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和《蒹葭》俩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作者&投稿:昌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别云间》和《蒹葭》俩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编辑本段]注释: 【羁ji(一声)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 【毅魄】坚毅的魂魄。 [编辑本段]译文: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做了俘虏。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别云间 夏完淳 (明)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 河山 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特别注意】“无限 河山 泪”,非“无限 山河 泪”,两种版本都有,但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河山”,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是“山河”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编辑本段]注释: 【羁ji(一声)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 【毅魄】坚毅的魂魄。 [编辑本段]译文: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做了俘虏。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作者:碧海青天 2007-02-14 20:03:50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甲申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清兵大举南下,江南人民奋起抵抗,许多知识分子奋起投入。江南抗清斗争之激烈,为史所罕见。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学者兼诗人,曾和陈子龙一道组织入社,一起组织、参加抗清斗争。完淳生而早慧,天赋很高。据说他七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就留心国事,“低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明之后,“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十四岁随父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壮烈殉国。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芦苇,又名荻。 〔苍苍〕苍翠茂盛的样子。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 〔一方〕一边,指河的对岸。 〔溯洄(sùhuí)〕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 〔从〕追寻。 〔之〕指伊人。 〔阻〕险阻。 〔溯游〕顺着河流的道路往下游走。 〔宛〕好象。 〔水中央〕河水正中之处。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晒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 〔跻〕登高、向上攀登。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sh?〕水中的沙滩。 【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全景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怅和难言之情。因诗人明明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而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毛诗传笺通释》)由此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复失而又不能忘怀的爱情的难言隐衷。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一连三章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态的描写上,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如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令人心动神摇。这首诗确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妙品!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芦苇,又名荻。 〔苍苍〕苍翠茂盛的样子。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 〔一方〕一边,指河的对岸。 〔溯洄(sùhuí)〕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 〔从〕追寻。 〔之〕指伊人。 〔阻〕险阻。 〔溯游〕顺着河流的道路往下游走。 〔宛〕好象。 〔水中央〕河水正中之处。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晒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 〔跻〕登高、向上攀登。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sh?〕水中的沙滩。 【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人恋歌。全景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炉,描摹传神。在一个深秋凄清的早晨,水边墨绿的芦苇沾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诗人踏着浓霜而来,伫立河边,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怅不已!一忽儿逆水而上,但因道险路长,不易找到;一忽儿顺水而下,却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洁、美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透露着一种企慕、惆怅和难言之情。因诗人明明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而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毛诗传笺通释》)由此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复失而又不能忘怀的爱情的难言隐衷。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一连三章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态的描写上,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如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令人心动神摇。这首诗确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妙品!


帮忙总结苏教版语文七上七下八上八下九上九下所有古诗词 (要背默的...
八年级下册:7首 P6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 李白)《渔家傲》(范仲淹)《天净沙 秋思》(元 马致远)P20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无题(其一)》(唐 李商隐)P249《夜雨寄北》(李商隐)《论诗》(清 赵翼)九年级上册:6首 P99《关雎》《蒹葭》P207《相见欢》...

关于无言之美的诗句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

诗词各3句~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

九年级语文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人教版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古诗词。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世家 出师表 隆中对(一些)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

描写秋天的古诗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初中语文课文文言文
十二、夏完淳的《别云间》: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曹刿论战》 六、《关雎》: 七、《蒹葭》: 2. 求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

无言之美的诗句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

描写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风·雪·云·草·树·亲情的诗...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

小学必背古诗70首的分类
(陶渊明《田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

古诗50首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嘉善县13029908239: 古诗别云间的内容 -
姜磊冠心: 作者:夏完淳 作品:别云间 内容: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嘉善县13029908239: 《蒹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姜磊冠心: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嘉善县13029908239: 诗经《蒹葭》的只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
姜磊冠心: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

嘉善县13029908239: 《别云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姜磊冠心: 《别云间》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嘉善县13029908239: 用一句话概括出蒹葭诗歌的主要内容 -
姜磊冠心: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 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嘉善县13029908239: 《蒹葭》的内容 -
姜磊冠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嘉善县13029908239: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蒹葭》的主要内容 -
姜磊冠心: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嘉善县13029908239: 夏完淳的别云间 -
姜磊冠心: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

嘉善县13029908239: 蒹葭 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艺术描写是的特点. 急急急 -
姜磊冠心: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0353564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

嘉善县13029908239: 蒹葭是一首典型的什么内容的诗? -
姜磊冠心: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