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三国志注》作为史注有何突出的特点?

作者&投稿:沙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裴松之《三国志注》作为史注有何突出的特点~

裴松之遇到一件事而得到多种结论时他会并例。在觉得那些不可靠时他还会加上注解。此特点史上并不常见。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裴注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对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阐释,主要涉及裴注的具体史事内容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种类考辨,注史体例评价,裴松之及其思想综合研究等,可谓硕果累累,但多属于静态性描述或评价。实际上,裴注是一部承载多方面信息的重要文献,对之的释读可以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的考察,如从文史分野的发展及时代特点对之所具有的影响角度探讨,就别有一番“天地”。

  在裴松之看来,陈寿对三国历史的记载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其内涵,而这种对内涵的反映往往是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的。客观地讲,通过文学化手法再现历史,正是陈寿《三国志》所缺乏的东西,也是裴松之补注繁富的根本所在,同时还是裴松之作注的根本原因。陈寿《三国志》与裴注的记史风格的差异,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史分野的曲折进程息息相关的。

  陈寿《三国志》叙事简要,取材严谨,问世后即得到时人称赞,如“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陈寿本人也被称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至南朝时,宋文帝却以《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乃命裴松之为之补注。裴松之并未遵循传统的名物训诂角度注释《三国志》,而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释方式。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曾说:“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寓意有所论辩。”简言之,就是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个角度来补注。这种史注方法出现后,虽先后有人响应,但从总体上不占主流,后世亦少以为继,故裴注的出现引来了诸多评议。

  这些评议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是对裴注所引资料和撰著体例的评价与研究,刘知几、陈振孙、叶适、章学诚、王廷洽、张孟伦等均批评裴注“繁芜”,何乔新、李慈铭、钱大昭、吴伟鹏、伍野春、林田慎之助等则推崇裴注的体例,以为裴注“最善”。第二是对裴注的考证性研究,此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史事内容的考证,如字句的校勘考订,词义的训释,典故的注释,意义的阐发,地理的诠释,史事的补充等,以清代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如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钱大昭《三国志辩疑》、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等;二是对裴注所引书籍的数目、种类及字数统计的研究,自清代以来,此一领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钱大昕、赵翼、钱大昭、赵绍祖、沈家本、王祖彝、杨翼骧、陈垣、高敏、周国林、高振铎、逯耀东、伍野春、张子侠等都相继参与此研究。第三是关于注史体例的源起问题研究,由于汉魏以来的注释往往重在名物训诂,而裴注显然与之不同,刘知几、章学诚认为是裴松之才力不足所致,这一说法并不恰当;陈寅恪先生提出裴注体例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逯耀东等不少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周一良先生、张子侠先生分别提出不同看法;胡宝国先生则独辟蹊径,从南朝经学对史学的影响着手研究,观点新颖。第四是对裴注及裴松之史学思想的研究,逯耀东《〈三国志注〉与裴松之自注》、卢建荣《裴松之历史评论的思想根源》等研究都很出色,伍野春亦提出了“实录”是裴松之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他如李晓明、李颖科等都对裴松之的史学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裴松之本人及裴注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研究的当首推杨翼骧先生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张孟伦先生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则在杨翼骧先生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使裴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层面进行的,至于从文学与史学分野的角度对裴注展开研究者,虽然逯耀东、胡宝国各自对文史分野做了一些探讨,但前者认为是史注脱离经注导致裴注的产生,后者则认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各自追求简、繁的不同学术风气影响所致,对裴注的文学性仍未有所涉及。李伯勋《〈三国志〉裴注所引书的史传文学价值》、涂秀虹《〈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等虽开始论及裴注在文学方面的一些表现,但这些论述还多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张新科《〈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王炳庆《王沈〈魏书〉评析——〈三国志〉裴注引书杂记》、宋志英《徐众〈三国评〉考辨》等虽对有文学色彩的裴注所引之杂传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仍未涉及其文学性的内容。

  笔者认为,与《三国志》相比,裴注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活化描写,为此裴松之对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并采用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以突出人物的个体特征,展示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和社会舞台上的独特风采,将原本扁平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生动、形象、真实、栩栩如生。从这方面来说,裴松之是以注的形式在书写他对历史的看法。裴松之作为南朝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如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形式美学的凸显等,都使得裴松之看待历史人物与其前的陈寿完全不同,在他眼中,历史也是有血有肉、有眼泪、有痛苦、有生命、有欢乐的,因此如何活化这段历史,还原它的生动、灵性是极为重要的。而陈寿生活的时代文史分野刚刚起步,陈寿是以史学家的身份,按照史学学科的话语权来书写历史的。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陈、裴二人在文史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文学与史学在魏晋时期开始脱离经学的束缚而各自走向独立,显示了各自学科的不同特点,陈寿是按照史学学科的要求来叙述这段历史的,力求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地、尽量不带主观色彩地将三国这段动荡而复杂的历史刻画出来。但文学与史学的独立之路是极为曲折的,文学与史学始终发生着关联,文学对史学的影响和辐射远远大于史学对文学的影响。随着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及文学观念的成熟与快速发展,裴松之看待历史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因而在其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在注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学的角度去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色,揭示他们的个性、内涵,反映他们的风度、气质。裴松之之所以将注文写得如此博赡,人物特征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特色文史观念分不开的。

  从动态的文史分野角度来审视裴注,不仅是对裴注研究视野的新拓展,亦是对裴注更为深层次的诠释与解读。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裴注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对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阐释,主要涉及裴注的具体史事内容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种类考辨,注史体例评价,裴松之及其思想综合研究等,可谓硕果累累,但多属于静态性描述或评价。实际上,裴注是一部承载多方面信息的重要文献,对之的释读可以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的考察,如从文史分野的发展及时代特点对之所具有的影响角度探讨,就别有一番“天地”。在裴松之看来,陈寿对三国历史的记载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其内涵,而这种对内涵的反映往往是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的。客观地讲,通过文学化手法再现历史,正是陈寿《三国志》所缺乏的东西,也是裴松之补注繁富的根本所在,同时还是裴松之作注的根本原因。陈寿《三国志》与裴注的记史风格的差异,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史分野的曲折进程息息相关的。
  陈寿《三国志》叙事简要,取材严谨,问世后即得到时人称赞,如“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陈寿本人也被称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至南朝时,宋文帝却以《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乃命裴松之为之补注。裴松之并未遵循传统的名物训诂角度注释《三国志》,而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曾说:“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寓意有所论辩。”简言之,就是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个角度来补注。这种史注方法出现后,虽先后有人响应,但从总体上不占主流,后世亦少以为继,故裴注的出现引来了诸多评议。
  这些评议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是对裴注所引资料和撰著体例的评价与研究,刘知几、陈振孙、叶适、章学诚、王廷洽、张孟伦等均批评裴注“繁芜”,何乔新、李慈铭、钱大昭、吴伟鹏、伍野春、林田慎之助等则推崇裴注的体例,以为裴注“最善”。第二是对裴注的考证性研究,此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史事内容的考证,如字句的校勘考订,词义的训释,典故的注释,意义的阐发,地理的诠释,史事的补充等,以清代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如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钱大昭《三国志辩疑》、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等;二是对裴注所引书籍的数目、种类及字数统计的研究,自清代以来,此一领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钱大昕、赵翼、钱大昭、赵绍祖、沈家本、王祖彝、杨翼骧、陈垣、高敏、周国林、高振铎、逯耀东、伍野春、张子侠等都相继参与此研究。第三是关于注史体例的源起问题研究,由于汉魏以来的注释往往重在名物训诂,而裴注显然与之不同,刘知几、章学诚认为是裴松之才力不足所致,这一说法并不恰当;陈寅恪先生提出裴注体例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逯耀东等不少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周一良先生、张子侠先生分别提出不同看法;胡宝国先生则独辟蹊径,从南朝经学对史学的影响着手研究,观点新颖。第四是对裴注及裴松之史学思想的研究,逯耀东《〈三国志注〉与裴松之自注》、卢建荣《裴松之历史评论的思想根源》等研究都很出色,伍野春亦提出了“实录”是裴松之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他如李晓明、李颖科等都对裴松之的史学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裴松之本人及裴注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研究的当首推杨翼骧先生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张孟伦先生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则在杨翼骧先生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使裴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层面进行的,至于从文学与史学分野的角度对裴注展开研究者,虽然逯耀东、胡宝国各自对文史分野做了一些探讨,但前者认为是史注脱离经注导致裴注的产生,后者则认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各自追求简、繁的不同学术风气影响所致,对裴注的文学性仍未有所涉及。李伯勋《〈三国志〉裴注所引书的史传文学价值》、涂秀虹《〈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等虽开始论及裴注在文学方面的一些表现,但这些论述还多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张新科《〈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王炳庆《王沈〈魏书〉评析——〈三国志〉裴注引书杂记》、宋志英《徐众〈三国评〉考辨》等虽对有文学色彩的裴注所引之杂传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仍未涉及其文学性的内容。
  笔者认为,与《三国志》相比,裴注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活化描写,为此裴松之对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并采用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以突出人物的个体特征,展示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和社会舞台上的独特风采,将原本扁平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生动、形象、真实、栩栩如生。从这方面来说,裴松之是以注的形式在书写他对历史的看法。裴松之作为南朝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如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形式美学的凸显等,都使得裴松之看待历史人物与其前的陈寿完全不同,在他眼中,历史也是有血有肉、有眼泪、有痛苦、有生命、有欢乐的,因此如何活化这段历史,还原它的生动、灵性是极为重要的。而陈寿生活的时代文史分野刚刚起步,陈寿是以史学家的身份,按照史学学科的话语权来书写历史的。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陈、裴二人在文史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文学与史学在魏晋时期开始脱离经学的束缚而各自走向独立,显示了各自学科的不同特点,陈寿是按照史学学科的要求来叙述这段历史的,力求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地、尽量不带主观色彩地将三国这段动荡而复杂的历史刻画出来。但文学与史学的独立之路是极为曲折的,文学与史学始终发生着关联,文学对史学的影响和辐射远远大于史学对文学的影响。随着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及文学观念的成熟与快速发展,裴松之看待历史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因而在其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在注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学的角度去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色,揭示他们的个性、内涵,反映他们的风度、气质。裴松之之所以将注文写得如此博赡,人物特征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特色文史观念分不开的。
  从动态的文史分野角度来审视裴注,不仅是对裴注研究视野的新拓展,亦是对裴注更为深层次的诠释与解读。

裴松之遇到一件事而得到多种结论时他会并例。在觉得那些不可靠时他还会加上注解。此特点史上并不常见。


“不以物小而为之,不以物小而不为”是什么意思?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7、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概述
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注的内容简介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

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究竟是哪里人呢?
这个人,姓裴名松之字世期,南朝宋代人。他最为后人熟知的事迹,就是为《三国志》作注。陈寿作《三国志》,囿于史实的缺乏,许多人物传记都相当简略,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三国时代的原貌。到了裴松之生活的时代,魏、晋两朝收集的官方档案、文书和史料逐渐流出,为补全《三国志》提供了材料基础。裴松之...

《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
南朝宋时裴松之奉诏为《三国志》作注,他克服了文字过简而使许多史实未能采入的缺憾,广集魏晋时期各种著述补注正文,使《三国志》大为增色,也使得诸葛亮这位千古奇才的业绩更加令人信服。一、《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所征引书籍查《三国志·诸葛亮传》(附传除外)裴松之注所征引材料,共有二十九则,四十条,...

谁能给我《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

为什么说三国志与三国志注有同等的史料价值
所以赖裴注保存下来的史料,就十分宝贵了,与《三国志》正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正是裴松之的功绩和《三国志注》的价值之所在。

急求《三国志·武帝纪》文言文原文及裴松之注(繁体简体不限)_百度知 ...
急求《三国志·武帝纪》文言文原文及裴松之注(繁体简体不限)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妇女节专题:女性如何自我保护?兰台东观水天一 推荐于2016-06-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注意,方括号内为注释。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

那里有《三国志裴松之注本》白话文
《三国志》裴松之注本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

裴松之《三国志注》作为史注有何突出的特点
裴松之遇到一件事而得到多种结论时他会并例。在觉得那些不可靠时他还会加上注解。此特点史上并不常见。

新安县13250688804: 谁为《三国志》作的注最有价值?
揣解消炎: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注释《三国志》.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然宋 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 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 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 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140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宋文帝惊叹为 “不朽”之业.

新安县13250688804: 《三国志注》是怎么回事 -
揣解消炎: 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

新安县13250688804: 四大名注的裴松之注《三国志》 -
揣解消炎: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有些地方过于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历史.晋以下一百三十余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宋文帝已经发觉了这个不足,于是命中书侍郎裴松之进行增补、注解、纠错.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武断地进行取舍,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裴《上三国志注表》).

新安县13250688804: 谁知道 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裴松之《三国志注》、李善《文选注》的注解特色. -
揣解消炎: 裴松之《三国志注》乃陈寿知作,其中的内容都是精心挑选的,他认为不可靠的一律没写上去.裴松之注是对此的补充!!!!!!!!!!!!!!!!!!!!!!!!!!!《史记索引》搞考据. !!!《史记正义》搞解释 《文选注》主要是指出文中词语典故的出处.很有用的哦!!!!!!!!!!!!!! !!!!!

新安县13250688804: 中国四大名注? -
揣解消炎: 南宋裴松之北魏郦道元 唐李善 南朝梁刘孝标 这个说法出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流传最广. 另外一种说法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 此外,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新安县13250688804: 中国古代四大名注是什么 -
揣解消炎: 《三国志 注》 刘宋时期 裴松之注 《世说新语注》 梁 刘孝标 《水 经 注》 魏 郦道元 《文 选 注》 唐显庆年间 李 善 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讲到《水经注》和《世说新语》这几部东汉到隋的史学名著还特别提到.钱先生说这四部名注,“可说是当时四部有名的史注”. 称为“四大名注”,是因为:其一,保存了大量已佚古籍书目及内容;其二,所注质量上乘;其三,在注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等等.盖不一一举证.

新安县13250688804: 哪部史书位居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揣解消炎: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简称“裴注”,位居中国古代之首.所谓“四大名注”,即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三国志注》为史学著作,《水经注》为地理著作,而《世说新语注》和《文选注》为文学著作.

新安县13250688804: 裴松三国志注增加的内容是陈寿的多少倍 -
揣解消炎: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大量征引, 裴松之的注文共达36.7万余字,比陈寿正文的32万余字多出八分之一 ,弥补了《三国志》原来记载简略的缺陷. (《郡斋读书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中,李龙官等在校刊识语中更为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新安县13250688804: 何谓“史学三裴”?
揣解消炎: “史学三裴”是指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裴松之、裴絪、裴子野袓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史学巨著,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裴松之(371-451),字世期...

新安县13250688804: 想问下 三国志集解比三国志更详细吗 这本书值得读吗 -
揣解消炎: 《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二十四史中有重要地位.陈寿所作《三国志》过于简略,经裴松之作注,内容充实了很多.但裴注主要充实了史实,典章名物方面尚多缺失.近人卢弼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地理,诠释名物,大大有益于本书的研究者.集解除排印错误径加改正外,所引旧说,均不增改.作者评议,亦加注明.卢弼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幼习举业,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贯中西,积数十年之功力,始成此书.原书初版于1957年.此次出版,又经著名学者钱剑夫先生作了标点整理,读者更为方便.三国志集解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