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赵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翻译!~

春秋这本书,一方面写明了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的帝王之道,另一方面记载了历史。分辨历史中让人疑惑的地方,辨明了是非对错,确定了让人犹豫的地方〔让人不再犹豫〕。表彰善行,抨击恶行,推崇贤人,鄙视不贤。

没什么实际解释

伦常 : 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为不可改变的常道,故称“伦常”。

朝纲指的是朝廷的政治纲领,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


春秋之言,微言大义。书春秋大义这是孔子说的

下一句是:下辨人事之纪。

出处: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选段: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

《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

扩展资料:

该文既是《史记》的序文,又是司马迁自作的列传。文章先追考自己的先世为周之太史,并写父亲太史令司马谈生平以及他对儒,墨等六家的评价。接着写自己少年时读书和二十以后足迹遍及南北的情况;写父亲临终嘱咐他必当史官,完成其未竟之志,以及他接受遗嘱时的恳切之情和继任太史令的经过。

然后转入文章的核心部分:先写决心以继任孔子的事业为己任,并高度评价《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拨乱世,反之正”的历史作用,这实际上也是阐发自己写《史记》的宗旨。



下一句是:下辨人事之纪

《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下一句是下辨人事之纪,

《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1、家里有上千两黄金,做什么事情都随着自己的心意(随心所欲);2、是家里有了钱,做什么都行。家有千金,行止由心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

司马迁是著名的什么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

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故孔子自叹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司马迁堪称孔子的隔世知音,他不但效法孔子而著《史记》,对孔子作《春秋》的良苦用心,亦是剖析得淋漓尽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

春秋内传和春秋外传有什么区别呢?
在儒家看起来,孔子修《春秋》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伟大历史事件!孟子曾经把孔子修《春秋》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那么《春秋》里边都写了点儿什么呢?司马迁曾经说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眀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在儒生看起来...

司马迁是谁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

孔子的《春秋》是什么体史书,解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又是什么体的史书...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

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

《春秋》非史书之因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怎么解释?
全书共十八卷,每卷大旨列于题下,略述作者大旨,以归诸一义,明儒所谓“微言大义”(《四库全书总目》)。董仲舒在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理论,为作者政治上的主张。他认为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以...

史记——《苏秦列传》一文疑难解答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邱县13948564267: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一句是什么 -
驹娴依路: 下一句是:下辨人事之纪《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邱县13948564267: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翻译! -
驹娴依路: 春秋这本书,一方面写明了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的帝王之道,另一方面记载了历史.分辨历史中让人疑惑的地方,辨明了是非对错,确定了让人犹豫的地方〔让人不再犹豫〕.表彰善行,抨击恶行,推崇贤人,鄙视不贤.

邱县13948564267: 求《史记》中“太史公曰”那一部分内容 谢谢 -
驹娴依路:[答案]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

邱县13948564267: 司马迁认为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 -
驹娴依路:[答案]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

邱县13948564267: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的前一句 -
驹娴依路: 基本解释 亦作“ 补弊 ”.补救敝败.《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汉书·董仲舒传》:“至於 宣王 ,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 文 武 之功业, 周 道粲然复兴.” 三国 蜀 刘禅 《出军诏》:“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

邱县13948564267: 太史公自序繁体版 -
驹娴依路: 太史公自序(《史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

邱县13948564267: 求史记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不是介绍!好词好句谢谢 -
驹娴依路: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

邱县13948564267: 《史记》中“太史公曰”那一部分内容
驹娴依路: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

邱县13948564267: 司马迁创造史记的缘由目的 -
驹娴依路: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