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笔下对哪一类人的刻画,代表了一批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投稿:东郭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海涅笔下的中国公主,代表了一批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滑稽、腐朽、盲目追求外表的精致。这些评论虽然尖刻,也有其可取之处。

此外,海涅海涅把他笔下的"中国形象"归结为"中国公主形象",还是有深刻内涵的:一是由女性化的"中国形象"进一步透露出其"异国主义"的立场;二是借"中国公主"讽刺德国浪漫派诗人布仑塔诺(Clemens Brentano,1778-1842)"利用中国"的倾向。但是,无论是"异国主义"的立场,还是"利用中国"的倾布仑塔诺,都不是新调新唱,而是老生常谈了。

这就充分说明了海涅海涅那作为"异国"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局限性,也彻底反映出中国作为"异国"所具有的"异国情调",到了十九世纪已在大幅度地退缩和全方位地凋萎。要想进一步地利用中国,寻找到中国身上的"异国情调",就必须拓宽中国的异国图景。这项工作海涅海涅未能完成,而落到了"青年德意志"的大才子古茨科古茨科的身上。

古茨科古茨科大器早成,还不到二十四岁,就成为"青年德意志"的中心人物。通过丰富的创作,他努力提供一幅"批判的世界图景"(KritischerWeltbild)。"中国形象"是这幅世界图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组成部分。古茨科古茨科在他的长篇东方历史小说《玛哈·古鲁》(MahaGuru)中塑造了这幅"中国形象"。《玛哈·古鲁》写成于1833年。

它以中国的西藏为背景,广泛地汲取西方有关东方(中国)的知识和趣味,叙述了主人公玛哈·古鲁由人到神(成为西藏最高的宗教领袖),再由神回复为人(因权力斗争而被迫让位),最终归山隐居,尽享天年的曲折过程。故事情节交错发展,既有争权夺利的宗教斗争,也有争风吃醋的情感较量。

作品中充满了"异国形象",诸如手工艺人、喇嘛、隐士等,广泛涉及西藏的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比如极端稀奇古怪,被看作是不文明标志的"一妻多夫制",从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异国日常生活画面。小说发表后,曾一度引起德国人的"异国热情"。但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古茨科古茨科把故事发生地安排在中国的西藏,从而把作为时空意义上"异国"的中国推进到了极端。

这样一来,古茨科古茨科也便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历来对待中国的陈见陋识,赋予了"中国形象"以新鲜的气息。在古茨科古茨科眼里,西藏犹如一片神话世界:广袤无垠,荒芜开阔。这里游人足迹罕至,处于未开化和静止中的原始状态,比先前西方人赞叹中国的原初状态还要更进一步,可谓原初之原初。

于是,在主人公们挺进拉萨的途中,一幅岑寂的全景(Panoroma)便展示在他们面前,令他们咋舌惊呼,叹为观止:我们已经置身于雄伟的上,西藏山脉是绵延无尽的,迄今对游人来说依旧是神秘莫测的亚洲高原高耸入云。高空的游云变幻多端,把高大的山峰团团围住,随即便又袅袅逝去,洞开一片狭窄的蓝天,从而使这些单调的山峰变幻莫测,魅力四散。

诸如,人们在被朵朵白云所环绕的光瘠的山崖上能够看到繁茂的植物,但片刻之间这些植物便又消失无余。这儿既像是一片翠绿的林带环绕山崖,又像是一圈郁郁的松柏或杨柳,同时可见的还有一片隐隐约约的雾海,把一切都覆盖起来,叫人无从辨认。在这变化无穷之中似乎只有一点永驻不移,即林海中狂涛的怒号,阴森森的,有一种怒气生煞的气势。可狂涛又在哪呢?肉眼是见不到的,只有耳朵能听到这永恒的、单调的、回旋中的轰鸣声不绝不断。

以上是仰视远眺。既有实写,也有虚描,接着,作者便把视线收归眼前:老鹰在高高游岩上筑巢栖居;狐狸优哉游哉地挖穴生息。[30]无论是远方,还是近处,目之所及都是一幅和平、宁谧的图景和氛围,渗透出原始的自然色彩。这是一片神话世界,或者说,这犹如一部神话。

但是,这部神话并非与生俱来的"异国图景",而是由西方人一手制造的,换句话说,是西方人对它加以"启蒙"的结果。由玛哈·古鲁远征西藏,我们不难想到西方主体性思想史上的英雄人物奥德赛。这一点,古茨科古茨科的确没有忽视。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已使西方处于窒息边缘的现代文明(启蒙的结果),正在将它的魔爪伸向这块朴真的空间:麝鼠和因毛质优异而著称于世的西藏牦牛在山上惊恐地狂奔乱跑,因为利欲熏心者在穷追不舍。

古茨科古茨科毫不留情地指出,造成这种杀戮和狂躁的,并非仅仅是中国妇女的虚荣心(为了打扮,她们需要麝香和毛皮),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人正在不择手段地散布他们的"现代工艺",唆使中国人越规离矩。

他们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那永不餍足的贪婪之心。真正应遭到谴责的是欧洲人。面对这种状况,古茨科古茨科虽然深感不安,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叹问到:"难道麝香就没有一点令人恶心的气味吗?"[32]他还竭力呼呈:"美洲大陆的麝香已足以满足欧洲人的贪欲",[33]请别再到东方这块犹处于童真状态的古老高原上施暴践踏。

古茨科古茨科这一呼呈,就露了尾巴。他一方面揭示西方的"启蒙辩证法",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走进了"启蒙辩证法"的怪圈之中。他在批判西方人物理上的掠夺之际,同时开始了他的心理施暴。由此看来,古茨科古茨科实际上未能挣脱历来的"异国主义"枷锁。我们在他小说中所读到的与其说是他眼中的中国,毋宁说是他意念中的中国。

这个中国在古茨科古茨科心目中应具有远古风情和东方韵味,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永葆朴质童真。古茨科古茨科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西藏,只是由于中国内地"异国情调"不是丧失,就是变杂,他要寻找一种纯正精致的中国异国情调。

古茨科古茨科寻找本真的异国情调,终极目的是为了逃避西方的文明和现实,即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压迫。"避世主义"的愿望在异国情调中得到实现。x

古茨科古茨科的大胆远眺,使他找到了一个能够代替"异国情调"之偶像的整体中国的部分中国,这便是至今仍然十分扑朔迷离的西藏,从而拓宽了中国作为"异国"的图景,加深了它的异国情调,使得他能够避开西格兰所面临的困窘,替自己由于西方西藏现代化而感到憋闷和失落的心胸寻得一片放逐天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作为纯粹康德哲学的时空意义上的"异国"所"理应具有"的,但因西方介入而正在趋向淡化的"异国情调"的魅力。说穿了这种魅力就是原始野蛮。




零余者角色塑造
郁达夫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零余者角色,与屠格涅夫笔下的俄国零余者相比,更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人的特质。他并非出身贵族,没有家族的财富可以依赖,甚至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这与俄国零余者的境遇截然不同。他的孤独与苦闷并非源自生活的无目标,而是源自与社会的深刻冲突,他的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的创作年代,是俄国正处于解放运动初期,《猎人笔记》通过记述自己打猎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作者对那些在社会底层悲惨生活的人们的无尽的怜悯和同情。 当看完《猎人笔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命运所感动。一是《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

初一语文课文《傻瓜》中心思想是啥?
文章是针对傻瓜这类恶人的,但1878年的作者不放弃任何机会流露他对年青一代的惋惜、遗憾、谴责而又爱护同情的复杂心情。在这篇《傻瓜》中,他也是这样,大约是一吐为快吧。从文章中看出,他认为当时许多年轻人因《处女地》对他的冷漠或攻击是出于一种带私心的胆怯和盲从。他们怕被别人说成是落伍的人。加之年轻无知,...

父子是前世仇人么
历经岁月沉浮,我现在岂不是,也像这社会绝大多数人那样,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大概就是每个老百姓的缩影吧。既然自己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为何要强求儿子一定要出类拔萃呢?一个合格的父亲再次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焦虑,焦虑在现实生活里面杀伤力巨大,它会摧垮一个人的意志力,让你疯狂得...

猎人笔记创作背景是什么
从20年代以来,俄罗斯农奴制进入危机阶段,危机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发展起来。它对农奴制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并逐渐瓦解了经济。可以说,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源。与此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不断加剧。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共发生农民骚乱576起。此外,在这一时期,平民知识...

从<<高老头>>一书中的高老头,鲍赛昂夫人及拉斯蒂涅等人物的经历看,金钱...
巴尔扎克把人的欲望写成性格特征,他通常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这类人物的某种情欲,让人物在这种情欲的支配下行动。比如,他写葛朗台对金钱的占有欲,邦斯舅舅的古董癖,《贝姨》中于洛男爵的好色等等。在《高老头》中,他竭力描写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欲望,用夸张的手法来渲染高老头的父爱,突出他的父爱。巴尔扎克笔下的...

猎人笔记读后感
屠格涅夫笔下的《猎人笔记》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思想,耳目一新的人物及美丽宜人的风景。也让我学会了善良,纯朴,丰富内心世界。 猎人笔记读后感11 当翻阅完《猎人笔记》的那一瞬间,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任务所感动。《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美好地讴歌了老百姓内心的精神世界。

屠格涅夫成名作《猎人笔记》语录,每一句都很经典,你看过吗
青春的力量在屠格涅夫笔下熠熠生辉:“我年轻的心,怀揣着耕种梦想,期待着在小小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鲜红的花朵在岁月中绽放。<\/ 关于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他这样写道:“即使你如何喂养,狼的本性始终指向自由的森林,那是它无法割舍的归宿。<\/ 对于人物描绘,他细腻入微:“我凝视着他的...

猎人笔记阅读心得600字五篇
当翻阅完《猎人笔记》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任务所感动。 《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美好地讴歌了老百姓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歌颂了大自然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为此我不由得称屠格涅夫为“神笔”。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位完这本名著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

文学史上的“多余者”这一形象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 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的代表人物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他是这个形象的经典代表。2.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也是“多余人”形象的重要典型。3.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他的形象体现了“多余人”的矛盾性格。4. 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构成了“多余人”的形象。5. ...

青浦区15691028303: 为什么说海涅是新浪漫派的代表?
养维奥克: 亨利希•海浬(1797—185碑 )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政论家.... 在其代表作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中,海涅描绘了拿破仑的葬礼、法国人民对...

青浦区15691028303: 下边是几组作者或作品,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该组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把它选出来. -
养维奥克:[选项] A. 莫泊桑 B. 巴尔扎克 C. 都德 D. 海涅

青浦区15691028303: 海涅的代表作品有那些? -
养维奥克: 海涅代表作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罗蕾莱》、《你好像一朵鲜花》、《北方有一棵松树》、《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曾在梦中哭泣》等等;普希金短诗:《是...

青浦区15691028303: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与升华 阅读答案 -
养维奥克: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人生绝境.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的感谢的不是你...

青浦区15691028303: 海涅的代表作 -
养维奥克: 1、海涅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歌《西西里亚织工》,论文《论浪漫派》.2、普希金的代表作: 《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

青浦区15691028303: 海涅的著名代表诗 -
养维奥克: 《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 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 那非常熟悉的胡同; 我走过我恋人的家门, 却已是人去楼空. 街道尽是那样狭窄! 石子路令人难忍! 房子像倒到我的头上! 我尽力拔足飞奔! 《五月已来到人间》 五月已来到人间, 花木都欣欣向荣, 那蔷薇色的云彩 飘过蔚蓝的天空. 从高枝茂叶丛中 传来夜莺的歌唱, 在那绿苜蓿之中 跳着白色的羔羊. 我不能唱,不能跳, 病倒在芳草丛中; 听到远处的音响, 我做着莫名的梦. 《在我的泪水里面》 在我的泪水里面, 有许多鲜花怒放, 而我的唉声叹气, 变成夜莺的合唱. 如果你爱我,姑娘, 我把花全部奉赠, 而且在你的窗前, 发出夜莺的歌声.

青浦区15691028303: 海涅的简介,以及有哪些代表作? -
养维奥克: 海涅是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曾被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谱成曲作为一首艺术歌曲而流芳百世.

青浦区15691028303: 海涅的代表作有哪些?
养维奥克: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德国著名民主诗人.他的早期创作主 要是抒情诗《歌集》(1827)和4卷《旅行记》(1826—1831).《歌集》 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

青浦区15691028303: 《童年》读书笔记 100字 急!!!! -
养维奥克: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死的这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