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民族节日

作者&投稿:表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在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不如西方节日受欢迎~

崇洋心理,比如情人节与七夕乞巧,都是表达男女之爱的节日,但人们更偏爱前者,对商家可以卖昂贵的玫瑰花与巧克力,买者也似乎浪漫了许多。七夕就传统了些,古老的意义是让天上的仙女教地下的姑娘们针线活,更能得到自己男人的欢心。还有过新年与过圣诞,中国新年有鞭炮,鱼肉,压岁钱,春联等等;圣诞有祈祷,灯火,礼物,圣歌等,也许是另一种文化的作用吧,喜欢别样的文明。但很多外国人还喜欢中国的新年呢?高兴就好了。

  不是少数民族的, 是汉族的。


  “闹元宵”

  一 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夜又称“元夜”、“元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天晚上,皓月高悬,人们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的、香甜可口的元宵,走出户外,将华夏民族的“狂欢节”推向最后的高潮。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社火、迎月、踏桥……绚丽的灯火映照着淡蓝色的寒雪,回响着一年里难得的轻松笑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它的神话传说一样,往往众说纷纭,起源问题很难寻根究底,而元宵节却是发展脉络难得清晰的一个。

  西汉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于是汉文帝就将这天命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袭了楚文化的汉代,将太一神视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这个节日的隆重气氛。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就已经被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东汉明帝时,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士庶一律挂灯——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上元、中元、下元,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为庆贺“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节俗也逐渐固定下来。

  二,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失去了礼仪风范,多了几分世俗的笑闹,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这些神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赐福。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的酒酿圆子。宋朱淑真的《圆子》诗,味道口感跃然纸上:“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关于元宵有一个故事:明崇祯帝传口谕买元宵,尚膳监管事的随即进呈一椀,崇祯问多少钱,回答说:“一贯钱。”崇祯做太子时就喜欢微访市井,对市价清楚得很,但他脾气倒温和,只笑着说:“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还是准许管事支领一贯钱,尚膳监管事为此惴惴不安了数日。

  今天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或汤煮,或油炸,烹法很多。不管是叫“圆子”“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2006-1-1 17:37 回复

  溪山琴况
  287位粉丝
  12楼


  3. 闹花灯。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

  元宵张灯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沿。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阑灯”。又十四、十五、十六日分别为神灯、人灯、鬼灯。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皇家与民同庆的节日。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敕造的巨型灯楼,广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的种类纷繁众多,古书上提到的就让人目不暇接。人物类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等;花草一类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禽虫类则有鹿、鹤、鱼、虾、走马……

  花市灯如昼,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笔墨。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唐诗人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猜灯谜”是元宵节闹花灯衍生出来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开始时是大概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贴于五光十色的彩灯上。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也琳琅纷纭,大家不妨雅俗共赏吧:

  其一,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其二,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姊妹,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宫女们,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4. 走百病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明 周用《走百病行》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

  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清朝。清顾禄《清嘉录 正月 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5 祭蚕神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蚕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口念祭词将粥供与蚕神。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元宵即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2006-1-1 17:37 回复

  溪山琴况
  287位粉丝
  13楼


  6 迎紫姑

  民间在元夕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反映了民间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朴素情感。

  三,元宵节中的女性情愫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朱淑真《生查子》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延续了热闹喜庆,不过却多了一种别样的情怀。除夕夜的爆竹元宵节的灯——爆竹的喜庆是带有几分阳刚味,而灯烛的喜庆就带有浓浓的女性情愫了。那阑珊的灯火、如流的街市、灯与花、酒与诗……古往今来沉淀了不知多少欲说还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淡淡哀愁。

  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这天闺秀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不谙情事的姑娘们,元宵灯会带给她们的,有的只是一段埋没心底的美好记忆,有的却是刻骨一生的难解情缘,甚至,更有那衣带渐宽、斯人憔悴的故事……那灯火阑珊的街头市角,不知演绎了多少赚人眼泪的人生剧幕。《荔镜记》里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与夫君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两心相许……还有辛弃疾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元夕的缤纷灯火、嘈杂喧嚷突然消弭,天地间唯有那人在回眸浅笑,似已静静等待千载;朱淑真那《生查子》的哀愁,将近千年依然驱之不散:“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和春节喜庆的红色相比,元宵节在宋代其实是偏雪白的色彩——这和我们平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点出入。其实,古人并非我们臆想的那样,凡是喜庆一并大红到底。宋代节物尚白色——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说:“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雪柳、灯球、闹蛾等是宋代以来元宵节女子所戴的应景首饰,多以白绫或白绢做成,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俗延续到宋以后。宋代李邴的《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蛾儿、雪柳、菩提叶。”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玉梅和雪柳都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玉梅被作为梅花之状;雪柳则呈柳树之形,插在髻中以为装饰;“夜蛾”、“蛾儿”即是“闹蛾”,亦作“闹鹅”,蛾儿的形制稍微复杂一些。通常用竹篾、绫绢等制成花朵;另用硬纸剪制成蝴蝶、飞蛾之形,将其粘于细竹篾上,并附缀在花朵周围,使用时按插在发髻之上,微风袭来,举足行步时震动着花朵,牵动了竹蔑,花旁的蝶蛾微微颤动,就像围着花朵飞舞。和玉梅、雪柳等相比,这种饰物具有动感。

  四, 上元节复兴的实践构想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夕夜与除夕夜最大的不同,就是民间对公共节日欢会的参与性。除夕的主题是团圆,是要呆在家里的。而上元夜华夏人民则选择了举家外出、满城欢会。元夕之夜,是人们追求欢乐和浪漫的日子,五彩的霓裳、绚烂的灯火、白雪映月、欢歌笑语,元夕是要“闹”的,这是华夏民族心情释放地最充分的一个节日。上元时节,虽已过立春,但多数地方仍然非常寒冷,然而,越是冷的时候,人们越是能感受到欢乐带来的温度。


  2006-1-1 17:37 回复

  溪山琴况
  287位粉丝
  14楼


  但是有趣的是,“闹”与“静”却在元夕发生了奇妙的碰撞与融合。元夕的喧闹往往更能带给人们心灵的宁静感与和谐感,生命是美丽而骄傲的,是深情的,上元之夜,举家逛游灯市,团圆的温馨感在家庭之间相互感染着,别家的欢乐衬托着自家的团圆,人们要的就是这种盛大聚会中情感相互传递所带来的温馨感受。而对于心思细密的女子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来说,欢闹的元夕夜沉淀在她们心中的,更是一种充满憧憬的浪漫情愫。

  元宵之闹,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命欢乐的诉说。然而元夜也并不全是喧闹的色彩。正月十五正是满月挂上树梢的美丽夜晚,明月对人间丝般的牵联,又扯动着人们心中柔美清幽的动人情怀。元夕的色彩,火红但不辛辣、温暖而不刺激,灯笼真的是华夏民族一种绝世的创造,没有比元夕和中秋的灯笼更能准确表达华夏人民微妙美丽的文化心境的了。历史中的岁时节日图景已经淡去,但在查阅古文时的一大发现却足以令我们感到难以言说的美妙。如前所说,宋时元夕女子衣色尚白,那是和月亮一样清幽美丽的色彩,灯市如海、月下白衣、清雅美人,也难怪稼轩“众里寻她千百度”,大词人为美丽的元夕姑娘呆呆地站着,一站就是千年。

  上元复兴,其实有着很好的基础,上元节的许多风俗,因为太美丽了,所以被人们顽强地传承到了今天。上元的传承,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安排。二是民间过节的心境。对于前者,需要公共机关为民间妥善安排,极力营造节日的繁荣和气氛,将绚烂的灯会铺满都市和乡村,把灯会更好地装扮起来,把各种热闹好玩的“百戏”为民众组织起来。而后者更为关键,它需要民间真正理解上元欢会的意义,需要准备好美丽的心境,去发现、营造、感受上元节欢乐、温馨、闹中有静的美妙节日氛围。

  上元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而今人们普遍感到没意思,其实就是这种特色的丧失,因此,找回上元节的节日感受,也需在“特别”之上下一番功夫。政府对上元节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主要谈一谈民间的方面:

  这个节日的节俗特色应该突出两个字:“灯”和“月”

  1.祈福祭祖。

  宜备香案、鲜花、果品,元宵,于上元之夜月上树梢之时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礼,纪念祖先及逝去的亲人。

  2.包元宵、食汤圆,全家享用上元夜宴。

  千万不要购买元宵成品,而宜全家一起动手,包元宵、煮汤圆,依据各地不同的食俗,准备上元夜宴,合家团圆享用。

  3 举家着汉服礼服,宴后提灯笼外出观赏灯会。女孩子可以特别佩上应景饰品装饰。

  像古时候那样盛大的灯会毕竟不常见了,电灯普及后,灯笼成了稀罕,于是也发展成为一种别致的节物。我们小时候的元宵节总是伴随着灯笼。一根小木棒挑着,朦胧的红光随孩子的脚步在雪地上摇曳。灯笼要舅舅送,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风:“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的童谣也在黑暗中响起,稚嫩的童音在灯火点点的黑夜里清晰而甜暖。

  服饰建议本章第五部分将专门阐述。

  4 年轻的姐妹们举行“走桥”仪式。

  除去传统“走百病”中的迷信成分,其实这种仪式并不是没有价值。它表现了人们渴望拥有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建议元夕夜,女孩子们穿上美丽的白色汉装,各打一盏灯笼,牵手在街道、小桥上走过,为自己、亲人和爱人做祈福。相信那将是上元夜一幅美丽的风景。

  5 登高迎月。

  这一仪式,文献记载不详,似汉民族古时有之但后来逐渐流失,今天,与汉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朝鲜族等在上元节仍有此风俗。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欢乐又不失优美的适宜男女老幼参与的元夕活动。建议元夕夜,男女老幼皆穿汉服礼服,人人手提灯笼,结伴登高至山顶,迎月出,赏明月。

  · 彝族都阳节

  · 藏族赏花节

  · 藏族俄喜节

  · 白族: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

  · 壮族: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

  · 藏族谢水节

  · 藏族采花节

  · 藏族看花节

  · 藏族赛马会

  · 土家族族年

  · 土家族打春节

  · 羌族颔歌节

  · 苗族赶苗场

  · 苗族赠带节

  · 苗族羊马节、赶秋节

  ·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 蒙古族:白节、那达慕、马奶节

  · 满族:灯节、添仓节、锁龙

  · 布依族:查白歌节、大年辰

  · 僳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

  时节习俗与民族节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正月:立春 雨水]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与东北其他地区以及中原各地一样,锦州人也习惯地称立春为"打春"。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立春时节的农谚和俗语,如"春打六九头","打春阳气转","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个冷天气","春捂秋冻"等等。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要吃萝卜,俗称啃春,要吃卷裹豆芽的春饼,还要用缠上各色花纸的笤帚轻轻地抽打孩子,谓之去晦气。据民国二十年《义县志》记载,立春打春牛时,"邑在后,约正在前,各执纸鞭鞭牛。唱曰:'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年春"。

  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打春牛"的习俗就已不复存在了。但人们仍把立春叫做"打春"。因为"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打春正是催春的时节。这个时节的民俗,一是上元日。即正月十五祭火神--闹花灯、祭农神、扭秧歌的元宵节;二是正月二十五祭天神、谷神仪式--填仓的天仓节等等。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称圆宵。又因为在元宵节前后张灯三夜,所以又称元宵节为灯节。

  据民国九年《锦县志》记载"上元"为"灯节"。"通街张灯节彩,备极辉煌,龙灯、秧歌、杂戏毕全。鼓吹之声不绝于耳,自十四夜起至十六夜止,观光者途为之塞。"灯节期间文士还要悬灯制谜,以角巧思,谓之"灯谜"。元宵节期间的节日食品是元宵。元宵是以糯米粉裹糖丸、枣泥丸、豆沙丸等,油煎或蒸或煮食之,也叫汤圆,也是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

  正月十五前后,满族群众的传统民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节目是:"拜太平鼓"和"抓子儿"。太平鼓在古代叫腊鼓,拜太平鼓的仪式,源于萨满教的太阳神崇拜。辽西地区的太平鼓以铁丝为框,呈八角形。直径约0.7--1米,用皮纸重叠糊紧,饰以彩画,下有手柄贯穿十几个铁环,击打振动时发出哗哗的响声。拜太平鼓者游行街市,也是节日期间的一个街景。"抓子儿"是闺中游戏。"子儿"是把羊或猪的蹄骨染成杂色,青年女子们用以或掷、或拾、或承,谓之"抓"。游戏的地点一般在室内炕上。

  正月二十五的"填仓日"辽西地区也叫"天仓日"。

  满族人家"填仓",还有把煮熟的粘高粱米饭放在粮仓里的习俗,还把秫秸杆扎的小马、小锄头插饭盆里,表示辛勤劳作以求和丰衣足食的心愿。

  正月回娘家的媳妇,必须要在正月二十三赶回婆家来,为夫家"填仓"。

  [二月:惊蛰 春分]

  《北镇县志》中记载:"初二日龙抬头"、"各家由庭院中撒灰,道经大门至井沿,俗称'引龙'"、"是日多食春饼或煎饼",谓之"熏虫"。

  锦州地区的"二月二"在乡间更多的是被称为"猪头节"。这一天要贴"猪头花"样式的剪纸,吃猪头肉,民间称之为"扒猪头"。

  二月十九的"观音诞辰"庙会是春分时节最大的民间集会,也是旧时锦州城乡一年中最大型的庙会之一。

  观音是印度佛教所信奉的菩萨,译名为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名讳,遂改为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有以完成的自己的修行为理想的"小乘佛教"和以普渡众生为任务的"大乘佛教"之分。观音正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萨之一。在辽西形成的白衣观音崇拜习俗,在历史上又与辽代统治者把白衣观音奉为家神有关。史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中外香火,由此而盛。民间及军士私奉者,不备记出。"锦州的医巫闾山是辽代君主陵寝之地,又是萧太后的世袭领地,辽代统治者在锦州和医巫闾山大修佛寺、观音庙堂,就更加带动了百姓们对观音的崇信。在锦州地区还有诸多的观音洞、观音寺,如医巫闾山青岩寺的观音,俗称"歪脖老母",二月十九的观音诞辰庙会香火也是极盛,从明清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是辽西地区,甚至东北地区最大的观音庙会之一。

  [三月:清明 谷雨]清明时节的第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取禁烟之意。寒食节禁烟的习俗最早来自上古先民为保护火种,每年春季清除旧火,燃换新火的仪式。在锦州地区同样也流传着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出的作官,而介子推宁可烧死山中也拒不出山的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扫祖坟的日子。从清代开始,当政者肯定并提倡鼓励民间清明节在祖先坟茔地种植树木的习俗,到民国时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用植树节代替了清明节。1979年国家把3月12日正式定为植树节。

  另外,在古代的清明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三月三上已日"的古人修禊之期。这天人们都要到野外去踏春游玩。这实际上是古人春季继正月十五、二月二之后的第三个狂欢节。过了三月三就要进入繁忙的春耕劳动了。

  [四月:立夏 小满]

  农谚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这是根据锦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来的农事活动经验。

  药王庙会是民间的药王节,旧时的药王节是中国神仙文化与中医文化在民间杂合的产物。锦州地区把伏羲、神农、轩辕作为主神,两旁排列扁鹊、孙思邈、王叔和等神医牌位的三皇庙作米药王庙者为多。庙会期间有很多古代巫术遗存的封建迷信活动。诸如用纸扎下个替代病人的纸人,拿到药王庙会上去烧掉,谓之"烧替身";让许过愿的小孩到庙上跳过一条板凳,然后逃出庙去象征逃脱了小鬼的追索,谓之"跳墙";把成串的咸菜疙瘩挂在一个象征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五月:芒种 夏至]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这天投江之后,人们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祀他,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可是在锦州地区,在端午节吃粽子、粘糕的习俗却意味着"阴阳包裹未散之家"的祝愿。

  端午节这天日出之前,人们纷纷到河边和井台上用凉水洗脸,以除晦气,然后成群结队上山采集艾蒿。因为艾蒿有除虫去污的作用,所以人们把艾蒿插在门上以避瘟神。妇女们还把装有艾蒿的荷包挂在孩童的身上、插在自己的发髻之上。为之拒绝瘟神的降临,人们还在户牖插上避邪的桃枝和纸叠的小药葫芦,也叫纸印。相传吕洞宾曾秘示世人,端午用葫芦蓄药可蠲五毒。这一天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还要系上五彩线绳,俗称"系续命绳",它的功能也是拔除病毒。到中午人们就将这些佩戴之物弃之路旁。滚鸡蛋也是端午节重要的节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

  这些端午节的习俗,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民间流传。近代,在锦州的天桥海口处,还有一个蒙古族的端午节习俗奇观。从五月初五到五月十一,有很多来自承德、通辽等地的蒙古族古族牧民在海水中沐浴祈祷,有时竟达四五千人。祈祷后他们用瓶子盛满海水带回家去,撒在亲邻们的身上,让他们也得到大海赐予的幸福、吉祥。

  民产流传的"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谚语是人们对于天时与农时规律的总结。人们在五月十二到五月十三这两天祭祀关公。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五月十三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这一天关公要磨刀,磨刀水便是天上的雨水,所谓天上一滴水,地下一场雨。如果到这两天还不下雨,人们便要放弃关公庙的祭祀,而转向对龙王求雨。

  [六月:小暑 大暑]

  这一天人们要杀鸭宰鹅,叫做"吃虫王日"。

  大暑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最热的时节。锦州人在"五毒日"却要"少长郊游,聚饮高歌。亦携酒游观音洞,曰耍青"。

  大暑将过之时的六月廿三日,俗谓马王生日。这一天要宰猪祭祀,希望能够免除牲畜的疠疫。祭马神表明东北各族农业经济对马的依赖性很大。锦州地区历史上是皇家的马场和边贸和马市所在,大大小小的马王庙遍及城乡。所以各县县志都有马王日的记载,并称"此祭极为重要"。

  [七月:立秋 处暑]

  立秋民间讲究"吃秋饱"、"抢秋膘"。这一天人们多吃饼、饺子等面食;忌讳吃黄瓜等形式细长、水气大的蔬菜食品。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到了末伏早晚有了清凉的感觉。这时,一个饶有浪漫情调的民间节日又到来了,那就是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留下过美好记忆的"七夕"乞巧节。

  "是夕,小儿及女穿针引线,希邀织女赐巧。"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是一年中的第二个鬼节。

  中元节与清明节一样,是祭祖为主题的节日:"买素食、祭米饭、享先以告秋成。"也称盂兰盆节,带上了佛教文化影响的色彩。

  锦州地区中元节习俗流传很早。在辽金时,契丹人和女真人受汉族人的影响很重视中元节的祭祀,清初至民国期间,沟帮子地区祭祀先祖、超度亡灵放河灯的盂兰盆会已是关外很有名的中元节庙会了。锦州天后宫的盂兰盆会后,人们要到凌河放灯。

  [八月:白露 秋分]

  八月十五中秋节习俗传之古远。

  锦州地区的风俗,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要吃团圆饭。民间有一句节令,叫"宁留一秋,不留过中秋"。

  中秋之夜,家家在院子中间放上一张八仙桌,上摆供月的月饼、切成牙瓣的西瓜。各色水果的毛豆、瓜籽等。

  毛豆和瓜籽是专供月中玉兔的,因为《嫦娥》、《玉兔捣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月亮神话。"兔儿爷"泥塑玩具常常是爷爷买给孙子的中秋节礼物。这是从华北一带来到辽西的移民带来的供兔儿爷、拜兔儿爷的习俗。

  中秋节最有特色的食品是月饼。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花好月圆,人寿年丰"是农民最大的愿望。

  [九月:寒露 霜降]

  寒露时节的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民间又称"双阳节"。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告诉我们,到了唐朝,中原地区"九九登高"、"遍插茱萸"已相沿成俗了。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倡导下,重阳节已成为了"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的老人节了。

  [十月:立冬 小雪]

  立冬这一天,家家要扫墓,焚化冥楮,俗谓"送寒衣"。在民间流传的孟姜女为丈夫范喜良送寒衣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就是从这一习俗衍化而来的。

  [冬月:大雪 冬至]

  广宁(今北宁市)的马市是东北最大、开设最早的马市之一。据《明史·兵志·马政》记载,自明永乐年间,东北始于开原、广宁等处设马市。当时明王朝规定,东北马市以米、布、绢易马。与二十四节气相似,民间也流传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腊月:小寒 大寒]

  腊月初八之祭要祭祖神,还要祭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并称为五祀。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释迦牟尼在腊八这天吃牧女向他献的乳糜粥,于菩提树下禅定成佛的故事广泛流传,佛寺每逢这天都要诵经,并以粥糜(精选的糯米、小豆、干果及白糖、红糖合制而成)供佛,俗称佛粥,也叫"腊八粥"。汉唐以后,民间也有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锦州人也有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说,吃腊八粥是为了粘住下巴。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今。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首俗是祭灶。祭灶原是祭火神。

  锦州地区关于灶王爷的故事是被当作笑话流传的。说灶王节每天端坐在灶前,记录着全家的善恶表现,到每年腊月二十三就要派他来到人间的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因为他上天打报告的内容又直接关系到玉皇大帝对这一家命运的安排,人们就索性用麦芽熬制的饴糖在他上天这一天粘上他的嘴,让他好话坏话全烂在肚里。于是腊月二十三傍晚掌灯时分,在灶王爷前烧上三柱香,全家老少再向灶王爷磕三个头,然后揭下抹上饴糖的灶王爷夫妇画像,连同给他用秫秸棍做的坐骑一起投进灶坑烧掉,剩下的饴糖,大家分享。

  祭灶之后,锦州山区不有"竖长竿于院内者,竿头荫以松枝,或设风旗,入夜燃灯,高悬杆杪,名曰'天灯'。自是日起,至明年二月二日始撤"(《义县志》民国二十年版)。很显然,这是闾山人保留的满汉和北方民族祭火神习俗的遗风。

  从小年到除夕,大致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

  二十三,灶升天。

  二十四,写大写(对联)。

  二十五,扫房土(打扫卫生)。

  二十六,煮年肉(把猪肉切成肉块煮熟,过年烩酸菜吃),

  二十七,杀公鸡(因鸡音吉,故叫吃喜日)。

  二十八,蒸供花(祭祀用的面食)。

  二十九,糊香斗(供祭祀天地用器)。

  三十晚上守一宿,

  在除夕之夜最重要的事是祭祖和迎财神。祖居锦州的人多供先远三代宗亲。为了防止恶神、游鬼闯入,家家要燃放爆竹、点亮天灯、地上铺满麻杆、门上上了大栓。全家守岁到天明。

  初一时,家家门户大开,门上是写满吉言的对联。人们开始互相拜年。在初五之前妇女不动针线,家家不煮生米,只吃年前蒸煮的面食。秧歌队各村表演,人们尽情欢乐,共渡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春节。

彝族:火把节,农历6月24.是另一个奥运圣火发源地的传说

还真详细


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2、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3、拉鼓节:是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为希牛,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

各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一、汉族的节日 1. 春节:这是汉族最盛大的节日,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等为一体。2. 中秋节:以月圆兆人团圆,赏月、吃月饼是其主要习俗。3.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二、藏族的主要节日 1. 藏历新年:藏族人会穿上新的藏袍,向亲朋好友献上哈达,表示祝福。2. 沐...

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1. 春节: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通过各种庆祝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2. 清明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以纪念逝去的亲人。3. 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传统的民族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详细解释如下:1. 春节:这是中国传统上最为重要和盛大的节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企盼丰收和祈求幸福的愿景。2...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列举
1、阿昌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撒神农历七月初一、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2、白族: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保安族、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 彝族的“火把节”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庆祝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彝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聚集一堂,白天举行饮酒庆典,并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活动。夜晚,人们会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进行游行,田间与山林间火把穿梭,营造出十分壮观的景象。2. 瑶族的“达努节”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三月三歌会、锡伯族抹黑节、女儿节。1、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

各民族的习俗节日有哪些
民族节日习俗1、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集会名为“会街”,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最初,“会街”是一个宗教集会。他们的主要宗教节日包括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此外,他们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中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节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正式认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以下是一些中国各民族的重要节日: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2. 藏族: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历新年,又称洞巴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五之间举行...

55个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1. 壮族节日: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2. 仡佬族节日:祭山、吃新、过年。3. 彝族节日:彝族年、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盘王(即盘瓠王)节、达努节、耍歌堂节(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4. 锡伯族节日:抹黑节和西迁节。5. 乌孜...

治多县15611784266: 少数民族都有什么特殊的节日啊 -
纳景盐酸:[答案] 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

治多县15611784266: 独特的少数民族节日风俗有什么独特!要清楚! -
纳景盐酸:[答案]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 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

治多县15611784266: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想办法了解一下.并写下来.民族 | 节日 | 主要活动 || | || | || | || | |民族 | 节日 | 主要活动 | | ||... -
纳景盐酸:[答案] 彝族 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 二月初八 大姚、双江 采集...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

治多县15611784266: 两个以上少数民族的节日 -
纳景盐酸:[答案] 泼水节藏族:酥油灯花会,正月十五日,旺果节,七、八月间举行,一至三、四天. 彝族:火把节,云南于农历六月二十四...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

治多县15611784266: 写出 五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纳景盐酸:[答案]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

治多县15611784266: 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
纳景盐酸:[答案]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7、8月) 马奶节(农历8月底) 祖鲁节(农历10月25日)朝鲜族:燃灯节(农历4月初8)达斡尔族:抹灰节(农历正月16日) 酒泉会(农历5月初5) 千灯节(农历10月25日)鄂伦春族:祭北斗星(农历...

治多县15611784266: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
纳景盐酸: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治多县15611784266: 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选一个请简要的介绍一下要干什么(20字) -
纳景盐酸:[答案] 三朵节(纳西族) 男女老少游春赏花,小伙子赛马,姑娘起舞.

治多县15611784266: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纳景盐酸: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简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满族的“颁金节”,德昂族的“花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民族风俗习惯的...

治多县15611784266: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传统节日,至少写出3种! -
纳景盐酸:[答案] 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汉族的端午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