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权力,有哪些著名人物

作者&投稿:潮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权~

其实在三国时期,权力大小和官职没有确切的关系,主要是看你能实际控制多少兵力,当时就已经是诸侯争霸的时代了,同样的官职,手里有兵和没有兵,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首先刺史与州牧其实就是一种官职,只不过是称呼不同而已,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刺史是起监督他们的。在《三国》中第一次提到刺史还是在董卓进京的时候,董卓就是西凉刺史,但是从董卓的兵力还是权势来看感觉刺史应该都是比较打的官职。但是实际上刺史的官职并不高,他的俸禄都只有几百石,跟太守的俸禄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距太大了。但是刺史有很大的权力,当初汉朝皇帝忌惮各地太守权力过大。
加上当时的御史没有多大的用处,于是就有了刺史的出现。刺史主要的职责就是监督这些太守们,当时将汉朝分为十三个地方,派出十三个刺史去监督,这些刺史可以说是在外呼风唤雨,因为他们手中有尚方宝剑,任你怎么厉害都顶不过一剑,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所以刺史基本上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但是权力过高谁都会有野心,殊不知这又是另一个“太守”。所以在三国中是有很多刺史才是当地的一把手,比如董卓就是这么位人物。
在王莽时期,就将刺史改为州牧了。而且权力更加大了,由一个监督官吏变成了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了。这其实无疑是加强刺史的权力,削弱太守的权力。其实当时的君王知道这会导致刺史权力过大,但是就是要让哪两个争权夺利,才会削弱双方实力。这样国家才会安全。但是这样的做法当时还是挺有效,日久下来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在三国可以看到又是州牧又是刺史。太守本来是叫郡守,后来在汉朝时改为太守。太守权力其实也是很高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刺史都能压制太守,从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就可以看出太守还是有很多的。
刺史后来又较为通判,通判的权力就没有那么大了,处在一个很合理的位置。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我们常常通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能够了解到这个时代的官职,很多是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他们一个个都掌握着地方的大权,手中握有重兵,成为了历史之中群雄角逐的重要角色。那么三国时期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到底有多大的权利,又有哪些著名人物担任州刺史呢?
很显然,这是个信息量非常巨大的话题,小编就长话短说,言归正传,历史上,郡太守的官职早于州刺史和州牧。西汉初年,沿袭秦朝,在地方上设置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当时的郡汉景帝时(公元前148年)改名为太守,从此,这一称谓一直延用到了东汉。郡守或郡太守初期的职责只是掌管一郡的民事、诉讼、农桑生产、赋役等事物,属于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后期也可以掌控军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市委书记。
而刺史是汉武帝时(公元前106年)开始设置的,其职责是监察地方上的各级官吏。据《汉书?地理志》所记,当时天下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州、朔方州。这些州的设置、管辖区域及其名称,除个别的在后来有所改动、变更外,基本上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州刺史在西汉成帝时改名叫州牧,到了西汉末年又改回称刺史,但不久再改称州牧;东汉时亦不断易名,大致初年叫刺史,末年又称牧了。这种情况反映在《三国演义》里,便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称呼的混杂状况。
刺史是一个州(汉代有十三州)的行政长官。略相当于省长但实际没有这么高。因为汉代郡守和刺史都是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层级其实是相同的,目的为了互相制约。州牧是在东汉黄巾起义大乱后,朝廷增设的官职,是一个州的军事、行政官员,可以自行征兵,实权非常大。州牧则是比刺史稍微高点的官职,与刺史不冲突,但也管辖州郡。但州牧比刺史的兵权要大,地位要高。相当于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
曹操受封魏王以后,改两汉十三州为九州,即梁州(原益州)、雍州(原凉州+司隶部的三辅地区)、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原并州+冀州+幽州)、荆州(原荆州+交州)、青州和扬州。曹丕即位后,又改九州为十三州。
三国鼎立时期,交州分为交州+广州,凉州分为了雍州+凉州。公元263年邓艾钟会灭蜀后,司马昭分蜀地为益州+梁州,并在南中地区设立宁州。
公元269年,晋武帝司马炎在雍,梁,凉三州中分出了秦州,在辽东和幽州中分出了平州。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时,天下共有十九州。西汉武帝:青、冀、并、幽、朔方、徐、兖、豫、扬、益、凉、荆、益。(十三州)
东汉建立 - 公元213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十三州)
公元213 - 曹魏建立: 青、冀、梁、雍、扬、豫、徐、兖、荆。(九州)
公元220年 - 公元263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雍、广。(十五州)
公元263年-公元280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雍、广、秦、宁、梁、平。(十九州)
那么各州刺史(州牧)又有哪些人担任过呢? 非常感谢黄粱花了五六个小时整理了下。如有错误或疏漏,还望知友指出。
注:因刺史与州牧有时会重叠,故此表刺史与州牧不分,请自行查询判断:
一、荆州、扬州、徐州、豫州、兖州;
二、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三、雍州、凉州、益州、交州、司州。


三国时期官爵与军衔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

《三国演义》里郡和州到底哪个大
1. 《三国演义》中的州和郡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州原本是监察地方的机构,在汉武帝时期设有十三州部刺史。2. 到东汉中后期,州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单位。在三国时代,通常情况下州比郡规模更大。3. 例如,益州包含了蜀郡、巴郡等多个郡;荆州则包括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等;扬州下辖吴郡、...

求三国时期行政区域划分,最好还说下对应区域的最高管职?
帝国下面是州,州下面是郡(王国属地称国、首都地区称尹),郡的最高官职是太守(国相、尹),每个州设一个刺史,刺史属于监察机构,一般与太守不相统属。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了集合各州力量平叛,改刺史为州牧,州牧统全州军政,太守就成了州牧的下属官员。豫州在河南,属于首都洛阳所在地。当时河南...

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最初职能是什么?
隋炀帝时为郡县二级制。唐高祖又改郡为州。以后中国历朝不再设郡。唐代的大州称为府,仍为州级。自从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后,节度使发展成为州之上、道之下的行政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从此全国诸州直辖于中央,州的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诸州有节度州、刺史州之...

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唐朝前期,苗族分布的区域向西退缩至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集中居住区域则是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 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苗族中与汉族直接接触较多的部分是分布在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的部分。唐朝和五代的统治者通过任命当地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为羁縻州刺史的方式,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唐朝时期...

西安在三国时期所在的州叫什么
雍州,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新疆部分。是中国汉族典籍《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部时,官方初设雍州就设在甘肃境内,州治姑臧,只不过被凉州所覆盖,该地区以西属凉州,东归司隶校尉。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治所姑臧,但是不久取消。兴平元年,雍州再度成为...

三国时期的官职(包括武官的)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

中国古代九州如何分布的?
青州,是传统上说的华夏九州之一,也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其范围主要包括今天山东省除东南部以外的地区。徐州,是《尚书·禹贡》中所列华夏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在今天中国山东省东南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汉朝时是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在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扬州范围为淮河以南、...

历史 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同一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政治制度_百度...
至开元时始置各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如汉刺史。后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节度使制已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割据之势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府建于唐开元...

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
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

山丹县13171457012: 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太守分别是什么官职?! -
郯促阿司: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东汉末全国分13州,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置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太守,是郡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某市市长,俸禄二千石.

山丹县13171457012: 三国时地方主官尹、牧、刺史、太守的地位和权限有什么区别? -
郯促阿司: 两汉时期,一州真正的最高长官应该是刺史,掌握有节制该州行政、军事、财政和人丁的权利 东汉末期三国时期,为平黄巾之乱增设州牧一职,州牧就取代了刺史的地位,掌握了该州的权利 在那个年代,刺史和州牧可以分别有两人担当,也可以一人兼任,像曹操不是有“两虎相争”之计用于刘备和吕布,利用的就是刺史和州牧的职位权力关系

山丹县13171457012: 古代一个刺史的势力有多大?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位? -
郯促阿司: 刺史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名义上相当于省纪检委吧,但在三国时实际上的权利却像现在 省长.就是说名义上只有监督职能,当由于中央权力分散,导致地方集权.你看三国小说中董卓之乱那十八路诸侯除了太守什么什么州之外还有什么刺史之类的嘛.所以说三国地方割据严重. 采纳哦

山丹县13171457012: 东汉末期,州牧的权利. -
郯促阿司: 1 太守相当于市长,州牧相当于省长,刺史相当于纪委的主要领导,负责监察州牧 2 三国时期刺史、州牧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行政、军事的权利,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3 当然可册封将军,但只是地方上的职位

山丹县13171457012: 三国时期的州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郯促阿司: 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太守分别是州的行政军事长官、州的行政军事长官、郡的行政军事长官.1、州牧曹魏继承东汉的州牧制度,将其固定化,正式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山丹县13171457012: 州牧和刺史有什么不同? -
郯促阿司: 据“三国官职考”: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

山丹县13171457012: 三国时期的刺史是那个
郯促阿司: 刺史是州级(省级)部长,主管一个州,包括兵权,人民等.而太守是郡级(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部长,一个州可分许多个郡,州可对郡实行直接管辖,而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行自己的管理,但会被封地主所限制.州牧则是比刺史稍微高点的官职,与刺史不冲突,但也管辖州郡.但州牧比刺史的兵权要大,地位要高.

山丹县13171457012: 三国:州还是郡大,如果解释如何解释东吴有六郡八十一州?听这口
郯促阿司: 州为大.在西汉初年,汉五朝实行的是"郡国制",即郡县和封国并存的"一朝两制"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后,至汉武帝时期,封国已徒有虚名,实际上实行的是郡县...

山丹县13171457012: 刺使和州牧的区别在哪? -
郯促阿司:[答案]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夏代天下为九州,也有州牧,职能同...

山丹县13171457012: 刺史官大还是知府官大 -
郯促阿司: 刺史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知府,又可称“知州”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