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对不对?

作者&投稿:宥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对不对?~

对。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刘禹锡写的诗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不是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

对。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这件事情是对的。《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是对的。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坐船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意思是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扩展资料:

《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

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

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

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不是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这种说法是对的。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扩展资料:

《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屈原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

端午节最先是为了纪年屈原吗,我记得小时候好像在电视上听说过最开始是...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真的吗?
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 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标配。端午节吃粽子,依然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死后...

端午节是
粽子的出现是与端午节的由来和纪念屈原密切相关的。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

端午节由来、传说、习俗,及各地区过端午的方式。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

求 对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求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快快快! 包括来历、习俗、传说啥的. 谢了哈O...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在...

念奴娇到底是西汉人还是唐朝人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

端午节由来、传说、习俗,及各地区过端午的方式。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是作者在荡舟洞庭湖上创作的对不对? -
庾波马洛: 对.《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诗意是什么
庾波马洛: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是首什么诗 -
庾波马洛: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的作者是什么代诗人谁? -
庾波马洛: 《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 原诗如下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
庾波马洛: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的美景.全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这首诗是什么代诗人什么写的 -
庾波马洛: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作者是谁 -
庾波马洛: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庾波马洛: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 的作者是谁? -
庾波马洛:[答案]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的美景.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2.和:...

厦门市15882827570: 望洞庭的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急 -
庾波马洛:[答案]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1]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相和:相互映衬.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