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是yue还是le?有哪十二部分?谁有较详细的资料?

作者&投稿:怀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朝鲜族农乐舞的风格特色~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带给欣赏者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觉。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制作工艺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乞粒舞是自娱性民间舞蹈。它不仅吸收了拔河比赛时“双层舞”之精华,而且也把“乞粒”活动中的歌舞部分融于其中,从而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完全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这就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引导舞队进入表演场地。从舞队入场至走出各种队形变化,直到舞之尽兴,表演程式相对稳定。在“做周”、“回甲节”、“回婚节”等朝鲜族活动时,因受表演场所及参加人员的局限,就没有入场、走队形的必要。因此,表演程式相对发生变化。因地制宜,因情而变,形成了乞粒舞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乞粒舞的表演(以节日表演为例),需要在宽敞的场地进行,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每次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但长鼓手、圆鼓手必不可缺。场面热烈,阵容强大。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相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双层舞”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居于长者应在的显赫地位。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下到场中,表演自己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习俗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文化特色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随着节目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颀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倻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地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丰富而热烈的“农乐舞”之后,人们将转入自娱性的集体自娱舞蹈,作为欢度节日的继续。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
朝鲜族农乐舞
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 随着节目的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
朝鲜族农乐舞
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硕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椰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地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
朝鲜族农乐舞
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丰富而热烈的"农乐舞"之后,人们将转入自娱性的集体自娱舞蹈,作为欢度节日的继续。

读LE~
NONG LE WU~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
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
舞童表演的"叠罗汉"
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
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
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
假形舞蹈"鹤舞"
男子"象帽舞"
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 随着节目的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

我也是朝鲜族的~不过现在基本上很少见农乐舞~除非节日~


农乐舞历史起源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的灾难和日军侵扰,大量难民迁移到中国东北,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朝鲜族与中国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十分紧密,尤其是在隋唐时期,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使得朝鲜民族在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和宗教习俗等方面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农乐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

朝鲜民族的“农乐舞”有什么特点?
朝鲜民族的“农乐舞”是反映以稻田种植劳动生活为主的农耕舞蹈,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三韩时代,有说与原始先民的狩猎生活有关,还有说是跟祭祀活动有关。从这几种不同的说法中我们得知,农乐舞是在农忙季节里,群众饮酒、歌舞的娱乐活动,舞蹈中有击鼓舞蹈,还有各种戴动物假面具的舞蹈形象和猎手形象,...

哪一项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遗产
朝鲜族的农乐舞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舞蹈,被赞誉为民间艺术之花,是中国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它主要流传于朝鲜族聚居区的农村,其产生、发展与民族生活紧密相连,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形式。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

中国民间舞蹈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以下是对部分中国民间舞蹈的简要介绍:1. 鼓子秧歌:流行于山东省商河、惠民等地,主要在春节和重大节庆时表演。舞蹈角色分为“伞”、“鼓”、“棒”、“花”四种,分别以手持道具命名。鼓子秧歌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2. 朝鲜族“农乐舞”:流传于东北地区...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 大秧歌: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东北各地,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3. 满族说部: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包括了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体裁。4. 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的传统舞蹈,它表现了朝鲜族农民辛勤劳作和欢庆丰收的场景。5. 朝鲜族跳板...

哪种民间表演艺术入选非遗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舞蹈源自辽宁省铁岭市,是朝鲜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8年6月14日,它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为Ⅲ-24。朝鲜族农乐舞在朝鲜族社区中广为流传,是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铁岭市,尤其是其北部地区,居住着大量的朝鲜族人民,...

长鼓舞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舞蹈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主要流传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区。长鼓舞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长鼓源于印度的细腰鼓,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再辗转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族主要的打击乐器。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面音高不尽相同。明清...

朝鲜族民间舞介绍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作优美、细腻、柔和而持久,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宛如轻灵高雅的白鹤。著名的民间舞蹈包括《农乐舞》、《长鼓舞》和《僧舞》等。其他如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和绩麻舞等也广为流传。综合特征:朝鲜族舞蹈以其优美典雅的舞姿著称,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

朝鲜舞蹈有哪些
三、农乐舞蹈 农乐舞蹈是朝鲜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通常在庆祝丰收或重要节日时表演。这种舞蹈形式欢快活泼,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农乐舞通常以民间乐器伴奏,如朝鲜传统乐器伽倻琴、长鼓等。舞蹈中融入了许多农业生活的元素,如模仿耕作的姿态和动作,展示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四、...

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朝鲜舞蹈分几大种类
朝鲜舞蹈分为7类。1、农乐舞 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2、假面舞 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 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起初在阴历四月初八,后来在端午节跳...

新余市13848442565: 中国哪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舞蹈? -
边炊丽珠: 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更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形式,使少数民族民间舞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其中,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安代舞、筷子舞、盅子舞等,动作健壮,节奏强烈,豪迈奔放;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多朗舞等,活泼、开朗、风趣、乐观,急速的旋转更是令观者眼花缭乱;朝鲜族的民间舞蹈扇子舞、长鼓舞等,舞姿优美,节奏轻快,凝重端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弦子舞、锅庄等,雄健有力,节奏激昂,洒脱奔放.此外,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众多的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共同组成了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

新余市13848442565: 农乐舞是一种怎样的舞蹈?
边炊丽珠: 农乐舞: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新余市13848442565: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边炊丽珠: 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藏戏、贵州侗族大歌、热贡艺术等. 1、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

新余市13848442565: 朝鲜族的簸箕代表什么 -
边炊丽珠: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有: 农乐舞(包括象帽舞,长鼓舞,圆鼓舞,手鼓舞,扁鼓舞,小鼓舞,乞粒舞等一系列舞蹈); 假面舞(这也是朝鲜族传统戏剧的一部分,通常以无言剧的形式出现); 剑舞(女子挥舞刀剑所营造的战斗气氛,也用于巫俗祭祀中); 顶水罐舞(通过朝鲜妇女在河边顶着水瓮的样貌所改编的民俗舞蹈); 手巾舞(用于古代巫俗仪式中,由手持白色手巾的白衣女子所跳的巫俗舞蹈); 此外还有扇子舞,鹤舞,碟子舞,牙拍舞,棒槌舞,打糕舞,簸箕舞,绩麻舞,背架舞,强羌水越来等等.

新余市13848442565: 说说分别反映哪个名族的风俗?? -
边炊丽珠: A、看不清楚什么活动.B、维吾尔族的刀螂舞.C、傣族的孔雀舞.D、朝鲜族的农乐舞.E、蒙古族的摔交运动.

新余市13848442565: 朝鲜族民俗舞蹈是什么? -
边炊丽珠: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线条流畅的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

新余市13848442565: 朝鲜族的文化瑰宝? -
边炊丽珠: 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乞粒舞、扇子舞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