。总结几千年来很多文明,常常是繁盛兴起而落得个荒凉结局,究其原因,大多因为那里的人们在发展文明时,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对资源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崩溃,最终酿成文明衰败。小的文明部落如此,人类整体生活亦然。如果上天再给人类一次机会的话,人们是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某些动物做得比人类要睿智得多。作家姜戎在《狼图腾》小说中为我们描述了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景况,一则关于狼捕食的细节着实值得人们感念:以狍子肉为美食的狼在发现一窝狍子时,它们即使没有吃饱也不会将狍子“赶尽杀绝”,总是留着几只小狍子让其存活下来。或许在狼简单的大脑里已经意识到:如果食物链不再延续下去,等待它们的将是生存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明天依然过着足实的生活,狼群努力维系着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关系。狼且如此,何况人乎!

其实,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使古人与自然形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

如今,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前,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虽然某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啸等)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不以我们意志而改变;但对于此类自然问题,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从而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

破坏力,使自己得以更好地生存。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护了整个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平 传媒大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因为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总结多年治水经验与教训得出的结论,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要求,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那么,这一结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搞清楚其理论基础,对于加深理解这一思路的内涵和指导其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包含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又存在着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怎样把握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具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承认同一,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很多方面过多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片面地强调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思想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也导致了水利建设几十年中“与水斗其乐无穷”,忽视了人与水的同一性。人类一味地与大自然斗下去的结果使矛盾转化,即由自然对人类的侵害转化为人类对自然的侵害,使人类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食其恶果。如气温升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系统的失衡,无一不是人们与大自然过度斗争的恶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因为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因此,人与自然的斗争是同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是在保证自然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兴水利、除水害。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和谐相处不等于没有斗争,因为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人与水的斗争也就没有

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从而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晶 水务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国外“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尊重自然规律 营造和谐环境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的确,人们从世纪性洪水的咆哮和干旱的肆虐,以及席卷华夏大地沙尘暴的喧嚣中,分明感悟到大自然正向人类宣战。尽管,每次自然灾害在我们面前,都被众志成城的我们所战胜。但这种胜利所昭示的只是在面临生死之交,一种同舟共济、奋力拼搏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将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一种自救。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应是冷静地反思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思忖一下,如何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要去做破坏自然环境的蠢事。他在不朽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kk相反地,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我们早已习惯以无法阻挡的霸气统治和主宰着地球,国人何以不能胜天?可是,“今天不为长江忧,明天便为中国哭。”滔滔不绝的洪水,满天飞扬的沙尘暴,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无限制索取的报复。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数极限是17亿左右,国人的人口生产离这个极限不需要20年,到那时我们无论怎样地围海造田、开山垦田,可耕种的土地和粮食增长都将被过分增长的人口所抵消。土地、森林、江河、山陵、湖泊在人口的重压下,就要发出难以承受的呻吟。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建设中遏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有识之士们的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国外“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当无情的自然灾害吞没了国人的生命、房屋、牲畜和庄稼,我们会不会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能不能深刻地反思一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每当我们利令智昏、盲目自大地奴役自然、虐待地球的时候,能不能想到我们得到的将是灭顶之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依赖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观念。人类啊,还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做天人相谐的地球之子吧!那样我们自身和我们子孙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吴学安 司法局)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就需要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

●珍惜生存环境 实现“天人合一”

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开辟了通向天堂之路,也可打开地狱之门。人类为了满足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疯狂掠夺和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快速灭绝等问题日趋严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有走向对抗和分裂的危险。

在永远逝去的20世纪最后10年里,国内发生了几件震撼国人的事情:1999年黄河断流13次,断流持续时间226天,最长一次断流河段704公里;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淮河全流域性污染;沙尘暴越演越烈,而且范围更大,来势更猛。这一切一切,无不给国人敲响了一次次警钟。

尽管人类在过去的岁月里忽视了自己的行为,许多行为与自然规律相悖,自己将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而值得庆幸的是,人们终于在大自然的警告下清醒过来,痛定思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经过认真思考,人们才意识到人类原来也可以换一种活法:

首先,提高人口质量是人类生存的关键。人口的高质量增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所以,高素质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次,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治理投资是执行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消除贫困。贫困和环境污染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贫困会使人们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贫困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障碍。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第五,公众参与。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公众作为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扮有重要的角色。

第六,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一)生态系统及其特性、组成

1.生态系统及其特性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可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中国的生态专家马世骏教授提出“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是就是生物群落;对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人类。生态系统虽然有大和小、简单和复杂之分,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受到外力的破坏,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行调节和恢复。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器的能力越强。

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4种基本成分组成。两大部分是指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4种基本成分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1)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生活的场所、物质和能量源泉,也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地方。具体包括: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等。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可统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2)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生产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的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它们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还可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消费者 消费者由动物组成,自己不能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获得能量。

分解者 亦称还原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以及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复杂的有机物质逐步分为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成为自养生物的营养物质。

以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能量与物质在不断地流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着相对平衡。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以营养为纽带,紧密地结合。一般把生态系统通过这种营养关系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草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依此类推。由于能流在通过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在营养级序列上,上一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营养级,下一营养级只能满足上一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逐渐向上,营养级的物质、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一个底部宽、上部窄的尖塔形,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可以是能量、生物量,也可以是数量。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3个重要功能。

1.能量流动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有两种形式:动能和潜能。动能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以传导和对流的形式相互传递的各种能量,包括热和辐射;潜能是蕴藏在生物有机分子键内处于静态的能量,代表着一种做功的能力和做功的可能性,太阳能正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而转化为潜能并储存在有机分子键内的。

从太阳能到植物的潜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的联系,使能量在各级消费者之间流动,就构成了能流。能流是单向性的,每经过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能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散失,食物链越长,散失的能量就必然越多。

2.物质循环

生命的维持不但需要能量,而且也依赖于各种化学元素的供应,如果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那么物质则是由地球供应的。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此为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3种主要类型:

1)水循环: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水,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2)气体型循环:包括氮、氧和碳等的循环。其特点是,储存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循环性能完善,各物质易于均摊;气体型循环与大气、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3)沉积型循环,包括磷、硫、钙等的循环。其特点是,储存库主要是岩石、沉积物、土壤等;循环过程缓慢,沉积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本身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是局部性的。

3.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包括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大致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物理信息及其传递 生态系统中以物理过程为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声音、颜色、光、电等都是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及其传递 生物以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称为信息素。如酶、生长素、性激素等。

行为信息 植物异常表现和动物异常行为传递的某种信息,统称为行为信息。如燕子在求偶时,雄燕会围绕雌燕在空中做出特殊的飞行形式。

营养信息 食物链就是一个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各种生物通过营养信息关系联系成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整体。食物链中的各级生物要求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生态金字塔规律,养活一只草食动物需要几倍于它的植物,养活一只肉食动物需要几倍数量的草食动物,前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反映出后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如在草原牧区,草原的载畜量必须根据牧草的生长量而定,超载过牧,使牲畜生长不良、草原不良化。

(三)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平衡

经过大自然的长期作用,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关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都趋向稳定,变化的幅度不大,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或变化,能量不断地流动,物质不断地循环,整个系统都处于动态之中。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并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高产低耗、能源应当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经济与社会应与环境协调发展等。

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处于生态系统金字塔的塔顶,同时,人类活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各环节,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当生态系统一级结构中某一组成成分破坏,甚至崩溃,则其上一级结构连锁反应,如加剧某些物种的消亡或某一物种的过量发展。一旦生态系统某一结构点发生崩溃、断裂,并超出其自修复能力,势必造成生态系统金字塔的崩塌,威胁处于生态金字塔顶的人类安全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食物链的特点
食物链的特点是同一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物习性和其他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的比重不同。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第一,同一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物性和其他生活习...

食物链以什么为起点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的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

分析小麦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食物链:(1)图中有___条食物链,生产者是...
(1)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小麦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2条分别是:小麦→鼠→蛇,小麦→粘虫→喜鹊.图中的小麦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粘虫、鼠、蛇、...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什么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什么和什么流动的渠道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定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渠道,它是指生物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形成的链式关系。特点:食物链具有层级性,能量在每一级传递过程中都会被消耗和损失,因此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的效率就越低。2、食物网:定义: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作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2、举例: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

食物链有哪些部分组成?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池塘中的藻类、水蚤、鱼便与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关系链条,其中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起点,消费者则处于食物链的终点。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网络,其中每个生物都可能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对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什么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与食物网。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叫作营养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食物链。1、牧食食物链或捕食食物链:以活的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开始的食物链。例如,小麦一蚜...

生态系统中的什么和什么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描述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在食物链中,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获取能量和物质,而能量和物质则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是这样的:生产者(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

武宁县13448653273: 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生态平衡的? -
满洁复方: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质量、分布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以下是生态系统如...

武宁县13448653273: 生态平衡的概念? -
满洁复方: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武宁县13448653273: 食物链、生态平衡是什么意思?急! -
满洁复方:[答案]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构成的食物上的联系,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链式最常见的食物链,可进一步构成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如在一条河流中生活...

武宁县13448653273: 生态平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何重要意义?要急死人了的拉 挖嘎嘎 -
满洁复方:[答案]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只有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2)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

武宁县13448653273: 什么是生态平衡和生物链? -
满洁复方: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http://baike.baidu.com/view/30800.htm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

武宁县13448653273: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
满洁复方: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

武宁县1344865327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和______. -
满洁复方:[答案]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

武宁县13448653273: 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我们应如何去做? -
满洁复方: 维持生态平衡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护相对稳定.应该多种树,不用化学物质及材料,少用塑料袋,合理运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动物等等.

武宁县13448653273: 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对我们人类及其它生物有什么重要意义?
满洁复方: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

武宁县1344865327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
满洁复方: 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