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问题求回答

作者&投稿:冷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隆中对的译文~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日前再读《隆中对》,对比了一些古文翻译书,觉得有几处翻译疑点,特发上来请有兴趣的豆友指正!



“隆中对”,亦称为“草庐对”。是《诸葛亮传》中传文的一段节录。“隆中”,山名,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境。隆中的卧龙冈,原是诸葛亮曾居住过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原籍是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水县)人。青少年时期随叔父诸葛玄流转各地,后定居隆中。认真研读史书,兵书,并且常与荆襄有识之士,分析天下形势。“对”,对策。指回答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策略问题。

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这过程中,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势力逐渐庞大。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互相割据,形成了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

公元207年,曹操、孙权在混战中,逐渐强大,初步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209年,刘备在北方被曹操打败后,流落江楚,依附刘表。但他不甘于寄人篱下,为了建立基业,积极招揽人才,扩展势力,以便达到“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的。后来得徐庶的推荐,亲自到隆中“三顾茅庐”,问策于诸葛亮。本文就是记录诸葛亮在隆中对答刘备定计的史实,这是蜀汉开始基业,和曹、吴最后三足鼎立的基础。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六岁。



一、疑点:

1、谓为信然:

课本注释:“说是确实这样。”其他译书大抵亦如是说。此只从字面译出,意思没有错,但省略的没有补出,尚欠明白。《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说:“谓:认为,以为。信然:确实的。信,真实。然,形容词词尾。”这就更离谱了,连句子结构也搞乱了。

其实,此句应是:“谓(其)为信然。”主语省略掉了,是崔州平,徐庶他们“谓”。“谓”,是谓语,说。“(其)为信然”是说的对象,原来就是一个句子,主语“其”(诸葛亮)省略了。“为”,谓语,判断性动词,是。“信然”,确实是这样。“然”,是代词,这样代上文“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是“然”的修饰语,“确实”,“真的”。《说文》:“信,诚也。”把“然”释为形容词尾是不对的。

2、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课本注释:“枉,委屈。驾,指车马”不妥。此“驾”是借代词代刘备自己。古代表示敬称的一种习惯的说法,不直接指称对方,采用旁指替代。如说“大驾光临”,绝对不是说大车马光临,是指称贵宾而言。再如“尊驾”、“枉驾”就是指人。“枉驾”,也可说“屈驾”,称人走访的敬辞。《古诗十九首》有:“良人惟古懽,枉驾惠前绥。”甚至“枉骑”、“枉顾”,都是同类词,指称尊屈对方的。如《史记·魏公子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枉车骑”,就是说尊屈对方伴着去的。



3、遂用猖蹶:

课本注释:“就因此失败。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其它译本

大体上亦如是说,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遂用:二字同义,因而。猖獗,失败。”欠妥。另外,还有翻译说是:“只是智慧和策略都够不上,他们就因此胡作非为,弄到今天的局面。”这种理解更是谬误,把“猖蹶”说成是“他们”,即刘备以外的人,认为:“猖獗是指当时军阀的势力焰盛的”。这就游离原文之外了。

首先,以史实印证,此“猖獗“所指对象是刘备自己的。《三国演义》三十八回有关情节写作:“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此“迄无所就”就是“猖蹶”释义之语。再从《三国志·先主传》所载的史实,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确实屡次挫折:一次为董卓所破;两次败于吕布;一次败于曹操。妻子家室三次被俘,确实是狼狈不堪。此大概就是“猖獗”之所指。但“失败”绝对不是刘备的用语。

其次,再从词语分析。“猖蹶”是个多义词,可用于行为猖狂,任意横行的方面。义同“猖獗”;也可用于颠覆,失败方面。此处的用法,和“猖獗”是有别的,是个偏义词,偏于“蹶”字,“猖”是修饰词。“猖”:《玉篇》:“狂骇也。”“蹶”:《广韵》:“失脚。”即失足,跌 倒。合起来意为“可怕的挫折”。亦即《三国演义》所说的“迄无所就”,也才会符刘备说话的语意。

再从句子结构上说,“猖蹶”是宾语,“遂”是副词,才。修饰“用”。“用”是动词。《辞源》第一义项释为“使用”。《广韵》:“使也。”《说文》:“可施行也。”其实,“用”应释为“致使”、“导致”。整句意是:“才导致可怕的挫折”。这就是说“智术浅短”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后来他才懂得招揽贤士之故。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课本注释:“(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其他译书亦如是说,欠妥。

首先,“可以”,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应是“可与(之)。”“以”,即“与”。后边省了介宾的宾语“之”,指代“孙吴”方面。《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图书馆印行版)就写作:“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此可为证据之一;另外,“以”、“与”在古汉语中,因同音可互用亦是常见的。如《西门豹治邺》:“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此前后互文,“以”同“与”。《孟子·梁惠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此两句中,“以”即“与”。句意为“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共忧。”

在《赤壁之战》中有:“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成:“除非刘豫州,天下是没有谁可以抵挡曹操的。”其错就错在以今度古,把“可以”视为现代汉语的“可以”。其实此“可以”即“可与(之)”。此语是孙权说的。其意是:“要不是刘备,天下就没有谁和我(一起)去抵挡曹操了。”从此例也可以反证诸葛亮的话“此可以为援”。意为:孙权方面只能和他结为同盟。

其次:“为”亦不宜释为“作为外援”。“为援”这是动宾结构。“为”,动词,结交,结成。“援”,宾语,应为“同盟”。“援”,《辞源》第一义项释为“攀缘”,即结缘。再从下文“外结好孙权”,可证“为援”,就不是“作外援”解,而是说结成盟友。事实上亦如此。



5、贤能为之用:

课本未注释。其它译书的译句各行其是。有的说:“有德有才的人被他任用”。

(《古代散文选译》);有的说:“人才得到他的任用。”(《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且从此两例看,对“为”的理解就有各异。前者译为“被”,视为被动句;后者译为“得到”,视为动词。均欠妥。

其实,从句子结构上看,“贤能”是主语,即贤能的人。“用”是动词谓语,是效劳,出力之意。《商君书·靳令》:“六虱成群,则民不用。”“为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用”。“为”,读作wèi,给,替。“之”,指代孙权。此句是主动句,不是被动句。“贤能”为他效力应该是自愿,不应是被迫的。整句意为:“贤能的人(都愿意)替他效力。”



6、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此长句无论是释词,还是译句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是译句问题。一般是直接按字面译出,诸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

译说:“刘璋糊涂懦弱,张鲁在北,人口众多,地方富足,却不知抚慰爱惜(民众)。”已省略的成份,若不合理的补充说明,则句子结构不清,语意不明,到底是说刘璋,还是张鲁?就使读者感到含含糊糊的。

其实,此长句主语是刘璋。以下是从内外情况说明刘璋“暗弱”。虽具备地利的条件,但却内外交困,处于政局不稳定的局面。译句宜作些词语的补充,使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层意明朗化为妥。

其次,句中的一些词义亦尚可斟酌。如“暗弱”,亦写作“暗弱”。课本注释:“昏庸懦弱”。也有释为“糊涂懦弱”。这都欠妥。首先,“懦弱”也就是“软弱”,即指人的个性而言,这就不甚合符实际。且从《三国志》中看,刘璋其性格并非是个软弱的人,他敢将张鲁的母与弟杀死,与之结为仇;对手下征询意见稍有不合,即发怒骂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是“软弱”。其实,此“暗弱”主要指其愚味无能,缺乏治政的才能。不是治政的料子。他是原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死后,他是“州太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的。但他治事毫无主见。下文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也可说明问题。所谓“智能之士”,就是指他手下法正,张松等人,是经常议论刘璋不足以有为的。就如何对付张鲁一事,何去何从,老是听手下人的意见,忽东忽西。甚至后来差点儿投靠到曹操那里去。下文“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是说即使益州有诸多的有利外因,但主观上毫无远大的政见,终不使国力强起来,这就是“暗弱”的真正含义。

再从词义上说。“暗”(暗),《说文》:“日无光也。”《玉篇》:“不明也”。《广韵》:“冥也。”《荀子·君道》:“主暗于上,臣诈于下,天亡无日矣。”这都是指人冥顽不灵,愚昧,无政治才能。

再次,“张鲁在北”:课本注释:“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只照字面译释,至于此句的深义何在?没有点拨明白,这等于不注释。此句实在是写刘璋政权的外患,是说北面有张鲁的威胁。《三国志》说:“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张鲁是张道陵之孙,是五斗米道的继承首领,初为益州牧刘焉督义司马,与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袭杀修,并其众,遂割据汉中,自号“师君”,推行天师道,从者甚众,雄据巴汉近三十年。后降曹,封阆中侯。张鲁的政权,先是依靠刘焉的势力起家的,占领汉中后,建立了较稳定的政权。后来两家成仇,刘璋绝不是张鲁的对手。这也是从另一角度写刘璋的“暗弱”

最后,“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此句译释一定要加上主语,是“益州”或“刘璋”,以免和上句混淆不清。“殷”,是多义项之词,在此应是“殷实”之意,和“富”同义。“民殷国富”是互文。《史记·苏秦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古文常以互文对举。此“殷”与“足”;“志”和“气”都是同义。此可为证。而译“民殷”为“人口众多”欠妥。

“存恤”:一般是照套辞书的解释:“慰问抚恤”,即安抚,抚养。不妥。依语境“民殷国富”,已经说人民富足,本身则无须在这方面需政府去救济,抚养的。此强调“存恤”,主要在政治管理方面。一个词的词义,除考虑其基本义外,尚须结合语境来确定其义。《史记·楚世家》:“存恤国中,修政教。”此例可看出“存恤”是指政治教化,仁政在于教化民心,而不是经济上的抚恤。由此亦说明其“暗弱”之所在,是愚味无知,缺乏政才,不懂得怎样组织治理好民众,导致国力衰弱。



7、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出于秦川”:课本只注释“秦川:秦国故地,现在陕西,甘肃秦岭以北

平原地带。川,平野”。但“出于”未作注释。但有的译书,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军自己亲领益州的部队从秦川出击。”释词:“于:介词,自、从。”《古代散文选译》的注释亦然。不合符事理逻辑,不妥。

问题在“于”字上。“秦川”地处“汉中”的北边,连张鲁管属地都不是。是指现在陕西西部的宝鸡市至甘肃东部的天水市之间,秦岭以北,渭水上游的南北一带地方,古称“秦川”。距离现在四川成都近千里之遥。而“益州”当时是现在四川,以南充市为中心,以成都为治所,绵阳,剑阁一带的,刘备率益州之兵,怎会一下子就能从“秦川”出击呢?诸葛亮策划先主是以蜀为根据地,然后等待形势一变,就北出秦川,和另一路“以向宛,洛”,以取中原的。

实际上语意是说秦川是目的点,而不是出发点。“于”:介词,应是“向”之意。“出于秦川”:“于秦川”是“出”的补语。译句应译为状语,即“向秦川出发”。和上句“以向宛,洛”的“向”是同义,这样才对。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敢”:课本未注释。但所见的译书中译句照写上“敢”字。如:“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酒浆来欢迎将军呢?”不妥。难道百姓被迫来欢迎才是好事的吗?这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说话的原意。诸葛亮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仁义”之君,若出兵秦川,必得百姓由衷的欢迎的。

其实,“敢”是个多义词,在此是作副词,表示敬意,可不译出。《词诠》归之为“表敬助动词”,说:“惟存形式而实已无‘敢’字之意义才属此。”如《中山狼传》:“敢乞一言而生。”“敢”可不译,要译可译为“请”。《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此“敢问”,即“请问”、“请教”之意。而“孰敢不”的“敢”,要译只能译为“肯,愿意,能够”之类,表示行为的主动性而已。

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但孤身赴单刀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这话要从刘备和孙权争荆州说起。荆州是南北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原先刘备算是从东吴借了荆州,到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取得益州后,第二年孙权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要还荆州,刘备不答应,推多说:"我正要去取凉州,待凉州到手,就将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孙权知道这是故意拖延时间,就派吕蒙等领兵二万去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另派鲁肃领兵一万,屯驻在巴丘以御关羽。孙权自己驻军陆口,负责指挥调度。吕蒙等攻打三郡时,刘备领军到公安,派关羽三万兵马到达益阳,和鲁肃军队形成对峙局面。
鲁肃在当年借荆州给刘备时,曾以吴蜀联盟的道理说服孙权,如今双方为荆州问题摩擦越来越大,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鲁肃却仍坚持双方联盟的基本观点,尽量想消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他约关羽会谈,双方各按住兵马不懂,只是诸位将军单刀赴会,关羽表示同意。
鲁肃手下部将恐对方又变,权鲁肃别去关羽营地赴会。鲁肃说:"今日之事,应先讲清道理。再说刘备情有欠负。是非未决,关羽怎么敢对我动手,!"者表现出鲁肃有胆有略,有勇有谋,不已个人安危为虑,而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
到了关羽营地,鲁肃就提出归还荆州的要求,关羽说道:"赤壁之战,刘备亲临行伍,侵不卸甲,戳力破曹,岂能是徒劳一场!如今立足荆州不久,你怎么可以以就此收回去呢?"关羽这话口气当然是毫不示弱的。鲁肃听了,回答到:"不然。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
这种行为联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再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曲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鲁肃的这番话直说得关羽无言以对。

说所以说,历史记载单刀赴会的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尽管蜀吴双方已是剑拔弩张,但益阳交锋会谈后,并没有放生军事冲突。正在这时,曹操兵进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就跟东吴讲和了。孙权再派诸葛瑾去缔约盟好。蜀吴双方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长沙,江夏,桂阳以东之地属东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之地属西蜀。
蜀吴双方矛盾暂时消解,鲁肃确实是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想不到单刀赴会的壮勇有谋的场面刚过去不久,鲁肃却再也不能为东吴尽一份心力了。他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享年46岁。他在将近30岁时投身于东吴孙权的事业,为实现鼎足江东的局面而辅佐孙权忠实的干了18年。

后记
站在旁人的立场,客观的来说,关二爷不过是个平凡人,一介武夫罢了,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武将。对于关羽的评论不再少数,在老罗精彩演义的影响下,许多人都挺崇拜关羽的,不过有点盲目。长期以来关二爷被尊为武圣,封建君主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不断给关羽"封官加爵",名头更是一次比一次响亮,单字就长达24个!由此,关二爷刚正不阿,为人正气凌然,忠义,威武,渐渐渗入老百姓心中,甚至于文圣孔子齐名!关二爷"飞天"了。
老罗崇刘贬曹的思想让跟随刘备的关羽粘了光,加上老罗有意搞红关羽,所以他运用了老办法——移花接木。什么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这些是老罗想的,不是真的,三英倒是有但没有关羽),水淹七军(老天爷的杰作,关羽捡了个便宜),乃至单刀赴会,此文是移花接木的典型运用。 从历史上来看关羽,关羽为人不言而喻,就不多说了。
历史上的鲁肃也不是演义所描绘的那样软弱无能,尤犹寡断,而正好和那相反,隆中对这重大的政治思想还是他首先发布的,其他的政绩更不用说了,不过老罗硬是把他功劳强加给别人,总之一句话,吃亏的还是俺们老实人呐。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以及其它需要说明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
回来问题时,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而是站在单位的立场去看问题 把你的价值是体现在为单位创造价值上来说 一定要注意看好招聘单位的要求 按他的要求来说 不要脱离他的招聘要求说 不要说的太多 谁都听得烦 自己的兴趣尽量不要说玩的那些 可以说比如看看书,看哪些书,得与你求职的职业相符。如:销售 ...

幼儿的倾听能力如何培养
这样,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也能在非教学活动中适当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五)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家园配合。在生活中,家长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并适当提出问题要求幼儿回答,也...

如何回答求职中的「空窗期」问题
展示积极的态度。无论你在空窗期里干了什么,都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信心,说明你很快就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展现出良好的工作成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诚和诚实,不要试图掩盖或者虚假描述。如果你能够在回答中突出自己的积极因素并且展现出积极的态度,那么空窗期不会成为面试的绊脚石,反而可能成为...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
对答案错误和思维方法的欠缺,要通过诱导的方式给予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答案。四是恰当选择对象: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颜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特别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五是面向全体学生: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提问应尽量涉及全班所有学生。应让大部分学生...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问题?
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

求职面试常见的20问题及回答技巧
求职有成功就有失败,但这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主要是在面试中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求职面试的20个常见问题和回答技巧,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求职常见的20个问题和回答技巧 1、请你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回答提示:一般人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平常,只说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这些在简历上都有。

你好,无意中看见你对一个关于发展文化产业问题的回答,想向你求关于高中...
5、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6、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

辅警面试的问题和回答
1、对“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关系进行判断。2、 逐个分析本质,然后论述两者统一关系。3、展望国家和社会能够解决好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五、你在单位很优秀,但是同事仍然对你有意见,甚至排挤你,怎么办?1、讲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阐述自己的具体处理措施。3、总结经验,提高自己 不同...

怎么答好政治问答题(高中)
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是影响非选择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努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上,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注:夯实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要牢牢掌握好基本概念...

在阅读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关于提问有哪些心得...
最后,要鼓励自己提出自问自答的问题。有时,我们可以试着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回答问题,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文本。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提问是一个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技巧。通过具体、明确和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善于组织问题的顺序和层次,不断...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隆中对课文理解问题1.在本文中,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哪些内容是对诸葛亮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
第尝复方:[答案] 诸葛亮的形象 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详细内容参看 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隆中对》的几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那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2.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3.对刘备来说,荆... -
第尝复方:[答案] 1.北方不稳 西凉马腾 2.地理位置,孙权的思想 孙权的士兵大多熟悉水战且孙权刚上任,不能服众,会有一段时间不会打仗. 3.荆州位于天下之腹,北可攻曹操,东可攻孙权,且刘备急需一个立足之地,荆州四通八达,符合刘备所需的一切条件,若被...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课文《隆中对》里的一些问题.1.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从形势上说起?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3."凡三往,乃见."... -
第尝复方:[答案] 1.说明了诸葛亮是一个善于观察时局的人,也表现了他对天下的了如指掌 2.衬托了刘备的领导才能,脸徐庶、张飞、关羽等不同类型的人也能为他所用 3.表现了他对诸葛亮恭敬谦虚的态度.表明了他对兴复汉室的心态、对前人的讽刺、更表明了他对成...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隆中对》(用原文回答)1.刘备的现状 2.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3.天下形式 4.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
第尝复方:[答案] 1、遂用猖蹶 2、欲信大义于天下 3、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4、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关于隆中对的几个问题1作者回忆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2分析形势的原因3自述身世的目的4全文要点5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6本文表达了什么感情? -
第尝复方:[答案]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有意义,诸葛亮是活学活用而已.隆中对其实隐含着倒退的思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鲁肃的榻上策则明确提出了“两分天下”,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孙权非常有机会吞并刘表、刘璋,进而和...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课文隆中对的问题.求学习好的回答.对曹操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原文回答)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个怎样的人?原句回答.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 -
第尝复方:[答案] 1 此诚不可与争锋 2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3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且有百万雄兵,(目前)无法相争. 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且贤能为之用,只能为盟而不可争 刘备只要攻占荆、益两州,便可与其争锋. 4 有雄才大略 ...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23《隆中对》问题 -
第尝复方: 1.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亲自邀请诸葛亮?答:因为在徐庶推荐刘备的时候"水镜先生"司马徽早就用"卧龙凤雏"来推荐过诸葛亮,他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徐庶为刘备所用的时候训...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隆中对的几个问题1 隆中对的 ( )部分,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是( )2 出师表中( )话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 -
第尝复方:[答案] NO.1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NO.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急求《隆中对》的以下简答答案 -
第尝复方: 1、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长好为《梁父吟》.2、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3、每尝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4、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瀍河回族区17139723097: 隆中对中的几个理解问题1.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然后写出两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2.请分别列举《三国演义》中有关“荆州”和“南抚夷越”的故事名称. -
第尝复方:[答案] 1.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草船借箭 2.关羽败走麦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