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和明神宗的(张居正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失败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者&投稿:家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张居正改革能成功而王安石,范仲淹失败了~

范仲淹,统治者(宋神宗)不支持,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王安石用人不当,统治者(宋神宗)不支持,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
至于张居正适应了历史潮流吧,而且当时统治者也不干涉,也和其个人能力有关。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有以下不同: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改革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但即使是同一类型改革,也会因改革者所采取的策略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应。和王安石变法相比,张居正改革阻力较小在于他具有较高的策略水平,这主要表现在改革所奉行的宗旨方面。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时 (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很普遍的。因此,王安石亮出的变法旗帜使他在变法之初就遇到了强大阻力。张居正的做法与王安石则不同,他认为“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说明他主张变法应以顺应民心为要,即应“法后王”。但他又说,“法后王”并不是更改明太祖所制定的各种制度,相反,对于唐宋以前的君主而言,明太祖是“后王”,因此“法后王”就是恢复太祖之制中本来面貌,革除正德以来的弊政。这样,改革并没有违背先贤所主张的“法先王”之旨。这样,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宋、明两朝发展到中叶时,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王安石和张居正上台时,接手的都是家底很薄的摊子,扭转财政危机是他们的共同任务。然而,在制定改革方针,应该孰先孰后时,王安石和张居正采取了不同的步骤,体现了他们在谋略上的差异。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这表明王安石为改革“积贫积弱”局面,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在他看来,“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上泽虽布而不得下疏,下情虽苦而不得上达”,即是当时官僚作风的写照。正德、嘉靖年间的改革之所以不了了之,正是吏治腐败所致,张居正对此深有体会。因此,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故韩非说:“事在四方,在要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但是,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调入京师后,宋神宗谦虚地说:“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聊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 此时神宗对变法充满了幻想,因此在变法初期对安石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使改革得以逐步展开。但是,随着反对派声势的高涨,神宗对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对变法也动摇起来。
  其实,宋神宗对安石的牵制远不止此,在用人政策上他也留了一手。变法之初,安石就提醒神宗不要为异论所惑,神宗表面允诺,却又把司马光、冯京、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对神宗这种态度,安石也有所觉察,叹道“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并暗责神宗“只从得五分时也得也!” 这些情况都表明,当反对派大举进攻新法时,神宗的动摇性就暴露出来,使反对派抓住他这一弱点,从而给变法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明神宗即位时,只是个十多岁的孩童,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正是这一因素使张居正在改革中取得了皇权的支持,牢牢掌握着改革大权。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为帝师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输改革思想,这样,幼小的神宗自然而然地把张居正奉若神明,对改革更唯居正是从。因此,神宗这时只不过是皇权的符号,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有效地利用了皇权这把尚方宝剑来清除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明神宗成年后,更把居正视为顶梁柱,因此无论对朝廷还是对他本人来说,居正都不能离开。这一点神宗十分清楚,故有人提议居正“夺情”时,神宗立即同意,并下诏说:”父制当守,君父尤重”, 明确表示要居正夺情,使舆论大哗。 神宗申明:“纲常人纪,君臣为大”,斥责反对派”藐朕冲年,忌惮元辅忠正,不便己私,乃借纲常之说,肆为排挤之计,欲使朕孤立于上,得以任意自恣,殊为悖逆不道,倾危社稷,大伤朕心。” 反对派果然被镇住,使居正得以集中精力把改革推向深入。 
  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是给予了居正以极大的支持的,而不是像宋神宗那样处处制肘王安石。至于居正死后,神宗几乎尽废其法,并抄居正家产和削官夺爵,却不是神宗反对改革本身所致,而是诸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悲剧。
  
  第四,与同僚关系不同。要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不依赖官僚机构和各级官吏。改革者如何处理与同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张居正显然又比王安石略胜一筹。
  王安石在变法时,对反对派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和排挤,就扫清变法障碍而言,此举无可指责。然而,对那些只是指陈新法过失、对新法并无恶意的大臣,以及居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大臣,安石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争取他们,而是一律予以压制,把他们推向了反对派一方,壮大了对立势力,给改革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此外,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可见,安石不仅不善于处理与中间派的关系,即使同是变法派内部,一旦涉及切身利益时,他们也会作殊死搏斗,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短视,这就难怪变法会以失败而告终了。
  张居正在处理与同僚关系方面的情况,要分期来看。在夺情以前,居正在这个问题上很有理智,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 事实上,居正也是按这一原则来举荐官员的。 正是凭借这一有利形势,居正得以把改革全面推行开来。在夺情以后,居正受到极大刺激,加上已大权在握,对形势判断不清,凡反对改革,或上疏言事但有利于改革的士大夫,他一概贬斥不用。从此以后,居正开始以个人感情任用官员,给改革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过,由于居正掌握了内外大权,仍能按既定的方针施政,所以改革能推行无阻,但居正身死之后新法被废的隐患也由此种下。
  
  第五,改革者信念和毅力不同。历来凡是改革者都会遭到攻击和诽谤,因为改革会触动一部分人利益,他们势必不遗余力地阻挠、破坏改革。这时,改革者信念和毅力就会经受严峻考验,其信念和毅力也将决定他们采用什么态度来反击反对派的进攻,从而继续推行改革,取得更大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也不如张居正。 
  王安石任相前,曾大力提倡要求重视人才,可当他开始变法时,却没按这一方针来推行吏治改革,而是把目光放在经济改革方面,这其中固然有宋神宗急于求成的原因在内,但安石鉴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不敢得罪大官僚等既得利益者,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正因为下面官吏的阳奉阴违,才使王安石变法失去了初衷。因此,不敢力行吏治改革,可以说是安石毅力欠缺的一种表现。当他儿子王雨方死后,安石更是悲伤难抑,力请辞职。神宗见他去意已决,也对他失去信心,让他去了江宁。从此,王安石就以写诗来消愁解闷。由此可见,王安石对变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念,他本人的毅力也不足以使他担当北宋中叶救弊图兴的变法重任。  
  相反,张居正在这方面却胜过王安石。早在隆庆年间,徐阶致仕,将国事托付居正,他表示:“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 改开始后,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当他遭到自己门生刘台弹劾时,仍坚持初衷,声称“吾但欲安国家、定社稷耳,怨仇何足恤乎”,“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表现了改革者的无畏精神。居正直到临死时还把改革大权抓在手中,在病榻上还想着如何把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张居正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勇于任事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就“政治家”这一称谓而言,王安石有不如张居正之处;就变法本身而言,王安石变法在策略和步骤上不如张居正改革那样灵活;就改革者的地位和权限而言,王安石更不能和张居正相比;就改革班子而言,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也不如以张居正为首的改革派那样齐心协力。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成就自然不能与张居正改革相提并论。
  

变法的实现是要条件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在后世都受到赞誉,但都以失败而结局。这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王安石所颁布的新法富国不惠民,在推行过程中又所用非人,遭受权贵排挤,对百姓也产生不利,其结果也没有达到 “富国强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改革,前期因为皇帝年幼,居正以“首辅”、“帝师”的身份依靠皇权,以改革吏治为突破口推行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开始反对新政,保守势力乘机落井下石,破坏改革;加之张居正生前未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改革继承者,以至他死后改革也就相继而败。


王安石的资料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宋神宗赵顼:他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何却将北宋送上灭亡之路?
紧接着,宋神宗的变法就宣告失败了。也不过就是短短几年,宋神宗因为没有王安石的指导和建议,变法这项措施更快地无疾而终了。没有了主心骨的宋神宗只得将国号改为元丰,不得不由自己出面来进行一场体制的变革,王安水的能力是很强的,宋神宗没了王安石这个左手右臂,干起事来可以说是力不从心了。...

为什么称临川为“才子之乡”?
【临川在哪】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是抚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临川“才子之乡”的由来】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临川之笔”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 【”才子之乡“的...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宋史》于是司马光...

王安石的简介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

王安石的资料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

王安石变法,有哪些支持者,有哪些反对者
一、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包括:(1)宋神宗:变法最大的支持者,但几次发生动摇,直到去世。(2)梁启超: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胡适之先生亦持...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主导者是谁,难道他也想搞垮大宋?
我们历史老师也跟我们讲过王安石变法这一节,在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很多人都持否定的状态,导致王安石就逐渐被平反了。这王安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改革家和历史,很多外国史学家的心里面,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那些外国史学家对王安石都十分的敬佩。而我们自己国家的人对王安石却是抨击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自缘身...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什么意思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首诗是什么意思?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4、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什么意思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

王安石资料
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

萧山区18538363882: 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
牧颜瑞白: 到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常常入不敷出.而不限制兼并土地的政策,更是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宋神宗即位后,决心革除弊政,消除危机

萧山区18538363882: 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
牧颜瑞白: 失败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萧山区18538363882: 王安石为什么变法成功了,会改变宋朝的命运吗 -
牧颜瑞白: 不会改变宋朝国运,原因如下: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萧山区18538363882: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
牧颜瑞白: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不得不实行改革.因此,改革的目的应该是稳定北宋朝廷的统治.

萧山区18538363882: 浅谈历史上的宋神宗是明君吗 -
牧颜瑞白: 宋神宗从他老子那继承皇位的时候,北宋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强大了,而且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库亏损严重,兵力不强,大权分散等.面对这样的局面,年轻的皇帝一腔热血希望进行改革,改编局面.当时的宋神宗特别崇拜王安石,且对王安...

萧山区18538363882: 说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其作用. -
牧颜瑞白:[答案] 原因 ( 1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困难. ( 2 )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 3 )宋神宗和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

萧山区18538363882: 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变法失败是导致北宋灭亡得更本原因么... -
牧颜瑞白: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变法不可能成功.二、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萧山区18538363882: 帮忙分析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
牧颜瑞白:王安石到京城,宋神宗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

萧山区18538363882: 为什么王安石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变法?他属于地主阶级? -
牧颜瑞白: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统治而进行的变法,况且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支持的,他本人与算是一个小地主,其性质自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萧山区18538363882: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搞的变法为什么失败啊? -
牧颜瑞白: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