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土人情散文三篇或与杭州季节有关的古诗词五首 谢谢啦

作者&投稿:关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快来帮我,有追加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
[宋]欧阳修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蟾宫曲•西湖〔双调〕
奥敦周卿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出国前,听到许多的人说,在外国,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相互间不可能有什么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钱关系。所以,在国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互相帮助的。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到了加国。

可是,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接连碰上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的观念动摇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伦多的地铁,车次方向搞不清,正一头雾水地查地图时,旁边一位老外过来问道:需要帮忙吗?我把地点告知他,他不仅在地图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还一直把我带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国内,问路时还得找点看起来老实的人,否则把我指到爪哇国去也未可知啊。我还没有唱国际歌,就有朋友来帮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国际歌,恐怕天下朋友将会更多了。

在地铁里,一个小孩在临将关门的一刹那冲进车厢,车门忽然关闭,夹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时间,车厢里几个老外同时冲向车门,七手八脚的要拉开车门。而这时车厢里还有许多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电影,与自己不相干的。更可气的是还冷不丁的听到一句粤语:“门不会关的,慌什么嘛。”

其实,地铁的车门如同电梯门一样,有障碍就会自动打开,本不用着急的。这道理不仅中国人知道,谁都会知道的,可出于一种本能,老外们会同时抢了上去。而号称会互相帮助的国人,不仅不表示出关怀,还要冷言冷语几句,一付见过大世面,闯过大码头的架势。看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祖训可谓深入国人之心的了。当然,这种事在中国国内也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和现实都和移民的交流迁徙相关。应该说,由于这样的移民流动,使加拿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为了发达的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加拿大的这种特点,各种民族的大汇聚,也就形成了多种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汇聚。

美洲的开放,欧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犷和亚洲的猥琐,在加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欧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亚洲的虚伪,在加国也是一样的竞相表现。

在与当地洋人的笑谈中,居然听到很不中听的一个列举:在加国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四种: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国人。这其中,亚洲人就占了三个。几个新结识的老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他们不愿意和中国人打更多的交道,因为“中国人不讲信誉,”“骗人”。

黑人的强悍粗野,自是不必说的;印巴人的神秘诡诈,这也是不必说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盗行径,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国人又何处得罪了这些老外呢?

或许,这是白种人的歧视吧。



>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图片、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图片,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图片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图片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3、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4、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5、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6、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7、鄂西土家风情�
鄂西毗邻湘西、贵北和川东南,居住着数十万土家族居民。他们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独特、鲜艳的服饰。土族居民,特别是青年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镶宽大的蓝边,传统布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其头巾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边带布。手上戴着金或银制的手镯。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间、茶场、农舍、土塘旁,常常可听到阵阵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对唱,山族青年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木叶传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叶,吹出美妙、动人、委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动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树叶,仅为男女传情表达出心声。


























(一)关 于 绿 色
这一次,我坐火车回湖南。
速度可以提供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从车窗看出去,车窗下的一切物事都被抽象成无限拉直且流动着的线,让人生出梦幻的错觉。再远些,那些绿色的田野和树林,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不很快,也不是很慢,正好让人欣赏且又不至沉迷。最远处的山们,都沉沉地站在那儿不动,它们从我的视界里最后消失,我知道不是它们离开了我,而是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它们。就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到最后,总是我不能永远守护它们。它们可能在过去的某个地方驻足等我,只是我已无法回头。
现在,我把精力集中在窗外那些绿色的田野和树林上。
湖南境外不计,这次回乡的行程是由长沙到湘潭到娄底到怀化,然后往湘西腹地大山深处延伸。这是一条由繁华的大都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小城镇的路线。城市的规模规定了我在车窗外看到的绿色的样式。从长沙到几个中等城市之间,绿色大多被切成一块一块或一片一片,整齐而温顺的样子。而一过怀化,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湘西,那些绿色就呼拉一下子聚拢来,成为汪洋,翻涌着,滚动着,在风中呼喝呐喊着,原始和野性直让人欲舞蹈欲高歌欲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现在,我抑制住自己,逼自己冷静地想些问题。
问题1,绿色的大小多寡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成反比,那么,绿色的大小多寡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成反比。照此道理,湘西现在能保存这样原始和野性的绿色,我应该感谢这里的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低下了?这个问题实在让我矛盾而又惶惑。过去上学的时候,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观,对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充满敬畏,我知道,是它让我从树枝画地到用笔在纸上涂鸦再到现在能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可是我现在突然觉得,眼前键盘上的每一个键上,都涂满了人和动物的血,那些血沾到我的手指上,渗入血管,逆流入我的心脏,堵得我发慌。
问题2,如今人类各种改造自然的能力都从四面八方向城市拥挤,于是城市开始膨胀,膨胀得好多地方尽是肮脏黑暗和恐惧。干净漂亮和阳光给了一些人,而另一些人则被扔掉或遗忘,他们无力占有什么,包括绿色和阳光。
人类的力量造就了城市的繁华,繁华的街市切割了绿色。绿色一块块一条条,悬挂在城市红红绿绿的画布上。我想起了屠宰场的情景,那些猪被杀掉之后,就切成了一块块一条条挂在那儿。
问题3,城市是什么?我想,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选定了一个温暖的地方居住下来,搭建了一些棚子,这应该是“部落”了。我还想,应该有那么一个人,在某一个早上起来,看着昨夜被呼号的风吹垮的棚子,看着同类被野兽咬啮之后残缺的肢体,面对着眼前无尽流动的河水,他蹲下来,苦苦地思索。良久良久,他终于站起来,召集起他的同类。他们弄来树啊草啊泥土之类,用这些东西筑成墙,把他们的棚子围起来。就这样,一座城诞生了!以后的每一个有星无星的夜里,寒风在城下止步,不再如利刃般刺入骨髓;野兽们的号叫在城外远远的地方滚动,不再震得人心战抖。城里,火光散发温热,温热让每一个人的面庞闪闪发亮。
这就是城市啊,一块给我们安全和温暖的土地,一方和寒冷恐惧无关的天空。
后来,可能很多人都往这围住的一方小天地里挤,城就越扩越大。原本,一方被无边绿色围起的小天地是精致而美丽的,可它扩充起来,膨胀起来,绿色步步退却的时候,一些悲剧也就冒出头来。
人太多了,洁净的空气会混浊,清纯的味道会变质;一个地方太大了,就会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二)娄 底 车 站
火车停在娄底车站。
我看了一下手表,正好凌晨一点半。下半夜了,车厢里静得只有几个人不大也不急的鼾声,起起伏伏,如遥远的波浪在不急不徐地涌动。偌大个列车,我想大概也只有我不能入睡也不想入睡。天地都安静的时候,正是好好想些什么或什么都不想的时光,这时光很奇妙,我不愿因为睡觉而白白地浪费掉。平日里,午夜一过,繁华的潮声隐去,我就觉得天地清洁起来,宽阔起来。这时候,准备好一杯茶,一支烟,坐在窗前,看窗子附近树上的枝和叶在风中轻轻地飘或者舞,看天上月亮和云的游戏,看天边的星有滋有味地孤独着,心情就会好起来。现在,车停在娄底,我静静地坐在一个熟悉的名字里,坐在一个陌生的站台上,心情也好了起来。
我开始往车窗外观察。
一些月光和灯光被建筑切割,零零碎碎地撒在站台上。站台的整个气氛是冷清的。在车停稳后的三十秒左右,有过一阵小小的骚动,这骚动是由人的流动引起的。一些人从车厢里出去,像几尾鱼游出出站口的过道,就不见了。一些人挤进列车上下的口子,也不见了。然后,一切又都冷清下来,沉静下来。
就是说,一些人回去了,一些人出门了。
我开始联想,这个夜里,这个时刻,在长沙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北京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纽约多伦多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巴黎伦敦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就是一些人回去了,一些人出门了。当然,这都是一些普通小老百姓的事情,我坐的是火车而不是飞机或豪华邮轮。普通小老百姓坐火车来来回回地奔忙,为生计做些普通的事情,这个世界也就这样在大多数时候无可奈何地普通着。
娄底车站只是一个标本,或者说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一些普通的现象或一些现象的普通。
火车开动了,缓缓地出了娄底站。现在的火车不像从前,开的时候不再长长地叫上几声。我还没来得及有所准备,便从镜子里给拉了出来,抛进了野外空空的黑暗中。不过也好,冷清和沉静没有被破坏,我的思绪可以开始新的漫游。

(三)感 触 沅 陵
火车到了怀化,我就和它告别,换乘汽车去沅陵。从怀化到沅陵,我十九岁时跌跌撞撞5小时,现在摇摇晃晃4小时,一个小时沅陵人整整走了二十年!
进化起来如蜗牛爬路,可权力的味儿却浓得让人呼吸不畅,所以沅陵这个小县城我向来不大喜欢,虽然广义上它是我的家乡。我真正的家乡至今还蜷缩在大山深处的某个角落里,对任何事它都没有开口的勇气,任何时候它都无法获取喧嚣的资格。
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行使权力的印记深深地烙在这里。走进部分尚存的沅陵古城,还可见古墙斑驳,曲巷深深,每走一步,都在丈量历史的深度,都有可能和某个王朝的某些郡府州官们猛然地撞个正着。南方的雨把这些古墙曲巷浸泡得潮潮湿湿,充满霉味;而在北方的太阳下,皇帝用握神器的手拿捏着手中的棋子,不同的手指或者不同的手法,让这里的郡府州官们的脸色变幻莫测,也让这小县城的小百姓的喉咙感到憋闷和疼痛。
太古老的过去不说了,我只拣两件近些的和权力有关的事说说。
第一件,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古神州的脸色有些黯然,金陵的王气也黯然,蒋介石黯然地去了重庆。可重庆不够大,放不下一个王朝的五脏六腑坛坛罐罐,他必须选择重庆周围相对安全的大小城镇安置它们,沅陵也在被选中之列。我至今都不明白这对沅陵是有幸还是不幸。总之是一夜之间,小小的县城一下子挤进了二十余万人,什么“西南门户”、“小武汉”(两水汇合,分沅陵为三,形式上极像武汉)等等光环都往它头上套。达官们来了,贵人们来了。沅陵城十里长街十里的灯红酒绿,十里的鱼肉飘香。日本鬼子飞机大炮的轰鸣响在遥远的武汉长沙或者不太遥远的常德,但沅陵是相对安全的,最多也就是鬼子从天上扔几个炸弹完事。抗战的枪声在远远的前方,国家的存亡也在远远的前方,达官们贵人们乐得在这一方暂时无性命之忧的天地今天醉生明天梦死。腐烂的气味在沅陵的大街小巷飘荡,如顽固的病菌般在沅陵人的身上沾染扩散,到现在还在作祟。到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达官们贵人们早已走得精光,可沅陵的玩客食客们照样每天晚上排得一街一街一巷一巷,其壮观情景实在是少见。有点身份的钻包箱,小百姓们就排在街边,直吃得脸泛油光,直喝得昏昏然飘飘然,然后回家睡觉,等待明天的太阳升起。不要误以为沅陵人有钱,沅陵经济发达,其实沅陵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然也不要误以为沅陵人就完全没有血性,沅陵的热血男儿都前前后后坐上摇摇晃晃的汽车,远远地出门去了。
人说,湘西民风醇朴,可在沅陵,你起码要到五公里以外的乡村去找醇朴;人说,湘西民风强悍,出土匪,可对沅陵小县城,这话也不对。现在强悍的匪们都去了有油水的大城市,呆在沅陵小县城混“黑道”的,都是些小混混,不会有“大佬”级别的人物。沅陵人也能赚些钱,赚到钱后就去买吃买穿买玩。这种状况,就是沅陵和六十多年前蒋家王朝的权力热烈拥吻之后,留下的难以祛除的后遗症。
第二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沅陵脚下有条沅水,沅水下游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叫五强溪水电站。修水电站是国家意志,其好处当然多多,这人人都知道,不用我说。可对沅陵和沅陵人来说,这里没有选择的余地。国家权力推动着沅水上涨了十几二十米,水不动声色地淹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和故事,也淹掉了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船老大们的诗意和野性。更为重要的,沅水河谷两岸有肥力的良田一夜之间几乎都没有了,水好像慢不经心地把大部分沅陵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给没收了。留给沅陵人的,是一层高过一层的大山。山上开不出田来,稻子种不下。山上有树,可能砍的都砍得差不多了。没田种没树砍,沅陵的青壮劳力就一批批一拨拨地南下广东东去江浙,打工挣钱去了。每次回乡,看着散在山的折皱里东一块西一块的稻田,和在田里劳作的稀落的几

<<风土人情之我说 人之我说>>

出国前,听到许多的人说,在外国,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相互间不可能有什么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钱关系。所以,在国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互相帮助的。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到了加国。

可是,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接连碰上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的观念动摇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伦多的地铁,车次方向搞不清,正一头雾水地查地图时,旁边一位老外过来问道:需要帮忙吗?我把地点告知他,他不仅在地图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还一直把我带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国内,问路时还得找点看起来老实的人,否则把我指到爪哇国去也未可知啊。我还没有唱国际歌,就有朋友来帮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国际歌,恐怕天下朋友将会更多了。

在地铁里,一个小孩在临将关门的一刹那冲进车厢,车门忽然关闭,夹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时间,车厢里几个老外同时冲向车门,七手八脚的要拉开车门。而这时车厢里还有许多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电影,与自己不相干的。更可气的是还冷不丁的听到一句粤语:“门不会关的,慌什么嘛。”

其实,地铁的车门如同电梯门一样,有障碍就会自动打开,本不用着急的。这道理不仅中国人知道,谁都会知道的,可出于一种本能,老外们会同时抢了上去。而号称会互相帮助的国人,不仅不表示出关怀,还要冷言冷语几句,一付见过大世面,闯过大码头的架势。看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祖训可谓深入国人之心的了。当然,这种事在中国国内也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和现实都和移民的交流迁徙相关。应该说,由于这样的移民流动,使加拿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为了发达的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加拿大的这种特点,各种民族的大汇聚,也就形成了多种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汇聚。

美洲的开放,欧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犷和亚洲的猥琐,在加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欧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亚洲的虚伪,在加国也是一样的竞相表现。

在与当地洋人的笑谈中,居然听到很不中听的一个列举:在加国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四种: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国人。这其中,亚洲人就占了三个。几个新结识的老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他们不愿意和中国人打更多的交道,因为“中国人不讲信誉,”“骗人”。

黑人的强悍粗野,自是不必说的;印巴人的神秘诡诈,这也是不必说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盗行径,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国人又何处得罪了这些老外呢?

或许,这是白种人的歧视吧。

<<[散文]长白山天池>>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图片、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图片,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图片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图片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3、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4、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5、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6、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7、鄂西土家风情�
鄂西毗邻湘西、贵北和川东南,居住着数十万土家族居民。他们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独特、鲜艳的服饰。土族居民,特别是青年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镶宽大的蓝边,传统布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其头巾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边带布。手上戴着金或银制的手镯。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间、茶场、农舍、土塘旁,常常可听到阵阵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对唱,山族青年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木叶传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叶,吹出美妙、动人、委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动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树叶,仅为男女传情表达出心声。

<社戏>

(一)关 于 绿 色
这一次,我坐火车回湖南。
速度可以提供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从车窗看出去,车窗下的一切物事都被抽象成无限拉直且流动着的线,让人生出梦幻的错觉。再远些,那些绿色的田野和树林,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不很快,也不是很慢,正好让人欣赏且又不至沉迷。最远处的山们,都沉沉地站在那儿不动,它们从我的视界里最后消失,我知道不是它们离开了我,而是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它们。就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到最后,总是我不能永远守护它们。它们可能在过去的某个地方驻足等我,只是我已无法回头。
现在,我把精力集中在窗外那些绿色的田野和树林上。
湖南境外不计,这次回乡的行程是由长沙到湘潭到娄底到怀化,然后往湘西腹地大山深处延伸。这是一条由繁华的大都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小城镇的路线。城市的规模规定了我在车窗外看到的绿色的样式。从长沙到几个中等城市之间,绿色大多被切成一块一块或一片一片,整齐而温顺的样子。而一过怀化,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湘西,那些绿色就呼拉一下子聚拢来,成为汪洋,翻涌着,滚动着,在风中呼喝呐喊着,原始和野性直让人欲舞蹈欲高歌欲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现在,我抑制住自己,逼自己冷静地想些问题。
问题1,绿色的大小多寡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成反比,那么,绿色的大小多寡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成反比。照此道理,湘西现在能保存这样原始和野性的绿色,我应该感谢这里的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低下了?这个问题实在让我矛盾而又惶惑。过去上学的时候,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观,对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总是充满敬畏,我知道,是它让我从树枝画地到用笔在纸上涂鸦再到现在能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可是我现在突然觉得,眼前键盘上的每一个键上,都涂满了人和动物的血,那些血沾到我的手指上,渗入血管,逆流入我的心脏,堵得我发慌。
问题2,如今人类各种改造自然的能力都从四面八方向城市拥挤,于是城市开始膨胀,膨胀得好多地方尽是肮脏黑暗和恐惧。干净漂亮和阳光给了一些人,而另一些人则被扔掉或遗忘,他们无力占有什么,包括绿色和阳光。
人类的力量造就了城市的繁华,繁华的街市切割了绿色。绿色一块块一条条,悬挂在城市红红绿绿的画布上。我想起了屠宰场的情景,那些猪被杀掉之后,就切成了一块块一条条挂在那儿。
问题3,城市是什么?我想,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选定了一个温暖的地方居住下来,搭建了一些棚子,这应该是“部落”了。我还想,应该有那么一个人,在某一个早上起来,看着昨夜被呼号的风吹垮的棚子,看着同类被野兽咬啮之后残缺的肢体,面对着眼前无尽流动的河水,他蹲下来,苦苦地思索。良久良久,他终于站起来,召集起他的同类。他们弄来树啊草啊泥土之类,用这些东西筑成墙,把他们的棚子围起来。就这样,一座城诞生了!以后的每一个有星无星的夜里,寒风在城下止步,不再如利刃般刺入骨髓;野兽们的号叫在城外远远的地方滚动,不再震得人心战抖。城里,火光散发温热,温热让每一个人的面庞闪闪发亮。
这就是城市啊,一块给我们安全和温暖的土地,一方和寒冷恐惧无关的天空。
后来,可能很多人都往这围住的一方小天地里挤,城就越扩越大。原本,一方被无边绿色围起的小天地是精致而美丽的,可它扩充起来,膨胀起来,绿色步步退却的时候,一些悲剧也就冒出头来。
人太多了,洁净的空气会混浊,清纯的味道会变质;一个地方太大了,就会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二)娄 底 车 站
火车停在娄底车站。
我看了一下手表,正好凌晨一点半。下半夜了,车厢里静得只有几个人不大也不急的鼾声,起起伏伏,如遥远的波浪在不急不徐地涌动。偌大个列车,我想大概也只有我不能入睡也不想入睡。天地都安静的时候,正是好好想些什么或什么都不想的时光,这时光很奇妙,我不愿因为睡觉而白白地浪费掉。平日里,午夜一过,繁华的潮声隐去,我就觉得天地清洁起来,宽阔起来。这时候,准备好一杯茶,一支烟,坐在窗前,看窗子附近树上的枝和叶在风中轻轻地飘或者舞,看天上月亮和云的游戏,看天边的星有滋有味地孤独着,心情就会好起来。现在,车停在娄底,我静静地坐在一个熟悉的名字里,坐在一个陌生的站台上,心情也好了起来。
我开始往车窗外观察。
一些月光和灯光被建筑切割,零零碎碎地撒在站台上。站台的整个气氛是冷清的。在车停稳后的三十秒左右,有过一阵小小的骚动,这骚动是由人的流动引起的。一些人从车厢里出去,像几尾鱼游出出站口的过道,就不见了。一些人挤进列车上下的口子,也不见了。然后,一切又都冷清下来,沉静下来。
就是说,一些人回去了,一些人出门了。
我开始联想,这个夜里,这个时刻,在长沙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北京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纽约多伦多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在巴黎伦敦也发生着同样的事吧,就是一些人回去了,一些人出门了。当然,这都是一些普通小老百姓的事情,我坐的是火车而不是飞机或豪华邮轮。普通小老百姓坐火车来来回回地奔忙,为生计做些普通的事情,这个世界也就这样在大多数时候无可奈何地普通着。
娄底车站只是一个标本,或者说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一些普通的现象或一些现象的普通。
火车开动了,缓缓地出了娄底站。现在的火车不像从前,开的时候不再长长地叫上几声。我还没来得及有所准备,便从镜子里给拉了出来,抛进了野外空空的黑暗中。不过也好,冷清和沉静没有被破坏,我的思绪可以开始新的漫游。

(三)感 触 沅 陵
火车到了怀化,我就和它告别,换乘汽车去沅陵。从怀化到沅陵,我十九岁时跌跌撞撞5小时,现在摇摇晃晃4小时,一个小时沅陵人整整走了二十年!
进化起来如蜗牛爬路,可权力的味儿却浓得让人呼吸不畅,所以沅陵这个小县城我向来不大喜欢,虽然广义上它是我的家乡。我真正的家乡至今还蜷缩在大山深处的某个角落里,对任何事它都没有开口的勇气,任何时候它都无法获取喧嚣的资格。
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行使权力的印记深深地烙在这里。走进部分尚存的沅陵古城,还可见古墙斑驳,曲巷深深,每走一步,都在丈量历史的深度,都有可能和某个王朝的某些郡府州官们猛然地撞个正着。南方的雨把这些古墙曲巷浸泡得潮潮湿湿,充满霉味;而在北方的太阳下,皇帝用握神器的手拿捏着手中的棋子,不同的手指或者不同的手法,让这里的郡府州官们的脸色变幻莫测,也让这小县城的小百姓的喉咙感到憋闷和疼痛。
太古老的过去不说了,我只拣两件近些的和权力有关的事说说。
第一件,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古神州的脸色有些黯然,金陵的王气也黯然,蒋介石黯然地去了重庆。可重庆不够大,放不下一个王朝的五脏六腑坛坛罐罐,他必须选择重庆周围相对安全的大小城镇安置它们,沅陵也在被选中之列。我至今都不明白这对沅陵是有幸还是不幸。总之是一夜之间,小小的县城一下子挤进了二十余万人,什么“西南门户”、“小武汉”(两水汇合,分沅陵为三,形式上极像武汉)等等光环都往它头上套。达官们来了,贵人们来了。沅陵城十里长街十里的灯红酒绿,十里的鱼肉飘香。日本鬼子飞机大炮的轰鸣响在遥远的武汉长沙或者不太遥远的常德,但沅陵是相对安全的,最多也就是鬼子从天上扔几个炸弹完事。抗战的枪声在远远的前方,国家的存亡也在远远的前方,达官们贵人们乐得在这一方暂时无性命之忧的天地今天醉生明天梦死。腐烂的气味在沅陵的大街小巷飘荡,如顽固的病菌般在沅陵人的身上沾染扩散,到现在还在作祟。到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达官们贵人们早已走得精光,可沅陵的玩客食客们照样每天晚上排得一街一街一巷一巷,其壮观情景实在是少见。有点身份的钻包箱,小百姓们就排在街边,直吃得脸泛油光,直喝得昏昏然飘飘然,然后回家睡觉,等待明天的太阳升起。不要误以为沅陵人有钱,沅陵经济发达,其实沅陵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然也不要误以为沅陵人就完全没有血性,沅陵的热血男儿都前前后后坐上摇摇晃晃的汽车,远远地出门去了。
人说,湘西民风醇朴,可在沅陵,你起码要到五公里以外的乡村去找醇朴;人说,湘西民风强悍,出土匪,可对沅陵小县城,这话也不对。现在强悍的匪们都去了有油水的大城市,呆在沅陵小县城混“黑道”的,都是些小混混,不会有“大佬”级别的人物。沅陵人也能赚些钱,赚到钱后就去买吃买穿买玩。这种状况,就是沅陵和六十多年前蒋家王朝的权力热烈拥吻之后,留下的难以祛除的后遗症。
第二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沅陵脚下有条沅水,沅水下游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叫五强溪水电站。修水电站是国家意志,其好处当然多多,这人人都知道,不用我说。可对沅陵和沅陵人来说,这里没有选择的余地。国家权力推动着沅水上涨了十几二十米,水不动声色地淹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和故事,也淹掉了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船老大们的诗意和野性。更为重要的,沅水河谷两岸有肥力的良田一夜之间几乎都没有了,水好像慢不经心地把大部分沅陵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给没收了。留给沅陵人的,是一层高过一层的大山。山上开不出田来,稻子种不下。山上有树,可能砍的都砍得差不多了。没田种没树砍,沅陵的青壮劳力就一批批一拨拨地南下广东东去江浙,打工挣钱去了。每次回乡,看着散在山的折皱里东一块西一块的稻田,和在田里劳作的稀落的几个老人小孩,想起全国各地关于实现小康的宣言和呼喊,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当然,我无意抱怨政府,为沅陵的十万大移民,政府是伤了脑筋也给过不少钱的,只是这些钱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没有“水土流失”现象,那就只有天知道。有一个例子,在沅陵的下游,有一个小镇,老镇子淹了,全镇就近搬到半山腰。政府给了移民费,可农民们在半山开出屋基建了房子,就没钱在屋后保坡保坎,这事也没人管。去年夏天一场大暴雨,镇子后山体大滑坡,这镇子就在地图上被抹掉了。这等惨剧,天耶,人耶?还有,湘西大山深处一个小镇子的消失,在偌大个中国,当然吹不起什么风,也荡不起什么涟漪;但镇子虽小,也是一处货物集散地,是一处经济中心,是一处教育和医疗中心,现在它消失了,对周围的十村八寨,意味着什么?
最近听说,政府正加大对沅陵的扶贫开发力度。我合十祈祷,愿沅陵和沅陵人有一个好的明天。

端午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
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
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
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
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
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
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
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
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

风土人情散文推荐:

岱山之夜
作者:赵丽宏

风中带着海的气息,清凉,湿润,有点鱼的腥味。
背后是海,星空之下,海面微波起伏,荧光闪动。岸畔的渔船,远处的岛影,全都影影绰绰,神秘,飘忽,梦幻一般。渔船桅杆如林,像幽暗中伸向空中的无数手臂,密集而安静,举着闪烁的灯,举着满天星光,似在探寻,又似在祈望。
渔船静静停泊着。渔民们却在夜色中欢腾。明天,是渔民的“歇渔节”,歇渔之后,渔船进港,渔人休息,海里的鱼儿虾儿,也可以不受侵扰地繁衍生息,过一段和平舒心的日子。
我的眼前,是一条灯光灿烂的大道,衣着缤纷的人们围集在道路两旁,笑语喧哗。大道中间空无一人,路面反射着灯光,像一个长长的舞台,静候着舞者登场。岱山人把在街上的表演叫作“踩街”,表演者大多是渔家儿女,他们将在街上尽兴歌舞,在人们的注视下慢慢走过,路畔观者也会跟着他们的节拍亦歌亦舞。这条大道,会流成一条欢腾之河。
咚咚咚咚……鼓声冲天而起,一群剽悍的渔民,擂着大鼓走过来,那些撒渔网、拉缆绳的手,那些操纵风帆、搏击惊涛的手,此刻紧握鼓槌,把鼓擂得惊天动地。他们看上去都瘦而精悍,裸露的手臂上肌肉鼓动,可以感觉到热血在急速流动。他们古铜色的脸膛上,洋溢着欢跃的激情。这些惯于在海上搏击风浪的汉子,今夜为什么而激动?鼓点骤雨般落下来,此起彼伏,山呼海响,把夜的安静彻底驱逐。这鼓声,把渔港擂得沸腾了。鼓声是一个开场,鼓的节奏,引出了渔家的歌舞。
渔家女走过来,且歌且舞,唱的是本地悠扬的曲调,跳的是自编的活泼舞蹈,手中的彩扇舞动,如浪起伏,也如风飞扬。传说中的渔女日子艰辛,男人出海,在海上搏击风浪,她们守在家中担惊受怕,海滩上,有多少含泪的“望夫石”,望穿秋水,却永无回音。大海哺育生灵,为渔民提供生息,却也常常翻脸无情。有人说,大海咆哮,吞噬渔船,是海神发怒。海神为何发怒?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是人类向大海索取过多,却不思回报;也许,是海洋被贪婪的捕捞者搅得不胜其烦……现在,人们终于懂得了张弛之道,要向大海索取,也要让大海休息。我相信,渔家女们最欢迎这休渔的季节,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在海边观潮听涛,欢跃发自内心。此刻,在大街上,在众人的注目中,她们笑颜灿烂,舞姿奔放,夜风里响彻她们的歌声和脚步声……
彩灯晃动,晃出一群鱼虾和螃蟹、黄鱼、带鱼、鲳鱼、鱿鱼、乌贼、梭子蟹、大对虾……今晚,最快乐的,也许是这些海里的生灵。它们幻化成这些彩色的灯笼,举在渔民的手中,优美的舞蹈在成千上万观者的视野里。
一群少女走过来,举着荷叶莲花,优雅的乐声里,绿荷红莲,映衬着少女们的青春脸庞。围观的人群静下来,停止了喧哗,停止了东张西望,浮游的目光,因为眼前的景象而沉静。看吧,少女们在欢腾喧嚣的人海中,静静地变成了一片优美的荷花池……
然而这欢乐之夜的沉静只是一个短短的瞬间。踩街的人们一群群、一队队走过去,花样出新,高潮迭起,歌声和脚步声在大道上回旋不尽。最后走过来的,是一群老渔民。他们穿着鲜艳的中国服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纷呈。鲜亮的服装,衬托着他们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脸庞。他们是大声地吼唱着走过来的。我听不懂他们唱的歌词,但能感受他们的激情,他们的歌声里,有在海上老渔民的渔歌。
曲尽人散,临海的街道上人们渐渐散去。渔港,恢复了它宁静安谧的面貌。只有停泊在岸畔的渔船,仍然举着森林般的桅杆,举着,举着一天闪烁的星光……

永远的哈菲兹
作者:王蒙

在伊朗,永恒的话题,永远的想念,永远的美丽是哈菲兹。哈菲兹的诗里最常常出现的是美酒,夜莺,美女,玫瑰和花园。
假如那设拉子美女,
有朝一日能对我动情,
为了那颗美丽的印度痣,
我不惜把萨玛尔汗与布哈拉奉送。
萨玛尔汗与布哈拉都在乌兹别克斯坦。1984年我去过萨玛尔汗,这两个城市都有以他们的名字为题的长篇小说,我也都读过,这是穆斯林们最向往的名城之二。哈菲兹的诗句是多么自由,多么浪漫,他的感情又是多么强烈,多么惊人!
我就像一条鱼,
掉进苍茫大海,
只期待我的情人,
把我钓上岸来。
妙语天成,清水出芙蓉。怎么波斯的诗人个个都有李白的潇洒?郭沫若说过,海亚姆就像李白。
伊朗人其实是偏重潇洒和浪漫的。请看他们的书法。他们用的文字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也是注重书法的,我在摩洛哥观看过阿拉伯人的书法,他们的书法偏于图案的齐整、威严、神秘,一种几何美。而伊朗的书法更多的是飘逸、灵动、洒脱、大胆、奇异。有时长长的一“撇”甚至让我想起中国的草书。
与想象的不同,现今的伊朗老百姓显得轻松而且随和,外向而且热情。在哈菲兹墓边,有一老一小像是母女的两个妇人,都戴着黑色的头巾,主动与我们攀谈,问我们来自何方,并且与芳合影留念,对于照相,她们也有兴奋的表现。
另外有一组三个小伙子,像是大学生,与我聊起来,对于我们来自中国表示极有兴趣,也与我合了影。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下伊朗女子的头巾,出发以前就听到,说是一般伊朗女性都得戴头巾。而过去在某些条件下看到反映伊朗生活的影片,看到女性的黑头巾,也有点严肃感与封闭感。这次亲临其境,发现,戴不戴头巾,戴什么颜色的头巾,还是一样的人,该亲切照旧亲切,该热情照样热情。还有大量的年轻一点的妇女,她们的头巾彩色缤纷,戴法也很俏丽,很个性化,至少给我这个外来客的的印象点缀装扮多于压抑和管束。伊朗前总统哈梅内伊与我会见时特别向芳提到,如果戴头巾的习俗使你感到不便,请多多谅解。我回答说,她戴上头巾更漂亮了,他说,呵,你们回忆起了你们的青年时代!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应该理解一个暂时处于非强势地位的群体,对于保持自己的某些特色的关切。客随主便,这也是尊重。毕竟伊朗有这么一个妇女戴头巾的习俗,使我们得到了一个表达我们的尊重的机会。新疆的穆斯林也很在意头上戴些东西,南疆男女都是戴花帽,北方则是女戴头巾,男戴各色帽子。就像听西洋音乐,听歌剧看芭蕾舞时可以中间鼓掌,听交响乐时却必须等到几个乐章全部奏完时再鼓掌,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吗?何必钻牛角,尊重某种文化习俗就是了。
现在回过头来说哈菲兹,伊朗人的说法,哈菲兹的抒情诗集,是波斯文化的四大支柱之一。哈菲兹被称作“戴尔维希”--或译为托钵僧,从郭沫若氏译法。在新疆,我极喜欢用这个词,并将它作为绰号起给我的一个好友。它是说一个没有固定住处的宗教人员,浪迹天涯,奉献神只,具有若干灵异奇才奇能。在我的小说《狂欢的季节》与自传作品《半生多事》中,多次用过这个词。当然,不是僧。

山水豆花
作者:迟子建

食物与人一样,是有秉性的。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是就人而言的;食物呢,它们有着“入乡随俗”的秉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从这个道理来说,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
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
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虽然我曾登过华山和黄山,又生长在山区,但由于十几年没有登山了,所以一开始很担心自己会掉队。香港的朋友吓唬我,说是山中潜藏着一些偷渡客,他们看见独行者,往往会从树丛中窜出打劫。所以从迈向第一级石阶开始,我就紧紧地跟随着队伍。同行的两位美国作家是登山爱好者,他们登过很多世界名山,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在他们眼里就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他们箭步如飞,走在最前。两位来自非洲的作家体力充沛,他们身体的柔韧性好,登山如同舞蹈,轻松而优雅。而我和浸会大学的钟铃教授,走了半小时便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好在台湾作家刘克襄有谦谦君子风度,陪伴我们走在最后。
十月底了,香港的太阳仍然火辣辣的。蜿蜒起伏的石阶宛如大海抛出的一条长长的浪花,在山中明亮地闪烁着。逢到林木茂盛的地方,就有难得的阴凉,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而石阶暴露在草木稀疏的向阳山坡上时,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好像背着火炉在走。
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我不再落伍,而是走在前面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突然,树丛传来“哗哗---”的声响,枝叶摇曳,我心下一惊,抬眼一望,原来是一只毛头小猴,正在树间戏耍呢!
两份山水豆花,使我在余下的两个半小时的行山中精神饱满,兴致盎然。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这些都是名家的散文.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writer.com.cn/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描写春天西湖的景色,白沙堤就是现在的白堤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描写夏天西湖中荷花的景色,净慈寺就是净寺,现在雷峰塔下。

《西湖》
[宋]欧阳修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这是描写秋天西湖的景色。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是描写西湖边的孤山(现有孤山公园)上梅花的景色,时间应该在冬天或者早春。(林逋当年隐居杭州孤山)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图片、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图片,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图片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图片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散文作文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知道了世界四大奇观,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这就是我读书的“报酬”,虽不很华贵,但很丰厚。 我就像一叶小小的扁舟,...散文作文 篇3 苏小若和曼丽,是同时认识罗烨的。 大学校园的忍冬树下,有男生在吹埙,蓝衣白裤,手握之处,有声音,似小蛇,冰冰地游出。这样一种奇特的乐器...

吟诵关中目录
第二辑,散文与随笔篇,以“为城墙洗唾”开启辩证思考,从“粘面的滑稽”到“再到凤凰山”,作者以关中的风土人情为线索,探讨乡土情怀与人生哲理。老陈看奥运的视角,从“第三粒失球致使的摧毁”到“尽享盛宴”,对竞技体育的观察充满了敬意和感慨。第三辑,文论与对话中,深入解读《家》与巴金时代...

[关于去草原旅游的散文] 北京去草原旅游
最后两天,我们参观了呼和浩特博物馆,了解了一些内蒙古的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 我喜欢内蒙古的沙,内蒙古的草,内蒙古的牛肉干和羊排。真希望明年暑假,还能再去内蒙古草原! 关于去草原旅游的散文篇三:草原游记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杜尔伯特草原。这次旅游让我贴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喜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杜尔...

高手来!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

赞美吕梁的散文名篇有哪些
吕梁地区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8、扶贫开发:吕梁地区曾是贫困地区,近年来,通过政府扶贫开发政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改善,一些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9、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吕梁一直致力...

风土人情造句用风土人情造句
36、风土人情亦别具特色,贤契若无事可做,尽可以四处多逛逛。37、尤拔士心知肚明,从政务聊到天气,又从天气聊到风土人情,问些家长里短,说些流短蜚长,却绝不将话题往正题上引。38、萧远山决意游走天下,看一看世间的名山胜水,瞧一瞧各地的风土人情。39、他历时一年,在散文随笔版写了反映长沙古城的...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

关于乡愁的散文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

几篇关于国庆节的散文
国庆假期,是一场幸福之旅。我们走出家门,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旅途中,我们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成长。幸福之旅,是国庆的馈赠和祝福。7、感恩之心 国庆之际,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祖国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的辛勤付出,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用心体会着这份感恩之情...

三槐出自白洋淀纪事的哪篇文章
《三槐出自白洋淀纪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白洋淀传》中。这篇文章讲述了三槐村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农村的生活和白洋淀地区的风土人情。这篇文章描写了三槐村的景色、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坚韧和勤劳精神。郭沫若以独特的文笔和观察力,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这个地区的人民和环境。扩展...

桦川县15742076346: 建德的风土人情作文800字 -
潜单盐酸: 突然想起来,写一下建德吧. 人人都知千岛湖,又有几人知建德? 千岛湖都知道吧,农夫山泉都知道吧?但是息息相关的建德市,很多人都不知道. 所以,我来写写建德吧,反正去了很多次了,就算拼盘,也可以写好几篇游记了. 而且,等引...

桦川县15742076346: 有关桐庐的风土人情的作文500字 -
潜单盐酸: 每当夜幕降临,美丽的桐庐就亮起来了.整个桐庐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走进广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音乐喷泉随着美妙的音乐和五彩的灯光翩翩起舞,令人陶醉.广场中央的花岗石地面上,一个个地灯变换着各种颜色,犹如...

桦川县157420763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赞美家乡散文650字 -
潜单盐酸: 1,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

桦川县15742076346: 求一篇关于风土人情的作文,就是地方风俗的作文,3,4百字左右 -
潜单盐酸: 过大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桦川县15742076346: 关于乡土文化类的散文有哪些,急至少4篇 -
潜单盐酸: 现推荐几篇名家经典乡土文化散文: 散文《郊外的秋》是一篇名家描写秋景的优美散文. 主人翁从省机关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绝望,于是,借景言情,以物寄意,感叹前景像秋天一样,叶子开始飘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

桦川县15742076346: 杭州的风土人情、地形、气候 -
潜单盐酸: 杭州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有汉、畲、回、满、蒙古、壮、苗、朝鲜、侗、土家、布依、高山、傣、瑶、彝、佤、水、维吾尔、白、达斡尔、藏、黎、塔塔尔、僳僳、纳西、锡伯、俄罗斯、...

桦川县15742076346: 介绍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作文500字 -
潜单盐酸: 淹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地面城池遗址.淹城春秋园就是一春秋淹城为基础打造的大型游乐公园.春游能来到这里,让我兴奋.春秋时代的风韵,有保存的那么完整,实在难得呀!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地方,古色古香的气味大么浓厚,也少不了...

桦川县15742076346: 描写杭州冬天的作文..600字~!急 -
潜单盐酸: 家乡的冬天 我是东北人,初来南京,最不喜欢的就是南方的冬天.总觉得没有家乡的冬天那么有滋有味. 这冬若是在北方,那可就别具风味了. 说起家乡的冬天,那就不能不提起那满眼的冰雪.那冰雪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满足感——是的,没有...

桦川县15742076346: 一篇关于贵州风土人情的议论性散文 -
潜单盐酸: 时光,一直不紧不慢的倾泻着如瀑的鎏金岁月,在飘过了春光明媚的五月天后,便把光阴凝聚成六月眉心里一粒殷红的朱砂.不知何时,一直安眠在心房里的蓝蝶儿,悄然褪去了凡尘的烟火,脱胎换骨的羽化成蝶,在熠熠的眸子里美艳斑斓,也...

桦川县15742076346: 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写景的作文(600字) -
潜单盐酸: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让人留连忘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